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沮喪情緒低潮時該怎麼辦

圖片
  「爸爸你會不會有情緒非常低潮的時候 ? 我幫忙做荒野二十周年特刊,去訪問荒野老夥伴時,很多人說你像過動兒一樣,精力充沛,從來沒有看過你不高興,真的嗎 ? 」 A 寶一邊整理她的訪問稿,一邊問我。     B 寶在旁邊消遣姊姊 : 「那有人像妳,三不五時就情緒崩潰 ! 情緒高低起伏好像雲霄飛車一樣。」     我哈哈大笑 : 「爸爸當然會有沮喪困頓的時候啦 ! 很多人以為我從小當志工,身經百戰,練就一副刀槍不入泰山崩於前目不瞬的功力,其實人都是血肉之軀,我還是會因為被夥伴誤解,被人放鴿子扯後腿,當我們熱臉貼別人冷屁股 …… 偶爾還是會有所為何來不如歸去的感慨,或者可能只是因為身心疲憊,就會沒來由的非常沮喪,什麼事都不想做 ! 」     AB 寶齊聲啊了一聲 : 「看不出爸爸也會沮喪耶 ! 那你如何度過呢 ? 」     我笑笑說 : 「這分為當下的方法跟長期的心理建設兩個層次。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情緒低潮時,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就是去運動,流得滿身汗時,大腦會分泌所謂腦內啡的神經激素,可以讓我們覺得幸福快樂,重新找回正面樂觀的活力,。可是,很可惜的是,有時候我們沮喪時,根本就不想動,懶洋洋捲曲著身體,這時候就要立刻拿出百寶箱,最好我們平常就要準備一個舉手可觸及的抽屜,裡面擺一些我們看了就會很快樂或很溫暖的東西,比如別人寫給我們的卡片信件,跟朋友家人的相片合照,提醒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是有很多人欣賞我們,關心我們,除此之外,還要準備一些每次聽到都會很開心的音樂 CD 或是很喜歡的影片,甚至一些不管看多少次都會哈哈大笑的笑話或故事,重點是,這些東西平常就要蒐集,然後擺在一起,因為當我們很沮喪時,根本懶得再四處尋找。」     B 寶提醒姐姐 : 「不要忘了,最好妳等一下就立刻清出一個抽屜當百寶箱」     我繼續說 : 「最近看到一個實驗相當有趣,當一個人精神疲憊最好的恢復方法是看一部妳曾經看過,而且很喜歡的影片或影集,重點是你必須看過的才有效。」     A 寶好奇 : 「爸爸,那你疲憊時最常看的影片是哪一部 ? 」 ...

愛情的無常與學會放手

圖片
  阿東的女朋友留下一張紙條 : 「我去補習了」然後就失蹤了,沒有交代原因,愛情就忽然不見了 ! 於是他到補習街的影印店工作,希望能找到不見的女朋友。小羊是在台北的南陽街補習班擔任助教的女孩,他的男朋友考完試就出國留學,也失去了音訊。     電影描述這兩個心碎的男孩女孩如何在補習街相遇,透過小羊在考卷上畫的小綿羊與阿東在影印考卷之前加上去的大野狼,讓他們發現自己並不孤單。     「南方小羊牧場」這部既寫實又傳奇,純情中又帶點淡淡感傷與了悟的電影,我在雙胞胎女兒 AB 寶考完大學入學的學力測驗後推薦她們看。     AB 寶雖然從小就沒有為了課業而補習,但到了高三時,為了拚上好的大學,總算在考試前幾個月到台北最著名的補習街接受考試前的衝刺,因此對於電影裡出現的場景,多了幾分熟悉的親切感。     不過還沒談過戀愛的 AB 寶對影片的設定有意見,姊姊 A 寶懷疑 : 「阿東的女朋友或小羊的男朋友,怎麼會突然就分手了呢 ? 」     妹妹 B 寶也附合 : 「用便條紙留言或丟紙飛機來分手,也太誇張了吧 ? 」     我看著未經世事的 AB 寶,不知怎麼跟她們說男女感情的複雜 : 「其實這是很有可能的,甚至這種莫名其妙的分手是愛情裡的常態哦 ! 就像我們會莫名其妙愛上一個人,當然也會莫名其妙對他或她失去感覺。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在時間流逝中成長與變化,就像我們從小到大喜歡的遊戲或興趣與喜好,也許會不斷改變一樣。比較麻煩的是,感情是雙方的事,當一方沒感覺另一方卻仍舊愛著的時候,許多紛爭甚至傷害就很容易發生。」     B 寶一邊想著我的話,一邊問 : 「那麼爸爸是支持那些移情別戀的人囉 ? 」     我哈哈大笑 : 「我不是這個意思啦,我只是要提醒你們,一個人在結婚前,通常有機會與許多男生或女生交往,我們要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這些相戀以及分手,不要把自己沉溺在痛苦悲傷中無以自拔,當然我們會難過,也會沮喪,但是絕對不能陷在裡面太久,要為自己的悲傷設下停損點,時間一到,就往前走,擺脫負面情緒,積極為自...

