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掃墓的隨想

   全世界的華人幾千年來一直維繫至今不變的傳統,除了大年除夕的團圓飯之外,就是每年清明的返鄉掃墓祭祖。


    團圓飯通常只限於個別家庭的直系血親碰面,但是掃墓祭祖往往就是整個家族的事,包括三等親、四等親……到叫不太出名字的族人在祭祖時齊聚一堂。

    慎終追遠是美好的傳統,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有家族墓園的家庭愈來愈少,就像以前講「入土為安」,但是現代人已經沒有多少人在用土葬,幾乎全改成火化入塔,甚至這幾年從政府到民間開始推動環保自然葬、也就是將骨灰回歸大地,不管是在公墓內的樹葬、花葬、灑葬或者在一般林園裡的植存,乃至於將骨灰撒入海洋的海葬,年年幾乎倍數成長,台北市已快要有二成是採用這種自然葬的方式。

    其實除了葬禮方式,還有一些綿延幾千年的傳說,就即將在這些年改變,比如這一代的熟齡人口即將面對幾個全新的社會變遷,第一是不該期待終老的最後幾年,孩子有能力陪伴在身邊照顧我們,第二是老家這個概念或事實,就在我們這一代終結,第三就是埋葬方式的改變,從遺體土葬到火化入塔再到火化回歸大地。

    其實這一代熟齡人口(五十歲以上至八十歲)在人類歷史上有四大特點,第一是人數的龐大(高齡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率之高是人類數千數萬年以來不曾有過的),第二是壽命長,第三是身體相對健康(絕大多數六七十歲的人還活蹦亂跳,活力體能不輸年輕人),第四是擁有相對多的資產支配權力,因為這群人是在台灣經濟快速成長中進入社會工作。

    因此,如何讓這群受過完整教育的人,利用他們的活力與資源,協助整個社會面對人口結構改變所需進行的大工程,這是我這些年相當關心的。

    雖然在清明連假前,早早就跟親戚們約好掃墓時間,但是對於我們這一代自身的葬禮,倒是跟孩子們講了,要用環保自然葬的方式,甚至我還想約集喜好大自然的朋友,把辦葬禮的錢省下來,一起合買一塊自然棲地,只要把地買下來當樹葬園區,當地就不會開發,就能為後代子孫留住一塊美麗的大自然。

    此外,假如好朋友們都葬在相同的地方,子孫們就自然會來這個地方追思懷念,連祭拜都可以「揪團」,孩子們也可以和他們的父母一樣,互相成為老朋友,這也才是名符其實的友誼長存。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