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說全球化已死
最近分別到幾個朋友家作客,發現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從電商平台買的一些小家電或家居生活用品,它們的設計與功能都很吸引人,可是價格往往又低到令人匪夷所思。
這兩天在診所跟一位就診的老病人聊天,他也說有空就會上這些電商平台逛逛,看看有什麼好玩的新產品或特價品,通常每個星期就能集貨多到可以裝滿一大箱,然後才一起訂購送貨。
這兩年我跟老婆正在進行斷捨離的行動,只愁家裡既有的東西都不知要如何處置往哪裡送,所以根本不可能再買任何新東西,所以對於朋友的購物興致,也只能自歎不如了!
不過,若非斷捨離是目前第一優先任務的話,朋友們買的那些新奇玩意還真是令人心動,主要是太便宜了!那些朋友們嚴選推薦的商品的CP值都超高,總是會讓我懷疑那麼便宜究竟製造商是如何辦得到的?
當然,我知道,這是拜全球化所賜。
若是基於消費者立場,我們當然歡迎全球化,因為可以用便宜的費用買到來自全世界的商品。
但是若是基於關心環境永續,關心未來世代的公民來說,沒有良善管理的全球化將造成世界自然資源的過度耗損,全球化的高度競爭,也將快速掠奪未來世代的生存資源。
記得AB寶讀中學時,曾經跟她們討論過全球化這個議題,也寫了一篇文章,收錄在「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裡,這篇文章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2021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因為中美貿易戰及關稅戰,全球化已死。在2024年10月,台積電的年度運動會,張忠謀董事長致詞時再度強調:「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已死」。
到了2025年的現任,地緣政治的紛擾更為加劇,關稅壁壘的苦果將逐漸影響到全世界每一個人,再加上AI來攪局,未來勢必更加動盪,對每個人來說,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之處,安住於當下,是當前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了。
服貿反服貿與全球化―寫於103.12.17
A寶翻閱著攤在家裡客廳桌子上的剪報與期刊、氣餒地問:「這麼多資料,有的說通過服貿會毀了台灣,有的卻說,服貿沒過會讓台灣喪失競爭力,不管贊成或反對,都是專家學者說的,到底是誰對誰錯啊?」
B寶在旁邊搭腔:「不是說,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種經濟理論嗎?爸爸以前就用股票買賣為例子跟我們說過,同樣是專家,一定有人看空市場,有人看多市場,股票市場才能有交易存在。所以啊,對於專家說的話,聽聽就好,不用太認真。」
A寶不同意B寶:「可是,服貿或反服貿,他們舉的例子或數據,應該可以被檢視,何況最後的決定是牽涉到我們的未來,我們還是必須搞清楚。」
聽到AB寶的爭論,我趁機找張椅子,坐在她們中間,告訴她們:「這些專家學者既然敢在報章雜誌發表他們的意見,一定有他們的依據,不過,我想不管支持或反對,都只說出部分的事實,也跟社會大部分議題不同意見的爭論情況一樣,大家都只擁有部分的真理,部分的答案。」
A寶不太滿意我的答案:「可是為什麼大家都把對方視為壞人,批判力道或用的言語都非常激烈啊?」
看著AB寶有點困惑,也有點焦急的心情,也想到,在訊息排山倒海撲向每個人的時代裏,現代人愈加渴求真理,一個清清楚楚的,非黑即白的答案,就像小時候看電影總想搞明白:「到底誰是壞人?」對於錯綜複雜一點的社會問題,我們沒時間、沒精神,或許也沒能力搞清楚「到底我們該怎麼辦?」
而且關心社會的一般民眾這些年來一直很困惑,在看新聞時,不時聽到立場相反的論點,偏偏這些論點都是專家的意見,也都佐以大量的科學證據。我們如何能在紛亂或相反的事實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呢?
