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數到100就沒事了!-南方小羊牧場

圖片
今天邊吃飯邊隨意瀏覽中華電信 MOD 電影 199 的付費串流平台,看看有那些快下檔的好影片,看到一部 2012 年拍攝的「南方小羊牧場」多年前曾與剛考完學測的 AB 寶一起看,之後也寫了文章收錄在「電影裡的愛情學分」書裡,剛好明天要在大愛台訪問侯季然導演的另一部作品「書店裡的影像詩」。大愛電視周日有個節目「似水年華—華人紀錄片精選」我在放完紀錄片之後有半個小時與導演的訪談,至今節目已經進入第四年,訪問了近二百位導演,訪談的內容有掛在 youtube 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網搜尋,也歡迎大家週日時直接收看紀錄片以及映後導讀。 數到 100 就沒事了 ! -南方小羊牧場  阿東的女朋友留下一張紙條 : 「我去補習了」然後就失蹤了,沒有交代原因,愛情就忽然不見了 ! 於是他到補習街的影印店工作,希望能找到不見的女朋友。小羊是在台北的南陽街補習班擔任助教的女孩,他的男朋友考完試就出國留學,也失去了音訊。     電影描述這兩個心碎的男孩女孩如何在補習街相遇,透過小羊在考卷上畫的小綿羊與阿東在影印考卷之前加上去的大野狼,讓他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南方小羊牧場」這部既寫實又傳奇,純情中又帶點淡淡感傷與了悟的電影,我在雙胞胎女兒 AB 寶考完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後推薦她們看。     AB 寶雖然從小就沒有為了課業而補習,但到了高三時,為了拚上好的大學,總算在考試前幾個月到台北最著名的補習街接受考試前的衝刺,因此對於電影裡出現的場景,多了幾分熟悉的親切感。     不過還沒談過戀愛的 AB 寶對影片的設定有意見,姊姊 A 寶懷疑 : 「阿東的女朋友或小羊的男朋友,怎麼會突然就分手了呢 ? 」     妹妹 B 寶也附合 : 「用便條紙留言或丟紙飛機來分手,也太誇張了吧 ? 」     我看著未經世事的 AB 寶,不知怎麼跟她們說男女感情的複雜 : 「其實這是很有可能的,甚至這種莫名其妙的分手是愛情裡的常態哦 ! 就像我們會莫名其妙愛上一個人,當然也會莫名其妙對他或她失去感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時間流逝中成長與變化,就像我們從小到大喜歡的遊戲或興趣與喜好,也許會不斷改變一樣。比較麻煩的是,感情是雙方的事,當一方沒感覺另一方卻仍舊愛著的時候,許多紛爭甚至傷害就很容易發生。」     B 寶一邊想著我的話,一邊問

物種大爆發與人類的未來

人類人口數量的增加算不算是物種大爆發 ?      所謂的物種大爆發在生態學的定義是 : 某個物種的數量在一段相對來說,很短暫的期間就出現爆炸性的增加。這裡的爆炸性,往往是五倍、十倍,甚至數十倍的增加。      廣義的爆發適合用在單一物種的任何突發以及大規模的族群數量增加,不過對於除了微生物之外的動物,我們所謂的大爆發,往往只會發生在特定某些物種,不見得所有物種都有機會發生,比如說,林地裡的毒蛾,草地上的蝗蟲,海洋中的海星,或者平原上的老鼠會發生,但是啄木鳥不會,獅子不會,狐狸也不太可能。      至於究竟哪些因素使得些昆蟲或動物突然增加,目前還不確定,專家依然在找答案,因為若說環境造成,但是絕大部分時候,在爆發前後環境其實沒有劇烈變動,食物供應多寡也差異不大,但是確定的是,爆發終究會突然結束,有專家認為,病毒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或許要再強調一次,對於物種的大爆發為什麼會發生,原因很神祕,其實沒有人能確定真正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或許我們可以提出許多原因,也許是天候氣溫剛好很適合那個物種的繁殖,或者牠們的食物剛好有很多 …… 但是依我看,這些推測都是事後諸葛,就像很多理財專家分析股票行情可以說得頭頭是道,說是因為什麼國際情勢造成股票上漲或下跌,但是假如我們考那些專家,先把所有國際事件及相關因素全攤在他們眼前,只遮起股票漲跌的結果要他們推測,相信專家也會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來猜。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很確定那些環境條件會產生大爆發的話,理論上我們就可以事先預測究竟什麼時候,在那些地方會發生,但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專家能夠預測,每個人都是在事情發生之後,才分析得頭頭是道。      大發生的確是地球上很奇特很神秘的生態現象,雖然我們不確定何時會發生,但是我們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大爆發一定會結束,而且很神奇的是,大爆發往往來得很突然,而結束時通常也非常迅速。      有 一位名叫貝律曼的昆蟲學家所寫的論文,討論大爆發的現象時,論文中以毫不帶感情的理性,輕描淡寫的以一句話帶過 : 「地球上最嚴重的一次爆發,是智人這物種的爆發。」         的確,如果以較大的尺度來看,相較於其他大爆發的物種往往壽命是比較短的,而智人,也就是我們現今的人類,人口增加的數量相對於我們的壽命,是可以算是在相對短的時間中出現爆炸性的增

