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隨想


之一:春夜喜雨

    我很喜歡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喜歡的原因是我相信「浸染」的威力,不管是如詩所隱喻的德行,還是不管好壞,整個時代的變遷,也是在一天一天之中,人們不知不覺裡,就完全不一樣了。
    人類很容易適應環境,同時人的思考往往也是線性的,當昨天是如此,今天還好,所以我們就會認為明天應該也還可以,不過真實世界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存在著所謂臨界點或崩潰點。套用生態環境的專有名詞,世間萬物面對環境改變往往有「乘載量」,在那臨界點之前,似乎一切都還好,但是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般,臨界點前再加上一點點微小的改變,原先似乎龐大堅固的結構就此土崩瓦解,然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像這種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朱熹的「觀書有感」也有很好的比喻: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北方冬日河流上游結冰,等到某一天忽然冰雪融化,在下游原本擱淺無法移動的巨艦,因為隨著春天而來的河水而浮起自在而行。這是朱熹形容讀書的狀況,起初我們的努力就像在推擱淺的巨艦,一動也不動,等到累積足夠的能量,終有一天終會開竅,就像春天所帶來足以浮起巨艦的流水。
    古人的詩句的確是當時因天候氣象所帶來的生命感懷,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如今春天已不像春天,冬天也不像冬天了!

    之二:惜花春早起

    古人曾經這麼建議:「惜花春早起,愛月夜眠遲。」但是,假如我們既惜花又愛月,那該如何是好?
    春雷一聲響,萬物甦醒,自古有所謂「走春」的習俗,在這欣欣向榮百花競放的春日裡,到大自然走走,感受蓬勃的生命力。
    假日在家,與雙胞胎女兒在社區後山散步,看到遠遠近近的各種樹木枝枒末梢,透出淺淺深深各種綠,嫩綠、鮮綠,我就知道春天到了。
    有時候晚上夜讀太晚等到要就寢,大約清晨三、四點時,早起的紫嘯鶇的鳴叫聲不再是單調粗糙的單音,而變成繁殖季節才會有的婉轉又柔美的歌聲時,又提醒我,春天到了!
    喜歡古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那種清清楚楚的節奏,就像我喜歡學生有「開學,玩耍,考試,放假,開學、玩耍、考試、放假」做為起承轉合的生活方式。進入社會工作,面對數以千計萬計的日子,一口氣舖陳在面前,沒有標點,沒有段落,日子過得就有點模糊了。幸好住到山上,總算逐漸恢復了古代那種有季節感的自然生活。
   不再像都市人必須透過電視來告訴你:「大閘蟹的蟹黃大餐上桌了,所以,秋天到了!」或者是靠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或春裝上市的廣告來報訊,甚至對於很多朋友來說,也許從每天一早起床,到地下室開車,然後停車在辦公大樓的地下停車場,一天24小時幾乎都在空調的人造環境裏,對溫度、氣候的變化幾乎無法感覺出來。因此,要提醒自己,抬頭看看天空,看看遠山,然後,在春日,到山裡走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