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18的文章

何時該退休?

圖片
今天到行政院院本部演講,講題是我今年出的書 — 退休進行式。     看來政府機構也跟民間單位一樣,愈來愈注重退休問題,因為這幾個月我就到過許多公部門演講,比較相關的比如財政部或主計總處,比較特別的比如說是調查局。     如果連有穩定退休俸的公務員,都要積極思考面對退休議題,那麼我們沒有足夠退休金保障的小老百姓,更是要關注這個議題了。     這個議題也會是我往後幾年內會傾力去努力的,包括只要是邀請我講這個主題,我一定會排出時間盡量答應。     把資源放到對的地方,這個提醒,是我在跟公部門講環境教育相關的不同主題時,都會再三強調的,因為不管是個人或政府,資源永遠是有限的,所以如何將有限資源發揮最大效用,必須念茲在茲。資源主要有二種,一是時間,這種無形但是公平的資源,另一種是金錢 …… 等等這類有形,但每個人擁有多寡不同的資源。     這一代六十歲以上的台灣民眾,相對年輕人來說,擁有較多的有形資源,畢竟這些已退休或將退休的人進入職場時,台灣社會的經濟正處於快速成長的階段,只要努力工作,不吃喝嫖賭,存錢買房或買績優的股票,應該都有機會累積一些資產。     同時跟以往人類社會相比,這一代的退休人口身體也相對健康又有活力,而且都受過相當的教育,所以如何提醒這些數量眾多的人口,好好善用資源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對自己有幫助之外,當然對家庭也好,擴大來說,也減輕社會與政府的負擔。     也是如此的考慮,我很樂意講退休規畫這個主題, 「退休進行式」的書名,意思是不管多年輕,都要為退休做準備,同時不管年紀多大,即便從原先職場退休,也不能從社會中退休,而要轉換不同的生涯,繼續發光發熱,除非離開這個世界,不然就不能真正的退休,所以退休的準備是永遠在進行中的。 準備但永不止息的退休進行式 — 「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自序     107.01.25     最近這三年多,只要是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或剛遇到的新朋友,都會問我 : 「你們在台南要蓋的蝸居,現在進行的怎麼樣了 ? 」這個好奇,是來自於掛在網路上的一部微電影——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這是遠見出版集團在 2014 年 8 月的年度特刊主題「養得起的未來」所搭配拍攝的影片,短短不到三年,單單網路上的點閱率已超過一百五十萬人,除了顯示大家很關心退休這個主題之外,也

哪兒有什麼好玩的?

圖片
        年輕時在家裡辦了一個讀書會,大伙都是努力工作也認真生活的人,彼此見面總會互相交換一下訊息 : 「哪兒有什麼好玩的 ? 」      時光飛逝,當時的朋友轉眼已來到坐五望六的年紀,大家碰面已經改口問 : 「哪兒有好醫生 ? 」以前到處尋訪美食的饕客,如今各個開始「吃草」——為了養生著想成了生機飲食信仰者。      當然,重視健康是好事,但是為了養生而放棄生活中的許多樂趣,就太可惜了。尤其中壯年時忙於工作與透過休閒來紓解壓力,等到孩子離家工作逐漸交棒,開始有了自己的時間,人很容易懶散下來,何況現在影音串流平台有那麼多好看的影片,不知不覺整天盯著螢幕看,時日稍久,整個人會變得對什麼事都沒興趣,死氣沉沉,失去生活的熱情。      因此,要提醒自己在和老朋友聚餐或認識新朋友時,要開口問 : 「哪兒有什麼好玩的 ? 最近有什麼新鮮事 ? 」仔細聆聽並且記筆記,只要是自己沒做過的,要一樣一樣去嘗試。      若是擔心只有自己一個人去嘗試這些新鮮事與新挑戰,會有「一曝十寒」,三分鐘熱度的情況,還有一個方法,就是參加一些課程,利用周邊的人際互動來克服自己的惰性,現在每個地區都有社區大學,開課五花八門,有許多你想都想不到的課程,費用也很便宜。      我今年的新計畫是跟剛剛退休的太太進行「大叔大嬸逛大街」,給自己一個挑戰,每個星期兩個人要一起到一個我們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 ( 或者三十年以上沒有去過的 ) ,或者參加一個從來沒有參加過同類型的活動,或者做一件自己從來沒有做過或體驗過的事情。      說是挑戰,是因為如果沒有很明確地訂出具體目標來要求自己,一定會有各種藉口與突發狀況讓自己無法持續,而且規定每週做一件新鮮事,而不是自己最喜歡或最自在的事,也是刻意地勉強自己走出舒適圈,把自己丟到不熟悉甚至全然陌生的地方,人在這樣的情境下身體會分泌腎上腺素,處在警備狀態,也就是重新激發出對外在世界的主動觀察與探索,這是製造「熱情」的元素。     另外強調陌生沒有經驗的事,也是強迫自己脫離數十年來在職場上養成事事都很明確都在掌控中的習性,讓生命重新回到充滿各種可能的神祕狀態。是的,當我們願意鬆開規劃的人生,令人興奮且美好的生命才會在我們面前展開 ! ―蘋果日報名采專欄

