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完美中尋找真我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曾說:「從小時候起,我就經常找錯女人。我覺得,這就是我的煩惱。我母親帶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愛上白雪公主,我卻愛上那個老巫婆。」 這句話是才子的俏皮自嘲,也反映了過去社會對「與眾不同」的羞赧與壓抑。曾幾何時,喜好若與主流不符,便成了難以啟齒的秘密。但時代變了,現在是「怪咖當道」的年代。行銷書籍也指出,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在資訊爆炸、互動頻繁的時代,平凡無奇的訊息無人問津,唯有夠怪、夠嗆,才能引發討論與注目,迅速擴散。
其實,只要特殊喜好不影響他人,便無傷大雅,甚至是世界多彩的來源。沈從文曾說:「一個人如果無所傾心,那就不太像一個人了!」所謂傾心,正是熱情所在,往往投注在旁人不屑一顧的事物上。
這是我多年來的體悟──人人都有怪癖。有些外顯,稱之為風格;更多則隱而不宣,難以言說。
我自認正常,但某些習慣確實讓朋友們雞飛狗跳。首先,我極度不喜歡打電話,更討厭接電話。卸下組織職務、成為自由人後,這毛病愈發嚴重。能用電子郵件解決的事,絕不打電話;若複雜到無法書信溝通,就約見面談。我手機的用途僅限於「可移動式公共電話」,一個月開機不到幾小時,通常只在約定見面前10分鐘開機,見面後立即關機。
另一個怪癖是:所有有期限的邀約,我總在最後倒數時才開始動手。這是學生時代養成的壞習慣,只要是作業、考試或任何非做不可的任務,我總在截止前才開始,並在最後一刻完成。數十年來,幾乎無一例外。
我曾分析這毛病,或許潛意識裡認為:「既然非做不可,到時候一定會完成,太早準備反而浪費時間。」這種「閒人所忙,忙人所聞」的習慣,也反映在我生涯選擇上──別人忙著看病人賺錢,我卻投入大量時間參與無法盈利的社會公益。
我知道這壞習慣,所以常勉強自己接下任務,逼自己多做些事。雖然每次到最後關頭總會埋怨自己自討苦吃,但也甘之如飴。
此外,可能因為心腸軟,不忍拒絕他人。說得好聽是「與人為善」,只要做得到,別人開口我就義不容辭。
這種「非到最後關頭絕不動手」的毛病,過去幾十年雖驚險,卻大致能如期完成。直到近一兩年,年紀漸長、體力漸衰,偶爾有一兩件未能如期完成,甚至脫稿開天窗,才真正領悟:專注與效率需要精神與體力支撐,有時候勉強不來。
接下來的生命課題,是學習慢下來,花更多時間做更少的事。 是的,花更多時間做更少的事。就像《小王子》裡狐狸提醒的:「你對你的玫瑰所花的時間,使得你的玫瑰變得重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