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荒野三十周年慶

圖片
  二 0 二五年六月二十八日星期六傍晚,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三十周年晚會在大安森林公園小舞台舉行,離一九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日下午在幼獅藝文中心的成立大會,隔了整整三十年。 三十年足以讓剛出生的嬰兒長大成家立業,一個當年初入社會的青年,如今野是待退休的銀髮族,雖然談不上滄海桑田,但是在迅速變遷的當代,也算是相當漫長的時間,難得的是,當初創會的老伙伴們,有一大半仍然持續在守護台灣環境的路上努力著,更棒的是,一路上還有無以計數的人投入,在會場上,我能見到認識三十年的伙伴,也有願意擔起責任擔任志工幹部的中生代,更有最近這幾年才加入的新伙伴。 晚會上理事長感謝了第十屆的理監事,同時也宣布並頒發證書給新當選的第十一屆理監事。當天下午來自全國各分會的一百位荒野會員代表,先已開過大會,並且經過一連串的投票,選出理監事,以及常務理監事,最後是理事長。 看著新出爐的常務理事名單,有一半留任,但也有一半是新任。理事長球長續任,氣候變遷及自然解說的二位召集人也繼續留任,親子團召集人在五月改選,由北區總團長黑鳶擔任新的全國總團長,因此也代表親子團擔任常務理事。 這次比較特別的是納入三位分會長擔任常務理事,除了中區的台中分會鵂鶹續任外,新增加了北區的宜蘭分會長大熊及南區的雲林分會長海豚。 另外有二位專業型的常務理事,律師黑曜石續任,另外新增一位金融財務專家大冠鷲林力行。其實力行算是老伙伴了,他是台北第五期的解說員,創立富陽森林公園定點小組,不過後來因為工作忙碌經常派駐國外,所以漸漸淡出,直到這幾年較常待在台灣,所以上一屆邀請他擔任監事,這一屆再請他擔任常務理事。 另外新的常務理事裡面,有二位比較特別的,就是宜蘭分會長大熊及雲林分會長海豚,他們兩人都是第十屆才開始擔任分會長,而且這二個縣,相對來說,人口較少,所以荒野的會員也少,因此志工群組也較少。但是令人訝異的是,他們倆人居然在諸多不利因素下,努力拓展會務,短短三年內,將分會的志工群組及人數呈高倍數成長,也證明事在人為。 其實從荒野成立第一屆至今第十一屆,總能維持讓在第一線打仗的人來負責決策,換句話說,各工作委員會現任召集人及現任分會長擔任理監事,而不是讓卸任的資深伙伴擔任,這也讓決策與行動能一致,不會有「只動嘴不做事」的決策者。 很開心荒野始終能一棒接一棒,老幹新枝相得益彰,我在歷任理事長給荒野 30...

美好的生活是由愛所召喚,並依知識而行的人生

圖片
  這些年因為寫了一些親職教養的書,所以常有機會應邀跟家長與老師演講,往往很多人會問 : 「你最期待孩子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或素養 ? 」     身為貪心也憂心的父母,我們當然希望給予孩子十八般武藝,好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但是我們顯然無法預測未來什麼行業或技能最夯,或許該靜下心來思考,什麼是值得過的美好生活 ?      我認為不管什麼面貌的未來,美好的生活一定是由愛所召喚,並依知識而行的人生。是的,愛與知識正是我這一輩子的追求,其實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愛的召喚,就是源自內心對世界的關懷,也就是慈悲心的展現,而知識是智慧的基礎,也是我們能將善意正確實踐的方法。     我們過去的教育都太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但是在行動上網知識垂手可得的時代,以及人工智慧一日千里的發展讓特定技能的賞味期愈來愈短,為了適應現在與迎向未來,現在的教育透過新課綱的制定,從能力升級為「核心素養」。     所謂素養,不只包括知識、能力、更強調態度與價值,也就是希望孩子成為有積極主動的意願,以及與人溝通的團隊精神,進而參與社會的終身學習者。    焦慮的父母不必急著送孩子去補習,因為「核心素養」裡最關鍵也最難「教」的,其實是由「感動」所引發的「愛」,因為愛,我們願意去行動,去改變,也願意去學習行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也因為愛,能激發出生活的熱情,遇到挫折時比較有力量去克服。     能讓我們因感動而激發而效法的力量,往往是來自真實的生活經驗 . 。   傾聽自己的鼓聲   小學時曾經讀過一個故事,簡直可算是令我豁然開朗,生命從此不同。這本書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就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寫的《湯姆歷險記》。 有一次湯姆因為調皮搗蛋,被撫養他的姑媽處罰,叫他去油漆院子外的籬笆。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取笑他被處罰而不能跟他們一起玩。只見湯姆以一副藝術家的姿態,很得意地漆著油漆,這反而引起其他頑童的興趣,紛紛要湯姆讓他們玩一下。湯姆故意吊胃口說:「不行!這片牆面對著全村子,很重要,你們沒有資格漆。」這些頑童只好紛紛拿出他們最寶貝的玩具給湯姆,好交換讓他們也可以漆一下的權利。...

