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荒野多吃一點
昨天世界地球日,在教育廣播電台主持「自然有意思」的燕子與楊平世教授邀我上現場節目,主題當然是今年荒野三十周年及介紹特別為荒野三十周年出的新書「看見荒野」。
燕子是荒野的老伙伴了,現在擔任荒野台北分會解說組總組長,而楊平世老師是生態保育界的前輩,從台大昆蟲系退休之後,繼續活躍在環境守護的第一線,大家原本就很熟,同時也上過他們節目很多次,所以等於是老朋友見面開心地聊天。
談到荒野這一大群又出錢又出力的志工時,燕子也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有一次,台北的獅頭山定點小組承接了企業的合作案,當時編列有一千二百元餐費,協會必須拿消費單據跟企業請領費用。但是荒野的志工平常吃午餐不會點那麼多,但是為了湊到一千二百元,大家只好勉為其難:「為荒野多吃一點!」其實志工吃午飯還是每個人都要自掏腰包自己付錢,只是希望能拿到足額的單據可以幫協會籌到更多的經費。
燕子講這個故事時,我也想起荒野成立第一年辦的思源埡口活動的往事。那是荒野第一次在思源埡口舉辦的對外活動,當時我認為若是租遊覽車開上去停在廢棄軍營三天,然後活動結束再開車回台北,車子只有台北宜蘭來回移動一次卻算三天的車錢,實在有點浪費,就調查一下報名參加活動的伙伴有那些人開車,採共乘的方式,甚至搭帳棚炊煮也是事先分好組別,各自採買食物,八十人左右,二十多輛車就這麼浩浩蕩蕩開上山,在廢棄的軍營露營,進行三天兩夜的活動。
結果第二天晚上的營火邊分享時,有位參加的民眾質疑說,看起來這次活動沒有花到很多錢,質疑我們收費的成本架構是如何算的?
我原本想解釋說這是協會成立後第一次辦的野外露營活動,有些器材裝備就用這次收的活動費來添購,但是還沒解釋我就知道這樣的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參加這次活動的人沒道理要幫協會添購永久性的設備,所以我就愣在那裡,一下子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幸好這時候黃向忞跳出來分享她的心情:「我為了這次活動花了好幾天烤餅乾做甜點提供給大家當點心,因為我希望能幫協會省下一些採買食物的錢!」
她這麼一講,大家就笑了,因為大家很快就發現,難道她自己烤就不用花錢買食材嗎?也因為向忞以一個媽媽的態度懇切地跟大家說明,負責活動的工作人員都是志工,而且也跟大家繳交一模一樣的活動費……
經她這麼一說,現場的氣氛就輕鬆下來,也感性多了,那位質疑的民眾也就沒再說什麼,這番話適時化解了我的尷尬。
的確,荒野的志工真的很可愛,大家都把荒野當作是自己的家,總是想盡辦法幫協會省錢,若是有機會能為協會做點事更是一件開心的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