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夢境與大腦的秘密
我們腦中大部分的記憶來自於視覺、嗅覺等感官。白天,我們的感官不斷接收外界無數的訊 息,大腦需要將這些如同電流般的刺激,轉化為物質性的記憶結構並長期儲存。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來暫停外界刺激的接收,才能進行整理與編輯。在整理過程中,大腦可能會提取舊有的記憶,也可能浮現白天未被我們意識到的景象。因此,睡眠時所做的夢,也就是大腦在整理過程中,若我們突然醒來所記得的片段,往往顯得難以理解。 現代腦神經科學研究證實,與記憶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必須在睡眠時補充。換句話說,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記憶力就會衰退。也有研究認為,做夢能整理白天發生的事,就像電腦檔案的重整優化,去蕪存菁,以節省大腦的儲存空間,讓未來的提取和運用更有效率。 從大腦的生理運作機制來看,經過一夜良好睡眠,腦神經擁有充足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與記憶相關的重要學習,若安排在白天進行,效果會比較理想。這或許就是「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古老諺語所蘊含的經驗智慧。 大腦的夢境電影院 一般人一晚會經歷四到五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約九十分鐘。根據腦波監測,睡眠可簡單分為淺睡期、深睡期與快速動眼期( REM )。我們通常在快速動眼期作夢。雖然每個人一生至少會作十萬個夢,但絕大部分都會忘記。研究顯示,在 REM 期剛結束時被喚醒的人,多半能記住剛剛的夢境,但若在 REM 期結束十分鐘後才喚醒,則幾乎所有人都不再記得。 由於一晚會經歷四到六個睡眠週期,理論上會作四到六個夢,但我們隔天醒來後,通常只記得醒來前的那一個夢。現代人多半不把夢當一回事,但仍有少數人會記錄夢境,甚至探究其意義。然而,我認為最好不要對夢境過度解釋,更不該認為夢有唯一的解答,例如將夢中的某個事物視為吉兆或凶兆,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判斷。相反地,我們或許可以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夢境,將其視為心靈電影院放映的午夜電影,以純粹欣賞的心情面對自己所做的夢。 從夢中啟示到潛意識補償 自古以來,許多民族都認為夢是來自超自然力量的訊息。有些時代,宮廷甚至有專門解夢的官員,而平民百姓也會向神明祈求預示未來的夢。這種從夢中尋求啟示的期望延續至今,仍有不少藝術家和科學家認為他們的靈感或發明來自於夢。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德國化學家凱庫勒,他在研究苯的化學結構式多年未果後,在夢中看到一串串原子鏈像蛇一樣環繞,其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