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5的文章

記憶、夢境與大腦的秘密

圖片
  我們腦中大部分的記憶來自於視覺、嗅覺等感官。白天,我們的感官不斷接收外界無數的訊 息,大腦需要將這些如同電流般的刺激,轉化為物質性的記憶結構並長期儲存。這個過程需要一段時間來暫停外界刺激的接收,才能進行整理與編輯。在整理過程中,大腦可能會提取舊有的記憶,也可能浮現白天未被我們意識到的景象。因此,睡眠時所做的夢,也就是大腦在整理過程中,若我們突然醒來所記得的片段,往往顯得難以理解。 現代腦神經科學研究證實,與記憶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必須在睡眠時補充。換句話說,如果睡眠不足或品質不佳,神經傳導物質分泌不足,記憶力就會衰退。也有研究認為,做夢能整理白天發生的事,就像電腦檔案的重整優化,去蕪存菁,以節省大腦的儲存空間,讓未來的提取和運用更有效率。 從大腦的生理運作機制來看,經過一夜良好睡眠,腦神經擁有充足的神經傳導物質,因此與記憶相關的重要學習,若安排在白天進行,效果會比較理想。這或許就是「一日之計在於晨」這句古老諺語所蘊含的經驗智慧。 大腦的夢境電影院 一般人一晚會經歷四到五個睡眠週期,每個週期約九十分鐘。根據腦波監測,睡眠可簡單分為淺睡期、深睡期與快速動眼期( REM )。我們通常在快速動眼期作夢。雖然每個人一生至少會作十萬個夢,但絕大部分都會忘記。研究顯示,在 REM 期剛結束時被喚醒的人,多半能記住剛剛的夢境,但若在 REM 期結束十分鐘後才喚醒,則幾乎所有人都不再記得。 由於一晚會經歷四到六個睡眠週期,理論上會作四到六個夢,但我們隔天醒來後,通常只記得醒來前的那一個夢。現代人多半不把夢當一回事,但仍有少數人會記錄夢境,甚至探究其意義。然而,我認為最好不要對夢境過度解釋,更不該認為夢有唯一的解答,例如將夢中的某個事物視為吉兆或凶兆,進而影響自己的生活判斷。相反地,我們或許可以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夢境,將其視為心靈電影院放映的午夜電影,以純粹欣賞的心情面對自己所做的夢。 從夢中啟示到潛意識補償 自古以來,許多民族都認為夢是來自超自然力量的訊息。有些時代,宮廷甚至有專門解夢的官員,而平民百姓也會向神明祈求預示未來的夢。這種從夢中尋求啟示的期望延續至今,仍有不少藝術家和科學家認為他們的靈感或發明來自於夢。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德國化學家凱庫勒,他在研究苯的化學結構式多年未果後,在夢中看到一串串原子鏈像蛇一樣環繞,其中一...

信仰是讓生命旅程更安然的力量

圖片
  當我們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為了生存與追求成功,我們用盡心力,歷經世事冷暖,也逐漸只相信那些可以掌握的事物與權力。有人說,人到中年,往往進入「不信神,也不信魔」的階段。 理性充斥的我們,往往看輕那些求神問卜的人,認為他們是愚夫愚婦;對於那些看似虛幻的說法,總以「神棍騙財騙色」視之。然而,當我想到弘一大師李叔同的選擇,卻總是心生困惑:他究竟看見了什麼? 李叔同才華洋溢,能詞曲、能詩文、能繪畫,是時代的領航者。創作、教學、生活都在巔峰之際,他卻在三十多歲時,毅然放下塵世繁華,出家為僧,還選擇了戒律最嚴、苦行僧式的佛教律宗。 如果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都不可信,那麼,為什麼這些大智慧之人,會在生命的某一時刻,將自己全然託付?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 或許,這正是生命最後的課題。正如龍應台在父親辭世後才驚覺:「有一個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肉眼看不見,卻可能真實存在,不能輕忽。」她形容:「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處不無魂魄之漂泊。」 你相信奇蹟嗎? 我曾聽國文老師講過一段關於蘇東坡的傳說:他出生時,眉州草木皆枯,因為天地精華匯聚於他;直至他逝世後,眉山草木才重現青綠。老師問:「你們相信嗎?」 大多數同學搖頭,老師卻嘆息道:「不相信的更傻。」 是的,不相信奇蹟,反而更愚蠢。 天才鋼琴家魯賓斯坦曾說:「活著,能看、能走,本身就是奇蹟。我是以從一個奇蹟到另一個奇蹟的方式過生活。」 每一個愛的時刻,每一份慈悲的展現,都是奇蹟。密特朗臨終前問老友皮耶神父:「神真的存在嗎?」神父回答:「想想你曾把所有錢給窮人的那一刻吧,雖然愚笨卻仍感愉快,這就是神存在的證據。」 科學、理性與信仰,並不衝突。愛因斯坦說過:「人生最美的經驗,是對世界神祕與奧妙的體認。這是藝術的根源,也是科學的起源。」他提醒我們,若從不懷抱好奇與敬畏去感受這些不可思議的存在,便是虛度此生。 人人都需要信仰。它不必一定透過宗教,卻能賦予生命意義。歷史學家湯恩比說過:「宿命帶來希望。」或許正因為相信有一個超越的根基,我們才能在困頓中獲得安慰,並帶著希望面對現實。 劉大任曾與聖嚴法師對談,自認論辯犀利,卻在聽到法師的一句話後震撼不已:「若世界上沒有更高的信仰存在,那麼這廣大的民眾該怎麼辦?」信仰,正是支撐人心的力量。 或許,高智商的人會因不需依靠而無信仰,但也可能因看清智慧...

