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為什麼要收藏物品?

圖片
  哲學家本雅明曾寫過 : 「和事物最親密的方式便是擁有它。」作者唐諾詮釋這句話時也解析得很透徹 : 「擁有,保證了時時存在的相處,在你脆弱沒信心的時候,仍然回頭找到它、摸著它、看著它,更重要的是,一本書、一幅畫、一個人,連綴著渾然的價值,這通常不會是我們一次可看完的。隨著你的記憶、經驗、情感在時間中的持續堆疊,你得一再回頭確認,並因你眼睛的變化而讓這個實體產生變化,擁有它,你就一直有機會。」 我同意本雅明與唐諾的看法,也因此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因為一時興起,將身邊所有東西都斷捨離了,雖然看起來很清爽,但是身無任何雜物不只是丟了人生的記憶,而且還會錯失與朋友的因緣及別人對你的期待。完全身無雜物,人生太乾淨,太有秩序,恐怕也會因而喪失了人的溫度,畢竟只有太上才能忘情,其下不及於情,情之所衷,正在我輩啊 ! 當然,有人會說,我將所有東西在回收丟掉之前,先轉為數位化,放在雲端不佔空間。聽起來也有道理,但是人類是以實體狀態活在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時時看得到、摸得到,一個東西只有以實際佔有空間的方式存在我們身邊,也唯有我們真實地擁有它,才能確保我們時時看得到,然後在時間中與我們的情感產生連結。 古人認為貼身配戴的玉石有靈氣,大概也是因為它就在我們身邊,得以時時觸摸,久而久之也就與自己的身心靈密不可分了。

生命的再生與循環―「大樹的秘密導讀」

圖片
  「從前從前,在一座非常古老的森林裡,有兩顆小種子。他們的媽媽說,她會給他們根和翅膀 — 有了根,他們就會有家;有了翅膀,他們就會有勇氣去尋找自己的家。」 這是一本透過生動淺顯的對話呈現深奧生命哲理的書,從兩顆非常小的懸鈴木種子的探險過程,讓我們看到地球的形成,生命的繁衍,以及背後運行的原理。 這是一個神奇有趣的故事,從那麼小的種子角度,卻看到了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甚至了解到即便微小如它,也是構成世界,構成整個生命網絡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懸鈴木母樹的死亡卻滋養了無數的生命誕生,即將腐朽的葉子告訴種子妹妹路薏絲說的一段話 : 「我們腐爛的身體會創造新的養分,幫助樹生存,甚至也能餵養大使和其他型態的生命體,這是自古以來就不斷循環的過程 …… 」 這讓我想到民間故事裡盤古開天的傳說 : 「據說創造天地萬物的始祖盤古他死去後,肌肉化為大地,骨骼成為山脈,汗水化作河川,髮髭植杖成叢林,左眼成日,右眼成月,呼吸成了天上的風雲 …. 。   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質能不滅」定律來看,萬物的生或死,不過是組成他們的原子的重新排列而已!千千萬萬年以來,同樣的原子在地球不斷地循環重組,我們這一剎那呼吸的氧氣可能是李白呼吸過的,組成我們血肉的碳原子也許是來自於亞歷山大帝的軀體。質能不減,隨緣重組,每個生命都是由因緣與物質形成的,不會無中生有,當然也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的每一部份將會變化成為宇宙的某一部份,然後再度變化成另一部份,以至於無窮。   這也是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意思,只可惜隨著人類文明演化,習慣於以主宰者的勢態操控這個世界,逐漸忘掉了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一旦發現即便科技再進步,我們的肉體還是會變老、衰敗,因此就產生了惶惑不安的情緒。 的確,個體會死亡,但生命永遠持續著,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份。 「大樹的秘密」裡說著 : 「所有構成我們身體的原子,都是在同一時刻誕生的,我們都和時間本身一樣老。」 那個古老的聲音不斷地跟著種子妹妹路薏絲說話,後來種子哥哥默溫也聽到了 : 「你放心,我會活下來。我從一開始就活到現在。十億年對我來說宛如一眨眼。」是的,生命是一份來自宇宙的禮物,從開始到現在,到未來,永遠都會存在。 挺天而立的大樹並不孤單,因為每一棵樹透過地下真菌的菌絲,連結每一棵樹的樹根,直到每一棵植物卻成為群

