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喜歡的科目學到最好,直接放棄不擅長的科目

 高中進大學不管是什麼招生管道,整體的趨勢是考科成績的重要性愈來愈被稀釋,包括頂尖大學最熱門科系也不能科科成績都看,即使為了方便挑學生的鑑別度考量,醫學系頂多也只能參採四個考科的成績。

整體來說,二千多個校系裡,只看三個考科的最多,佔近四成,只看二個考科的次多,佔二成五,而只看一個考科的校系也快速成長中。

在以前聯考科科都要看的時代,要進理想科系的策略是將弱的科目補強效益最高,比如說,你擅長的科目原本可以考九十分,即使花再多時間,考到九十八分就不容易了,頂多就進步八分,但是一個不喜歡也不擅長的科目可能只考個三十分,經過補習加強,也許能考到六十分,足足多了三十分。三十分比八分多很多,因此以前聯考時代的學習是很痛苦的,


因為學生大部分的時間都在跟自己不喜歡又不擅長的科目奮戰。

因此,考科變少的直接意義是,我們可以直接放棄自己不喜歡的科目,將所有時間用來學習自己喜歡的領域。會有這樣的改變,主要是來自於科技的進步,網路上有無數課程讓我們在想學的時,隨時可以進行有系統的學習。大家都知道,只有在自己想學的時候學習效果最好,而且學習後立刻使用效益最高。

再加上現在AI時代,一個所有科目都普普通通的人,很容易被AI取代,唯有將自己喜歡的領域做到最頂尖,連AI都比不上,才是真正的競爭力。

面對世界的快速變化與教育勢必呼應的變革,許多研究也都提出類似的看法,在變動的時代,學習者必須有三大特質,一是由興趣驅動,再來是必須是參與者,最後是終生學習。

由興趣驅動的原因是未來是一個挑戰越來越大的時代,若不是因為興趣激發的熱情,我們很難學到最頂尖,而且所有的學習也必須回應社會當下的需求,因此,是個社會的參與者而不是冷漠的旁觀者。

同時,也因為世界的變動太快,知識與技能的賞味期愈來愈短,任何人都必須終其一生不斷地學習才得以適應這個世界。

教育部長潘文忠也曾明確的指出:「大學教育不應該是學生去學習被規畫好的課程,而是學習真正有興趣的議題。」科系的固定劃分也正在被解構中,解決問題的跨領域學程逐漸成為主流,其實這個趨勢也逐漸從大學端往下延伸到中學端,甚至有些實驗中小學也開始協助學生以議題成為學習的主軸。

學習不該是一場吃苦能力的比賽,當學生可以放棄自己討厭的科目,將時間完全投入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時,學習就會是邁向自己期待的未來,塑造理想自己的一件令人開心的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