我一邊想著,一邊說:「絕大部分的社會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當然更沒有標準答案,選擇的標準會隨因為看重的的時間是現在或未來,現在擁有資源的多或少,甚至我們看重的價值,對未來的想像……等等因素,都會有不同的答案,很少有皆大歡喜,沒有缺點的政策。」
我安撫著A寶:「別急別急,我不是一再提醒你們,在做任何評論下任何判斷之前,要儘可能的把事情的前因後果想清楚嗎?」
停了一下,我才繼續說:「服貿是服務貿易協定,也是我們跟中國大陸一連串的貿易協定的一環,也是我們陸續跟世界各國簽訂各種貿易協定的一環,更是目前全世界各國都在積極進行的經濟全球化的一環。如果你要爸爸的簡單答案,以全世界的角度,以人類長遠的發展來看,爸爸跟環保團體或者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公益團體一樣,反對沒有管制,弱肉強食般的經濟全球化;但是若以台灣的立場來看,其實我們沒有條件閉關自守,只有開放自己,迎向世界,也就是透過全球化到全世界賺錢,因為台灣沒有任何資源可以依恃,只有勤奮的人民。」
B寶突然插話:「這也是這些年教育改革常常提到,每個學生都要有國際化的能力嗎?」
我從書架上拿出嚴長壽先生所寫的「你就是改變的起點」這本書,念其中的一段:「你希望簡單的日子安穩過下去就好了,但當你選擇停在原處,其他人卻拼命向前,你的競爭力就相對下降了。即使你安於「平淡」與「平凡」,在變化如此迅速的時代,不奮力,將難以抵抗所有將你往下拉的力量。這不是願不願意或有沒有企圖心的問題,而是,你得很努力、很有夢想,才可能在全球化競爭中,找到立足之地,如果一開始就選擇平穩,選擇留在溫室,未來的選擇也許就不是你能選擇的了。」
B寶若有所思:「他的意思是不是,若是年輕人不肯面對全球化的挑戰,胸無大志只期盼追求小確幸,等到最後恐怕連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會成為問題?」
A寶哈了一聲:「這是不是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皇后的名言,你必須跑得比現在快兩倍,才能停留在原地?」
我點點頭:「沒錯,雖然台灣每個大人都知道我們要開放,要走出去,而且貿易交流當然是對等的,你要到別的國家賺錢,也應該要讓別的國家的人民來你這裡才公平嘛,那麼,為什麼又有那麼多人對中國大陸特別擔心呢?」
A寶說:「是不是它對我們有敵意,擔心藉此統戰?」
B寶補充:「而且他們太大人太多,距離我們又太近了。」
我點點頭:「你們說的都沒錯,對其他國家的開放問題都還不大,但是對於中
國除了他們的確人太多太近之外,台灣與中國大陸因為語言、習慣都差不多,很容易因為他們的大企業以大量資金而瓦解掉本土的小企業。據說三、四十年前,中共領導人鄧小平與西方領袖碰面時,總是被質疑中國大陸的人權問題,因為當時中國大陸對民眾的遷移管制非常嚴格,更不用說出國了,所以常有大陸民眾要求西方各國政治庇護或者跳機跳船非法入境,結果鄧小平一句話,四兩撥千金就從此堵住了西方領袖的嘴巴,『你說我們不讓民眾出國,好,那你們需要多少人?五百萬人夠嗎?還是要一千萬、二千萬人?』的確,中國大陸實在人太多了!」
AB寶聽了這則政治軼聞哈哈大笑,A寶忽然想起來:「你說環保團體或全世界大部分的公益團體都反對全球化,為什麼?」
我點點頭:「簡單的結論是,因為現在全世界絕大部分的問題,比如貧富不均不公不義,以及自然環境的破壞,都來自於沒有適當管制的經濟全球化。雖然許多人接受企管大師梭羅曾說「不論你喜歡或不喜歡,全球化都不可能停止,你若選擇不加入全球化,即等於選擇貧窮,全球化是個屬於勇者和強者的時代。」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懷抱著悲天憫人的心情,覺得全球化使得為世界上愈來愈多的人餓死以及帶來生態環境無法挽回的傷害,而選擇反對全球化。」
A寶說:「到底什麼是全球化?」
我思考著如何用比較簡單的話來說:「若廣義來講,人類古老的祖先離開了非洲草原,往世界各地移動時,就開始了全球化,不過,比較明確且對世界帶來較大影響的全球化,大約來自三、四百年前,歐洲大探險時代,歐洲列強靠著船堅砲利,劫掠物品,然後到處殖民;不過一直到了現代的全球化,才真正改變了全世界每一個人的生活,影響了自然界裡的大部分物種,大概開始於一九八0年代,美國雷根總統以及英國的首相柴契爾夫人,解除政府對企業的管制,將國營事業私有化,扶植大企業,然後到了九0年代,透過各種政治談判,推動所謂自由化,也就是希望打破各國家的關稅障礙,當然剛好也得力於通訊科技的發展,電腦資訊科技的進步以及全球運輸體系的建立,到了二十世紀末,已經可以說達到全球化的基本條件,也就是貨物,人員與資金的流通沒有障礙的世界。」
A寶說:「這不好嗎?」