春天的隨想

之一 : 春夜喜雨     我很喜歡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喜歡的原因是我相信「浸染」的威力,不管是如詩所隱喻的德行,還是不管好壞,整個時代的變遷,也是在一天一天之中,人們不知不覺裡,就完全不一樣了。     人類很容易適應環境,同時人的思考往往也是線性的,當昨天是如此,今天還好,所以我們就會認為明天應該也還可以,不過真實世界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存在著所謂臨界點或崩潰點。套用生態環境的專有名詞,世間萬物面對環境改變往往有「乘載量」,在那臨界點之前,似乎一切都還好,但是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般,臨界點前再加上一點點微小的改變,原先似乎龐大堅固的結構就此土崩瓦解,然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像這種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朱熹的「觀書有感」也有很好的比喻 :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北方冬日河流上游結冰,等到某一天忽然冰雪融化,在下游原本擱淺無法移動的巨艦,因為隨著春天而來的河水而浮起自在而行。這是朱熹形容讀書的狀況,起初我們的努力就像在推擱淺的巨艦,一動也不動,等到累積足夠的能量,終有一天終會開竅,就像春天所帶來足以浮起巨艦的流水。     古人的詩句的確是當時因天候氣象所帶來的生命感懷,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如今春天已不像春天,冬天也不像冬天了 !     之二 : 惜花春早起     古人曾經這麼建議 : 「惜花春早起,愛月夜眠遲。」但是,假如我們既惜花又愛月,那該如何是好 ?     春雷一聲響,萬物甦醒,自古有所謂「走春」的習俗,在這欣欣向榮百花競放的春日裡,到大自然走走,感受蓬勃的生命力。     假日在家,與雙胞胎女兒在社區後山散步,看到遠遠近近的各種樹木枝枒末梢,透出淺淺深深各種綠,嫩綠、鮮綠,我就知道春天到了。     有時候晚上夜讀太晚等到要就寢,大約清晨三、四點時,早起的紫嘯鶇的鳴叫聲不再是單調粗糙的單音,而變成繁殖季節才會有的婉轉又柔美的歌聲時,又提醒我,春天到了!     喜歡古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那種清清楚楚的節奏,就像我喜歡學生有「開學,玩耍,考試,放假,開學、玩耍、考試、放假」做為

人人都要面對的「新常態」

圖片
  雖然疫情的關係,大部分的活動與演講邀約不是取消就是延後,不過這星期倒是還有四場演講邀約,一場是政府單位內部的研習,主辦單位管控參加人數並且每個人都戴口罩,也就如期舉行;另一場是遠在苗栗,算是偏鄉的獅潭國中,因為整個國中全校人數也只有幾十人,所以每個人都戴口罩,算是上課的一部份,也就沒有取消。     倒是有二場很特別,因為企業裡的員工人數多,就改成線上直播,也就是每個人在自己座位看著電腦,而我一個人在空蕩蕩的演講廳對著攝影機講話。     這對我來說是個極大的挑戰,因為我的演講即便同一個題目同一張投影片,我每次講的內容一定都不一樣,我必須當場看著聽眾的眼神,看著他們的表情與反應,才會知道我接下來要講什麼。     換句話說,二十多年來,我從來不曾為任何一場演講做過準備與排練,或者預先想好該講什麼內容,從來沒有。因此我的演講非常依賴現場聽眾跟我無形的精神互動。     如今眼前沒人,我應該是沒辦法講得出任何話的。     但是之所以這星期破天荒開始嘗試一個人 「自言自語」的直播,是因為我知道,經過這次疫情,世界上許多事情就此改變了,而且永遠的改變。線上直播不再是年輕人,也不再是網紅的專利,而是每一個人,不管在企業上班或在家工作,是大學教授或小學老師,人人都要面對的「新常態」。 …. 我們過去的教育都太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但是在行動上網知識垂手可得的時代,以及人工智慧一日千里的發展讓特定技能的賞味期愈來愈短,為了適應現在與迎向未來,現在的教育透過新課綱的制定,從能力升級為「核心素養」。     所謂素養,不只包括知識、能力、更強調態度與價值,也就是希望孩子成為有積極主動的意願,以及與人溝通的團隊精神,進而參與社會的終身學習者。     新課綱從課程設計到考試方式及最終的升學選材,全都有大幅的變更,焦慮的父母不必急著送孩子去補習,因為「核心素養」裡最關鍵也最難「教」的,其實是由「感動」所引發的「愛」,因為愛,我們願意去行動,去改變,也願意去學習行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也因為愛,能激發出生活的熱情,遇到挫折時比較有力量去克服。     能讓我們因感動而激發而效法的力量,往往是來自真實的故事,就像 …. 全文請見連結 https://vocus.cc/weiwenreading/5e8db8a9fd89780001c710e

