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你會歧視老年嗎

圖片
  「你看起來好年輕喔 ! 」 當我們以為在讚美朋友時,其實也透露出我們對年齡是歧視的,認為年輕是好的,是正面的,而老,是我們避之惟恐不及的。 當我們費盡心思化妝打扮染髮,甚至利用長休假偷偷去作微整形,想盡辦法讓自己看起來年輕一些時,無疑也是在宣告自己有年齡歧視。 或許不能怪我們自己,因為從起床到睡覺,一天有無以計數的廣告轟炸著,只要用什麼產品可以讓我們變年輕,吃什麼保健品讓我們回春 …… 無所不在的年齡歧視不斷灌輸我們許多刻板印象。 好奇怪,有一天我們都會老去 ( 假如幸運地沒有夭折或出意外的話 ) ,可是整個社會對長者的歧視卻如此明顯,我們居然在排斥未來的自己 ? 老化不是一個需要治療的疾病,老化也不是一個需要處理的問題,它是每個人必經的歷程。 但是,如何打破社會的刻板印象 ? 最近在廣播節目訪問了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企劃組萬宇馨組長,他們最近要在台北、台中及高雄,一連舉辦多場「爺奶萬萬說」的脫口秀節目。 我小時候常聽相聲,「魏龍豪吳兆南上台一鞠躬」他們數十個段子反覆聽了十多年,幾乎全都會背了,但是相聲早已不流行,現在大家聽脫口秀,或許可以說是單口相聲或是單口喜劇。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前舉辦過「不老騎士」、「不老電競」,近年來則是邀請銀髮素人演員來講脫口秀,以喜劇方式呈現他們的生命歷程與對議題的見解,目的也是希望能撕下年輕人對長輩的刻板印象,透過這些老人家的口說,顛覆大家的想像,不是老人家脾氣就差;老人家都愛碎碎念;老了就沒用;只能養生,不能開趴 …… 這些熟齡長輩站上舞台跟大家說 : 「我的生活,我定義。」 「你說的老,不是我的老。」 「我不養生,我養笑。」 請上網查表演訊息索票,讓我們一起讓社會成為「一起道老,精彩美好」的友善高齡國家。     忘掉年齡才能擁有永不止息的活躍人生       二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有先見之明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他老人家是形容當他專心於學問,從中間獲得的快樂,不只會忘掉憂愁,甚至還會忘了吃飯,也完全忘了自己的年紀。     其實這種效果是來自於心中有所寄託,或者說得更積極一點,只要心中有所追尋,就會忘食忘憂忘老,這種追尋不一定...

從單親爸爸與育嬰假談典範轉移

圖片
  最近看到一個數據,嚇了一跳,台灣撫養未成年子女的單親爸爸占比 28.4% ,比單親媽媽 21.3% 還高;同時,媽媽生產後三年之內夫妻皆可請留職停薪育嬰假 ( 其中最多有六個月由勞工局支付原薪水的百分之六十至八十的育兒津貼 ) ,結果這個育嬰假由爸爸來申請的佔三分之一以上。 這兩個數據都顛覆了我原來的想像,看來世界的改變不只是科技及產業的一日千里,連社會行為與價值觀也在變化中,有個專有名詞稱之為典範轉移。 我也發現周邊許多年輕夫妻平日大家忙於工作,大多是以外食為主,但是假日若在家開伙時,男生下廚的居然佔大多數,更有趣的是,這些年輕先生不見得是疼惜老婆或被太太以兩性平權為由主張家事均分,通常就是這位男生喜歡煮菜,假日的烹調成為紓壓的活動,與他的休閒娛樂。 自從十多年前 AB 寶上大學之後,我很有自知之明的不再主動教導她們什麼,反而是經常請教她們最新的流行趨勢或年輕人現在正在夯什麼 ? 不過這一兩年問她們時,她們也不太敢回答了,因為她們也慢慢覺得好像不太清楚二十來歲的世代在玩什麼、 在關心什麼, 在討論什麼。   我們的結論是,我年輕時,社會流行風潮與價值觀的差異大約以二十年為一個世代,到了她們學生時期大約十年為一個世代,到了現在 , 恐怕三年五年就是一個世代,換句話說,現在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彼此差個三歲或五歲,彼此可能就很難交談了 ! 典範轉移真的速度愈來愈快,二十世紀以前的人,恐怕一輩子難得碰到一次二次的典範轉移,但是二次大戰之後,世界改變的速度就愈來愈快了 ! 幾個老朋友在閒聊時,偶爾也會感歎,若是我們今天才要當新手父母,還真的不知道該怎麼教孩子,我們還會像當年信心滿滿的,確定為孩子選擇的教育模式是較理想的嗎 ? 記得疫情以前,各國的教育單位都大力推「程式設計課程」,認為從小學開始就應該要讓孩子上電腦課,學習如何寫程式。但是自「生成式 AI 」橫空出世後,大家突然發現 AI 也能寫程式,而且寫得比一個大學相關科系剛畢業的專業程式設計師都還厲害,於是,這兩年我在媒體上似乎就沒有再看到教育專家在鼓吹小學生學程式設計了。 典範轉移的影響,在產業界是最巨大的,接著也連動到大學入學端科系的選擇,比如現在大學就讀人文學類的學生只佔百分之十幾,而過半數學生讀容易找工作,而且起薪也比較高的理工學科。 AI 已經改變了...