只剩下放假的節日與慶典

圖片
          到現在還有人在慶祝所謂光輝的十月嗎 ?      小時候每到十月份,真的是「普天同慶」,人人興高采烈,除了國定假日多,滿街的旗幟飄揚與彩樓海報,那種異於常日的慶典氣氛,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不過,在今天的台灣,講光輝的十月,似乎是政治不正確, 姑且不論黨派或國族認同這些敏感的問題,我覺得在氣氛低迷的台灣,真的需要透過一些節慶儀式典禮來鼓舞自己 。      不知道是自己年紀愈來愈大的關係,還是社會氛圍的轉變,感覺上近些年台灣愈來愈沒有過節那種人人充滿興奮情緒的熱情與熱鬧。      當然,大家還是期待國定假日的,就像每逢連假高速公路還是會塞車一般,只是這些富含意義的節日只剩下休假的作用,那種節慶給每個人真實生活帶來的儀式性行為,似乎都消失不見了。      節慶的熱鬧不在於官方主導的壯觀、花俏的活動,而是每個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可以在慶典中找到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人人都參與進這個大型的儀式。      是的,儀式對人的歸屬感是重要的,不管什麼儀典,比如慶生、開學典禮、成年禮,結婚儀式或者拜拜祭祖……等等,都代表一種生命情境的轉換,人生有許多「關卡」必須跨越,這些儀式可以幫我們跨過這些關卡,緩衝或轉換可能會有的心理困境,並且讓自己有個新的開始。除了這些個人儀式,傳統年節或是國慶日、教師節 …… 等等,是住在同一個地區的所有人民的集體記憶,除了反映文化,更是生活經驗的累績,這些儀式結合個人或團體的內在感受與外在環境,重新看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人與環境的關係,我們得以藉此發現生活的意義,也能促使對生活產生主動而非被動的態度。      這些儀式也是生命的節點,讓我們面對數以千計、萬計待填的日子裡,有了頓號,有個起承轉合的分段點,讓我們在心靈上斷絕從前種種,而有了重新出發的勇氣。      而且,儀式進行時,彷彿畫出一片不受干擾的時空,就像日本動漫中的「結界」,也像人類學研究發現原住民族的「神聖空間」。在特定的時空中,我們被要求停下腳步,仔細反省並回憶生命中的每個特殊時刻,相遇的每個人、每件事,以及說出口的每句話,然後學習去懂得珍惜生命中所擁有的事物,並真心對待眼前的人。      因此,台灣社會近年來失去不分族群老少,集體慶祝某個節日的機會,其實是很可惜的。

王小棣的「20之後」及拖鞋教授的夢想海洋

圖片
今天 Line TV 為了與公共電視台合作播出的 「 20 之後」電視劇來訪問我,要我回憶 20 幾歲的自己,然後分享當時的夢想與選擇,讓現在的年輕人參考。     很訝異拖鞋教授 ( 蘇帆海洋教育基金會的創辦人蘇達貞教授 ) 幾年前接受商業周刊為他拍的紀錄片—夢想海洋,居然被王小棣導演看見,而且將他的故事編成連續劇,即將上映。     說是居然的原因,是當初紀錄片上映前在看試片時,我內心就暗暗說不妙,因為紀錄片的結尾是未完成 ( 失敗的婉轉說法 ) 的夢想 ( 這牽涉到中華民國政府恐懼海洋的荒謬政策,暫且按下不表 ) 而每個人都喜歡看成功的故事,所以我擔心影片不討好,果然,上映沒兩天就匆匆下片。     不過幸好小棣導演被片中熱血的年輕人感動了,經過幾年醞釀與籌備,總算全片拍完,在九月底於公視頻道與 Line TV 播出。     影片中的故事從四個高中死黨上台北念大學開始,租屋同住的他們,也結識了新朋友,也面對愛情、友情、親情的考驗以及職業生涯的選擇,當然,其中免不了有著年輕人的熱血與徬徨,小棣導演試圖透過故事激勵台灣的年輕人,在困境中突破自我限制,勇敢追夢。      小棣導演幾十年來總是把拍連續劇當作是一種社會運動,希望透過連續劇,讓觀眾了解社會現況與問題,引起討論與關心,進而改變社會。因此,他的連續劇不是大家想像的,只是談戀愛的偶像劇,而那些俊男美女的愛情只是包裹社會議題的糖衣。     他說,好想中樂透,希望能有錢開一個電視台,讓拍攝好節目的人有個好的平台可以發揮。     「 20 之後」的副標題是奔向藍色海洋的青春冒險,以拖鞋教授成立的蘇帆海洋教育基金會的志工為劇本雛形,至於拖鞋教授真實的精采故事可以看「拖鞋教授的海洋之夢— DIY 一條船去環遊世界」這本書。        2009 年拖鞋教授帶著一群大學生,划獨木舟環台, 2013 年帶著八位不老水手勇闖太平洋清水斷崖, 2014 年他率領十六位年輕人,親手打造一艘帆船打算環遊世界,這種行徑,似乎既大膽又危險,但是這些活動其實都是經過縝密的計畫,因為,他說,一個偉大的冒險家,從來不做冒險的事。     數十年來,拖鞋老師極力推動海洋教育,認為住在海島上的我們,沒有理由不認識海,他把從大學教職退休後所有的退休金與資產全部捐出,成立了「蘇帆海洋文化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