教與學的心智.學習高峰

圖片
    有個關於有效學習的理論認為,學生要能學得好,是他的心智要能夠融入老師的心智當中,換句話說,若是能設身處地去設想老師心裡所想的內容,建構類似的概念,他的理解就愈和老師一樣。同樣的,老師若能想像學生的思考脈絡,也就愈能以學生能理解的方式來說明。     因此,厲害的好老師不是似乎很認真,講得口乾舌燥,而是老師能同理學生,能察覺到他們的心領神會或是茫然放空,這其中有技巧,但是更重要的是用心,真誠的關心學生,他們把你當作自己人時,彼此的默契就會高,而所謂的默契,不就彼此內心能互相了解嗎 ?     因此學生上課時若能專注聽講,看清楚老師的有形肢體動作與無形的肢體語言,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大有幫助。     如何保持持續的專注力 ?     研究顯示,上課記筆記的學生比單純聽講的學生,在理解跟記憶的測驗都有較好的成績。因為記筆記會增加上課的注意力,而且一邊聽一邊還要在腦海中尋找詞彙然後將老師所說的話用筆寫下來,眼、耳、手、腦的並用,等於是同時對大腦裡多種神經的動員,對將來記憶提取的線索會多一點。     但是只是上課記筆記,並不見得能夠順利固化成長期記憶,因此在上完課後幾個小時內,把白天記的筆記再整理一次,而且不只是重抄,而是要用自己習慣用的語法與字詞去重述上課內容,才會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強調要用自己習慣語言的原因是如此才能有效地將新的資訊融入自己原有的知識架構,成為自己擁有且不易忘記的長期記憶。                                                                     學習高峰   雖然有研究發現,上課聽講時精神全神貫注每次只能維持十分...

