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來自於無所外求―荒野解說員訓有感


 如果記得的話,我會在幫荒野的志工訓練上課前,先傳幾篇文章給學員看,讓他們對荒野的組織與文化有個大概的認識,節省講述這些基本卻又重要事務的時間,讓我有機會聽聽學員的提問。

前幾天台北的自然解說員訓練第36期上課前,我分三次,共傳了二十四篇文章,大約有四萬字左右,原本不太敢期待大家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會仔細地閱讀。想不到上課當天詢問,居然有過半數的伙伴們都讀完了,令人感動。

課前與課後都留下時間以贈書來鼓勵伙伴問問題。其實不管任何題目,以及跟除了荒野之外的社會大眾演講,我最期盼聽眾的提問了,因為演講只是我單向輸出,講的都是我原本就知道的,對我而言沒有新的收穫。但是只要有人發問,就可以刺激我思考,或許可以碰撞出一些新的,我原本沒有想到的面向。

比如說,這次有位伙伴提出了一個沒被問過的問題:「為什麼你總是那麼有自信?

當時我回答說:或許是來自於兩方面,一個是我從小至今喜歡閱讀,閱讀具有雙向性,一個方向像窗戶,我們透過書本望向世界,探索新知;另一個方向像鏡子,我們從書本裡看見自己,讓自己比較懂得自省。另一方面是荒野自成立以來,以近乎極端的潔癖來要求志工,讓每個投入荒野當志工的人都出錢又出力,簡單講,每個荒野的志工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回報,因此我們可以很坦然的面對各種不同意見——你可以不同意我的作法,但是沒有辦法質疑我們個人。」

換句話說,我們的自信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無所外求,不求名不求利,當然也沒有權力的慾望以專業上的包袱或傲慢。每個荒野的志工只是很單純,或者心意很純粹的想為環境做點事,回饋生養我們的這片土地。

荒野志工是有心願的人,因為許下心願,才能一年又一年的在荒野付出。

無所求但有所願。

願與求有何不同?

欲望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主要來源,而佛家常說到「願」,包括最令我動容的大願——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於「願」,聖嚴法師曾說:「人是要來還願的,不是要來還債的。債還完了就沒有意義,但是還願是一願又一願。」

我想,「願」與「求」有以下不同:

「求」是為了一己之私,也就是自我需求,而「願」是利益他人。「求」有執迷不悟的無明之意,而「願」有盡在其我的灑脫。

有一段不知哪裡抄錄的話,從學生時代至今,擺放在我桌前:「了解因緣的人,更能珍惜人間一切該成就的、該護念的、該報恩的,必竭力而為,絕無錯失因緣。」

    另一段話,也是我的座右銘:「對已成之事實,須看破放下,順因緣觀,不起追悔;對當前事物,宜惜取因緣,發掘可造性,積極耕種。」而你「願」有什麼樣的人生呢?

 

新竹解說員訓第四十六期

 

    到荒野新竹分會幫第四十六期的解說員上課。第四十六期?荒野成立至今將近二十九年,所以若以正常速度,一年辦一期的話,那麼新竹分會顯然是不只的。

    沒錯,十多年前開始,新竹分會就每年辦兩期,一期是下班後,晚上上課,另一期是平常上班日的白天上課,所以上班族可以參加晚上班的。另外自由工作者,退休族群……等等白天可以自由安排時間的人,就可以來上白天班。

    開兩種班的好處是,既然你可以來上課,也表示可以這個時間來當志工,因此新竹分會就會有兩批可以承擔不同推廣任務的志工了。

    新竹的人口在台灣各縣市來算,並不算多,但是新竹分會開辦解說員課程的頻率非常正常,參加的學員人數也非常穩定,實在非常難能可貴。

    詢問這期學員有那些以前曾是見過面的,居然有一位是高中在屏東女中讀書時聽過我演講,現在已結婚生子,帶孩子參加荒野親子團。另外一位也是中學時看到我的書之後,就一路跟著AB寶一起成長,如今也是結婚生子了。

    奇怪?怎麼會這樣呢?明明感覺上自己才從大學畢業沒多久,而且荒野草創時的點點滴滴彷彿昨日,怎麼當年的孩子都已長大成人了呢?

    或許,這也是時間的賞賜吧!當我們埋頭持續做一件事,不知不覺中,花也開了,果也結了,還不斷地長出新綠。

    這一、二個月奔波於台灣各地,參加荒野各地分會各群組的志工訓,雖然有點累,但是很開心。

    回頭看看周邊常聯絡的數十位朋友,真的不誇張,不是人在國外旅行,就是剛旅行回來,不然就是正準備出發去旅行。疫情結束已一年半了我想,這不只是「趕進度」,彌補疫情三年無法出國的進度,而是疫情改變了許多人的價值觀與優先順序,深覺萬事無常後,想做的事就下定決心立刻去做。

    我想,荒野各地群組動了起來也是如此吧!趁還來的及的時候做一點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才不枉來人世間這一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