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體溫親密關係的寂寞經濟


前些天在廣播節目中採訪了報導者的資深記者孔德廉,他寫了一系列台灣社會檯面下的新潮流與新興活動,用了「無體溫關係」這個名詞來描述這個新現象。

為什麼無體溫? 對於如今早熟卻又晚婚的一代,僅僅存在於線上的關係愈來愈普及,其中有一種以前真的沒有聽過的「掛睡」。

所謂掛睡是指利用匿名聲音交友的特性,與對方通訊到睡著,營造一種陪伴感,透過聲音,好像有一個人在你身邊陪著你、似乎很親密,但卻又不必實際接觸,這是很多年前就有的線上交友軟體的進一步變形吧!

另外還有「共食社交」,這是一款主打飲食與社交結合的APP,可以發起或參與任何人舉辦的活動,包括了聚餐、唱歌、運動或喝酒……等等,這些活動平均3小時內就能成功開局,號稱能用一頓飯創造一段新關係。

不過據孔德廉的訪查發現,這些會員與各種不同的陌生人建立短期連結後,就會再找尋新的、有趣的聚會或關係,所有人都在不斷尋找大量的連結或陪伴,每段關係都很淺,反正機會很多,也符合現代人「零負擔」的交友關係。

很多年前從日劇日本電影中得知有出租情人的行業,在華人世界也有農曆春節返鄉見父老時,租個臨時的情人以搪塞長輩之口的行業,想不到如今在台灣社會這種「出租情人」也成為一種常態性的需求。

買一段有時效性的關係除了應付催婚,還有填補寂寞及社交上的需求,據孔德廉的訪談得知,出租服務一小時二千元鐘點費,一次必須連買三小時,但是不發生性關係以及有限度的肢體接觸為前提,同時也不能知道真實姓名及留下任何聯絡方式,在這出租的時間裡,扮演客戶想要的角色,專心地陪伴。因此,出租情人是一種「情緒的勞動」,把陪伴和傾聽商品化了,或許隨著現代人愈來愈寂寞,這種付錢找個人好好聽你說的需求,應該會愈來愈增加。

報導者的系列文章還有一篇是介紹人型娃娃,這種以前只能在檯面下偷偷使用,被發現還會被人視為變態的情趣娃娃,如今有人申請成立「台灣人型藝術推廣協會」來推廣,希望讓社會認識及接納矽膠娃娃。

隨著科技進步,矽膠娃娃的製作愈來愈逼真,觸感及溫度愈來愈像真人,若再加上AI及語音回應,相信一定會使不少人產生移情作用,愛上這些矽膠娃娃,因為連只有聲音沒有形體的AI助理都能令人無法自拔,何況有完美形體的擬真娃娃?

新的趨勢一定有產生的社會背景,台灣人的工時太長,薪水太低,生活太忙,沒時間也沒有空間,無法負擔得起長期且穩定的感情,但是人還是需要被傾聽,被理解,需要專屬的陪伴,即使時間短暫也行,而且往往付費的反而更專業,更能滿足我們的需求。

看來,這種無體溫關係會逐漸成為社會主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