關於死亡的隨想

圖片
  這幾年瀏覽臉書時總是有點怕怕的,擔心看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或前輩過世的消息。 對於許久不見的人總是有「怎麼那麼突然」的感覺,雖然我們不知他是否歷經病痛的折磨,但感慨之餘,還是會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人的生命有限。 除了網路上的朋友,身邊相識相熟的人過世,對自已而言會是更大的震撼。 前幾個月,住在同一個社區的朋友,正在辦 65 歲屆齡退休手續,準備好好享受人生,想不到在家下樓梯時不小心跌倒撞到頭,就這麼過世了 ! 這幾天又聽聞住在同一棟樓的鄰居,忽然心肌梗塞,也就這麼走了。年齡跟我差不多,前些年從創辦的教育機構退休,很認真地在家練書法,畫畫、也得了一些獎項。突然過世,他的家人面對他留下數以千百計的書畫作品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只得開放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自由挑選作品當作紀念,挑剩的看來也只能回收處理了。 前一刻還活蹦亂跳,擁有雄心壯志,下一刻突然就過世,最不能接受的應該是他身邊的家人朋友,但對於本人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好死」呢 ! 尤其相對於失智或纏綿病榻插管十數年的死法來說。 這個月台灣 65 歲以上失智人口破 35 萬人,其實受影響的當然不是那 35 萬人,而是 35 萬個家庭,百萬人的生活節奏會因為家人的失智而全然改變。 失智是不可逆的疾病,每個患者的症狀表現與進程都不相同,即便今年有幾款藥物上市,但是這些藥物頂多只是減緩一點點的病程惡化進展速度,效果是很有限的。 失智雖然不能治癒,但是可以預防。多動腦,讓大腦多一些「認知儲備」,多運動可以產生大腦的滋養因子,在該睡覺的時候要躺平在床上,讓晚上 11 點到半夜三點睡眠中產生的大腦修補荷爾蒙能順利分泌,最後就是吃得健康,多與人互動,找一些喜歡做的事,讓自己開心一些。 若是不能像英國伊莉莎白女皇活到九十多歲,在過世前兩天還可以接見賓客,那麼若能在最開心時哈哈大笑中心肌梗塞而離開,也是令人羨慕的生命旅程的下車方式。

你贊成美術館博物館禁止遊客自拍嗎?

圖片
  最近歐美發生多起觀眾因為自拍而毀損藝術品的行為,義大利著名的烏菲茲美術館的館長表示,將限制遊客在美術館內自拍,這項宣布引起廣泛的討論。 贊成的人認為欣賞藝術品應該專注,自拍的動作會影響到其他觀眾,建議要規劃不可拍照的特定時段讓不想被打擾的觀眾安心欣賞或者設置特定的自拍區。 另一派看法覺得自拍是新世代年輕人欣賞藝術品的方式,不應該禁止,甚至有些美術館還主動想盡辦法宣傳鼓勵自拍打卡來行銷,認為若是限制觀眾自拍,會把年輕觀眾排除在古典藝術之外。 不過也有一些美術館嚴格規定不能自拍,並且要求觀眾把手機留在館外寄物處,這些美術館其實也能吸引很多遊客。 台灣南投草屯有個私人美術館,毓秀美術館,透過百分之百預約制來限制入館人數,而且嚴格規定必須把手機留在置物櫃,特意營造一個可以專注欣賞的空間。 或許這背後牽涉到兩種不同的價值取向,美術館博物館是教育場所或是觀光旅遊地 ? 而教育還區分只是一般推廣性的大眾教育,還是認真或專業研究者的學習場域 ? 而以大眾教育之名其實多多少少也包括了遊客到此一遊式觀光打卡的社群平台需求,對於想要休閒勝於被教育的普羅大眾來說,找到好角度,自拍然後上傳,遠比認真看一幅作品來得重要。 有一位正在學習繪畫的朋友,老師帶他們到羅浮宮,這些認真的觀眾,花三個小時就只能看一幅畫,這是進美術館的另一群極端的觀眾。 不過在手機自拍打卡,直播旅遊行程已成為這個世代盛行的習慣之下,我相信全世界那麼多美術館與各種展示場館,真的敢禁止觀眾拍照的大概也不多吧 ?

