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時又有效的教養心法


我是個貪心的人,生了孩子之後不想放棄自己的事業、夢想與興趣,可是又希望能好好地陪伴孩子,維持親子親密的關係之外,也希望能達成理想中的教育目標。
    因此我在忙碌的行程裏,利用許多零碎地空檔努力閱讀相關的書籍,用心地思索希望能找到省時又有效的教養方式,這些年隨著孩子成長我陸續出版的一些書籍也是分享了在實際生活中我如何善加利用情境的力量來「設計」孩子。

    因為環境是我們可以事先安排與設計的,在那準備好的情境中,就可以放任孩子自由自在地在其中成長。總覺得教養孩子是一種藝術,因為每個孩子的性格與氣質都不一樣,別人有效果的方法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時,搞不好完全沒用,而且輕重鬆緊的拿捏,也是只有父母自己在不斷嚐試與失敗中才能知道,不過雖然如此,還是有些原則應該是共通的,比如說,從改造環境,也就是從結構面來處理,應該是最輕鬆有效的,因為有一句建築學上的名言這麼說:「人塑造環境,環境塑造人。」
  意思是說人有能力選擇環境,改變環境,可是人一旦住進去之後,環境就會回過頭來改變我們。這裏的環境包括了硬體結構,也就是居安空間的安排等等,以及包括軟體環境,包括孩子的玩伴朋友,還有全家人的生活作息與各種習慣。
  記得在孩子幾個月大,活動力增加之後,在客廳的一角,用遊戲欄圈出一塊屬於她們活動的場地,因為孩子屬豬,所以我們稱為「豬圈」。
  自從圈了這豬圈後,我們輕鬆許多,因為裡面非常安全(底下墊兩層泡棉墊,上面又鋪椰絲床墊),而且非常好玩(放滿各種玩具),因為活動空間夠大,大人也可以進去陪她們一道玩,所以她們也很能適應。
  豬圈也逐漸擴大,後來,柵欄已變成把我們關在不讓她們進來的地方(如廚房、浴室),其他部分已開放成她們可以隨意玩耍的環境。也就是因為這樣的體認,太太偶爾帶孩子回娘家尋找幫手喘口氣時,通常過沒多久,就覺得回家最好,因為空間大又較安全,雖然沒有幫手反而比較好照顧,不用整天喊:「危險!不能爬!」、「不能摸」。
  除此之外,太太還在陽台庭院佈置了一個簡易的沙場,向水族館要了一些漂亮且消毒過的砂石,找幾個非常大的置物塑膠箱,就可以讓孩子玩得非常愉快。
  當然,隨著她們逐漸茁大,其他硬體結構的塑造,包括家裏沒有電視機。在孩子具有足夠認知與好惡及行動力之前,我們家就把電視搬走了。當然,有人會說電視裡是有些節目不錯,都不看太可惜了。幸虧好的節目現在全都買得到VCDDVD,我們改成家庭電影院,用單槍投影設備,每週一至二次陪同孩子一起看影片。現代的科技的確在學習與欣賞上提供我們不少方便性,如何盡其好處、減低不好的影響,其實選擇權還是在我們手中。
    小孩子在沒得選擇,沒有其他誘惑之下,就可以愉快且專注地培養出好的生活常規,而且親子關係也會比較好,比如沒有電視,當父母的就不需要整天喊著「不准看電視」或交換條件「功課做完才可以看電視」,彷彿做功課是義務,是不得已的,是痛苦的,看電視反而是獎賞,同時也會喪失了我們培養孩子視學習為一種愉快經驗的機會了。
    只要家長們先用心思考孩子將來在不同階段會面臨那些問題,可以預先做好準備,預防一定比發生狀況再來收拾殘局來得省力,而且家裏也不會聽到父母大小聲,跟孩子有許多摩擦與不愉快。
    而且當我們事先設計與安排適當的環境或情境時,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在其中自由自在地發展。
    其實環境不只講硬體的空間,還包括虛擬的環境,尤其是孩子訊息的來源與朋友同儕的影響,更是要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幫他們準備好,特別是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朋友素質的好壞是非常關鍵的因素。
    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慢慢有了失落感甚至挫折感。覺得沒多久以前還非常甜美可人的孩子,怎麼一下子變得這麼酷,不太理大人,甚至似乎有點叛逆,也逐漸擔心孩子會不會交到壞朋友,走入歧途。
  其實孩子長大,脫離父母的保護,建立屬於自己的世界,原本就很正常,因為即便父母與孩子再親近,都不是屬於同一個「群體」。人類是群居的動物,被群體接納並且共同成長,是演化過程裏非常重要的本能。
  而且許多科學研究也證實,人的社會化不是繼承自父母,而是與同儕互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相信父母親們也會發現,大人們耳提面命,苦口婆心講半天的事,孩子往往要理不理的,但是朋友的一句話,卻會左右他們的決定。
  因此,聰明的父母親或許會發現,與其耗費精力對抗孩子(以及他們背後我們不瞭解的,來自同儕的壓力),不如把孩子周遭的好朋友變成我們的盟友。
  簡單的講,假如孩子們的好朋友都是知書達理、品性端正、積極向上的孩子,那麼我們不只放心,甚至幾乎可以避免與孩子有任何摩擦爭執的機會。
  因此,幫孩子尋找並建立好朋友的關係網絡,是父母親最有價值也是最有效益的投資。
  如果孩子還是幼稚園或小學階段,父母親還算很容易安排他們生活範圍與交友的機會,比較傷腦筋的是,萬一孩子進入青春期了,他們打電話聊天或放學、假日一起邀約出門的朋友,家長都不認識的話,恐怕就必須多花些工夫了。
  我們要儘量利用原本的家庭聚會或家庭旅行的機會,邀請家裏同樣有與孩子年齡相近的家庭,並且他們的價值觀與我們相同,那些孩子也是我們放心甚至欣賞的。
  若是孩子在我們用心經營下,不知不覺與這些好孩子結交成好朋友,若是數量有五六位左右的話,我們就不必太擔心他們到學校或其他地方會被有問題的同學或朋友影響,因為孩子已經有了屬於自己的「群」,不必再依附或尋找其他的群體。
  更棒的是,當孩子的好朋友我們也都認識的話,我們的想法或人生經驗,也可以用間接的方式,從這些好朋友傳遞(影響)給他們。當孩子認為某些概念是他們自己互相討論出的話,參與的熱情會強烈得多了!
  父母陪伴孩子一定要用心,所謂用心,就是要用心機,要懂得謀略,最忌諱不斷用強大的壓力反覆做完全沒有效果的事。
  要用心而不要太用力,也只有我們用心思考後,才知道力氣該放在什麼地方。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