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25的文章

環境教育與自然觀察

圖片
  環境教育法,其中以正式條文規定,包括所有政府部門及各級學校,每個人每年都要接受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沒有達時數的機構會被處罰。   這種強制性的讓每個人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當然是為了因應現在的全球環境變遷對人類文明的威脅,但是若不考慮這個議題,單單從孩子的學習領域,包括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可以從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來著手。   可是有許多家長會擔心地說,我對自然一竅不通,該怎麼辦?必須請老師來上課嗎?   寫《寂靜的春天》、也是世界環保運動啟蒙者,瑞秋卡森女士曾經說過:「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話,我希望她能讓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神奇事物的能力,而且這種探索的好奇心能夠終生保有。」   可惜許多父母都太著急了,包括帶孩子進入大自然時,都太急著想讓孩子「學點什麼東西」,因此不斷地灌輸各種動植物或昆蟲的名稱,當作生物課一般來記筆記,這種「功利」,反而會讓孩子失去了興趣與主動探索的熱情。   父母的角色最好只是陪伴,只是傾聽,最積極的作為頂多是鼓勵與引導。   其實父母或老師陪伴孩子作自然觀察,最好在自己住家附近,或是校園裏,選擇一塊目標區,不限大小、以隨興、輕鬆的態度,對目標區因四季的自然變化、人為干擾……等,定期作觀察記錄。而且不僅是觀察生物、也包含觀察者本身,除了事實描述外,最好也記錄了觀察者與其相對應的心情。   因此它不會是一份科學記錄、也不全然是個人日記,在此二者之間,它有著很多可能的面貌,因此體材內容常因人而異。    當然也可以堅守純然客觀的態度,保持絕對的理性;不過我們也鼓勵孩子將自己化身為觀察目標,融入自然。不過也必須提醒孩子,當踏入草叢裡,抓一隻小蟲、摘一朵小花,看似無關緊要,也要不時自問:有必要嗎?   記住!我們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個體,當我們介入的越多,所產生的干擾也越多。

關於公共空間的隨想

圖片
  最近透過四十年前在馬祖服役時的同梯預官的介紹,認識了在新竹北埔老街「經營」一個空間的林永祥老師。 用「經營」兩個字來形容「青空間」似乎是不太妥貼,因為這棟四層樓的傳統民居,一樓的書房或客廳,以及二樓有木地板投影設備的多用途空間,是免費提供出來給老街居民以及遊客使用,至於尚未開放的三樓及四樓是預計將來給背包客打尖及使用的空間。 前些天看到「青空間」的臉書提到,這個空間免費開放以來,迎來第一千個到這個社區客廳閱讀、休息、聊天的朋友。 林老師是嘉義中學國文老師退休,因緣際會買下北埔老街上這棟住宅,他說多年前看到我曾介紹過開放自己住家客廳舉辦讀書會 ( 民生健士會 ) ,直到後來成立荒野,自己家裡也都還是伙伴們聚會的空間,甚至開放住家這樣的精神也在荒野伙伴中流傳,他在心嚮往之餘,也很想經營這樣一個空間。 他提到,他還在教書時,也曾仿效我曾寫過的一篇文章中的提問 : 「你家的客廳曾有客人來過嗎 ? 」也在他教的班上問同學 : 「家裡有客廳的請舉手 ? 」幾乎每個人都舉手。 可是再接著問 : 「家裡客廳曾經有除了親戚家人之外的客人來拜訪的請舉手 ? 」結果舉手的人寥寥可數。 或許,對於愈來愈重視隱私的現代人來說,若有需要與朋友碰面,不是約咖啡廳就是約餐廳邊吃飯邊談事情,平常沒事,也幾乎不再有朋友突然敲門來拜訪,鄰里之間閒來無事串門子這件事,也成為傳說中的上古民風了。 但是提供一個空間,讓朋友們的朋友們,那一些雖然互相不認識,但是有共同朋友或是住在共同生活圈的人,可以沒有特定目的地自在相遇,這種創造機會的空間對社群的「韌性」是很重要的基礎設施。 這個觀念不是我隨便說說的,而是幾年前美國有位學者用厚厚的四百多頁的專書在探討「社會韌性」這個議題而發現的。他認為,一個社群 ( 包括居住在同一個社區的人,或者隸屬於同一個團體的人 ) 的成員若能擁有一些自在碰面的空間,當這個社群面臨災難時 ( 比如社區發生水災、火災或地震 ……) ,復原的情況會很迅速,換句有學問的話來說,就是比較有韌性。 這個空間可以是機構經營的,比如教堂、寺廟、圖書館或民眾活動中心 … 等等,也可以是私人的,比如咖啡館、社區雜貨店,或者書店。 這個空間必須是民眾可以自由進出的,通常還會舉辦各種活動,讓參加活動的人能認識彼此與互相交談,在這中間產生的或鬆或緊,似有若無的...

