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下腰找出問題― 「30雜誌2015年11月號」


 年輕人對社會不公不義的事十分敏感,大至食安風暴或居住正義,小至農民被剝削或洪仲丘事件等。都可以看到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從關心,已經進化到起而行上街頭表達訴求。同時期,以解決或改善社會問題的社會企業也開始崛起,更引導年輕人以實際行動或商業創意,去解決已存在這社會間的問題及不公平的地方。

    不論是上街頭表達訴求,或是以社會企業的方式投入改善社會的問題,年輕人不再獨善其身,宅男宅女背後其實也是美國隊長,打擊不法或不公。

    只是,年輕人投入社會關懷面臨那些問題?一旦發現問題無法立即解決,是否受挫而打退堂鼓?又社會企業到底與一般企業又和不同?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正好滿20年,創辦人之一的牙醫師李偉文,他以一位維護大自然的志工身分,投入自然維護20餘年。

    生態綠創辦人余宛如,她曾在國際有機保養品公司工作,後來到英國讀書,開啟了她對公平貿易的興趣,回國後與先生創辦了生態綠,更取得公平貿易組織(FLO)的認證,開啟了台灣公平貿易模式的大門。

    一位是創辦公益團體、有豐富經驗的終身志工李偉文;一位是引進公平貿易商業模式到台灣的余宛如,他們對年輕人投入社會關懷有何觀察?他們對社會企業的期許是什麼?

 

悶經濟,年輕人從社會關懷中找到出口

    李偉文(以下簡稱李):年輕人投入社會關懷,我想有工具便利性的條件,也就是網路讓年輕人可以很快吸收資訊,也很快把資訊傳出去,使年輕人更方便看到社會問題,也可以在網路上串聯、掀起運動。加上全球化使然,造成了貧富差距及居住等不公,年輕人失業率高,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年輕人有熱情及抱負,就轉到關懷社會議題層面上,這2年有很多宅男宅女都上街頭去了,不再只是待在電腦前按按鍵盤而已。

    余宛如(以下簡稱余):的確,我們也發現好像大家都覺得要鼓勵年輕人,在悶經濟中找到一個出口,就去創立社會企業。但結果常常是一股熱潮後,又恢復平淡,一股腦的風氣,也出現在社會企業中。

    不過,其中的隱憂是,年輕人熱情有餘,務實不足。他們有熱血,很左派,會想去改變、改造社會;但不願意去面對光有想法卻沒有商業模式這件事。社會企業不是不賺錢的,它很重要的精神是企業,要存活才能談理想、談解決。其實很多社會企業都不敢想要能獲利,只想著熱情,能存活就好了。

    這點年輕人又更浪漫了些。常有年輕人認為:我有一個理念,你就要給我錢。這種想法普遍存在他們身上,這是不對的。沒有人一定要對你的理念埋單,你要為自己的成功與失敗負責,社會企業仍是要回到商業機制裡。很多投資人來檢視生態綠,第一個問題就問:你有沒有把身家財產全部押進去?如果有,才知你是玩真的。所以我自稱是創業家,不會說是社會企業家。

    :我常看雲門舞集林懷民受訪時回答,他看兩類的書:第一是高中課本,想知道年輕人在想什麼?二是管理的書,商業類的,因為他要學習。

    務實不光只是滿腔的理想及熱血,還是要回到商業模式裡,去了解管理、行銷等事。

    舉個例,有一位設計系學生想賣產品,他開模花了80萬,回去向家裡拿錢,家長也十分支持孩子,但他沒有務實地去思考商業模式,一個產品要賣多少?市場能接受嗎?有人買嗎?投入80萬何時能賺回來?他不一定有商業思維。

 

    彎下腰,才能看到摸到真正的問題根本。

    :務實去做,還是最重要的。1995年創辦荒野保護協會時,我們要寄刊物給志工或機構,我會要求志工們親自貼郵票,親自寫地址,讓他們親手去做這件事,很有參與感,同時收到刊物的人也覺得受重視,很有溫度。

    其次是自己要低得下腰來做事。領導的人更要能帶頭做,把這份熱情感染給志工。當時為了宣傳,我跟志工去圖書館發DM,把DM夾在環保生態自然相關的書籍裡,讓借閱者不經意的拿到我們的DM,知道有這個協會,對協會產生好奇,就打電話來詢問。當時沒有網路,協會經費也不多,就要用創意去行銷。

