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是什麼」到「為什麼」?


            總是覺得,台灣的孩子很會考試,在國際上的各種競賽評比的成績都非常優秀,但是往往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
  可是想像力與創造力需要的是多元思考,能夠跳脫標準答案的限制,找出最多的可能性。而且在快速答題的訓練中,會養成孩子只重視追求「是什麼」的習慣,久而久之,就不懂得問「為什麼」?也沒有耐心與好奇心去探索為什麼背後的宇宙萬象了!
  自從資訊時代之後,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因此重要性也降低了,在現今的全球化競爭中,創造力與想像力反而愈來愈重要。
  要孩子保有創造力與好奇心,並不需要去找教創意或科學的補習班,關鍵反而在於家長平日與孩子的互動裏,有沒有注意到一些習慣。比如說,鼓勵孩子發問,台灣的孩子上了小學之後幾乎就喪失了發問題的習慣,所以一定要想辦法讓孩子重新恢復這個能力。當孩子提出問題後,我們不要立刻告訴他們答案,只要熱情地回應他們:「我不知道,不過我們可以一起討論與找答案。」
  並且鼓勵他們猜想答案,或者編造出可能的答案。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合理的說法,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替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給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同時,也要注意到,在討論科學問題時,不要脫口說出「對」或「很好」,如果是一般的鼓勵那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於科學探索而言,這些贊美等於暗示討論已經完畢,有了標準答案。家長可以用「那真有趣!」「哇!我以前沒有這樣想過呢!」或者再多問一些問題,多提一些看法,讓討論持續下去,才會有更多的想像與新的可能性產生。

  家長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只快速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會嚴重限制了孩子的思考能力,我們要在平常生活中找機會讓他們有更豐富與更寬闊的想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