夢想與現實

圖片
  我們因有夢想而偉大。所有的偉人都是夢想家,他們在春日的秋風裏,或是冬夜的爐火邊作夢。有些人讓自己的偉大夢想枯萎而凋謝,但也有些人灌溉它們,保護它們,在顛沛困頓的日子裡細心培育它們,直到有一天見天日。       這一段話是美國前總統威爾遜所說的,其中「因夢想而偉大」這數十年來不斷被引用,也鼓勵了無數在困頓中的人們。     的確,有夢想的人,不會被自己當下身處的現實所侷限住,能激發出自己的熱情與鬥志,因此,我們會鼓勵年輕人,鼓勵孩子,相信夢想,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從自己開始做起,不管是不是可以達到世俗的所謂成功,但是我們的生命會因為實踐的勇氣而活得精彩而且值得!   不過,在此之前,我們也必須克服來自於周遭世界帶給我們的影響,因為環境的改變,在現在這個物質太過豐盛的時代裏,反而很難產生在匱乏且單純時代裏的專注力。的確,現代人選擇太多,理想太少,同時能夠堅持下去的力量也不夠。我們可以發現,活得熱情且充滿活力的人,他們所做的都是自己的夢想,而且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應該被改變,同時也願意相信社會是能被改變的,這種相信所產生的力量能幫助我們克服困境,讓我們覺得只要再往前走一點點,就可以把事情變得更好一點。     這些年除了政府部門之外,也有許多民間的基金會提供各種獎金幫年青人圓夢,我曾經擔任過幾個不同單位的甄審委員,在與孩子們的問答中,的確也看到他們眼中的光芒。     不過後來我比較關心的,反而是當一個人有了夢想,但是若遭遇挫折能不能堅持下去?當他們經驗到真實社會的現實或無情時,還能不能繼續保有純真的夢想而不致於變成憤怒青年?     記得很多年前曾經看過一個故事,史英教授在推動人本教育的過程,也曾遭遇許多挫折、許多阻力,許多會令人氣得牙癢癢的人,但是有一次森林小學的學生看見史英似乎有點討好地向那些他們很不屑的,總是架勢十足的官僚鞠躬,於是史英教授向學生解釋:「他們不是壞人,他們只是無知的人。他們也是成長經驗不佳的人,他們在幼年沒有經過愛與尊重的環境,因此,他們會不自覺的把幼年的經驗拿來複製,因此,就這個觀點來看,他們的威權心態,他們做的所有不講理的事情,都是值得同情的。」因此,史...

挫折是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圖片
  多年前有個企業做某個公益計畫,拍廣告找了我當代言人之一。 他們委託的廣告公司要寫文案、設計畫面前先訪問我,他們一直追問 : 「你有什麼挫折 ? 」原來他們的發想是既然要鼓勵年輕人追夢,就要有位一再受挫折卻不氣餒,最終實現夢想的典範。     結果我在多位廣告公司創意人圍剿下,還是不鬆口 : 「我認為我在推動環境運動過程中沒有挫折。」他們不相信,但是我仍堅持是即便努力再努力都沒成功,我也不會把它視為挫折,因為挫折是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當我降低期待,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心境上就不會覺得有挫折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會,這種態度似乎讓別人覺得很奇怪,故事要回溯至四十多年前。     記得高中時英文老師曾發下好幾張英語名言佳句要我們背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西方著名的祈禱詞:「請賜給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當時我正為這句漂亮的佳句而讚歎時,坐在我隔壁的同學卻冷冷地說:「這一句根本是廢話,一點意義也沒有!」看到我滿臉狐疑的樣子,同學繼續解釋道:「你看這一句話有沒有像我們常開玩笑說的『大郎的弟弟叫二郎,二郎的哥哥叫大郎,廟的前面有旗竿,旗竿的後面有廟』,話講了半天,卻等於沒講一樣。我們面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原本也就只有這兩種態度,要嘛摸摸鼻子接受下來,要嘛去抗議去改變,我們缺的是不知道那些事情該接受還是抗議,看完這句話,我們還是沒有學到那個分辨的智慧啊!」   聽了這番話,一時還真無法反駁,不過,到底什麼是分辨的智慧也一直縈繞在我心裏。到了大二時,有一陣子忙著社團,在籌辦許多活動忙得焦頭爛額中,忽然體會到,原來要區分可以改變或無法改變的智慧並不難,只有自己能做的事以及自己的態度與看法,是唯一自己可以改變的;而必須求之於人的,就是不能改變的事。換句話說,別人要怎麼對待我,究竟是要幫我的忙,還是放鴿子故意扯後腿,或者是要稱讚我們還批評我們,我們只能平靜的接受,是當下不必去改變也無法改變的事。   換句話說,當時我的體會就是,不要對別人有期待,不要讓別人的言語與行為來影響自己的情緒與態度。當我試著去掉對別人的期待之心後,忽然感受到海闊天空,心情自在開朗。我發現...