武漢肺炎是全球化的警鐘?

      武漢肺炎的疫情這一個月在全世界升溫,幾乎所有國家都進行邊界管制,限制疫區其他國家人民進入,全世界往來密集的飛機航班,也面臨停飛的困境,各個企業分散在不同國家的產品生產線也有斷鏈的危機,這是近年繼美國總統川普的貿易戰後,全球化進展最大的倒退。     其實,以人類長遠的發展來看,我反對沒有管制,弱肉強食般的經濟全球化;但是若以台灣的立場來看,其實我們沒有條件閉關自守,只有開放自己,迎向世界,也就是透過全球化到全世界賺錢,因為台灣沒有任何資源可以依恃,只有勤奮認真的老百姓。     其實全球化不是近代才開始的,若廣義來講,人類古老的祖先離開了非洲草原,往世界各地移動時,就開始了全球化,不過,比較明確且對世界帶來較大影響的全球化,大約來自三、四百年前,歐洲大探險時代,歐洲列強靠著船堅砲利,劫掠物品,然後到處殖民;不過一直到了現代的全球化,才真正改變了全世界每一個人的生活,影響了自然界裡的大部分物種,大概開始於一九八 0 年代,美國雷根總統以及英國的首相柴契爾夫人,解除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將國營事業私有化,扶植大企業,然後到了九 0 年代,透過各種政治談判,推動所謂自由化,也就是希望打破各國家的關稅障礙,當然剛好也得力於通訊科技的發展,電腦資訊科技的進步以及全球運輸體系的建立,到了二十世紀末,已經可以說達到全球化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貨物,人員與資金的流通沒有障礙的世界。     全球化最原始的理想是期望大眾的資金能夠經由股市募集,以大資本強化企業推動及運用知識與科技的創新能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造就更低廉品質更好的產品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以及分享經營的利潤。理想很好,但是若加上自由化,關稅壁壘的喪失,必然形成全球化的競爭,初期或許是百家爭鳴,市場一片蓬勃,但是很快的,企業會以大吞小的方式,形成壟斷性的產業,喪失了生物〈或產業〉的多樣性。而且由於低價的競爭也會帶來資源浪費,一方面是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是否能夠承受得了競爭所帶來的消耗,另一方面由於競爭及科技,形成產能過剩,供過於求,並且因為過度競爭,企業利潤消失基層員工遭殃,形成貧富不均,廣大民眾反而更苦。再加上大企業是由眾多投資者持股,只在乎企業賺不賺錢,只關心短期股價的漲跌,因此不太可能顧到社會正義,或地區性的永續發展。甚至我們會發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之下,幾乎已經沒有可以自給自足的地區,全世界各地區之間

