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百年山徑常民生活與文化
前幾天天晚上參加「看見.齊柏林基金會」所主辦,由荒野常務監事北極熊他個人開的台灣走透公司承辦,以及荒野專案工作人員山豬擔任領隊(他曾經執行荒野的計劃,背著Google攝影機徒步沿著台灣海岸最邊沿全程繞行台灣共四趟),逐岸行腳的計劃,預定以五年時間,每年沿著台灣海岸線走十天,白天走路、遇到當地精彩的自然與人文特色時,請當地耆老與資深自然與人文解說老師講解,晚上還安排專題演講,這個計劃最棒的是你不必找出連續十天的空檔,你可以挑適合的時間參與,每次跟著團隊走三全天以上即可。
原本這個行程起步走的時候剛好我與蘊慧及一群荒野老夥伴在日本爬山,不過回國之後,還可以趕得及參加後段的行程。
在昨天雲天的演講中,透過「淡蘭百年山徑常民生活與文化」的介紹,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淡蘭古道不只是山林間的一條舊路,而是一條連結歷史、產業與生活的文化脈絡。從茶葉、竹筍、香菇、水梯田,到藍染、打鐵、茅草屋頂,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元素,其實構築了先民在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淡蘭古道之所以珍貴,不只是因為它的路徑悠久,而是因為每一段山徑都記錄著人與土地的互動故事。
雲天特別強調,淡蘭古道能成為國家綠道,正是因為它的「多元生活」、「產業貿易」、「自然生態」與「歷史遺跡」彼此交織。微氣候的差異造就了多樣的農作,山徑上的人文活動又形成獨特的產業網絡。這樣的古道不只是通行之路,更是文化傳承的通道。
在全球追求永續與在地文化復興的時代,淡蘭古道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典範。它提醒我們,所謂的發展不一定要破壞自然,歷史與環境其實可以共榮。走在淡蘭的山徑上,不僅是在走訪台灣的地理,更是在走進時間的層層記憶。
誠摯推薦有機會親自踏上淡蘭古道,不論是為了欣賞山林風光、體驗百年產業文化,或單純感受「里山里海」的生命循環,這條古道都會讓人重新思考何謂「與土地共生」的真正意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