我的少年夢

圖片
  前 天上午到台中的大明國小演講,學校裡有好幾位老師是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有幾位學生是荒野親子團的小蜂小鹿,因為六年級下學期的國文課本第七課是我的文章:我的少年夢,內容包含了我的閱讀經驗以及親近大自然,也介紹了我從小參加的童軍團以及長大之後跟朋友們一起成立的荒野保護協會。 忽然想到,這一群六年級的同學即將從小學畢業,進入國中,不知他們是不是也擁有自己的少年夢? 學校老師動作很快,我下午回到台北就看到學校的官方臉書貼出的今天的演講心得,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六年級與作家有約|我的少年夢 — 李偉文醫師】 今天,我們六年級的同學迎來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演講,由作家、牙醫師、環保志工、國語課文作者 —— 李偉文醫生,帶來了他精采又啟發人心的分享《我的少年夢》。 李醫師從自己就讀的老松國小談起,娓娓道來閱讀如何成為他探索世界的窗戶與照見自我的鏡子。他說:「閱讀不只是累積知識,更是自學與思考的開始。」這句話讓我們許多同學深受啟發。 他也分享了童軍經歷帶來的影響 —— 「準備好自己,日行一善,以服務為目的」,這些信念一路陪伴他從童軍團長,到創辦荒野保護協會,再到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推手。 李醫師勉勵我們勇於發問、勇於探索,找出內心真正感動的事,朝那個方向努力。 他也提醒我們:「改變環境就是改變人生的起點」,用閱讀與行動超越環境的限制。 感謝真華老師位我們邀請到李偉文醫師,感謝李偉文醫師給我們的祝福與啟發,在畢業前夕,讓我們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也種下了夢想的種子。 願我們都能懷抱熱情,勇敢做夢,踏上屬於自己的冒險旅程! 康軒國文課本第 6 冊第 7 課   我的少年夢 李偉文   (1,043 字 )      我的夢,從小學就植下種子。    小時候,我就讀的 老松國小 共有一萬多名學生,是當時全世界學生人數最多的小學。因為校舍不足,所以把學生分為「上午班」和「下午班」。各班共用一間教室,輪流上半天課,因此就有許多沒有玩伴的時間等著打發。我們家住在 萬華火車站 後面,一間兩層樓高的小公寓。在二樓頂有個斜斜的小閣樓,我常常一個人坐在閣樓窗邊看課外書,在安靜的閱讀中憧憬著外面的廣大世界。在那個沒有補習、沒有電腦、沒有電玩與電視的童年,幸好有課外書,陪我度過獨自在家的漫長時光。    那時, 臺...

