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豆摻混的隨想


最近有個知名的咖啡品牌被媒體踢爆,用便宜的咖啡豆混在高價的咖啡豆中出售,造假牟利。
    我好奇的是,為何這次的食品造假似乎雲淡風輕,不像前些年混油或便宜越南米混台灣米牟利般,引起軒然大波全民沸騰?
    當然,或許可以解釋,米跟油是飲食必需品,而咖啡是可喝可不喝,影響沒那麼大,但是這幾件基本上是一樣的事,而且在前些年食安與摻混事件後,台灣的法規已修訂得相當嚴格與明確,如今連這麼知名的咖啡老牌子都敢如此造假,那麼我們如何信任市場上銷售的東西呢?
    尤其因為生活方式改變,外食人口愈來愈多,即使自己在家烹煮,為了方便,都是買已處理過的食品或即時食物,廠商為了大量生產,勢必以許多化學物質處理過,另外也為了增添美味口感或美觀,加上許多添加物,若是這些添加物對健康有疑慮,長期下來對個人家庭到社會,都是極大的社會成本,這也是民眾支持政府要嚴格管理與重視食品標示百分之百正確的原因。
    即使我們盡量不購買食品,而是買真正的食物素材來源自己煮,但是那些食物為了運送與儲存,其實早已添加了不少化學物品。
    比如說,我太太以前曾經做過實驗,將買來的麵包留一小塊擺著,看多少天才會發霉,結果大部分好久都不會發霉,後來我們自己買麵包機自己做麵包,發現有時候自己做的麵包也不會發霉,原來是買來的麵粉已經被加料處理過了!所以要找到真正天然無添加物的食物真的很不容易!
    或許我們該有自覺的拿回對食物的主控權,我們應該有權力決定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如何生產出來,由誰來提供,換句話說,我們要回到幾十年前,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購買食物的來源,而不是透過全球化的工業體系,由工廠大量生產,食物從那裏來,如何製造完全不知道。
     當我們確實能夠看到食物如何長出來時,也就是會吃到當地且當季的食物,這種體驗不只可以達到對生產者的尊重與環境友善的目的,其實對我們個人而言,除了更新鮮更健康之外,口味也會更好,同時也附加上了在地文化(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是一舉多得的選擇啊!

留言

  1. 讓消費者知道餐桌上食物是來自誰耕作照顧?生長過去如何?有哪些生物和作物共享這塊田?是阿孝的田核心價值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