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

圖片
  雖然現代每個父母都知道科學非常重要,除了它是考試決勝負的關鍵科目之外,在這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的時代,不懂科學在職場上也很容易被淘汰。     因此,台灣的孩子從小就接受非常高強度的科學 「教育」,往往培養出很多很會寫測驗卷的考試機器,但是這些學生們卻喪失掉了最重要的科學態度與精神,也就是對於周遭環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強烈好奇心。     當孩子全部心力只在斤斤計較考卷上的一分、兩分時,只會離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愈來愈遙遠。這些在青少年時期就失去的能力,長大之後,就算是拿到博士學位,也絕對不會變得更聰明、更有創造力。     因此,讓孩子重新感受到科學的好玩與有趣,而且了解科學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恐怕是台灣推動科學教育的當務之急了。      科學原本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產生,是為了解決我們平常遇到的問題所發展出來的思考方式以及透過觀察與嘗試後的心得,日常生活處處都可以玩科學,重新認識這個活生生的真實世界,生物物理化學不再是在教室裡背誦的知識與不知所云的定律,而是令人興奮與讚嘆的神奇探險。   科學精神      據說曾經有學生問愛因斯坦:「聽說期末考的題目是考古題?」這位最偉大的科學家回答說:「沒錯,跟去年一樣。」當研究生高興地轉身離去時,愛因斯坦又補充了一句:「題目一樣,但是答案不一樣。」   的確,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合理的說法,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替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給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科學知識不該是令人恐懼必須背誦與應付考試的數據。真正的科學精神是令人興奮的探索過程 ..  

寫作是分享邀請

圖片
  從 人類還在樹上互相梳理毛髮開始,一直到下到地上,每當夜幕低垂大家圍坐在火堆旁,彼此說些故事,這是維繫人類情感以便在物種競爭中存活下來的重要原因,然後文字發明了,人類的文明才得以快速進展,知識與科技也得以傳承與累積,這幾千年來,文字對人類始終非常重要,我們使用文字來思考、書寫、作夢、盼望與祈禱,文字也撫慰了我們的心靈。   文字的運用,不管是寫日記,寫信,寫文章,我們透過寫作邀請朋友,包括了我們不認識的人,甚至是以後的人類,加入我們曾有的感受與體會,也許我們寫的只是一些生活細節與經驗,但是只要我們誠懇地書寫,自己的情感與靈魂也將融入其中,那些剎那記錄下來,就會成為永恆。   我們也藉由寫作來思考,美國著名詩人佛洛斯特就曾經這麼說:「我還沒有開始寫之前,我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的確,寫作是整理一個人思緒最好的方法。    而且在這全球化快速變遷的時代,人與人的接觸頻繁而短暫,因此能夠清清楚楚表達自己想法的寫作能力,也成為競爭力的關鍵,美國曾經做過一次大規模的調查,發現寫作成績與整體在學的學習表現相關性最高,因此從 2005 年起,美國大學入學考試加考 25 分鐘的短文寫作。   寫作的確非常重要,可是現在的孩子為什麼每到作文課就哀聲歎氣,提筆有如千斤重呢?說故事,與人分享不是人類自古以來的天性嗎?   我想,這大概是因為我們不知道該如何子享受寫作的樂趣,人類樂於分享的天性被錯誤的方法與壓力給抹殺掉了。   用筆改變世界      考試寫的作文,基本上算是散文,不是虛構的創作小說,寫散文不管勉強硬去區分為記敘文、抒情文或議論文,我們寫的就是自己的看法或心情,如同蔣勳老師所說的「有點直見性命的況味」,因此,有風格的散文,應該是文如其人,甚至不覺得在讀文章,而像是面對面聊天,因此從文章中可以看到一個人的性情與風格,所以欣賞散文不在看他的文字技巧,而是作者的情懷與胸襟氣度了。 為什麼要考作文 ?    因為作文是溝通與表達能力的基礎,在現在的世界,溝通的能力很重要。而且寫作的訓練可以訓練邏輯推理的能力,對閱讀的理解力也有幫助。   若以較浪漫的角度來描述,我們寫文章真正的意義是邀請大家加入我們內心的體會,雖然表面上我們只不過與別人分享一些個人的經驗與感觸,但若我們真誠地寫每一篇文章時,其實也把自己...