淡水女路5.0

圖片
  前幾天應李琪之邀,到淡水為二度就業的女性培訓計畫上課,計畫名稱很有趣 — 淡水女路 5.0 女歷行動,給我的講題是尋找自我定位與就業發展新機會。 所謂「女歷行動」指的是從歷史到現代的女性力量探索,並且以活躍在淡水地區的台灣歷史人物為靈感,幫助現代女性尋找自我定位。 這位差點被歷史淹沒的傑出女性是馬偕牧師的太太張聰明,她是住在淡水地區的原住民,協助馬偕在淡水建立教會、學校和醫療機構,對台灣早年的教育與醫療發展,有極大的貢獻,也在馬偕整個宣教事業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是位女性,而且還是一位原住民,所以以男性沙文立場及漢人為主體的歷史敘述中就被漠視。幸好新北市的社區旅學關懷協會重新挖掘這段歷史,透過解說導覽以及戲劇表演,帶領遊客深度探索淡水女性的足跡,這就是淡水女路,因為她們已連續五年培訓淡水在地婦女來擔任解說員,所以今年度的課程就稱為淡水女路 5.0 。 之所以會認識社區旅學關懷協會李琪理事長,是幾年前朋友安排一場淡水的活動,期間邀請了淡水文化資源推廣工作室的吳峻毅老師來導覽淡水的古蹟與歷史,看到旁邊跟著一位古典美女舉著「旅學堂」的牌子在幫忙控制流程與時間,原來是吳老師的夫人李琪。 吳老師是土生土長的淡水人,李琪算是嫁到淡水的淡水媳婦,倆人原本在金融行業工作時認識結婚,吳老師自幼鍾情於文史,就提早離職全力投入文史工作,而能幹的李琪則在銀行業中步步高昇,直到擔任處經理後,為了照顧孩子而當全職媽媽,後來因緣際會成立「旅學堂」這個品牌,與吳老師一起為淡水而努力。 後來,李琪成立了社區旅學關懷協會,開始承接新北市社會局的女力二度就業培訓計畫至今。 旅學堂以行旅淡水學樂無窮為目標,主張共學、文史漫遊;共玩,玩中樂學;共好,在地創生。我參加過旅學堂主辦的淡水輕軌之旅,是一趟豐盛難忘的深度之旅。 搭著淡海輕軌去旅行 ! 親子里山農遊體驗 每一個小行動,都能為地球降溫一點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一天,我們不只旅行, 我們也學會觀察、動手、思考、對話。 走進大自然,也走進彼此的心。 願每個孩子的夢想都能啟程, 願我們一起,成為更愛地球的大人與小小公民家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 5-7 月( 5/25.6/22.6/29.7/20.7/26.7/27) 場次出來囉~...

這社會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圖片
  從小父母師長一再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用功,就會考高分」、「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由於聽得太多、太久,我們不知不覺以為這就是真理,直到離開學校後才發現,事情似乎不是這麼理所當然。 還是學生時,不論是老師或來校演講的名人、社會賢達,都會鼓勵你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為何在畢業後,長輩總會提醒:「你不能一直活在夢幻中,人要務實一點。」職場上的前輩也會好心的勸你:「醒醒吧!要面對現實。」   與其談職涯規畫,不如跟孩子談人生 為何我們在課堂上聽到的人生大道理,常與離開學校後體會到的不太一樣呢?我相信自己當年的這些困惑, AB 寶應該也會遇到。所以,等她們上大學後,我總會利用假日的相聚、聊天,與她們討論一些社會的潛規則,及進入職場和人合作共事的注意事項,當然還有很多課堂從未提到的人際權力運作。 周遭朋友一方面憂心在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下,台灣將來的年輕工作人口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也看見許多年輕人無法調適職場壓力,甚至逃回家裡當啃老族。這些擔心或許都是事實,但我們這些前輩也難逃教養不力的責任。「總該為下一代做點什麼事吧?」 未來是一個競爭愈來愈激烈、挑戰愈來愈大的社會,因此有人說:「二十紀末是焦慮的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逐漸進入集體憂鬱的時代。」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憂鬱,都是面對不確定時代的徬徨與恐懼。但也正因為這種競爭壓力,我反而常提醒自己,不要只是跟孩子談工作,談職業生涯,而是要談人生。我也常跟年輕朋友說:「與其談生涯規劃,不如思考自己想做怎樣的人。」 這些年報章雜誌熱衷於報導成功的名人,書市裡最暢銷的是「有錢人怎麼想?」、「有錢人做了哪些事?」學校老師與父母長輩不斷恐嚇孩子:「用功讀書才能考上好學校,有好學歷才能找到好工作、賺大錢!」孩子從大人言行與媒體的報導中,將賺大錢的人視為成功人物,逐漸建立起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這是我相當擔心的事。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致富之道,總以為能找到某個祕訣並複製成功的方法,也產生了許多後遺症。   有意義的過一生才叫成功 我們都知道,想賺大錢必須要努力,但就算一個人再努力,也不見得有機會能賺大錢。而太過強調祕訣與方法,一旦我們真的賺到錢,不免會認為這是因為本身比較聰明、厲害,成果是自己應得的,反而忽略...

