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花蓮凍涼小舖的剉冰

圖片
  前天傍晚要從花蓮搭車回台北前,看看還有半個多小時空檔, A 寶的親家應我們的央請,找到一家很棒的冰品店—凍涼小舖。 我對正餐吃什麼沒什麼意見,不管是吃水餃餛飩麵或星級餐廳創意私廚,對我來說感覺都一樣,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因為我真正喜歡吃的東西是正餐之外的剉冰,所以到任何地方都會請在地朋友介紹哪裡有乾淨衛生的傳統剉冰店。 強調傳統,是因為我只愛吃最一般的刨冰以及紅豆、花生、花豆,芋頭這種「原型食物」的配料,其他花俏的冰品或看不懂的配料我全不愛也盡量不吃。 只可惜雖然滿街都是賣各種手搖飲及冰品店,但是這種傳統的剉冰店不太好找,因此若能發現,總會有「真是美好的一天」的幸福感。 這次花蓮的凍涼小舖,讓我們這趟旅程,也就是第一次到 A 寶的公婆家拜訪,畫下完美的句點。 店鋪不大,乾淨舒適且有質感,紅豆與芋頭非常好吃而且刨冰澆的糖水味道有層次也有香味,熱情的老婆大人立刻開口讚美忙進忙出的帥哥小老闆,於是就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 這位從小就立志當老闆的小帥哥, 18 歲服志願役軍人六年,等到疫情結束就拿服役所存的錢開店,至今三年了。因為店鋪所在街區的鄰居們對於明火熱食的餐飲有意見,於是他就選擇開冰店。 他很認真地上網搜尋如何煮紅豆、芋頭等配料,仔細地做筆記,集各家手藝秘笈之大成,很快就發展出自己的獨特手藝。 我知道食材中芋頭是非常難料理的,問他怎麼能把芋頭煮得那麼鬆軟卻又不爛,又香又好吃 ? 哪知他卻說芋頭本身品質好最重要,台灣不同地方種出的芋頭口感都不同,要挑到對的品種,他同時也教我們如何挑芋頭 : 芋頭的蒂要留著,若是蒂已削掉,放不到一、二天就會變得不好吃;同樣大小的芋頭要挑比較輕的,煮起來才會鬆軟,重的芋頭怎麼煮都會很硬。芋頭買來處理好可以放冰箱,要吃的時候解凍後先用電鍋蒸過再煮…… 講起怎麼備料怎麼煮時,他的眼睛都是光芒,以為他跟我一樣起歡吃剉冰,結果他卻誠實地表示,他並不是喜歡吃冰而開冰店,他只是想當老闆想賺錢。 我跟蘊慧大笑之餘,也讚美說要有生意頭腦是很不容易的,在這個時代,有目標有熱情最重要,其他一切屬於技術性的領域在這個網路時代都很容易學會。 再追問他們這家店有什麼特色,這位帥哥說 : 「我們有人情味,冰品份量可以客製化量身訂作,所有配料都是自己親手煮……」這時候在旁邊的帥哥媽媽插嘴補充 : 「我們的糖水也是用...

不貳偶劇團長郭建甫演講

圖片
  「逐岸行腳」第八天,沿著宜蘭的沙灘走了 18 公里,晚上住在香客大樓,邀請「不貳偶劇」的團長郭建甫演講,介紹台灣的布袋戲,現場表演了許多操作布袋戲偶的技巧。 在台灣的傳統戲曲世界裡,布袋戲曾經是街頭巷尾最熱鬧的娛樂,如今卻面臨傳承斷層與觀眾流失的危機。而出生於 1991 年的郭建甫,正以他「不貳偶劇」的創作實踐,為這門古老藝術注入新靈魂。他既是操偶師、導演、編劇,也是設計師與創作者,致力於讓布袋戲走出傳統廟埕,邁向現代劇場與國際舞台。 郭建甫的布袋戲之路源自童年。幼稚園時,他跟隨曾祖母觀賞京劇,便對傳統戲曲著迷。國小時,參加學校布袋戲社團,初次接觸布袋戲。國中時期,他發現小西園掌中劇團開設研習課程,便積極參與,假日跟隨劇團巡演。 高中畢業於復興美工的郭建甫,從小愛動手做偶衣、盔帽、道具,就像瘋「模型玩具」的大男孩,因緣際會接觸了國寶大師陳錫煌,原本只想學習製作戲偶帽子,但陳錫煌一席話「沒有學操偶,怎麼可能做好偶的道具、衣服?」改變了他的方向。自 2008 年起,他每週到陳錫煌家習藝, 2012 年正式拜師,成為入室弟子,有系統地研習操偶技巧與戲偶工藝。 大三時他創立了「不貳偶劇」。劇團名稱取自「專一獨特、別無二心」之意,象徵他對布袋戲的專注與堅持。創團初期資源有限、案子稀少,卻也是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他親手製作戲偶、縫製服飾、設計舞台,甚至一手包辦攝影與行銷工作,從頭打造屬於自己的布袋戲世界。「不貳」對他而言,不只是劇團名稱,更是對藝術與自我的承諾。 除了劇場創作,他也積極培養年輕團隊,讓更多人了解布袋戲的知識與魅力,並且持續進行校園演出與國際交流。他的作品足跡遍布日本、荷蘭、德國與土耳其,成為新一代布袋戲的文化使者。 郭建甫的雄心壯志,不只是守護傳統,更是要挑戰自我,以「不貳」的堅持,從傳統中汲取養分,開創一條能夠被現代觀眾接受,又保有古典風味的布袋戲新路,力求讓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世代,能夠重新認識和愛上這門「新古典」的掌中藝術。 因此致力於將傳統布袋戲與當代劇場藝術融合,為這項台灣傳統表演藝術注入新活力,讓古老的掌中戲偶從廟口舞台走向國際現代劇場。 在他的努力下,傳統與現代的融合不僅讓布袋戲在當代劇場中找到新的定位,也使這門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未來充滿了更多的可能性。  