疫病改變的歷史

  一場似乎突如來的傳染病,幾乎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也讓在科技文明保護下的人們,重新體會到人類的脆弱。     人類歷史上大規模悲劇的來源無非是瘟疫、戰爭、飢荒,然後造成大規模的死亡,其中瘟疫扮演了最關鍵的角色,因為疫病也會造成農作物歉收而產生飢荒,進而引起戰亂。     其實人類歷史變化的軌跡,與疫病脫不了關係,可惜過去史學家常常只強調歷史中可計算且可控制的因素來臧否人物,卻忽略了真正關鍵的因素。     細菌學家漢斯金瑟就寫過 : 「軍人鮮少靠實力打勝仗,他們通常都是跟在接二連三肆虐的疫病後收拾殘局,而由斑疹傷寒和鼠疫,霍亂、痢疾與天花等兄弟姊妹所決定的戰役,遠比凱薩、漢尼拔、拿破崙或是史上其他諸多將領都還多。這些將軍們戰敗歸咎於傳染病,而戰勝則是自己的功勞,其實應該是倒過來才是。」     比如二十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在一九一八年春天,因為俄國退出戰場,使得德國能抽調出上百萬名久戰沙場的軍人與數千門大砲加入西線戰場,決定在一九一八年春天向法軍發動大規模攻擊,希望藉此結束一次大戰。所有情勢都對德軍有利時,流行性感冒迅速在德軍中爆發,後勤補給完全崩潰,耗盡德軍戰力,也拖慢他們進攻腳步,聯軍得以重新集結並增補兵力,成功阻擋德軍的推進,最後雙方休兵,結束戰爭。     因這次流感而死的人比整場戰役戰死的人多,只算當時有死亡統計的歐美地區,在一年內就超過兩千萬人,所以全球死亡人數推估是二至三倍,也就是四至五千萬人。     再遠一點點的歷史,是十九世紀中,一八四七年前後,愛爾蘭一方面因馬鈴薯的枯萎病造成大飢荒,另一方面是斑疹傷寒、霍亂與痢疾,在短短二、三年間,因死亡與移民,愛爾蘭人口從原本九百萬人減少成六百五十萬人。     再遠一點點的,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美洲殖民史了,西班牙以少少的兵力能攻佔當時的祕魯與墨西哥,靠的就是天花的幫忙,當時墨西哥的阿茲提克人擁有龐大的帝國與強盛的軍隊,當他們把西班牙逐出城那晚,天花正在城裡肆虐,他們的將領甚至是皇帝都死於此病,這種只殺死印地安人而西班牙人卻毫髮未傷的流行病,擊垮了他們的信心與信仰,他們認為自己的宗教與巫師無法保護他們,因此相信西班牙才是受天神的庇佑的民族,從此就溫順地接受西班牙人的統治,放棄自己的信仰,改信基督教。     其實這樣的例子在大航海時代,歐洲殖民世界各地區時不斷複製,

進行中的人類大瘟疫?

看著武漢肺炎在世界各地蔓延,而起源的武漢市及湖北,雖然祭出現代世界難以想像的嚴格封城封省已達一個月,但是疫病並未止歇,正在閱讀妹妹推薦的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的 A 寶,不免擔心的問我 : 「這次的武漢肺炎會是書上所預言的,是一場正在進行中的人類大瘟疫嗎 ? 」     我沉吟著 : 「嗯,有可能,但是不管怎樣都不會像以前黑死病一樣死掉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一半,甚至要像百年前流行性感冒,死掉上千萬人都不太可能,因為現在各國都已經有完整的公衛及醫療體系,再加上通訊與傳播科技的幫忙,我相信一定能及時將疫病控制住。」     素來行事謹慎的媽媽插話 : 「若是有症狀才有感染力的疾病,像 SARS 一樣,控制相對簡單,但是假如這次武漢肺炎真的是能在沒症狀就可以傳染給別人,再加上若傳染力很強,那一但進入社區感染,也就是找不到感染源,表示人人都可能已被感染卻不自知,仍然到趴趴走變成傳播者,那豈不就慘了 ? 」     A 寶猜測 : 「那也許必須完全停止一切正常活動,等待被感染者完全發完病。」     B 寶補充 : 「若只要有病例,城市就像武漢封城那樣,豈不天下大亂 ? 何況再怎樣也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封城與隔離,人的求生本能一定會突破封鎖逃到沒有受感染威脅的淨土。我想,若是無法消滅武漢肺炎,最終只能靠疫苗了。」     A 寶忽然想起 : 「以前造成人類大災難的黑死病,現在都沒有再聽到 ? 是被滅絕了嗎 ? 」     我搖搖頭 : 「黑死病是鼠疫的俗稱,其實他一直還在,偶爾還會在偏遠的草原地帶零星的發生,因為鼠疫桿菌存在鼠類身上,透過跳蚤叮咬而傳至人身上,在還沒有抗生素發明的時代,鼠疫的死亡率幾乎百分之百,但是二次大戰前後發明了抗生素,殺死鼠疫桿菌變得非常容易,而且現代人幾乎不可能跟死老鼠近距離接觸,因為鼠疫的傳播,通常是老鼠死掉後,牠身上的跳蚤要找新的宿主,跳到人身上叮咬,才傳染給人的。」     媽媽補充 : 「記得十幾二十年前,台灣有個住在港口附近的民眾,就好像被貨船上跑出的老鼠給傳染了。」     B 寶問 : 「近代是否很少像這樣,各個國家都把邊境封起來,限制某些國家的人進入。」     媽媽回答 : 「大概就是 17 年前的 SARS ,不過那時候受到波及的國家非常有限,不像現在好幾十個,而且還不知會如何發展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