如何把書送出去?

圖片
  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太買實體書了,他們閱讀的媒介非常多元,若真要買書,他們大多選擇買電子書,求 學成長與工作都靠實體書獲得必要知識與技能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雖然習慣買書,但是年齡已進入「斷捨離」的階段,煩惱如何清掉家裡的藏書都來不及了,要他們買新書只能猶豫再三了。 諸多因素之下,難怪實體書的銷售狀況節節敗退,因此即便原本還有幾本書的出版計畫,為怕造成出版社與自己的壓力,恐怕也都會打消念頭。 不過書籍,尤其實體書的形式,從當初一出現,就達到完美,不需再改進或演化,對於知識或觀念的傳遞,一卷在手,實在是最方便,也是最接近永恆的媒介了。 是的,理念的傳遞,在面對面溝通之餘,佐以一本相關的書,這似乎是最牢靠的,最完整的宣傳方式了。因此雖然透過出版社幫我出了三十多本書之外,我還自費印了五本書送給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這些書都是自己一本一本親自給出去的,相信因為這樣人與人互動的溫度,希望收到的人多多少少會翻閱一下吧 ! 在資訊過度氾濫的時代,書寫者變得有點卑微,祈求對方能將眼睛稍稍離開螢幕,關注一下已愈來愈稀有的實體書。 有個朋友寫了一套有關如何寫遺書好好告別的書,某個基金會贊助一千套,這是很有意義的好事,但是這位朋友開始煩惱如何把這些書送到真正願意閱讀的人手中。 就像從去年中旬開始認真地清理書,打算五年內縮減一半的藏書,也就是要送出九千多本書。如果只是單純地送資源回收廠或二手書店,那是容易的,但是若不想回收燒掉或賣掉,而是一本一本送到願意閱讀那本書的人手中,那就很不容易了。 前天在北埔的「青空間」,主人林永祥老師就規劃了「一個人的書展」,讓捐書者親自介紹那些書,並且讓來聆聽的朋友直接認領走,當場沒被帶走的書,就放在「青空間」走廊原本就有的「漂書站」,等待有緣人來尋寶。 唉 ! 幾十年前,或者幾百年前幾千年前的讀書人,大概很難想像居然會來到這麼一個時代。

不是冤家不聚首―追愛與對面的女孩殺過來

圖片
  到義大利旅行採訪一個月的雙胞胎女兒姐姐 A 寶總算趕在開學前一天回到台北,與妹妹 B 寶興奮地分享旅途中的點點滴滴。     我湊過去問 A 寶有沒有與浪漫的義大利人有豔遇, A 寶白了我一眼 : 「我知道不同民族的人會有文化差異的啦,聊聊天打打屁還可以,真的要生活在一起是不容易的。」     我哈哈大笑,也順便跟她們推薦 : 「不見得來自不同民族的人會有文化差異,即便說同一種語言的人,也有文化差異,等一下吃過飯,我們來看一部好玩的電影―對面的女孩殺過來。」      這部電影描述一個來自中國大陸北京的女孩秦朗,來到台灣的台北,幫她奶奶尋找六十多年不見,在少女時代認識的初戀情人,在台北街頭遇見一位正為了編寫一本「兩岸禮俗文化」的刊物,需要大陸朋友協助的公務員阿正的故事。阿正幫秦朗尋找奶奶的初戀情人來換取秦朗幫阿正編會刊,兩個人在台灣四處尋覓那個六十多年前隨國軍來到台灣的老榮民,在吵吵鬧鬧中彼此的感情也從中慢慢滋長。     看完之後, B 寶發現 : 「奇怪,這部電影怎麼跟我上個月到偏鄉服務時,在遊覽車上所看到的「追愛」好像喔 ! 只是追愛是台灣女孩到大陸幫她爸爸找初戀情人,也是一路上跟陪伴她尋找的徵信公司男生吵吵鬧鬧,從看不順眼,彼此鬥嘴到互有好感。」     我點點頭附合 B 寶 : 「這也可見得在那個大時代變動下,像這樣的悲劇是很常見的,不管男的對女的虧欠,或女生忘不了初戀情人,心有餘力而勢有不能,許多的遺憾只好留在心中了。幸好現代這種因政治因素而拆散情人的事已經不太會發生了。」     A 寶倒是比較務實,拉回到劇中男女主角 : 「劇情合理嗎 ? 明明兩個人不斷大小聲,互相批評,怎麼會喜歡上對方呢 ? 」     B 寶反駁姊姊 : 「應該很常見嘛,不是有句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首,常有人說,歡喜冤家不是嗎 ? 」      我支持 B 寶 : 「小時候有些男生特別會針對某個女生惡作劇,其實不是他討厭那個女孩,往往是他特別喜歡特別在乎,不知道該怎麼表達,反而去抓她頭髮、撞她,也就是...

