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與孩子的的親密感可以用什麼方法?


     很多父母詢問我,培養與孩子的的親密感可以用什麼方法?
  我想,若是孩子還小,在小學高年級以下的話,大概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年齡較小除了比較會黏父母之外,也願意與父母分享任何事情。但是到了青春期以後,孩子開始有了自己的世界,自己的同伴,自己關心的事,心裏「不足為外人道」的秘密也慢慢增加,這時候若是原本互動不多的家長突然開始想「瞭解」孩子在想什麼,恐怕彼此的摩擦或壓力是免不了的。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父母師長正經八百地想跟你討論什麼大道理,他門習慣以笑謔、打鬧,在看似隨意的話語中傳達自己內心的憂慮,恐懼或徬徨。
  因此,我覺得這些突然空降的父母親,可以透過最自然,且最平常的家庭娛樂──看電影,來搭起親子互動的橋樑。只要挑選適當的電影,全家專注地一起觀賞(用單槍投影的大銀幕,把家裏電話等干擾拿掉),這是一種「藉由別人的故事,洩漏自己的心事」的好管道。
  但是看完電影父母不要太急著逼孩子講自己的心得(若像是學校一樣,每參加活動後就要寫學習單,不禁煞風景,且會形成虛應事故的反效果),只要大人自己願意拉下老臉,配合劇中人物的故事,分享自己當年的糗事或荒唐行徑,那麼,逐漸的(或許要看很多部電影之後),孩子也會打開自己的心防,透露出自己的心事。
  後面附上很久以前蘋果日報副刊的專訪的文章。

蘋果日報專訪
──97728

  我們開車經過綠意盎然的蜿蜒小路,抵達李偉文新店山區居家前,只見雙胞胎姊妹AB寶急忙的想要騎單車來段晨間運動。李偉文居家附近就有登山步道,可隨時帶小孩接近大自然,他的教養理念,也是先轉頭看自己周圍,是否有長期被忽視的免費資源?
  惜福動手 培養人際關係
  太多父母為暑假孩子的去處傷腦筋,李家卻不安排孩子參加昂貴的夏令營或遊學團,而是把自己親朋好友間有接近同齡小孩的家庭,結合3-4個組織成暑期寄宿聯盟。在接近半個月的假期中,每一家只負責2-3天,所以輪到的父母都必須抽空帶這幾個孩子,照顧生活起居與安全並一起玩樂,比如說鄉下家庭逛田野看螢火蟲,都市家庭看展覽甚至學畫畫。另外也可以找出政府機關或民間社團舉辦的免費親子活動參加。李偉文認為,參加營隊活動會接觸來自各地的同儕,但和學校裡彼此競爭的同學關係不同,一定有必須互助完成挑戰的部分,能引導啟發孩子建立正確的人際關係。
  「放暑假,我們不給孩子豪華玩樂的享受,要讓她們體驗自己動手的生活。」媽媽柯蘊慧說。這個暑假李家打算開著小車遊東部,柯蘊慧正準備帳棚讓一家4人在小學校園裡過夜。她笑說,孩子也必須學著動手作事。而知足惜福的觀念,也從這裡傳達。我們問AB寶,露營未免太苦了吧?她們幾乎異口同聲說:「我們習慣了,一兩天沒洗澡也沒關係啦!」
  為了這對雙胞胎,柯蘊慧在兩女出生後,請了3年的育嬰假。柯蘊慧示示,雙胞胎的競爭關係,是無形的壓力。小時候她給了AB寶各一個奶嘴,A寶卻馬上搶下妹妹的,B寶不甘示弱搶回來原本屬於自己的奶嘴,還動手抓下A寶嘴裡的,一口氣咬進兩個奶嘴。A寶蹦蹦跳跳時,突然出現掂起腳尖的芭聚舞姿勢,媽媽欣喜萬分以為生下奇才,過兩日B寶也不甘示弱硬學姊姊。面對雙胞胎姊妹,要注重公平,最好方法就是什麼都「乘以2」,從生活雜事到親子情感,都要付出兩倍的心力。
  雙胞胎 成熟轉合作
  李偉文說,兩寶在性格上互補,但角色卻會轉移,小時候B寶不怕生且好動愛玩,長大後卻是早一分鐘出生的A寶有領導者氣質。小學時姊妹倆參加許多社團競賽,我們發現所有的獎牌幾乎都是成對出現,老爸說,兩女現在發現雙人配合的默契,特別選擇雜技、獨輪車、扯鈴比賽,利用這一點優勢來打敗競爭者。我們看著AB求在戶外表演雙胞胎扯鈴,李偉文在一旁露出幸福眼神,原來,從競爭到合作,雙胞胎孩子終於自己找到了出路。

