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教育與自然觀察

環境教育法,其中以正式條文規定,包括所有政府部門及各級學校,每個人每年都要接受四小時的環境教育課程,沒有達時數的機構會被處罰。 這種強制性的讓每個人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關係,當然是為了因應現在的全球環境變遷對人類文明的威脅,但是若不考慮這個議題,單單從孩子的學習領域,包括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以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都可以從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來著手。 可是有許多家長會擔心地說,我對自然一竅不通,該怎麼辦?必須請老師來上課嗎? 寫《寂靜的春天》、也是世界環保運動啟蒙者,瑞秋卡森女士曾經說過:「假如我能向好心仙女祈求一個願望的話,我希望她能讓全世界的孩子都能感受到神奇事物的能力,而且這種探索的好奇心能夠終生保有。」 可惜許多父母都太著急了,包括帶孩子進入大自然時,都太急著想讓孩子「學點什麼東西」,因此不斷地灌輸各種動植物或昆蟲的名稱,當作生物課一般來記筆記,這種「功利」,反而會讓孩子失去了興趣與主動探索的熱情。 父母的角色最好只是陪伴,只是傾聽,最積極的作為頂多是鼓勵與引導。 其實父母或老師陪伴孩子作自然觀察,最好在自己住家附近,或是校園裏,選擇一塊目標區,不限大小、以隨興、輕鬆的態度,對目標區因四季的自然變化、人為干擾……等,定期作觀察記錄。而且不僅是觀察生物、也包含觀察者本身,除了事實描述外,最好也記錄了觀察者與其相對應的心情。 因此它不會是一份科學記錄、也不全然是個人日記,在此二者之間,它有著很多可能的面貌,因此體材內容常因人而異。 當然也可以堅守純然客觀的態度,保持絕對的理性;不過我們也鼓勵孩子將自己化身為觀察目標,融入自然。不過也必須提醒孩子,當踏入草叢裡,抓一隻小蟲、摘一朵小花,看似無關緊要,也要不時自問:有必要嗎? 記住!我們面對的是有「生命」的個體,當我們介入的越多,所產生的干擾也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