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8的文章

回家路上的八百多根煙囪

圖片
      將近三十年前,到高雄參加活動時順便去找大學同學,他選擇到高雄工業區附近開內兒科診所。      晚上在路邊的小吃攤吃消夜時,他仰頭乾了一杯啤酒,恨恨的說 : 「同樣繳稅,為什麼我們高雄人喝的水要一桶桶買,不像你們台北人打開水龍頭就可以喝 ! 」歎了一口氣,他又說 : 「診所有很高比例的兒童都罹患上呼吸道過敏,我猜跟空氣污染脫不了關係。」            今年小女兒當實習醫生,也選了高雄的醫院,她說想用一年的時間認識這個城市。           十一月全家到高雄去找她玩,她特別帶我們到被濱海工業區包住的小漁港,然後說 : 「住在這裡的人,每天都要經過八百根巨大的煙囪才回得了家。」            看著暮色中閃閃發亮的擎天巨柱,想起了一個寓言故事。            在山腳下有一個農村,山泉甘甜,空氣清新,村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有一天,村邊多了一座,二座、三座的工廠。不久後,有推銷員上門賣濾水器,空氣清淨機,最後甚至口罩防毒面具都來了。             村民覺得很奇怪 : 「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啊 ? 」           推銷員很篤定 : 「不久你們一定會需要的 ! 」          果然,工廠一天 24 小時不斷趕工生產,汙水排向溝渠,煙囪的黑煙也始終壟罩在村莊上空久久不散。           於是家家都需要濾水器,雖然人人都要戴著口罩與防毒面具,但是工廠賺錢,在工廠上班的人賺錢,推銷員也賺錢,政府收到稅收,人人誇說經濟成長改善了生活。            其實這不是寓言故事,故事裡的村子當然也不特別指高雄,而是在台灣各地,甚至全世界,正在發生的故事。         前些年台灣的地方新聞中有個小小的報導,有個孩子肝癌死掉了,他到父親的夢中託夢說 :  「阿爸你緊走。」叫他也已經肝硬化的父母親離開家鄉。於是父母聽孩子的話,弄了台三噸半的貨車,改裝加上廁所廚房,把所有家當放上車,被迫成了環境吉普賽人,不斷地移動,一個禮拜有六天開到溪頭的山林裡躲著,躲避那汙染。這個新聞由來自高雄美濃的歌手林生祥改編成一首歌,也因為這首歌,讓盧建彰導演拍了一部短片 : 「你那邊空氣還好嗎 ? 」            我們費盡心神努力賺錢,無非是希望改善家人的生活,但是往往就在埋

報導者2.0升級全面啟動

圖片
          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在三年多前成立,這是在數位傳播興起,傳統媒體式微,淺碟式的即時新聞報導及素人網紅的聲量,擊垮專業且深入的新聞報導的時代中,台灣第一個以完全公益基金會的型態,製作深度報導的新媒體。        所謂公益,不只是沒有商業廣告,不受任何政黨或意識形態所影響,基本上也沒有「老闆」,完全由有理想且傑出的新聞記者,秉持公正客觀、獨立的報導事實。      捐款贊助者不能影響新聞的走向,連董監事也不能對任何個別新聞的報導與採訪,事先給任何指導性的建議,總之,報導者基金會採取最嚴格的新聞自律來要求自己,期望在「假新聞」、「錯新聞」侵蝕閱聽大眾信心,而媒體本身又失去了守門員把關者的專業角色,報導者的深入報導,或許是讓民眾對了解議題比較放心的管道。               報導者基金會在前三年站穩腳步後,今年進入第二屆,目標以 2.0 升級版來要求自己,希望能夠全面的擴大影響力,也就是對報導議題的設定及內容產製,能夠對一般民眾更具親近性,更貼近社會當下的脈動。              其實若以新聞的品質而言,報導者過去三年,年年獲得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幾乎囊括國內所有新聞報導獎項,但是因為報導主題比較關心弱勢,也就是較為冷僻的議題,比較不容易引起廣大的一般民眾關注,所以 2.0 版決心走出同溫層,嘗試報導即時性的新聞,也就是希望投入部分人力也能朝向報導兼具時效與深度的議題,比如說,在十月普悠瑪號發生事故隔天,報導者就發了一篇重要的獨家報導及持續追蹤,呈現鐵路運輸的結構性問題,也改變了整個社會輿論的方向。               報導者的收入完全來自民眾捐款,今年除了原本的單筆捐款及信用卡定期定額捐款之外,也期盼能號召六十位報導者的天使,希望天使們每年捐五萬,連續三年,或當個大天使,每年捐十萬,連續捐三年。             當有這些定期捐款的承諾,報導者才能走得更長遠,是的,好的媒體,好的報導不會從天而降,因為有你的參與,才有「報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