    :把手弄黑的確是社會企業很重要的一部分。當時成立生態綠,我堅持面對面接觸農民,去了解我的咖啡豆是誰種的?當地的村落情形如何?我一定要親眼看到。因此我自費去了斯里蘭卡,那時還有塔米爾叛軍,在街上遇到一整個軍隊,拿槍走著,我被嚇壞了,給15美元趕快走人。另有一次去祕魯找可可豆,半夜到達那裡,有民兵拿步槍向我們要錢。幾次去看農民,就在風化區裡辦公,採訪後差點被搶,那幾天做夢都會被嚇醒。很多年輕人有浪漫,但我遇到的都是真實的事,這一點都不浪漫。

    當我第一天開始要做生態綠,我就決定去驗證豆子,去現場看農民實際的務農方式,而不是用想像或看看照片而已。後來我也要求,所有在生態綠上班的員工,一定要先從煮咖啡開始,先做了,才有理念,不是用講的,而是用手去做出來的。

 

    做社企,壯大後更要懂得管理掌控成本。

    :一般指的NGONPO組織,最擔心的就是長大後的苦惱。很有趣,長大是好事,為何會苦惱?因為長大了,人變多了,行政費用就變多,捐款大半費用跑去支付行政人事費用,用在解決社會問題上就變小了。

    有個有趣的寓言故事,某海邊因為有人溺水,而產生了救生員,結果很多義工加入救生員行列,成立了協會。結果他們就常聯誼,也要訓練,要租辦公室,變得必須去募款來支應開支,待在岸邊救人的時間就變少了。

    :沒錯,機構變大,很多隱形的成本都冒出來。過去生態綠有實體店面,主要是宣傳用,後來也考量成本而關了。現在我們沒有實體店面,而是轉為通路上架銷售。現在生態綠有20名員工,開銷很大,很重要的就想著存活,那壓力真的很大。

    :較好的解決方法是打造一個共享平台,此平台資源可以去分享。如果自己去發展,成本會增加,但有一個中央平台,可以分享、可以共用,就可降低內部成本,如此才能健全地去發展社會企業。

    :的確是,義大利有發展一個小農平台,可以共享,互相交易,就可存活。我認為,社會企業不需要很大,但一定要有規模經濟產生,否則成本就會很高。我們今年接手社企聚落,就是用平台的架構去執行互相支援及分享共用的做法。除了資金與人才的分享交流外,也可以一起行銷,一起找錢。未來更多社企加入,達到一定的規模,社會影響力就會變大,如果只有一家,大家(外界)做會看小你,長大後會被看見,做到一個規模,影響力發揮出來,效果就不一樣。

    :從事NPO或社會企業,是否給人信任感很重要。當我們從事非營利組織,一定要給志工或大眾很足夠的信任感,他們才心甘情願把資源交到我們手中去運用。同樣的,你也要取得去協助對象的信任感,如此才能進到他們生活裡,去幫助他們做改變。

    :沒錯,社會企業重視信任感與透明度,這是很基本的原則。透明度不是鄉民的透明,而是專業度的透明。鄉民可能會把不知道與黑箱畫上等號。但事實不然,應交由專業人士去檢驗,而非一般人。

 

    手腦並用,是改造更是實踐者。

    :對於想從事社會改造或投入社會企業的年輕人,我特別要說,別在家裡想社會問題,別站在台北,想農民產銷的不公平。這也是說,年輕人現在發掘社會問題或現象,常是透過媒體去了解,馬上就以為這問題嚴重,想去改變。你必須離開台北,去現場蹲一陣子,才能了解當地問題的真正原因,也許跟你在媒體上看到的完全不同。光是知道還不夠,還要去了解,用田野調查的方式去發現真正的問題。

    :3點想提出來與年輕人分享,一是最好有些工作經驗後,再去創業,再去做社會企業。因為社會企業是需要調度人脈及社會資源的,不太贊成一個剛畢業的年輕人就去創辦社企。其次是,不要想當美國隊長或超人,永遠可以去解決社會問題。其實,你做不了大改變,先從小改變開始著手,有改變了,再擴大,或結合資源再擴大,比較實際。

    最後,手腦並用。不僅當一位有創意的社會改造者,也更該是一位願意把手弄黑的實踐者。千萬別眼高手低,不切實際,彎下腰做事比動口更重要。

 

    社會改造,該如何做?

    年輕人有熱情,卻可能不夠務實。這也反應了人總是3分鐘熱度的習慣。當我們對社會事件產生好奇,進一步用社會學之眼去看透事情的來龍去脈;接著,我們開始有了想法,並擬定計畫,最終付諸行動。經過測試與調整,再提出方案解決與改善,如此一步步朝目標前進。過程中,相信或遇到挫折與困難,此刻的信念與熱情,就是驅使我們不半途而廢的最重要支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