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相知相惜的友誼,活出生命的況味

    交朋友是要花時間的,培養相知相惜的老朋友更是不容易。退休後雖然有時間去交朋友,但那些都是新朋友,而朋友的交情,一年就是一年;老朋友是很不一樣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在各種場合交到的好朋友維持聯繫,甚至為了省時間且維持穩定不變的關係,想辦法把所有好朋友都串連起來。我自己從很年輕時就主辦一個聚會,這也是生活在都市叢林裡的一種實驗。

朋友一起成長、共同學習

1990年時已成家立業、工作穩定,因為當時我住在台北民生社區,我也是社區童軍團團長,童軍伙伴有時也會自稱為健士,因此我把這個在家裡舉辦的聚會稱為「民生健士會」。

每月固定一次的室內聚會有演講、生活心得報告、座談(或算辯論);室外活動有參觀、郊遊、旅行、露營等等,其他還有音樂欣賞、詩詞朗誦、戲劇表演、讀書或電影的討論……當然我們也從事公益,善盡社會人的責任;但是我們也聚餐、飲茶品酒懂得疼惜自己。所有的活動,我們都不當作是活動,而只當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除了定期的室內聚會外,每個月還會有兩次左右的戶外活動。整個聚會算是個人的邀請,所以都不收費。為了不收費用,整個聚會的支出勢必不能太高,所以在家裡辦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可以省下場地費,又有溫馨的氣氛。

通訊的發行,也是隨著伙伴們的成長而愈加重要。通訊的英文名稱是「newsletter」,也就是新聞信——以印刷小量發行的信件性質的刊物,因此對象是特定的,內容是私密性的,有些像私人信函。初期紀錄活動狀況,大家的工作生活動態以及活動預告,之後增加許多大家寫的生活所感;讓伙伴們雖然沒碰面卻仍然可以知道別人在想什麼。好玩的是,我們對一個朋友的了解,縱使一年半載碰到好幾次,卻不如看他寫的一封信或一篇文章。

讀書會凝聚了一百多個家庭的向心力

我把每一次往往長達五個小時以上的讀書會分為三個階段,以中間的專題討論為核心,前面有小型分享,後面有主題式聊天的秉燭夜談當壓軸。

專題討論以主講者自己工作的專業內容為主,專題分享介紹一下他最近的旅行、參加的活動或課程,或者個人的興趣或娛樂……等等。秉燭夜談通常是晚上十點半以後才上場,那些沒有家累、不用趕回家照顧孩子的朋友們繼續留下來「夜談」。通常我們會訂個主題,讓大家以不同觀點爭辯或激盪。比如有一次到加拿大旅行,看完某個博物館的特展——「禮物」,祖先留給後人的文明之禮,我們就討論當我們離開世界後,會希望自己留下什麼給家人、社會或這世界?

這個讀書會,除了凝聚了一百多個家庭的向心力、彼此成為終生相伴的好朋友,也促成了一個生態保育團體的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後來隨著工作與任務及年齡的改變,沒辦法有那麼多時間與精力,就轉型成電影讀書會。

退休之後的聚會轉型

年過半百後,現在我們轉型成為「夏瓣生俱樂部」,期許自己能像夏天盛開的花瓣一樣,展現活潑的生命力,豐富自己也豐富別人。每月定期的電影讀書會之外,還有不定期的「蝸行台灣」,提醒自己要像蝸牛一樣,慢下腳步,一步一步踏上土地上,不再匆匆地經過身邊的風景。

與好朋友一起在台灣美好的鄉間行走,是身體與精神的雙重享受。流汗走路原本就是健康之道,再加上能跟好朋友老朋友對著明月山川相問候,晚上住在民宿泡茶喝酒聊天又是精神一大饗宴。

最重要的是,我們不只是自己玩自己開心而已,我們也「順便」做點有意義的事。通常每一次行程,會有一、二朋友負責規劃與聯繫,通常我們會找一個在地的公益團體,說要捐款給他們(通常我們每個人每走一公里至少會捐出二十塊,一次行程走下來,大概會湊出幾萬元),然後讓他們能跟我們簡報一下所做的事情。


如此一來,我們就不只是看到這些鄉鎮社區外在的表象,而是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在地的人文風貌以及所遭遇的困境。通常在地的公益團體規模都比較小、資源也比較少,我們所捐的一點點款項,對他們而言或許是場及時雨,當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體默默做的事能被看見,往往也是種安慰,一種精神上的鼓舞。最重要的是,我們這些五十來歲的老朋友,都多少有點社會歷練或社團經驗,彼此交流中可以給他們一些建議。

這是我在五十歲之後所進行的生活方式,也在周邊朋友群中推動,這真的是輕又不會太輕,重又不會太重的生命況味。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