讓孩子回家吃晚飯

圖片
  記得在三十多年前,大概正值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許多爸爸因為工作忙碌無法兼顧家庭,當時全台灣曾發起「爸爸回家吃晚飯」的運動,認為無論父母事業再辛苦,也要撥出時間回家吃晚飯,認為全家一起吃晚餐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基礎。   可是到了現代,曾詢問周邊的朋友,家裏平常日子會開伙,會一起用餐的家庭似乎愈來愈少見,我想主要原因不只是在父母親身上,而是大部份的孩子下課後都到安親班,補習班時,也只有匆匆忙忙隨意在外面買個便當或飲料就算一餐了!當孩子不在家裏吃,家裏開伙的機會當然就更低了。   在許多漫畫或日劇裏都會強調,當我們吃一頓用心煮出來的飯菜時,會湧現幸福的感覺。的確,當大人與小孩在外頭忙碌了一天之後,能夠輕鬆自在的一起吃飯,是增進親子互動與感情最好的方法。而且,當我們養成全家人一起用餐的習慣時,才有機會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總是覺得孩子若從小有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父母效益最高的「投資」,因為孩子長大之後許多疾病就有機會避免。   而且,孩子飲食習慣的養成,是父母責無旁貸且無法逃避的責任。因為,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物,在生存演化的競爭上,一定會跟著媽媽的飲食習慣的。因為生物一出生,面對陌生且充滿危機的世界,不知道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可以吃,因此最初媽媽餵養的食物,就會形成孩子一輩子最信任與最放心的食物來源。 ( 這也是為什麼外來種生物往往沒有天敵的原因,因為當地的其他物種的媽媽沒有教牠們這個物種可以吃,所以就不會去吃這種從來沒有吃過的外來種。 )   因此,當我們責備孩子喜歡吃垃圾食物時,就要先檢視一下自己平常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跟其他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樣,當我們自己無法做到時,絕對不可能單方面要求孩子必須如何如何,因為孩子是照著我們所做的學,而不是照著我們所說的去做。   對於要上班的媽媽而言,晚餐不必煮得太豐盛或太複雜,也不需要吃太多,我們家除了 傳統的中式菜餚,義大利式的蔬菜湯、義大利麵、焗烤都是製作簡單,孩子也百吃不厭的。假日我們經常熬煮一大鍋蔬菜湯,洋葱、鮮香菇切丁先用純奶油爆香,如果想吃葷的就加些肉品,再放入水、義大利麵醬、胡蘿蔔、洋芋、蕃茄、南瓜、西洋芹、高麗菜,熬煮半小時以上,香味就開始撲鼻了。   孩子很快就長大了,父母與孩子可以親切的閒話家常的機會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多,只要想到這一點,即便現在為了趕回家吃晚餐或自己煮晚餐...