歌德氏自然觀察法的特色與觀察步驟

圖片
  荒野保護協會宜蘭分會有伙伴是慈心華德福學校的教師,也有許多伙伴的孩子就讀慈心華德福學校。有些伙伴在接觸歌德氏的自然觀察法後,更有深入學習歌德氏色彩訓練的夥伴,最近他們將學校核心精神「人智學」中有關植物觀察與藝術療育所運用的方法,整理成系列課程,開始在荒野的志工訓練中推動。       我應邀參與了二次課程,並且也稍微讀了一些資料,發現這套來自十九世紀德國大文豪歌德的自然觀察法,跟荒野這三十多年來推動的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的精神不謀而合,我確知建構荒野自然解說訓練課程,三十年前那批元老伙伴們都不知道歌德提出的這套方法,想不到不知不覺中,我們跟一百多年前歌德所追求的境界居然一樣,只是我們用比較通俗 ( 不那麼宗教感或神秘主義般 ) 的說法 ― 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與它們做朋友。歌德是從 Seeing in Beholding 到 Being one with the Object ,若要勉強翻譯,可翻成從靈性洞察到物我合一。       對一般科學研究而言,自然觀察應該是保持客觀距離的,將事物拆解成最小單位分析,可量化,提出假設然後再反覆驗證,建立數據以供分析 ……      但是歌德氏觀察法的核心精神一開始就跟傳統科學研究不同,他主張不預設任何假設或理論框架,直接進入觀察,他認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對象之間存在著一種連結和互動 ( 不須保持客觀距離 ) ,歌德也認為,真正的理解發生在感官體驗與思考兩者的結合中,觀察不只是用眼睛去看外在表象,更要用心靈去感受和思考。       他非常強調觀察的時間性,而非只是靜態的解剖分析,因此他寫的書稱為 「植物形變論」,認為植物的各部分是從同一個基本型態演變而來,因此他特別關注自然事物的「變形」過程,例如植物從種子、發芽、長葉、開花到結果的連續變化過程,讓現象自己說話,認為這種變形呈現了自然萬物內在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同時,他不將自然現象看作是孤立的,單單由許許多多可拆解可測量的小部分元件所組成的,而是強調所有事物都是相互關連,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換句話說,歌德主張透過直接觀察,以活生生的整體性和成長動態 ...