興趣不只是我們喜歡的事,而是再辛苦再累仍然不願意放棄的才算是

圖片
  曾經應陽明大學人文醫學研習營之邀,跟學生們有一場座談。     這些大都是對於人文領域有興趣的醫學系學生,主辦的學生幹部認為我雖然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但是又出了不少書 ( 大概就是這跟所謂人文有點關係吧 !) 所以應該能夠給他們一些意見。     看到他們準備給學員的資料還蠻豐富的,顯然也做了些功課,甚至把我出版過的三十多本書依主題內容還分為好幾大類。    這些會參加人文營的醫學系學生,想必大都對文學有興趣,只是因為太會考試了,因為成績高,而被 「強烈建議」讀職業比較有保障的科系。     果然,就有同學說,她的師長就以我為例子,說服她選醫學系──「因為可以像李醫師那樣,一方面當醫生,一方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其實這十多年來,已經不知道聽到多少像這樣的例子,有的是父母老師直接感謝我,有的是如這次般,到醫學院演講,學生自己私下跟我說的。     唉,對於向來主張要追求自己的興趣與夢想的人而言,到底我算是「妥協的失敗」例子,還是「永不放棄」的成功案例 ? 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了。     因為我中學時的確對文學,對為弱勢伸張正義的報導文學有興趣,但是當時看到建青社的學長、同學,甚至學弟,個個比我有才華,想一想,自己的天分不夠,還是應付考試比較容易做得好。但是自己內心對文學對公益的關懷還是常常呼喚著我,而我也不曾放棄,持續努力至今。     不過,對於 興趣與夢想的追求,我認為應該有兩個前提 ,第一,要先能養得活自己,才能侈言談自己的夢想,換句話說,要爭一時也要爭千秋。不能以追求夢想之名變成啃老族,而是必須要有能獨立自主,不再跟家人拿錢的骨氣,然後用上班之餘,以及周末假日長期的投入與累績,來證明自己是認真看待這個夢想。     第二,興趣不只是我們喜歡的事,那些做起來舒服自在的休閒項目,真正的興趣是我們願意投入我們的時間與汗水,願意接受相關的挑戰與試煉,再辛苦再累仍然不願意放棄的,才能算是我們的興趣,也才能形成真正的職業生涯。   ...