中年以後的浪漫修煉

圖片
 隨著人類壽命逐漸延長,活到百歲已不再是稀奇的事。在這樣的長人生裡,伴侶的角色變得愈加重要。幾乎所有研究都指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與伴侶的關係是幸福感的核心。 因此,步入中年後,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我想與誰共度餘生?」管理學大師韓弟在自傳中幽默地寫道:「我現在正處在第二段婚姻,只不過娶的是同一個女人。」當他與妻子進入空巢期,便開始調整生活方式,重新經營彼此的友誼與婚姻。 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成功的婚姻需要多次戀愛,但對象始終是同一人。然而,許多人一想到家中那位,便不禁嘆息:「我對他已毫無感覺,怎麼談戀愛?」事實上,愛不會自然消亡,但若不持續灌溉,它便會在忽略中逐漸枯竭。 熱戀時的「共感」與「心有靈犀」,常是認定彼此為靈魂伴侶的關鍵。但婚後,尤其在育兒與家庭責任的壓力下,這份共感往往消失無蹤,連心動的感覺也一併流失。 許多老夫老妻忘了,當初的共感是刻意創造的 —— 一起看電影、旅行、徹夜長談 …… 那些曾被視為浪漫、如今卻被認為幼稚的「魔幻時刻」,正是愛的泉源。婚前的浪漫無法抵擋婚後的磨耗,唯有持續創造共感,才能讓愛的活水不斷湧流。 簡單來說,就是要保有「幼稚」的浪漫。哲學家尼采稱之為「膚淺的深度」 —— 看似輕描淡寫,卻蘊含深意。例如:突然送一朵花、在廚房偷親一下、在平凡日常中製造驚喜 …… 只要用心,找出五個、十個「幼稚又膚淺」但能激起對方心漣漪的舉動並不困難。 生活的變化也至關重要。婚姻諮商師常強調,令人期待的性生活是維繫關係的關鍵。但婚後,這件年輕時最熱衷的事,卻常淪為例行公事。作家王文華曾建議,避免每次都「全壘打」,不妨學學電影裡的情節 —— 像《城市鄉巴佬 2 》中,夫妻假裝偷情:「你丈夫今晚出差對吧?」 有位大學同學也曾笑說:「如果我太太偶爾扮成小護士或兔女郎,我一定夜夜熱情高漲!」專家指出,愛情由三元素構成:情慾、親密與承諾。可惜的是,許多夫妻只剩承諾,失去了情慾與親密。美好的性行為能填補言語無法表達的鴻溝,身體的溝通往往比語言更深刻。 研究也發現,點燃激情最有效的方法,是一起做新鮮或具挑戰性的事,而非重複熟悉的活動。重新燃起激情與單純喜歡的目的與結果截然不同。 此外,日常也需愛的大餐與小點心:起床前或出門前的三分鐘擁抱、一張甜蜜紙條、一句溫柔話語。調查顯示,最能讓伴侶感受幸福的三件事是:互相按摩、牽手入睡(...

益生菌的隨想:食品、藥品與安慰劑效應

圖片
  前幾年和一群老朋友出國旅行,也許是旅途勞頓或水土不服,途中有人拉肚子,有人便秘。同行的醫師朋友拿出一些益生菌保健品分給大家,沒想到隔天起,不論是腹瀉或便秘,都有明顯改善。從此之後,大家對這種既傳統又時髦的保健方式多了幾分關注。 說它「傳統」,是因為我們小時候常喝的養樂多、健素糖,或是號稱「活菌酵母乳」的飲品,其實都屬於益生菌產品。說它「時髦」,則是因為近年國際間有許多引人矚目的研究,指出腸道細菌和寄生蟲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過度講究殺菌、過度清潔的都市化生活裡,許多新出現的自體免疫疾病,似乎都與腸道菌相互失衡有關。 隨著免疫性疾病愈來愈多,甚至年齡層不斷下降,包括各種過敏症,醫療至今依然束手無策,頂多壓抑症狀,卻難以根除來自自體免疫的反常攻擊。新研究顯示,這或許與人體內以「兆」為單位、種類上千的腸道細菌失衡有關。商機龐大的保健食品廠商,嗅到其中的潛力,於是大量推出各種標榜「增加好菌、增強免疫力」的益生菌產品。 然而,最近也出現不少對益生菌的質疑。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益生菌是能在足量攝取下對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但問題在於,口服益生菌要先經過胃酸與消化酶的嚴苛考驗,能存活到小腸、大腸的數量其實極其有限。更何況,與腸道原本數以百兆計、重量達兩三公斤的菌群相比,這些少數倖存者的影響幾乎微不足道。研究也證實,口服益生菌補充品無法真正改變腸道菌相,自然也達不到廣告宣稱的效果。 除了益生菌,另一類保健食品則是「益生質」,也就是腸道細菌的食物,例如纖維素。這些人體無法直接消化吸收的物質,反而能成為腸道好菌的營養來源。 目前益生菌產品常見的菌種主要是乳桿菌與雙歧桿菌。不過台灣仍有部分產品採用糞腸球菌與屎腸球菌,這兩種菌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不應使用。原因可能在於培養成本低廉,廠商為了號稱「上百億活菌數」,便以這些有疑慮的菌株充數。 事實上,益生菌在食品加工上的應用歷史悠久,例如優格、乳酪、酸菜及各種發酵食品,安全無虞。但若脫離食物範疇,搖身一變成為高價「保健品」,卻僅以食品檢驗標準申請上市,未經藥品等級的嚴格驗證,效果與安全性自然難以確保。 雖然部分研究顯示,益生菌能幫助過敏體質的孩子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風險,或在使用抗生素後減緩腹瀉,但也有許多研究並不支持這些療效,甚至有報告指出,可能惡化某些症狀。根據目前最具公信力的醫學研究,...