淡蘭百年山徑常民生活與文化

圖片
  前幾天天晚上參加「看見 . 齊柏林基金會」所主辦,由荒野常務監事北極熊他個人開的台灣走透公司承辦,以及荒野專案工作人員山豬擔任領隊(他曾經執行荒野的計劃,背著 Google 攝影機徒步沿著台灣海岸最邊沿全程繞行台灣共四趟),逐岸行腳的計劃,預定以五年時間,每年沿著台灣海岸線走十天,白天走路、遇到當地精彩的自然與人文特色時,請當地耆老與資深自然與人文解說老師講解,晚上還安排專題演講,這個計劃最棒的是你不必找出連續十天的空檔,你可以挑適合的時間參與,每次跟著團隊走三全天以上即可。 原本這個行程起步走的時候剛好我與蘊慧及一群荒野老夥伴在日本爬山,不過回國之後,還可以趕得及參加後段的行程。 在昨天雲天的演講中,透過「淡蘭百年山徑常民生活與文化」的介紹,讓我們深刻感受到淡蘭古道不只是山林間的一條舊路,而是一條連結歷史、產業與生活的文化脈絡。從茶葉、竹筍、香菇、水梯田,到藍染、打鐵、茅草屋頂,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元素,其實構築了先民在山林裡與自然共生的智慧。淡蘭古道之所以珍貴,不只是因為它的路徑悠久,而是因為每一段山徑都記錄著人與土地的互動故事。 雲天特別強調,淡蘭古道能成為國家綠道,正是因為它的「多元生活」、「產業貿易」、「自然生態」與「歷史遺跡」彼此交織。微氣候的差異造就了多樣的農作,山徑上的人文活動又形成獨特的產業網絡。這樣的古道不只是通行之路,更是文化傳承的通道。 在全球追求永續與在地文化復興的時代,淡蘭古道提供了一個難得的典範。它提醒我們,所謂的發展不一定要破壞自然,歷史與環境其實可以共榮。走在淡蘭的山徑上,不僅是在走訪台灣的地理,更是在走進時間的層層記憶。 誠摯推薦有機會親自踏上淡蘭古道,不論是為了欣賞山林風光、體驗百年產業文化,或單純感受「里山里海」的生命循環,這條古道都會讓人重新思考何謂「與土地共生」的真正意涵。  

淹沒在塑膠中的地球.