如何增進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
  今天上午 9:30 應 KiKi 家族教育集團的邀請,將在羅斯福路的台大集思會館演講,以下附上等一下演講的大綱,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演講綱要―如何增進孩子的專注力 主講 : 李偉文 (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   ( 一 ) 專注違反人的天性 * 專注違反人類演化本能,卻是人類文明及科技進展的基礎,使人成為萬物之靈。 * 專注思考及創造必須後天培養,是辛苦的。 * 真正的專注很「耗神」又「耗能」,因此要適時休息。   ( 二 ) 指向反應 * 身邊及視線所及任何風吹草動,一定會去注意它,沒有這本能的生物就滅絕了。 * 數位影像利用此本能,讓不斷閃動變換的畫面吸引我們。 ( 對新奇的偏好 ) * 長時間過度刺激,會產生混合專注及不專注的奇特現象,大腦會「當機」 ( 能量代謝等量化指標 ) 。   ( 三 ) 專注力的重要 * 有專注力,才能有效學習,建立長期記憶,擁有思考與創造力。 * 理解複雜的句子或新的知識都需要較長的專注時間。 * 知識付費平台創辦人羅胖的用人觀點,美國頂尖大學選才的考量。   ( 四 ) 專注力小偷 * 睡眠不足飲食不對等生理因素。 * 課程枯燥,太簡單或太難。 * 一心多用,媒體聲光刺激太多。   ( 五 ) 培養專心的孩子之 1 * 自主權 : 選擇的自由與決定權。 * 勝任感 : 進步,成就感與成長。 * 歸屬感 : 對別人而言自己是重要的;對自己而言,內心有重要的人。 ( 喜歡老師,這科成績一定好。 ) * 意願到能力 : 去除分心誘惑,騰出時間做想做的事成為想做的人。   ( 六 ) 培養專心的孩子之 2 * 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 空白且非結構性的玩耍 ) 。 * 與家人一起吃飯、聊天。 * 房間沒有分心源,有好的睡眠。 * 孩子參與對話並替自己訂出規則。   ( 七 ) 培養專心的孩子之 3 * 閱讀需要專注力,也能培養專注力,是一切學習與理解的基礎。 * 運動 (BDNF 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 ) ,接近大自然 ( 腦的休息與恢復 ) 。 * 心情愉快,靜坐深呼吸。 ...

童年不是為了成年而準備的

圖片
  總是覺得黃聲遠建築師其實是以建築當作攪動社會的環境改革者,建築師是他的偽裝,二十多年來他深耕宜蘭,透過公共建築的營造將空間釋放出來,一點一滴改變了宜蘭人的生活。     黃聲遠喜歡看著孩子徜徉在大自然裡,他說 : 「鄉野田邊,綠地溪畔都是很好的玩樂地,只要在大自然裡,孩子就會自得其樂,整個空間感拉大,他們的視野,心胸會較開闊。」     對於孩子的成長,他也有急迫感 : 「利用周末和孩子親密的互動,是我最在乎的,因為明白人生有極限,不知道能陪伴孩子多久,所以有機會就和孩子一起體驗生活,共同建構美好的回憶。」     他太太李靜慧也喜歡充滿鄉土感的宜蘭 : 「孩子多親近自然鄉土,會慢慢產生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歸屬感。稻禾蘆葦,水鳥粉蝶都是童年的養分,這些鮮明的記憶,將悄悄在孩子心中萌芽,終將長成蔽蔭大樹。」     我很同意靜慧的看法,這也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二十多年來,傾全力推動兒童自然教育,希望孩子童年在大自然玩耍與土地及自然生命產生的連結的用意,並且希望能成為長大後鄉愁的來源,而這也是孩子成長後自由翱翔於世界時心靈穩定的力量,就像讓風箏得以高飛的那條線。     他們夫妻倆晚上在家與孩子一起閱讀,繪畫創作,不會看電視用 3C 產品,沒送孩子去補習,也不擔心孩子課業,因為只要孩子愛看書,對自然生命充滿好奇,這遠比考試多幾分少幾分來得重要。     他們不急著把孩子推向高度競爭的世界,靜慧說 : 「童年不是為了成年而準備的。」說得真好,我也認為讓孩子享有完整,百分之百的童年是重要的,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而犧牲了他們寶貴的童年。     父母能專心陪伴孩子一起過個完整的童年,是親子關係中最幸福與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一半一半的生命情境