當分數不再是唯一標準

圖片
  某一年高中學測,數學科因試題過於簡單,導致滿級分人數暴增, 高分群考生的鑑別度嚴重不足 。負責出題的大考中心主任為此請辭下台。 我理解那些數學能力頂尖的考生,因學測無法充分展現實力而轉戰指考,卻又受限於指考名額逐年縮減所產生的焦慮;我也明白,頂尖大學的熱門科系,會因為過多的滿分者而增加甄選學生的負擔。但這不禁讓我思考: 考試高分的學生,真的就是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嗎? 新課綱在本學年度開始施行,正是對全球教育發展趨勢的回應。它將各科筆試成績定位為 入學的基本門檻 ,而選才的關鍵則轉向個人的 學習歷程 ,包括修課紀錄與成果、自主學習的表現,以及參與過與所選科系相關的活動等。 事實上,將筆試成績模糊化並作為門檻的做法,多年來已逐步推動:從當初聯考滿分七百分的錙銖必較,到 PR 值百分比的劃分,再到學測的十五級分,乃至於現在國中會考僅分為三等級。其核心概念,就是 不斷淡化考試分數的重要性 。 由於時代的變遷,能夠迎接未來挑戰的人才,所需具備的條件也隨之不同。從六十年前課綱強調 知識的學習 ,到二十年前九年一貫課綱倡議學生擁有 ** 「帶得走的能力」 ,直到現今十二年國教課綱所強調的 「素養」 ** 。所謂素養,即是一個人在適應當前生活並面對未來挑戰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或許一提到「素養」或「態度」,許多人便感到困惑。這是因為知識或技能的學習與檢測相對容易操作,但 如何評估一個人的態度? 「態度」的定義又是什麼? 在人工智慧( AI )一日千里的時代,僅擁有知識和特定技能,顯然不具備競爭力。未來能持續生存的人才,必須是 積極主動、有熱情、有動機的終身學習者 ;同時,他們也必須是能 溝通協調、願意參與社會的行動者 。這些特質,正是新課綱所標舉的「態度」與「素養」。 為了將這些理想落實到課程與升學中,除了筆試測驗題目的改變外,最重要的便是 入學方式的調整 。新課綱規範大學端 不得以過多考試科目的成績來篩選學生 ,藉此降低筆試的重要性,讓孩子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探索。 過去,為了衝刺好大學,許多學生被迫分分計較、科科都顧,策略是加強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但新課綱的精神,其實是 鼓勵將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極致 (真正不喜歡的科目便不用浪費時間去補習了)。因為只有做自己熱愛的事,才能產生持久的 熱情與韌性 ,也才能在人工智慧浪潮中,不被輕易淘...