圖片
  據估計,每年從沿岸地區進入到大海的塑膠垃圾大約有 480 萬至 1270 萬公噸,若取平均值 800 萬公噸來算,大家可能對這個數字沒什麼概念,以具體可以想像的畫面表示, 800 萬公噸代表全地球上所有的海岸線 ( 包括南北極 ) ,每一公尺就有 15 塞滿塑膠垃圾的中型購物袋,這還只是每一年丟棄的,而且更慘的是,這些垃圾永遠不會消失,跟我們以前認為的不一樣。     沒錯,這些垃圾會經過烈日陽光、海風、浪濤,熱脹冷縮而不斷碎裂,然後細碎到我們肉眼看不到,哇 ! 消失了,但是現在我們知道,這些塑膠即便小到我們看不太到,變成「微塑膠」或有人稱為塑膠微粒,甚至奈米層級的奈米塑膠,但是它還是如假包換的塑膠。     除了自然的物理性力量會分解塑膠之外,端足類的超小甲殼動物,會吞咬塑膠碎片,就把一個塑膠袋咬成 175 個微塑膠碎片。     下次到海灘玩的時候蹲下來,捧起一把沙子仔細看,會看到花花綠綠的,那不是貝殼碎片,而是塑膠微粒。有科學家調查,在夏威夷本島有些海灘,有 15% 的沙粒其實是塑膠微粒。     這些年在海灘發現的死掉海洋生物,一解剖,十之八九是被塑膠殺死的,這些生物的消化道被塑膠袋堵塞無法進食而活活餓死,更多在無人島上育雛的鳥,當親鳥耗盡瘦弱身體裡的有限能量,從海裡叼起如水母般的塑膠袋餵給幼鳥,然後不解地看著幼鳥死掉。     為害最大的塑膠垃圾除了塑膠袋之外,就是吸管。 YouTube 上有一段 8 分鐘的影片,已有二千多萬人看過,相信你也看過了,這是在哥斯大黎加外海的船上,一名生物學家嘗試用萬用瑞士刀上的鉗子,將海龜鼻孔中卡住的塑膠吸管拿出來,海龜痛苦地扭動,最後總算取出一根 10 公分長的吸管。     不知道台灣的數字如何,但是據統計美國人每天丟掉 5 億根吸管,注意,是每天喔,也就是平均每天 1.5 根。這些吸管沒有回收價值,不會有人回收,若沒有丟進垃圾桶進入焚化廠或掩埋場,因吸管太輕,若掉在馬路上,很快會進入下水道,進入溪流,然後就流入大海裡,變成海洋生物的殺手。     塑膠其實不是壞東西,它是二...

食物浪費的隱形危機--台灣與國際的減廢之路

圖片
  非洲豬瘟疫情如臨大敵,衛福部食藥署曾推出相關措施,特別針對餵養豬隻的廚餘視為防疫漏洞。然而,若廚餘無法用於豬隻飼料,又該如何處理?目前台灣回收的廚餘中,高達六成五用於豬隻餵養,但整體廚餘回收率卻不到一成,大多數廢棄食物仍混雜在一般垃圾中,經焚燒或掩埋處理。 為從源頭減量,食藥署積極宣傳「惜食」理念,鼓勵民眾外出用餐時避免過量點菜,若有剩餘則打包帶回。除了道德勸說外,也考慮借鏡德國模式,對剩食過多的用餐者處以罰鍰。不過,此政策目前僅在討論階段,考量台灣民情,實施與落實恐有難度。 其實,無需政府強力倡導,華人文化自古以來即透過各種傳說與禁忌,教導人們珍惜食物,例如「不珍惜食物會遭雷公懲罰」,或「碗中飯粒未吃淨,未來配偶會長麻子」等說法。然而,食物浪費的最大來源並非末端消費者,而是從產地、運輸、儲存到販售的每個環節,不斷產生拋棄與浪費。 因此,法國於 2016 年立法禁止大型超市浪費食物,強制捐贈未售出食品給慈善機構,違者最高罰款逾兩百萬元台幣。義大利同年也通過新法,透過稅務優惠與簡化捐贈程序,鼓勵超市將食用期限內的剩餘食物捐贈慈善單位。 為何需重新立法?因應食品安全需求,台灣《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 15 條規定不得販售逾期食品,業者為避免風險,常將「即將到期但尚未過期」的食品直接丟棄,以防店員疏忽導致過期商品上架,引發消費糾紛或損害商譽。這些食物多數僅標示「最佳賞味期」,即便逾期仍可安全食用。生產商往往縮短賞味期,一方面出於謹慎,降低賠償與商譽風險;另一方面,短效期促使消費者頻繁重購,間接提升銷售量。 食藥署於 2017 年輔導八大通路與四大超商設立即期食品專區,為珍惜資源貢獻心力。近年多項研究顯示,全球近半食物在未上桌前即遭丟棄,家庭垃圾中食物占比近一成。此外,產地「淘汰」的蔬果更是不計其數,並非品質問題,而是因大小不均、顏色不佳或形狀不規則等因素,不符消費者偏好與全球運輸包裝需求。 在各國政府與民間團體努力下,「醜蔬果」或「格外品」逐漸進入銷售體系。台北有年輕人創立的「格外有意思」團體,倡導以新視角看待這些蔬果;另一團體「人生百味」則蒐集社區剩餘食材,招募志工烹調後分享給街友。 當然,民間努力觸及範圍有限,要大幅降低賣場食物浪費,仍需法律介入。首先,建立捐贈者免責條款,避免超市善意捐贈即期品,卻因意外食物中毒而承擔責任。其次...