張忠謀說全球化已死

圖片
  最近分別到幾個朋友家作客,發現多多少少都有一些從電商平台買的一些小家電或家居生活用品,它們的設計與功能都很吸引人,可是價格往往又低到令人匪夷所思。 這兩天在診所跟一位就診的老病人聊天,他也說有空就會上這些電商平台逛逛,看看有什麼好玩的新產品或特價品,通常每個星期就能集貨多到可以裝滿一大箱,然後才一起訂購送貨。 這兩年我跟老婆正在進行斷捨離的行動,只愁家裡既有的東西都不知要如何處置往哪裡送,所以根本不可能再買任何新東西,所以對於朋友的購物興致,也只能自歎不如了 !   不過,若非斷捨離是目前第一優先任務的話,朋友們買的那些新奇玩意還真是令人心動,主要是太便宜了 ! 那些朋友們嚴選推薦的商品的 CP 值都超高,總是會讓我懷疑那麼便宜究竟製造商是如何辦得到的 ? 當然,我知道,這是拜全球化所賜。 若是基於消費者立場,我們當然歡迎全球化,因為可以用便宜的費用買到來自全世界的商品。 但是若是基於關心環境永續,關心未來世代的公民來說,沒有良善管理的全球化將造成世界自然資源的過度耗損,全球化的高度競爭,也將快速掠奪未來世代的生存資源。 記得 AB 寶讀中學時,曾經跟她們討論過全球化這個議題,也寫了一篇文章,收錄在「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裡,這篇文章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2021 年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因為中美貿易戰及關稅戰,全球化已死。在 2024 年 10 月,台積電的年度運動會,張忠謀董事長致詞時再度強調 : 「全球化已死,世界自由貿易已死」。 到了 2025 年的現任,地緣政治的紛擾更為加劇,關稅壁壘的苦果將逐漸影響到全世界每一個人,再加上 AI 來攪局,未來勢必更加動盪,對每個人來說,找到自己得以安身立命之處,安住於當下,是當前最重要,也最難的課題了。     服貿反服貿與全球化 ―寫於 103.12.17       A 寶翻閱著攤在家裡客廳桌子上的剪報與期刊、氣餒地問 : 「這麼多資料,有的說通過服貿會毀了台灣,有的卻說,服貿沒過會讓台灣喪失競爭力,不管贊成或反對,都是專家學者說的,到底是誰對誰錯啊 ? 」     B 寶在旁邊搭腔 : 「不是說,十個經濟學家會有十一種經濟...

化解壓力的方法

圖片
    我們生活的這個世代,應該可以說是人類史上最健康的一代,因為醫藥科技的進步,我們戰勝了比如天花,小兒麻痺等等以往讓人類大規模死亡的疾病,活在台灣,只要不出什麼意外,我們應該可以順利活到七、八十歲沒問題。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個時代的絕大多數人,也活得不太好,許許多多的慢性病與癌症,加上折磨人的焦慮、憂鬱、失眠,不明的疼痛或過敏症,找不到生理上的致病感染源,卻又是這麼真實的病痛。我想,這些無法名之的不舒服,大概有很大的比例來自於壓力,這個時代無所不在的壓力。其實壓力沒有所謂好或不好,它是所有生物為了生存而具備的一種反應機制。     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裡,在數百萬年的狩獵時代,我們時時刻刻處在危險中,看到獵物要趕快追,看到敵人就要趕快跑,人類為應付這些生存的壓力也演化出一系列的反應機制,包括分泌賀爾蒙讓我們身體可以瞬間採取行動,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有力量。     可是隨著文明的到來,許多聲光的感官刺激以及來自職場或學業上的有形無形的競爭,導致精神壓力非常大,壓力賀爾蒙也過度激發神經細胞,可是我們的身體卻沒有絲毫動作,無法消化那些已被啟動的壓力反應,久而久之,就會干擾到內分泌系統,影響到身體的機能以及大腦的反應。     因此,要多運動,運動可以消解掉因為壓力所產生的各種壓力賀爾蒙,研究也證明,只要身體一運動、流汗,就會產生多巴胺這種正向的情緒激素,會使我們感覺到愉悅快樂。     另外,接近大自然也可以獲得心靈的平靜,聆聽適當的音樂也可以使我們的精神放鬆。     不過,若針對使我們煩惱的壓力來源,可以採用心理學的「認知療法」來處理莫名所以的焦慮,首先是「你這麼想,有沒有客觀證據 ? 」再來是「即使有了證據,事情沒有其他可能 ? 」最後是「若真是如此,會有多糟糕 ? 」用理智且具象的方式,把無形的壓力攤在面前,通常壓力就可以被處理與承受了。     壓力的來源大半是來自於恐懼,來自於自身無法掌握的不確定感,偏偏這個時代天災人禍特別多,黑天鵝滿天飛,地震、海嘯、金融危機,恐怖攻擊 …… 若是我們...