注意無糖飲料是否含有代糖

圖片
  八月初立法院通過無糖的包裝飲料免徵原本的 15% 貨物稅,今天就看到新聞報導,指出統一企業高度支持這個促進國民健康飲食習慣的政策,即日起將針對他們生產的無糖飲料品項調降出廠價格,將降稅額回饋消費者。 台灣近年罹患糖尿病的人數不斷上升,年齡層也一直在下降,其中絕大多數是後天型糖尿病,也就是因為含糖飲料長期喝太多產生胰島素阻抗及胰臟的 B 細胞衰竭受損,而糖尿病就是造成腎臟病及洗腎人數攀升的重要原因。 因此,鼓勵大家改喝無糖飲料,改變人人隨手一杯含糖飲料的生活習慣,對整體國民健康以及節約醫療資源是有幫助的。 不過市面上販售的「無糖」包裝飲料,的確有些是真正不加糖也不加甜味劑的產品,比如烏龍茶、綠茶、麥茶、或決明子茶等,不過有一些雖然標示「無糖」,但為了順口與口感的調劑,實際上卻加了代糖,也就是人工或天然的甜味劑,這些產品包括無糖咖啡、零卡可樂、低卡運動飲料、碳酸飲料、風味水 …… 仔細看包裝後面的成分表,有加代糖的產品比例將近九成。 代糖是合法的添加物,的確也不含熱量,理論上不會增加我們重量,但是有趣的是,不管是動物實驗或人體實驗研究,許多的臨床試驗卻顯示令人訝異的結果,也就是若飲食改用代糖取代蔗糖,因為降低總熱量攝取,短期體重可能下降,長期卻會增加體重。 流行病學的調查也發現,常喝無糖汽水的人,肥胖或代謝症候群的風險反而較高。在動物實驗中也證實,長期攝取代謝 ( 尤其是人工合成的阿斯巴甜或蔗糖素 ) 會影響腸道菌叢的組成,進而導致食慾增加,最終當然體重會上升。 而且有些研究顯示,當我們吃了有甜味劑的代糖,大腦接收了甜味訊號,但是生理上卻沒有吸收到一致的熱量,可能會干擾大腦的飲食中樞,導致我們進食慾望增加。講白話就是,當大腦以為我們有吃到熱量 ( 甜味 ) ,但是後來發現受騙了,沒有熱量進來啊 ?! 大腦就會發出飢餓訊號,要我們再繼續吃東西。 除此之外,也有專家主張某些代糖可能會增加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風險。 因此,若要用代糖,儘量用天然代糖,比如赤藻糖醇、甜菊糖 …… 等等。 另外有一種常用在口香糖裡的木糖醇也是一種天然代糖,是由玉米或樹木纖維裡提取聚糖醇,再經過氫化作用製成,因為不容易被口腔中的細菌發酵,不會產生酸來腐蝕牙齒,所以這種口香糖被認為有防蛀牙的效果。  

關於閱讀與出版的隨想

圖片
  紙版書籍的銷售量十多年來,每一年都比前一年下滑,而這個趨勢如同少子化一般,還沒來到谷底,而且再也回不去曾經有過的輝煌數字。 買書的人愈來愈少,因為有好多種因素同時發生。 習慣看紙本書而且會買書的人,年紀愈來愈大,精神體力與眼力愈來愈差,而且已進入「斷、捨、離」的階段,每天都苦惱怎麼處理累積大半輩子的書本與物品,要他們再持續添購圖書已經不是那麼容易。 就像我,三十多年前開診所前開始,每個月固定花二萬元左右買書,持續二十多年,到了這十年左右,買書數量已經降至十分之一左右,以前每個星期至少會有一個晚上逛書店,隨意看看有什麼新書,然後總會依手提得動的重量來買書,但是這些年已很少到書店了。 年輕人也不是不閱讀,而是現在有太多會佔據我們時間的媒體,僅存有限的零碎時間只能進行「碎片式的閱讀」,從臉書等社群平台看簡短濃縮式的文章,也因為時間破碎,大家也習慣從網上影音用很短時間聽或看一個又一個短短的概念。 比爾蓋茲曾說 : 「金融服務是必要的,但銀行不是。」這個句型用在知識的尋求也是一樣 : 「學習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書本。」 大家已經沒有耐心花三個小時五個小時燒腦地自已去消化一本書的內容,但是他們願意花十倍的錢去購買一個同樣內容的線上課程。像看影音一樣看完一個課程感覺輕鬆許多,但是真正的理解與內化,必須是緩慢的,也就是大腦需要沉澱及思索的時間,影像聲音轉瞬即逝,新的知識與困難的概念很難透過聲音影像,被我們捕捉與讓它有生根的餘裕。 紙本書和銷售也面對另一個惡性循環的困境,因為紙本書的生產成本愈來愈高,從紙張印刷到物流寄送到倉儲 …… 都在漲價,另一方面因為書的銷量少,印刷的數量少印刷的成本就更高,所以售價就必須更高,而價錢愈高就愈不利銷售,那麼印製量就愈低,售價又會更高 …… 另外,據統計,實際支撐圖書出版業的業績,主要是靠大量重複購買的重度消費者,而不是偶爾一年買一本二本的消費者,據說出版業三成業績是靠很少數的重度消費者來支撐。 所謂重度消費者有三類,一種是來自企業訂購送給員工,以前有許多大企業或機構,每個月會挑選一本書,送給公司全體員工,通常一買就是幾百本到數千本。記得多年前有一次在廣播節目採訪蓋出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麗明營造公司吳春山董事長,隨手送他一本當時剛出版的書 : 「迷路原為看花開」,他看了很喜歡,就跟出版社訂了五百本,送給公...