當人遇見熊

圖片
    2017 年 在台北舉行的世界大學運動會,台北市政府用 「熊讚」為宣傳大使,這是以台灣黑熊為原型的 Q 版吉祥物,其實觀光局在國外宣傳「台灣觀光年曆」,邀請世界各國的觀光客到台灣參加四季民俗慶典或嘉年華會時,也是透過一隻取名為「喔熊」的台灣黑熊為代言人。     台灣黑熊是台灣的特有種,辨識率非常高,因為牠的胸前有一道非常明顯的,也是象徵勝利的 V 型白毛。     我們喜歡用台灣黑熊來代表台灣,原因是所有的孩子都喜歡熊,不管是布偶的泰迪熊,還是動漫電影中的功夫熊,紀錄片中令人難忘的北極熊,或者動物園裏胖嘟嘟好像玩具的貓熊,童話故事中總也少不了熊的角色。     熊變成全世界孩子都喜歡的玩偶來自一百一十多年前,美國老羅斯福總統,媒體暱稱他為泰迪,他曾經跟朋友去狩獵時,大伙為了討他歡心,用繩子將一頭熊栓在樹上,想讓他一槍擊斃,當作狩獵的戰績以供宣傳。     但是老羅斯福總統拒絕開槍,還說出一段令人傳頌的名言 : 「我以身為獵人為榮,但是如果我開槍殺了一隻又老又累還被綁住的熊,就會再也瞧不起自己了 ! 」     這段軼聞流傳開來後,有玩具製造商就設計了兩隻熊布偶,並且取名為泰迪熊 (Teddy ’ s Bears) ,沒多久,這個玩偶就成為時髦的商品,至今百餘年,仍不斷有新版的泰迪熊問世。     為什麼全世界的孩子都喜歡以熊為造型的玩偶或卡通 ? 有學者認為這股愛熊的風潮,是因為隨著工業化與都市化,人們愈來愈嚮往自然世界,也害怕自己與自然的隔絕,這種與自然生命逐漸疏離所引起的空虛、焦慮,可能促使了人們將可愛的熊做為撫慰心靈的事物。     這些熊的造型與模樣都非常可愛,但是熊是陸地上最大且最強壯的肉食動物,原本牠在生活中是沒有天敵的,除了人以及因為人的行動所造成的環境改變。   全世界總共有八種熊,有巨大雪白的北極熊,生長在北美洲、俄羅斯以及東歐荒野地帶,擅長捕魚的棕熊;北美洲叢林裏的美洲黑熊以及包括台灣黑熊在內的亞洲黑熊;當然也有大家都很熟悉瀕臨絕種的貓熊,其他還有幾種只分佈在少數特定地方,如南美洲...

熟齡後務必建立鄰里好關係

圖片
  中秋連假前一天下班回家,門口鞋櫃上有二顆大柚子,底下壓了紙條,原來是鄰居分享的應節水果。     樓下退休教授也常常在我的鞋櫃上放半截手工麵包或點心,這是他的學生來拜訪所帶的伴手禮連帶我們也沾光了。     以前農村時代這種 「以物易物」的人情互動很常見,但是隨著都市化,似乎人人都很忙碌,我們逐漸不再跟左鄰右舍樓上樓下的鄰居互相往來,但是隨著超高齡社會的來臨,政府推動在宅老化以及社區長照,因此重新建立失落的鄰里關係,不僅可以回應當前社會需求,更能增添個人的幸福感。     我自己是很懷念小時候可以到處串門子,遇到鄰居隨時可以進屋喝杯茶吃個點心的時代,那時候巷口老榕樹下也總是有老人家那在那裡下棋聊天。     雖然都市的空間結構改變,現代我們住家旁邊已經沒有樹蔭可以乘涼也沒機會沿路串門子,但是還是有不少公共空間,比如社區的活動中心,圖書館以及長照中心,都是很好的替代場所,有事沒事就去參加在這些場館舉辦的活動,藉此認識住在附近的鄰居。     俗話說 : 「遠親不如近鄰。」這句話年齡愈大愈能體會得到,雖然方便的視訊能夠聯絡遠在天邊的親人或子女,但是人是要透過實體接觸來感受的生物,也必須在面對面的群體互動中來學習與成長,更何況年紀大了,身體臨時有什麼狀況,再多的「天邊孝子」也使不上力的。     有人說 : 「千金買房,萬金買鄰。」房子很貴,買都市好住宅更是天價,但是能不能跟鄰居變成好朋友,更顯得是一種珍貴而稀有的機緣。     或者,我們可以反向思考,與其耗費精神跟素昧平生的鄰居建立交情,若是與我們原本就熟識的好朋友,揪團移居,大家一起住在同一個社區當鄰居,或許這還比較容易。     趁著還能走能跳適應力還好的時候,重新思考提早選擇適合熟齡之後的住宅,一種是與朋友們一起搬到新的地方,若只是空巢後的夫妻倆住,空間不必太大,換房剩餘的錢還能過個自在寬裕的退休生活或藉此實踐未竟的夢想。     另一種是不想搬家,那就要趁早改建,讓家裡變成無障礙空間,否則若臨時有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