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氏自然觀察法的特色與觀察步驟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有伙伴是慈心華德福學校的教師,也有許多伙伴的孩子就讀慈心華德福學校。有些伙伴在接觸歌德氏的自然觀察法後,更有深入學習歌德氏色彩訓練的夥伴,最近他們將學校核心精神「人智學」中有關植物觀察與藝術療育所運用的方法,整理成系列課程,開始在荒野的志工訓練中推動。
我應邀參與了二次課程,並且也稍微讀了一些資料,發現這套來自十九世紀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自然觀察法,跟荒野這三十多年來推動的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的精神不謀而合,我確知建構荒野自然解說訓練課程,三十年前那批元老伙伴們都不知道歌德提出的這套方法,想不到不知不覺中,我們跟一百多年前歌德所追求的境界居然一樣,只是我們用比較通俗(不那麼宗教感或神秘主義般)的說法―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與它們做朋友。歌德是從Seeing in Beholding到Being one with the Object,若要勉強翻譯,可翻成從靈性洞察到物我合一。
對一般科學研究而言,自然觀察應該是保持客觀距離的,將事物拆解成最小單位分析,可量化,提出假設然後再反覆驗證,建立數據以供分析……
但是歌德氏觀察法的核心精神一開始就跟傳統科學研究不同,他主張不預設任何假設或理論框架,直接進入觀察,他認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對象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結和互動(不須保持客觀距離),歌德也認為,真正的理解發生在感官體驗與思考兩者的結合中,觀察不只是用眼睛去看外在表象,更要用心靈去感受和思考。
他非常強調觀察的時間性,而非只是靜態的解剖分析,因此他寫的書稱為「植物形變論」,認為植物的各部分是從同一個基本型態演變而來,因此他特別關注自然事物的「變形」過程,例如植物從種子、發芽、長葉、開花到結果的連續變化過程,讓現象自己說話,認為這種變形呈現了自然萬物內在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同時,他不將自然現象看作是孤立的,單單由許許多多可拆解可測量的小部分元件所組成的,而是強調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關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換句話說,歌德主張透過直接觀察,以活生生的整體性和成長動態(加入時間因素)的觀察來理解自然現象。
哥德氏自然觀察的操作方法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植物的信息、(精確的感官觀察)
以開放的心態(不預設立場或框架)專注地對於自然對象直接感官體驗,同時仔細地記錄對象的外觀、形狀、顏色、紋理、質地、氣味……
第二,植物的型變、(想像對象的動態關係)
將觀察對象置於時間流之中,透過想像進入自然對象,以感官加上情感與心靈與它連結然後才有真正的理解。
比如觀察對象本身的節奏、對比、平衡等等的互動關係,像是植物枝葉的螺旋生長模式如何與光線、重力互相作用
; 也可以想像對象在春夏秋冬如何隨時間而變化,或者從種子到開花的形變過程,感受其生命節奏。
第三,生命的歷程、(靈性的洞察)
通過沉浸與共情,體察觀察對象的「生命法則」或「原型意象」,體察外貌形態內裡的生命力,也因為有了這種深層的理解,所以能感受到它在自然萬物中扮演的角色,因此達到與觀察對象「物我同在」的境界。
第四,植物與我、(物我合一)
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界線漸漸模糊,達到物我合一的領悟,也就進入到「我即自然,自然即我」的生命境界。
這四個循序漸進的觀察步驟,華德福教育體系ㄧ百年來在全世界的二千多個學校,是教師培訓中極為重要的部分,希望教師將其內化,運用在植物學地質學及生物學課程,甚至藝術課程、戶外教學……等等,目的是希望培養出尊重生命,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命態度及價值觀。
荒野保護協會數十年推動的「環境倫理」或「深層生態學」,無非也是希望大家能體會到,大自然不僅僅是物質的組合與我們研究及利用的資源,大自然是充滿生命力與意義的整體,這個價值觀跟華德福以及歌德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很開心宜蘭的伙伴能將這套課程引介到荒野保護協會來,各分會若有興趣開課,請跟宜蘭分會聯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