你會歧視老年嗎

圖片
  「你看起來好年輕喔 ! 」 當我們以為在讚美朋友時,其實也透露出我們對年齡是歧視的,認為年輕是好的,是正面的,而老,是我們避之惟恐不及的。 當我們費盡心思化妝打扮染髮,甚至利用長休假偷偷去作微整形,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年輕一些時,無疑也是在宣告自己有年齡歧視。 或許不能怪我們自己,因為從起床到睡覺,一天有無以計數的廣告轟炸著,只要用什麼產品可以讓我們變年輕,吃什麼保健品讓我們回春 …… 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不斷灌輸我們許多刻板印象。 好奇怪,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 ( 假如幸運地沒有夭折或出意外的話 ) ,可是整個社會對長者的歧視卻如此明顯,我們居然在排斥未來的自己 ? 老化不是一個需要治療的疾病,老化也不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它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 但是,如何打破社會的刻板印象 ? 最近在廣播節目訪問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企劃組萬宇馨組長,他們最近要在台北、台中及高雄,一連舉辦多場「爺奶萬萬說」的脫口秀節目。 我小時候常聽相聲,「魏龍豪吳兆南上台一鞠躬」他們數十個段子反覆聽了十多年,幾乎全都會背了,但是相聲早已不流行,現在大家聽脫口秀,或許可以說是單口相聲或是單口喜劇。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前舉辦過「不老騎士」、「不老電競」,近年來則是邀請銀髮素人演員來講脫口秀,以喜劇方式呈現他們的生命歷程與對議題的見解,目的也是希望能撕下年輕人對長輩的刻板印象,透過這些老人家的口說,顛覆大家的想像,不是老人家脾氣就差;老人家都愛碎碎念;老了就沒用;只能養生,不能開趴 …… 這些熟齡長輩站上舞台跟大家說 : 「我的生活,我定義。」 「你說的老,不是我的老。」 「我不養生,我養笑。」 請上網查表演訊息索票,讓我們一起讓社會成為「一起道老,精彩美好」的友善高齡國家。     忘掉年齡才能擁有永不止息的活躍人生       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有先見之明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老人家是形容當他專心於學問,從中間獲得的快樂,不只會忘掉憂愁,甚至還會忘了吃飯,也完全忘了自己的年紀。     其實這種效果是來自於心中有所寄託,或者說得更積極一點,只要心中有所追尋,就會忘食忘憂忘老,這種追尋不一定...

從單親爸爸與育嬰假談典範轉移

圖片
  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嚇了一跳,台灣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單親爸爸占比 28.4% ,比單親媽媽 21.3% 還高;同時,媽媽生產後三年之內夫妻皆可請留職停薪育嬰假 ( 其中最多有六個月由勞工局支付原薪水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育兒津貼 ) ,結果這個育嬰假由爸爸來申請的佔三分之一以上。 這兩個數據都顛覆了我原來的想像,看來世界的改變不只是科技及產業的一日千里,連社會行為與價值觀也在變化中,有個專有名詞稱之為典範轉移。 我也發現周邊許多年輕夫妻平日大家忙於工作,大多是以外食為主,但是假日若在家開伙時,男生下廚的居然佔大多數,更有趣的是,這些年輕先生不見得是疼惜老婆或被太太以兩性平權為由主張家事均分,通常就是這位男生喜歡煮菜,假日的烹調成為紓壓的活動,與他的休閒娛樂。 自從十多年前 AB 寶上大學之後,我很有自知之明的不再主動教導她們什麼,反而是經常請教她們最新的流行趨勢或年輕人現在正在夯什麼 ? 不過這一兩年問她們時,她們也不太敢回答了,因為她們也慢慢覺得好像不太清楚二十來歲的世代在玩什麼、 在關心什麼, 在討論什麼。   我們的結論是,我年輕時,社會流行風潮與價值觀的差異大約以二十年為一個世代,到了她們學生時期大約十年為一個世代,到了現在 , 恐怕三年五年就是一個世代,換句話說,現在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彼此差個三歲或五歲,彼此可能就很難交談了 ! 典範轉移真的速度愈來愈快,二十世紀以前的人,恐怕一輩子難得碰到一次二次的典範轉移,但是二次大戰之後,世界改變的速度就愈來愈快了 ! 幾個老朋友在閒聊時,偶爾也會感歎,若是我們今天才要當新手父母,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我們還會像當年信心滿滿的,確定為孩子選擇的教育模式是較理想的嗎 ? 記得疫情以前,各國的教育單位都大力推「程式設計課程」,認為從小學開始就應該要讓孩子上電腦課,學習如何寫程式。但是自「生成式 AI 」橫空出世後,大家突然發現 AI 也能寫程式,而且寫得比一個大學相關科系剛畢業的專業程式設計師都還厲害,於是,這兩年我在媒體上似乎就沒有再看到教育專家在鼓吹小學生學程式設計了。 典範轉移的影響,在產業界是最巨大的,接著也連動到大學入學端科系的選擇,比如現在大學就讀人文學類的學生只佔百分之十幾,而過半數學生讀容易找工作,而且起薪也比較高的理工學科。 AI 已經改變了...

