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與學的心智.學習高峰
有個關於有效學習的理論認為,學生要能學得好,是他的心智要能夠融入老師的心智當中,換句話說,若是能設身處地去設想老師心裡所想的內容,建構類似的概念,他的理解就愈和老師一樣。同樣的,老師若能想像學生的思考脈絡,也就愈能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因此,厲害的好老師不是似乎很認真,講得口乾舌燥,而是老師能同理學生,能察覺到他們的心領神會或是茫然放空,這其中有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用心,真誠的關心學生,他們把你當作自己人時,彼此的默契就會高,而所謂的默契,不就彼此內心能互相了解嗎?
因此學生上課時若能專注聽講,看清楚老師的有形肢體動作與無形的肢體語言,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大有幫助。
如何保持持續的專注力?
研究顯示,上課記筆記的學生比單純聽講的學生,在理解跟記憶的測驗都有較好的成績。因為記筆記會增加上課的注意力,而且一邊聽一邊還要在腦海中尋找詞彙然後將老師所說的話用筆寫下來,眼、耳、手、腦的並用,等於是同時對大腦裡多種神經的動員,對將來記憶提取的線索會多一點。
但是只是上課記筆記,並不見得能夠順利固化成長期記憶,因此在上完課後幾個小時內,把白天記的筆記再整理一次,而且不只是重抄,而是要用自己習慣用的語法與字詞去重述上課內容,才會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強調要用自己習慣語言的原因是如此才能有效地將新的資訊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架構,成為自己擁有且不易忘記的長期記憶。
學習高峰
雖然有研究發現,上課聽講時精神全神貫注每次只能維持十分鐘,因此建議老師上課以十分鐘為一個單元講一個概念,然後稍微轉換話題輕鬆一下(講個笑話?)接著再以十分鐘講下一個概念。
不過在自己用功讀書時,我並不建議十分鐘就休息,而是二十到二十五分鐘為單位,因為看書時大約必須用到這樣的時間才能完整了解內容與架構,因為是以自己思考速度來讀,所以專注力與記憶力維持二十五分鐘應該是沒有問題的。近年流行的番茄鐘讀書法也是建議用鬧鐘定時二十五分鐘然後休息五到十分鐘。
記憶的種類非常多,有些事只要我們親身經歷了,就會永久記住,但是對於考試所需記住的知識,這種必須刻意去背誦的認知學習,新的資訊會先存在短期記憶裡,但是如果不經過刻意地複習,所記憶的東西會以一定比例的曲線而遺忘。
從一百多年前心理學家的實驗發表後至今,已有許許多多不同的研究報告,雖然依記憶的內容形式而有不同的遺忘速率,但是都呈現一致的結論,記憶後一開始的遺忘速度最快也最大,大致都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然後剩下還記得的,也會持續以每天或每周百分之十至二十以上的速率而遺忘。因此複習非常重要。
有一個對考生所做的實驗後建議,第一次的複習應該在學習一個小時後,大約只要花五到十分鐘就可以,然後過一天再進行第二次複習,時間依舊是五到十分鐘,再來就是接連三周,每周一次,仍然只要花五到十分鐘,總共大約是五次,就可以將所學的東西從短期記憶進入長期記憶,直到考試大概都還記得大部分內容。
也有許多研究指出,在愉快的正面情緒下讀書,記憶力與理解力都會比較好,同時也有研究證明,我們的心理情緒會被我們的生理形體表現所影響。換句話說,我們假裝快樂,讓自己大笑或保持微笑,不久後,我們的情緒就會受影響而變好。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