我家的節能減碳行動新生活

圖片
    這幾年因為全球暖化議題逐漸被社會大眾關注,從企業、民間團體到教育單位,都開始進行節能減碳的宣導計劃,我們家雙胞胎女兒小學時曾經參加荒野保護協會裏的兒童團隊「荒野炫蜂團」,他們要求每個孩子力行節能減碳的行動之外,每個家庭每個月都要填表檢討家庭的用電量。   或許是這個緣故吧,我們家雙胞胎女兒去年的科學展覽作業就選定這個主題。那一陣子為了她們的研究報告,家裏常常要關閉總電源,或者不同迴路系統的電源,好比較出各種電器的耗電量或者待機或保溫 ( 喝水或洗澡的電熱水器 ) 或冰箱的耗電量。   經過這幾個月的實驗紀錄過程,因為晚上常「宵禁」關燈,只好早早就寑,所以多年的晚睡習慣就被迫改變了。另外,原本家裏有一個插電的熱水瓶,也收起來了,找出櫃子裏大大小小的保杯溫,每天燒一壺開水把這些保溫容器裝滿,就不再耗費電力維持電熱飲機。   其實我們家很早以前就開始過著 節能減碳的新生活,比如說 女兒從出生以後至少到上小學四五年級,身上穿的都是從親戚朋友那裏接收過來的「二手衣」,我們稱之為「百衲衣」。因為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就將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祐嬰兒平安成長,長命百歲。在現代,我們當然無法真的去拼出百衲衣,但是透過二手衣的流傳,或許可以體會到一些古風。   因此,對於二手衣,除了環保之外,還有濃厚的祝福象徵,穿在孩子身上,我們希望她們能體會到每個人活在世界上無時無刻都在接受許多人的善意,也因此盼望她們能更善自珍重吧!同時,我們也趁此教導孩子要懂得珍惜與感恩,在她們向伯伯嬸嬸致謝時,也養成她們與大人應對的禮貌,而那些穿過這些衣服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看到她們的穿著也會增添親切的互動。 這些朋友們送來的二手衣往往穿都穿不完,甚至在她們逐漸長大之後,我們把她們穿不下的二手衣整理好清洗乾淨,將這三手衣再轉送出去給朋友。 另外,吃的方面,在孩子出生後,我們家裡就沒有包裝飲料出現了。從孩子懂事起,第一件事就是出門要自己照顧自己帶的水壺而且不吃零食。不過,這一點飲食習慣的養成,在她們上學後常常被「干擾」,因為幼稚園老師常會以給糖果當獎勵,同學們也會帶去學校或相約去買各種飲料。幸好在我們反覆叮嚀的洗腦,加上以身作則的示範下,她們已經養成習慣不會想吃零食與垃圾食物。她們...

打理一個空間,讓好玩的事情發生―北埔青空間裡一個人的書展

圖片
  新竹北埔老街近年每到假日總是人潮擁擠,誠如青空間的主人林永祥老師說的 : 「山城北埔擁有時間積累而成的豐厚底蘊,美食之外,特有的古蹟群,客家聚落及自然風光,北埔的深邃,需停留以開掘,北埔的靜好,需時間以靜賞。」 因此,原來在嘉義的高中擔任國文老師的林永祥退休後,移居北埔,經營一個多元空間,一樓為開放的公共書房,二樓木地板空間作為活動辦理的場域,他營造這樣一個共享的美好空間,試圖成為一個旅人停歇之處,讓好玩的事情得以發生。 去年底,他得知我正在進行藏書斷捨離的鉅大工程,就邀請我到此舉辦「一個人的書展」,將我自己整理準備送出的書在此展覽,就在這個周日 (5 月 18 日 ) 下午,將在此與有緣在此空間相遇的朋友聊聊書,這些書喜歡的就可以免費帶走 ( 若現場沒帶走的書,將會由青空間整理擺放在騎樓,供愛書人自由帶走 ) 。 這個活動全部是免費的,不必消費,不必購買,就是從四面八方遊逛到北埔的朋友們,在此相聚彼此對話,讓書為彼此生命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後面附上報名連結,周日下午大伙北埔見   李偉文醫師說書【 詳情見報名連結 】 時間: 5/18( 日 ) 下午 2 : 00 地點:北埔青空間 ( 新竹縣北埔鄉中正路 74 號 ) 報名連結 https://www.beclass.com/rid=294ff2e67fd189edafb7     北埔青空間 Beipu Light Space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是北埔山城相鄰而居,雞犬相聞,往來不絕的現在進行式! 北埔青空間 Beipu Light Space 與好鄰居 藍鵲書房 拾樂坊 毗鄰而往來,主人阿萬哥美玉姐待人親和,樂於分享,又低調安靜不攪擾人。青空間主人打從未有青空間,從未想過有青空間,山城北埔游走之時,就與阿萬哥美玉姐有了奇妙的連結因緣。 # 且從青空間 的打卡牆說起 青空間打卡牆,標記著牆兩邊的美好流動。牆的兩邊原本為同一主人擁有,主人為北埔知名的劉公醫劉子豪醫師,牆的「那邊」是診所,青空間女主人幼時病痛前往的所在,在牆的「那邊」挨針後,領取牆的「這邊」遞去的藥物。 是的,牆的「這邊」舊時是藥局! 牆本來不存在,兩邊原本為同一主人擁有;現今,牆兩邊分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