用電影日劇 搭起親子互動橋樑
  李偉文表示,電視不是保母,家中沒裝有線電視,就不會被電視搶走時間。AB寶從小在學校內雖不加入同學討論電視劇情的話題,但由於生活經驗比同學豐富,也不怕沒話聊,由於時間比同學相對來說更多,因此不怕耽誤與考試相關的課業,兩寶比同學都更用心作勞作、或科展作業、參與課外社團。她倆在家裡打發時間的方式,主要是閱讀。
  沒電視 小孩模仿閱讀
  李偉文家中藏書甚豐,但他並不會硬逼著兩寶讀書,他說應該是自己愛看書,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模仿成了好習慣。柯蘊慧透露,李偉文去逛誠品書店,把想買的書全抱在身上,恨不得像逛家樂福買生活用品一樣能有個推車!李偉文表示,由於從小就閱讀,AB寶很早便脫離圖畫書的懷抱,小三就開始看九歌出版社的少年小說系列,現在還會跟他搶「大人的書」看!李偉文邊說邊指著桌上一本厚重的《大國崛起》。
  李偉文認為,一般家庭要對聲光效果十足的電視節目完全禁斷相當困難,不妨開始變換電視機裡的內容,看紀錄片、電影、甚至日劇。他以全家娛樂釣餌,看完影片後父母要花點時間與孩子聊天,比如說問孩子:「假如你是影片中的角色,會怎麼辦?」而當孩子越來越接受這種模式後,下一步便可以請孩子提出一些對劇中情節不理解的疑問。李偉文表示,他想訓練孩子「發問」,有勇氣發問後,才會問對的問題。
  採訪當天,我們就得到這兩女愛發問的實證:記者被抓去教AB寶如何使用電腦軟體轉音樂檔,A寶在一旁細問了所有步驟,而B寶則在一旁用紙筆默默記錄。事後,我們一致認為這對雙胞胎學習能力真的很強。李偉文說,小孩看完影片都有話要說,他於是「得寸進尺」,還會請孩子寫下200~300字的簡單心得,孩子看得開心也寫得愉快,不覺是練習寫作的功課。李偉文透露會將這些文章集結,放入下本著作中,A寶說:「搞不好以後我們的稿費比爸爸還高耶!」
  看影片 親子抒情感
  就算平日親子間無話不談,但有一些私密的情緒,卻能在看影片時發抒。李偉文回憶,有個朋友自認民主開放從不打罵,但她小學的孩子看到電影《小孩不笨》中,小男主角被爸媽誤解遭痛打的鏡頭,竟嚎啕大哭,孩子事後雖不願說明,但這經驗讓她重新檢討自己對小孩的行為。而看了描述國中生活的公視影集《危險心靈》後,李偉文即將上國中的兩個孩子,也終於脫下原本偽裝外表,表示她們對新學校的老師同學都會感覺緊張,怕不能適應,夫妻倆安慰兩女,也給予更多關注。
  藉由觀察孩子與孩子相處,也給了李偉文與人分享教養經驗的熱情,他覺得父母該有同理心,因為「所有的大人都曾是個孩子,但是,他們卻忘記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