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少子化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年終記者會上宣示幾項重大施政計畫,其中「生生不息」作為解決少子化的危機,不過據他設定的目標是努力到2030年時,婦女的總生育率上升為1.4人,並且期待台灣總人口數不要低於二千萬人。
    看來政府是承認少子化是回不去的既定事實,而且再過幾年,台灣的人口數就會迅速降低,看來也是天神也無法挽回的局面了。
    今年的婦女總生育率是1.1,這是個放到全世界都是低到令人訝異的數字,因為如果一個地區要維持長期的人口穩定(不考慮移民增加或戰亂大量人口死亡),一個婦女一輩子要生2.1個小孩(因為男生不能生育,所以要女生幫忙生,那多加的0.1是預期嬰幼兒或是成長中會夭折或死亡的人口數。)
    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當他們的婦女總生育率掉到1.8時,就會開始警覺,到了1.7以下,大概就會祭出各項鼓勵生產的措施,維持人口與新增勞動力的穩定,甚至會開放年輕的移民,補足人口的不足。
    但是台灣自從西元兩千年左右,婦女的總生育率就不足2個,然後一路溜滑梯般往下掉,2010年還創下0.89的世界紀錄(沒有一個國家在沒有戰亂的和平世代婦女的總生育率是如此的低)
    而且過去二十年台灣的新生兒數量都那麼少了,往後二、三十年的新生兒顯然只會更少不會增加(因為得以結婚生小孩的青壯年人口也比以前少得多)。等到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我們比全世界還晚,因為還打了幾年國共內戰,直到民國三十九年才有大量人口渡海來台,民國四十年間開始增產報國,每年有四十多萬個新生兒,持續三十年)。這批戰後嬰兒潮這幾年陸陸續續進入六十五歲,等到十幾二十年後,每年四十萬個老人家過世,可是新生兒每年只遞補十多萬,總人口數當然會下降。
    因此,長期來說台灣必須歷經幾個階段,首先是幾年之內人口結構快速地翻轉,老人的數量遠遠多於嬰幼兒乃至於青壯年,屆時捷運車廂二個博愛座顯然不夠,起碼得一整排才容納得下。
    再來一個階段是台灣總人口數迅速下降,若沒開放移民進台灣,估計一定會降到二千萬以下,最後應該會在一千多萬人時達到平衡點。
    當然,若以生態環境的角度而言,台灣的人口少一點的話,生活品質會好很多,對環境的壓力也會少很多,但是長達三、四十年的過渡期恐怕會很痛苦,許多產業勢必會隨著人口結構而改變,這不只是婦產科與小兒科診所減少而寵物店增加,似乎不傷大雅的調整而已。
    當人口變少,現在一直在蓋的房子有人買嗎?日本的社會結構與現象發生得比台灣早五到十年,現在日本房市已崩盤到房屋已成「負資產」,數以百萬計的房子沒人住,甚至後代也不敢也無力繼承長輩留下來的老家。
    而且,台灣還有大量沒有電梯的老房子的問題,如何在來得及的時候,或者還有資源時候,將那些老舊,已逐漸變成危樓的房子拆掉重建,這些都是我們現在就必須面對的挑戰,更不用說還有安養、照護、醫療……千頭萬緒急待解決的問題。

    天佑台灣。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