領導者特質

圖片
    記得很多年前廖達珊老師還在建中資優班當導師時(廖老師就是成立原聲教育協會,帶領布農族孩子從玉山唱到全世界的阿貫老師),曾經找我回去與學弟們演講,當時有學生問我如何擔任一個好的社團幹部。記得當時我的回答是,一個好的領導者除了一般企管學提到的各種注意事項,我認為最重要的不是那些可操作的技巧,反而是個人特質。因為領導者絕大部份時間是在處理人的問題,因此個性是否「真心喜歡朋友」與「心中有活水源頭」是最重要的二個特質。   所謂「真心喜歡朋友」是指當朋友有所進步,有所成就,我們會真心地為他高興,甚至我們與朋友在一起的心情是無時無刻都希望能讓他們有更正面,向上向善的成長。若是我們跟朋友交往是基於我們自己的利益,或者與朋友合作是考量能帶給自己多少好處,那麼即便大家在一起做事彼此都有收獲,這也不算真心喜歡朋友。   另外「心中有活水源頭」意思是,我們要關心朋友,卻又不能太「在乎」,太「依賴」朋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找到維繫自己心情穩定的喜好或興趣,彈鋼琴也好、閱讀也好,甚至游泳跑步也行,總之這個心靈的活水源頭是要自己就可以獲得或完成的,不必依靠他人,那麼我們就可以超脫周遭人事的紛爭與閒言閒語,當被別人傷害時,也比較容易復原。

一本適合親子共讀與補修的生命課―「周醫師幸福教室」推薦序

圖片
   這是一個混亂又充滿危險『性』的時代,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談「性」說「愛」,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挑戰。    因為在這個媒體氾濫的時代,從偶像劇、電影到八卦新聞,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男女關係與匪疑所思的情傷事件,而且孩子周遭早已充斥著各種情色的報導,再加上行動裝置的盛行,幾乎沒有任何辦法阻絕孩子接觸到這些價值觀相當有問題的訊息。當環境中充滿了機會與誘惑,在同儕的壓力之下,如何期待孩子有思辨能力去對抗?     而且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對異性產生好奇的階段,我們不跟孩子說,他們只好從同儕之間彼此交流經驗,或從網路上抓得一絲半爪、片面的知識,當然這是很危險的,可是若想正襟危坐道貌岸然地與孩子談性與愛,似乎又會尷尬與不自然,效果當然也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變得像是說教一般而產生反效果。    幸好有這本書可以幫我們解決這個難題,也補足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很重要卻一直沒有修完的一堂課。    這是一本有實戰經驗的書,除了周明文醫師在十多年前曾經為當時還是青少年的兒女糾集一群同學,幫他們上過整個系列完整的性教育課程,而且這些文章這幾年還在聯合報為中學生閱讀的好讀周報上連載,因此這些內容都曾實際與孩子們的互動討論,是市面上眾多同類書籍中,最能貼近他們的心情,也最能獲得他們的共鳴。    這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書,周醫師幫我們精心選取案例,這些與伴侶互動的知識與重要的體會,不再是煩人的教條,而是發人深思可以啟發我們的故事。    甚至我覺得即便早已過了青春期的大人,以及沒有孩子的的單身男女,也可以拿來閱讀,因為書中提到的案例許多是人與人的互動會產生的摩擦與誤會,這也是成年後每個人都會一再遇到的場景,我們都需要一位經驗豐富、不斷精進的專家,冷靜又理性的提醒與解析,周明文這本書值得所有年齡層的人來閱讀,改善自己與身邊最親愛的人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