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齡後務必建立鄰里好關係
中秋連假前一天下班回家,門口鞋櫃上有二顆大柚子,底下壓了紙條,原來是鄰居分享的應節水果。 樓下退休教授也常常在我的鞋櫃上放半截手工麵包或點心,這是他的學生來拜訪所帶的伴手禮連帶我們也沾光了。 以前農村時代這種 「以物易物」的人情互動很常見,但是隨著都市化,似乎人人都很忙碌,我們逐漸不再跟左鄰右舍樓上樓下的鄰居互相往來,但是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推動在宅老化以及社區長照,因此重新建立失落的鄰里關係,不僅可以回應當前社會需求,更能增添個人的幸福感。 我自己是很懷念小時候可以到處串門子,遇到鄰居隨時可以進屋喝杯茶吃個點心的時代,那時候巷口老榕樹下也總是有老人家那在那裡下棋聊天。 雖然都市的空間結構改變,現代我們住家旁邊已經沒有樹蔭可以乘涼也沒機會沿路串門子,但是還是有不少公共空間,比如社區的活動中心,圖書館以及長照中心,都是很好的替代場所,有事沒事就去參加在這些場館舉辦的活動,藉此認識住在附近的鄰居。 俗話說 :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年齡愈大愈能體會得到,雖然方便的視訊能夠聯絡遠在天邊的親人或子女,但是人是要透過實體接觸來感受的生物,也必須在面對面的群體互動中來學習與成長,更何況年紀大了,身體臨時有什麼狀況,再多的「天邊孝子」也使不上力的。 有人說 : 「千金買房,萬金買鄰。」房子很貴,買都市好住宅更是天價,但是能不能跟鄰居變成好朋友,更顯得是一種珍貴而稀有的機緣。 或者,我們可以反向思考,與其耗費精神跟素昧平生的鄰居建立交情,若是與我們原本就熟識的好朋友,揪團移居,大家一起住在同一個社區當鄰居,或許這還比較容易。 趁著還能走能跳適應力還好的時候,重新思考提早選擇適合熟齡之後的住宅,一種是與朋友們一起搬到新的地方,若只是空巢後的夫妻倆住,空間不必太大,換房剩餘的錢還能過個自在寬裕的退休生活或藉此實踐未竟的夢想。 另一種是不想搬家,那就要趁早改建,讓家裡變成無障礙空間,否則若臨時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