圖片
    在陽明山的山腰上,仰德大道旁,林蔭隱蔽處有一間中西合璧的房子,有著傳統東方四合院的格局,卻配上西式迴廊與拱門及西班牙螺旋式的廊柱,這是林語堂先生返台定居,親自設計,過世前居住了十年的家,也就是現在的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由東吳大學維護管理中。掛著「有不為齋」匾額的客廳,改成對外營業的餐廳,其他房間都開放參觀,並且常常舉辦各種活動。   這些年來,只要他們肯邀請我去演講,我一定排除萬難,因為我太喜歡這個地方了,而且在古今中外的文人當中,我最欣賞的古人是蘇東坡,近代人物就是林語堂了。   我在這個既浪漫又充滿幽古思情的書房中,這些年的演講題目也從嚴肅的環境議題、自然生態,一直演變到健康樂活,休閒旅遊,前些天,我毛遂自荐導讀電影。總覺得在這麼有靈氣的地方,應該談談人生,漫遊在古往今來的時空中。   在這個小書房,擺了幾張小方桌與小圓茶几,最多只坐十多個人,每個人一壺清茶,一盤精緻的糕點,窗外花樹扶疏,四璧都是林語堂先生的藏書與手跡,在這樣的環境,不管是演講者或聽講者,不知不覺都有氣質起來了。   一般人提到林語堂先生,就會聯想到國人尊稱的幽默大師,或者他的視野與胸襟:「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但是我更欣賞的是他那與蘇東坡先生一樣的生命態度,也就是即便在淒風苦雨的境遇中,也能領略風雨的韻味,以及在尋常生活中找到情趣與啟示。   林語堂先生以李密菴的半半歌當作座右銘:「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儘幽閒,半裏乾坤寬展。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因此,他在「生活的藝術」書中也這麼寫著:「理想人物,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懶情中帶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於窮到付不出房租,富而不至於富到可以完全不作工,或是可以稱心如意地資助朋友…」是啊,這種中庸的精神,不管在物質生活或社會生活,並非在完全無憂無慮的條件下,有點挑戰,有點辛苦,然後的消遙自在,我們的精神才會最快樂與滿足。   每次到林語堂紀念館時,就會很感激有這樣的前輩典範的真實居家環境可以完全保留下來,並且充份地活用,我們可以在這裏看書、用餐、散步,與知心老友坐在他書房聊天。林語堂先生曾經這麼描述他的房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在這樣的「活古蹟」中散步,簡直就像漫步在時光隧道中,因此,在這次的電影導讀中,我...

自信來自於無所外求―荒野解說員訓有感

圖片
  如果記得的話,我會在幫荒野的志工訓練上課前,先傳幾篇文章給學員看,讓他們對荒野的組織與文化有個大概的認識,節省講述這些基本卻又重要事務的時間,讓我有機會聽聽學員的提問。 前幾天台北的自然解說員訓練第 36 期上課前,我分三次,共傳了二十四篇文章,大約有四萬字左右,原本不太敢期待大家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會仔細地閱讀。想不到上課當天詢問,居然有過半數的伙伴們都讀完了,令人感動。 課前與課後都留下時間以贈書來鼓勵伙伴問問題。其實不管任何題目,以及跟除了荒野之外的社會大眾演講,我最期盼聽眾的提問了,因為演講只是我單向輸出,講的都是我原本就知道的,對我而言沒有新的收穫。但是只要有人發問,就可以刺激我思考,或許可以碰撞出一些新的,我原本沒有想到的面向。 比如說,這次有位伙伴提出了一個沒被問過的問題 :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有自信 ? 」 當時我回答說 : 或許是來自於兩方面,一個是我從小至今喜歡閱讀,閱讀具有雙向性,一個方向像窗戶,我們透過書本望向世界,探索新知;另一個方向像鏡子,我們從書本裡看見自己,讓自己比較懂得自省。另一方面是荒野自成立以來,以近乎極端的潔癖來要求志工,讓每個投入荒野當志工的人都出錢又出力,簡單講,每個荒野的志工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回報,因此我們可以很坦然的面對各種不同意見——你可以不同意我的作法,但是沒有辦法質疑我們個人。」 換句話說,我們的自信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無所外求,不求名不求利,當然也沒有權力的慾望以專業上的包袱或傲慢。每個荒野的志工只是很單純,或者心意很純粹的想為環境做點事,回饋生養我們的這片土地。 荒野志工是有心願的人,因為許下心願,才能一年又一年的在荒野付出。 無所求但有所願。 願與求有何不同? 欲望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主要來源,而佛家常說到 「願」,包括最令我動容的大願——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於「願」,聖嚴法師曾說 : 「人是要來還願的,不是要來還債的。債還完了就沒有意義,但是還願是一願又一願。」 我想,「願」與「求」有以下不同 : 「求」是為了一己之私,也就是自我需求,而「願」是利益他人。「求」有執迷不悟的無明之意,而「願」有盡在其我的灑脫。 有一段不知哪裡抄錄的話,從學生時代至今,擺放在我桌前 : 「了解因緣的人,更能珍惜人間一切該成就的、該護念的、該報恩的,必竭力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