我點點頭: 「全球化最原始的理想是期望大眾的資金能夠經由股市募集,以大資本強化企業推動及運用知識與科技的創新能力,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造就更低廉品質更好的產品來改善人民的生活水準,以及分享經營的利潤。理想很好,但是若加上自由化,關稅壁壘的喪失,必然形成全球化的競爭,初期或許是百家爭鳴,市場一片蓬勃,但是很快的,企業會以大吞小的方式,形成壟斷性的產業,喪失了生物〈或產業〉的多樣性。而且由於低價的競爭也會帶來資源浪費,一方面是地球上有限的資源是否能夠承受得了競爭所帶來的消耗,另一方面由於競爭及科技,形成產能過剩,供過於求,並且因為過度競爭,企業利潤消失基層員工遭殃,形成貧富不均,廣大民眾反而更苦。再加上大企業是由眾多投資者持股,只在乎企業賺不賺錢,只關心短期股價的漲跌,因此不太可能顧到社會正義,或地區性的永續發展。甚至我們會發覺,在市場經濟全球化之下,幾乎已經沒有可以自給自足的地區,全世界各地區之間已經沒有緩衝區,在自由競爭市場機制之下,已喪失了多樣性。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中,單一化是最不穩定的。」
AB寶靜靜著想著我說的話。
我繼續舉她們比較熟悉的,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例子:「在市場全球化之前,也就是說在地方經濟的時代裏,自然資源和當地使用者之間的回饋,感受十分直接,因此可以一直維持著動態平衡。但是一但市場已超越當地,擴展到全國,乃至於全世界,形成大企業以全球觀點來控制生產與銷售時,維持一個小區域地方的生態平衡回饋機制就喪失掉了。有數不盡的例子,幾乎所有國家的許多在地產業如地方性伐木工人和漁民都是全球化的受害者。比如跨國伐木業者會在全世界找最便宜的生產地,在選定砍伐地點時,短期內當然會創造當地大量的就業人口,較好的收入,可是一旦把當地全部的樹木砍光之後,跨國企業就轉移到下一個國家,下一個便宜的產地,原先當地的伐木工人當然就失業了,而且這一失業就是永久失業並且造成生存上的困難,因為當地的生態系與自然資源完全被「消耗殆盡」了,這就是成語裏講的「竭澤而漁」,地區的老百姓與產業就被當作「柴薪」燃料般使用,以支撐資本主義全球化形成的市場低價競爭。」
A寶開始擔心了:「那怎麼辦?」
我仔細地說明:「全球化的趨勢也是一條不歸路,不可能再走回以前所謂「部落文化」般的關稅壁壘。或許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那些東西適合全球化,那些最好能夠保護地方的完整性。比如說,自由經濟的全球化勢必要接受一些管制與規範,不能以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來壟斷市場。因為若沒有規範,經濟力量一定會愈來愈集中在少數大企業手中,使他們儼然成為「私人政府」,對真正的政府有很大的影響力。那麼原本為平衡政府獨斷力量而發展的自由市場經濟制度,反過來和政府聯手,形成了新的獨裁力量,和真正的民主真諦背道而馳,儘管它打的名號是自由開放與民主。」
我再次強調:「我們有必要區分全球化的幾個不同面向,比如技術科技的,通訊資訊的,生態環境的,經濟的,工作組織的,文化的,公民社會的……等等面向。因此,問題不在於探討全球化的對與錯,而是在於「到底應該把什麼事全球化?」或者反過來講:「什麼領域的全球化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比如說,對於環境保護的協定或條約,保障人權與弱勢族群的法律,是必須使其全球化,或者以網際網路及行動通訊為象徵的「資訊革命」,其長處是知識和資訊不會被少數人獨佔,這種「開放性」與「雙向性」,可以成為支撐民主人權的基礎。因此,面對全球化,我們要以「全球治理」、「全球規範」的角度來著眼。比如經濟全球化若沒有以長期的永續角度還有公平正義的在地觀點來加以思考的話,經濟的力量,會形成新帝國主義,正如同專家分析的,目前經濟全球化的三大特徵是:「經濟的新殖民主義,非永續性的經濟發展與國際性的經濟中央集權。」
最後我樂觀的說:「雖然有人悲觀的說:「全球化是本世紀末人類行為的一個無法回頭的趨勢。」從某個觀點來說,沒錯,正如同人類發現了「火」,就不會再回去過沒有「火」的生活一樣,科技及通訊進步所帶來現代生活的改變,這樣的全球化當然是不可能走回頭路,但是對於「經濟全球化」的改變,我是樂觀的,因為經濟全球化是以法律規範等人為方式產生的,當然可以同樣用人為治理的方式瀰補其不足!」
結束這場談話,我看A寶用不同的態度重新看著她前面的資料,我一邊想著,改變目前經濟全球化真正阻礙的力量或許就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是我們自已內心的貪婪,為了物質享受捨不得改變生活方式;是我們的懶惰,只想抄捷徑搶短線,找最容易的路走;是我們偏狹的心,無法彎下腰傾聽大地的心,傾聽別人的心,不願更寬容更柔軟地看待所有不同的意見。
我從書架找出了佛洛姆在「人類新希望」這本書的一段話給AB寶參考,也是給我自己的警惕:「我們不是變得更強就是更弱,不是更聰明就是更愚蠢,不是更勇敢就是更懦弱。每一秒鐘都是做決定的時刻……每一個愛的行為,認知的行為和同情的行為,都是一種復活。每一個懶惰,貪婪和自私的行為,都是死亡。每一刻生存的時間都將復活與死亡置於我們面前,要我們選擇,而我們每一刻都給了答案。這個答案並不在於我們說的和想的是什麼,而在於我們怎麼生活,怎麼行為,怎麼行動。」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