歌德氏自然觀察法的特色與觀察步驟

圖片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有伙伴是慈心華德福學校的教師,也有許多伙伴的孩子就讀慈心華德福學校。有些伙伴在接觸歌德氏的自然觀察法後,更有深入學習歌德氏色彩訓練的夥伴,最近他們將學校核心精神「人智學」中有關植物觀察與藝術療育所運用的方法,整理成系列課程,開始在荒野的志工訓練中推動。       我應邀參與了二次課程,並且也稍微讀了一些資料,發現這套來自十九世紀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自然觀察法,跟荒野這三十多年來推動的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的精神不謀而合,我確知建構荒野自然解說訓練課程,三十年前那批元老伙伴們都不知道歌德提出的這套方法,想不到不知不覺中,我們跟一百多年前歌德所追求的境界居然一樣,只是我們用比較通俗 ( 不那麼宗教感或神秘主義般 ) 的說法 ― 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與它們做朋友。歌德是從 Seeing in Beholding 到 Being one with the Object ,若要勉強翻譯,可翻成從靈性洞察到物我合一。       對一般科學研究而言,自然觀察應該是保持客觀距離的,將事物拆解成最小單位分析,可量化,提出假設然後再反覆驗證,建立數據以供分析 ……      但是歌德氏觀察法的核心精神一開始就跟傳統科學研究不同,他主張不預設任何假設或理論框架,直接進入觀察,他認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對象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結和互動 ( 不須保持客觀距離 ) ,歌德也認為,真正的理解發生在感官體驗與思考兩者的結合中,觀察不只是用眼睛去看外在表象,更要用心靈去感受和思考。       他非常強調觀察的時間性,而非只是靜態的解剖分析,因此他寫的書稱為 「植物形變論」,認為植物的各部分是從同一個基本型態演變而來,因此他特別關注自然事物的「變形」過程,例如植物從種子、發芽、長葉、開花到結果的連續變化過程,讓現象自己說話,認為這種變形呈現了自然萬物內在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同時,他不將自然現象看作是孤立的,單單由許許多多可拆解可測量的小部分元件所組成的,而是強調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關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換句話說,歌德主張透過直接觀察,以活生生的整體性和成長動態 ...

張忠謀說全球化已死

圖片
  最近分別到幾個朋友家作客,發現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從電商平台買的一些小家電或家居生活用品,它們的設計與功能都很吸引人,可是價格往往又低到令人匪夷所思。 這兩天在診所跟一位就診的老病人聊天,他也說有空就會上這些電商平台逛逛,看看有什麼好玩的新產品或特價品,通常每個星期就能集貨多到可以裝滿一大箱,然後才一起訂購送貨。 這兩年我跟老婆正在進行斷捨離的行動,只愁家裡既有的東西都不知要如何處置往哪裡送,所以根本不可能再買任何新東西,所以對於朋友的購物興致,也只能自歎不如了 !   不過,若非斷捨離是目前第一優先任務的話,朋友們買的那些新奇玩意還真是令人心動,主要是太便宜了 ! 那些朋友們嚴選推薦的商品的 CP 值都超高,總是會讓我懷疑那麼便宜究竟製造商是如何辦得到的 ? 當然,我知道,這是拜全球化所賜。 若是基於消費者立場,我們當然歡迎全球化,因為可以用便宜的費用買到來自全世界的商品。 但是若是基於關心環境永續,關心未來世代的公民來說,沒有良善管理的全球化將造成世界自然資源的過度耗損,全球化的高度競爭,也將快速掠奪未來世代的生存資源。 記得 AB 寶讀中學時,曾經跟她們討論過全球化這個議題,也寫了一篇文章,收錄在「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裡,這篇文章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2021 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因為中美貿易戰及關稅戰,全球化已死。在 2024 年 10 月,台積電的年度運動會,張忠謀董事長致詞時再度強調 : 「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已死」。 到了 2025 年的現任,地緣政治的紛擾更為加劇,關稅壁壘的苦果將逐漸影響到全世界每一個人,再加上 AI 來攪局,未來勢必更加動盪,對每個人來說,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之處,安住於當下,是當前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了。     服貿反服貿與全球化 ―寫於 103.12.17       A 寶翻閱著攤在家裡客廳桌子上的剪報與期刊、氣餒地問 : 「這麼多資料,有的說通過服貿會毀了台灣,有的卻說,服貿沒過會讓台灣喪失競爭力,不管贊成或反對,都是專家學者說的,到底是誰對誰錯啊 ? 」     B 寶在旁邊搭腔 : 「不是說,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種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