英國公廣集團拍攝的「亞洲」紀錄片

圖片
  到松仁威秀影城的泰坦廳參加「亞洲」紀錄片的首映。 這是英國廣播公司 (BBC) 的年度鉅獻,共七集以全新視野紀錄亞洲的生態影片。我有整套多年前 BBC 發行的地球脈動與藍色海洋的紀錄片,從小小電腦螢幕看已令人嘆為觀止,但是如今在泰坦廳超大銀幕看,簡直比身歷其境還令人震撼。 BBC 自然歷史部門的負責人喬尼基林還特別從英國飛到台灣主持這場首映,他很有信心地說,這七集紀錄片,可以用「壯闊奇觀獨一無二」來形容,的確,除了這次首映我們完整看了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集「海浪下」之外,喬尼基林分享了拍攝的幕後花絮,並且剪了後面幾集的部分內容供我們先睹為快,其中有一段是在台北鬧區住宅裡定居的大赤鼯鼠,拍得真是扣人心弦精彩好看。 在影片出現的每個動物就像劇情片的主角一樣,都有鮮明的個性與生動的故事,不管是鯊魚群捕獵魚群,覓食的海兔或是尋找伴侶的彈塗魚。 整個系列紀錄片將于十一月中旬在各個相關的線上平台播出,絕對值得一看再看,因為影片的每個畫面都是多少人歷經漫長的守候,費盡千辛萬苦才拍到的,也唯有 BBC 有這樣的資源來製作出如此高規格的紀錄片。 二十年前我擔任公共電視董事,曾與紀錄片導演及製作人閒聊時,他們就很感慨 : 有一次出外景到澳洲,碰到 BBC 的團隊來拍同樣的主題,只是台灣的工作人員只有五、六個人,只有出差一星期的預算,但是 BBC 的團隊有三十多人,預計停留三個月,相較之下,影片的最終品質當然會有差別,畢竟當年公共電視一年只有政府撥給的九億元,而 BBC 一年預算是二千多億台幣。 這次首映後的問答時間,有觀眾問喬尼基林他拍攝製作生態紀錄片三十多年,覺得地球的生態是變好還是變壞 ? 提問者解釋,因為她平常總覺得地球的生態環境總是令人憂心,壞消息很多,但是看到影片裡有那麼豐饒的生態與物種,似乎又很不錯,所以想請教這位 BBC 的主管實際親身經歷的感受。 喬尼基林是以較樂觀的角度來回應,但是我瞭解真要答覆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得清楚的。 想起多年前 BBC 的生態攝影團隊曾經寫了一本書「自然界大變化」,很誠實且誠懇地記錄下他們在拍攝過程遭遇的困難,找出我為這本書寫的推薦序,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神奇、壯觀、豐富卻又脆弱的大自然 -「自然界大變化」 推薦序     長期以來,英國廣播公司( BBC )拍攝的自然生態紀錄

人人都應該活出自己的傳奇―「生徒年代」推薦序

圖片
  因為我與作者的女兒廖惠慶及女婿黃雍熙,都是荒野保護協會從籌備至今的志工,這三十年來經常碰面,算是在環境運動上有著革命情感的老伙伴,所以有幸能一路見證廖伯父及其子女們的傳奇故事,包括細讀從「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第一冊看到第九冊這長達一百三十萬字的家族歷史,其實同時也看到了整整一代人的生活史。 這一本「生徒時代」描述的是「茶金歲月」的年代之前,廖伯父的成長與求學故事,重現了二戰前後台灣庶民百姓的生活日常,其實不要小看這個似乎屬於個人的自傳,誠如傳記作家楊艾俐所主張的,人人都可以寫傳記,不必是個大人物,因為即使是一粒小水滴,也可以映照世界。她認為,歷史是宏觀,時代是長河,傳記是時代的小小身影,是一個人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的貢獻,人們從個人傳記得到的啟示,不下於從宏觀歷史得來的經驗,甚至更超出一個時代所能告訴我們的事。 的確,寫回憶錄應該是每個人走過青壯年後的必修學分,不是為了述說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是把自己的人生經驗與體會,提供給別人參考,人類社會的進步,來自於能承續前人的經驗,在前人努力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另一方面,寫回憶錄對個人來說,也有精神療癒的作用,因為所有的經驗其實都沒有真正地過去,都潛藏在內心深處影響著我們,我們可以在隔了一段時空距離後,重新審視種種生命經驗,賦予新的意義。而且過往有很多事情當年來不及體會,如今透過書寫回憶,就能將模糊的印象重新描繪一次,從中得到領悟,然後在當下還來得及時,擁有改善或實踐的力量。 每次聽惠慶雍熙賢伉儷聊到廖伯父的點點滴滴時,總會羨慕我們的父執輩歷經二次大戰,活過大變動的時代,而我們的生活環境雖然比他們安穩且物質條件豐盛,但卻也相對平庸。 不過當我再度仔細拜讀茶經歲月前傳,卻又有不同的體會,覺得我們也有屬於我們獨特的「大時代」,而且每個世代只要如同作者面對當下命運不逃避,以真誠樸直的態度勇於任事,不必是大人物,每一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世代裡寫下屬於自己的傳奇,為這個世界增添一些光彩。 另外也要再度感謝廖伯父能為台灣留下這部動人的自傳,也同時留下了時代的共同記憶,讓大家不會忘記我們是怎麼走過來的,因為民族的集體記憶,是一個社會的靈魂與國家的精神。一個有根的民族,會走得比較安心,比較篤定。

日本的三四線城市都是台灣人

圖片
  十年前曾經去爬日本東北地區的白神山地,這是日本極少數的聯合國世界自然遺產之一 ( 世界文化遺產多,但是純粹是世界自然遺產的地方就屈指可數了 ) ,當年還沒有多少朋友去過,甚至大部分人從來沒有聽過,包括開專跑日本線的旅行社老闆。 但是今年 10 月再去時,發現這個地點已成為台灣旅行社推薦的行程,甚至從臉書發現,與我同時在日本東北地區旅行的朋友起碼有十多組人。 在環著白神山四周爬山前 2 天,先走附近的奧入瀨溪,從入口附近的星野飯店開始,走到終點的十和田湖,一路超越許多只挑著景點走部分路段,搭遊覽車或接駁公車的遊客,沒有仔細數,但是被我超越的人數大約有四、五百人以上,除了日本當地的觀光客,其他七成左右都是台灣人。 台灣人真的是太喜歡到日本旅行了,已經玩到三、四線城市的景點。前些年到日本四國走遍路,在一個蠻鄉下的小小溫泉旅館,泡完湯居然遇到大學時的學弟,原來他與幾個朋友到日本騎單車旅行。 這兩天看新聞,星宇航空即將開航直飛好幾個日本三、四線城市的航線,台灣的廉價航空虎航也不落人後,飛日本的航點已有二十個,而且其中的旭川、福島、花卷、岡山、新瀉、佐賀、茨城、秋田、高知及宮崎這十個城市,都是獨飛的航點。 難怪住日本的朋友說,他曾看到有媒體統計,日本有十多個個城市的國際機場,班機航線飛最遠的國家就是台灣。也有媒體報導,這些地方政府為促進觀光,很重視這些難得的國外旅客,比如說,花卷的民眾在來自台灣的飛機降落時,會拿著我們的國旗,舉布條歡迎。 到日本鄉下旅行,是玩遍世界各大城市的台灣旅客的新選擇,原來旅行已不再是 Shopping 買名牌精品,而是尋找一個可以安心散步過生活的地方。 疫後你最想去什麼地方 … 110.05.25 因為疫情全世界的跨國旅遊幾乎卻停擺,對於許多都要出國多次的朋友來說,連續兩年甚至更久沒辦法出國,大概是很難得的經驗。 除了在家上網看影片,或看看以前拍的旅遊相片過過乾癮之外,大伙閒聊時也會互問 : 「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去國外什麼地方 ? 」 對於我們這群原本就會經常在台灣漫遊「蝸行」的朋友來說,大多數人選到日本爬山走國家公園。的確,這幾年我們每年都會到日本健行,起先是到他們的世界自然遺產 ( 只有五處 ) ,後來就開始爬國家公園 ( 等級類似我們的國家公園 ) ,每次都留下美好的經驗。 除了自然美景的旅伴之外,

荒野志工訓練的三民主義課程

圖片
  上週日上午參加荒野宜蘭分會舉辦的「志工聯合訓練」,分會長大熊要我就荒野的志工精神為主題跟這些來自不同群組的志工演講。 「志工聯合訓練」是荒野成立近三十年裡,宜蘭分會首創的課程,上周六晚上在台中參加荒野中區親子團小蟻團導引員第五期基本訓練時,雲林分會長海豚笑說大熊辦的這個二天的課程是荒野的三民主義課程。 雖然是半開玩笑的說,但是想想,好像也真的是如此,因為包括幾個核心課程,比如由理事長以「荒野的腳步」來說明荒野現況與策略目標,然後分會長講荒野的組織與宜蘭的在地守護,再來就是由我講荒野的志工精神與特色。 當然其中會安排讓各群組伙伴有互相認識與互動的機會,地點在荒野自己的自然中心舉辦,目前清水湖可以住五六十人沒有問題,衛浴廁所的數量都充足,而且還有熱水可以洗澡,這種兩天一夜的營隊,團隊的凝聚效果比單獨的課程好太多了。 這次的聯合訓練共有四個宜蘭的志工群組參加 : 兒童教育、氣候變遷、雙連埤守護志工及 52 甲溼地守護志工。目前荒野共有十多個不同的志工群組以及各自的專業課程,但是這些有點像是共同必修的「三民主義」課程,有的志工群會排,有的沒有排,同時,一方面荒野總會希望每個荒野志工都能清楚荒野這個大家庭的整體脈絡,但是話又說回來,若是每個分會裡的每一個群組都邀理事長講課的話,一個人就算有三頭六臂也應付不過來,因此若能找個大一點的場地,把各分會正在受訓中的不同群組集中起來一起上這些「通識課」,不但可以減輕志工幹部南北奔波的負擔,同一個分會不同群組的志工也藉此能夠互相認識,交流一下彼此的服勤內容與專業。 宜蘭分會長大熊說,要做這樣的安排並不難,只要在各群組規劃訓練時,在同一時段排個共同的期中 ( 或期初或期末 ) 旅行即可。 看這次宜蘭辦的成效如何,若還不錯,或許可以推廣到各分會採取同樣模式來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