不要怕,不要悔,給青春與自己的箴言

圖片
  AB 寶最近分別回到高中母校,和學妹們分享如何度過中學生活。回來後, A 寶忽然問我:「如果你能重新回到大學時代,你會怎麼安排時間?」 B 寶也追問:「那你最後悔沒做到的事又是什麼呢?」 我笑了笑說:「後悔?其實這樣問沒有標準答案。因為青春本身太美好了,好到不管怎麼度過,總是會覺得遺憾。」 B 寶一臉不解。 我解釋:「很認真讀書的人,會後悔當時沒有多玩一點,錯過了青春的浪漫;而玩得盡興的人,則會遺憾沒有多讀些書。就算有人看起來能讀書也能玩,內心依舊會留下一些缺憾。因為青春歲月太短暫了,既令人懷念,也令人不捨啊!」 A 寶追問:「那爸爸,你還是沒回答問題呢!」 我說:「妳們因為分享高中生活,才體會到『早知道有人當初這麼提醒我就好了』的心情,所以想再問問爸爸吧?我的答案其實和以前常說的一樣 —— 要均衡。不管是課業、社團還是社會參與,都要保持平衡。還有,運動與規律作息一定要持續,因為健康是一切的基礎。唉,這些話老生常談,卻永遠不過時啊!」 B 寶不放棄:「那就說一件你大學沒做到,現在後悔的事吧!」 我想了想才說:「雖然我常當班級或社團幹部,和老師有接觸,但大多只限於公事,沒有真正去向他們學習。這是我最大的遺憾。其實,教授們無論是專任、兼任或客座,只要學生主動請教,他們幾乎都會樂於回應。很多老師都是各領域的大師,只要你願意,就能向他們學到無價的智慧。可惜那時我錯過了,真是『入寶山而空手回』啊!」 我停了一會兒,又說:「學校的偉大不在於建築,而是老師的精神與典範。若能在大學裡找到幾位啟發自己的師長,才不枉拼命考進好大學啊!」 AB 寶聽得很專心。這時 A 寶忽然文青般地問:「爸爸,如果你能遇見年輕的自己,你會對他說什麼?」 我也裝作文青地回答:「不要怕,也不要悔。只要真誠地活在當下,就能坦然接受結果。記住,世界上沒有無法挽回的錯誤。年輕時以為是天大災難的事,回頭看,也不過如此。」 A 寶重複我的六字箴言:「不要怕,不要悔。」 我又找出筆記本,念了叔本華的一段話:「當你回顧一生時,它像是早已規劃好的劇本;但身處其中,卻是一團混亂,不過是一連串意外。事後再回顧時,卻發現一切都是完美的安排。」 我說:「這段話很重要。因為從現在開始,妳們會面對許多人生第一次,很多會影響一輩子。過程一定忙亂、緊湊,但別害怕。混亂正是人生的真貌。...

看不見的力量--當理念成為改變世界的引擎

圖片
  當我們習慣以某種方式來看待世界時,就很難想像它可能存在於另一種樣貌之中。也因此,在每天數以萬計的資訊轟炸下,我們反而看不見世界的真實。因為我們所知道的,限制了我們所能看到的;而我們所看到的,又侷限了我們能理解的。 對關心環境與世界發展的人來說,要保持樂觀並不容易。因為我們知道:每分鐘有六人死於愛滋病、四人死於結核病、兩名孩童死於瘧疾;每年有一千四百萬人因可輕易治癒的傳染病失去生命。我們也知道,一杯連鎖咖啡的利潤,農民竟只分得不到百分之一;南非種植甘蔗的農人買不起糖;非洲馬利擁有六百萬頭乳牛,卻仍需進口九千噸奶粉。只要一百三十億美元,就能為全球孩童提供基本的健康與營養照顧,挽救近千萬條生命,但歐美每年光是寵物飼料的支出就超過一百七十億美元。聯合國維和部隊每投入一美元,就有國家花兩千美元製造戰爭;更諷刺的是,握有否決權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正是全球最大的軍火商。同時,全球暖化與資源枯竭的危機也迫在眉睫。 面對這些問題,傳統思維往往認為必須靠強大組織、一場革命,才能帶來改變。然而,事實是,在這個日益複雜的世界裡,單一行動幾乎無法解決所有問題。 但有一股無形的力量,正在悄然改變世界 ── 那就是公民社會的力量。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公益團體與非營利組織,正組成史上最大規模的運動。它沒有中央領導,也沒有明確的階級制度;成員的力量來自理念,而非權力。他們像無數原子般自由集結,散開後又再度凝聚,透過理念相連,卻無法被簡單命名或量化,因此媒體難以報導,企業也無從管理。 公益團體的核心是「理念」,而非「意識形態」。理念追求的是質疑與解放;而意識形態則試圖壟斷、劃分忠誠與敵我,抗拒多樣性與民主。以理念為核心的運動,反而能因應快速變化的時代需求。它分散權力、避免宰制,透過資訊、聚會與行動,足以挑戰政府、企業與強權。 在數位時代,網路、電子郵件與行動通訊讓理念跨越地域與文化,人們即使素未謀面,卻能在共同目標下凝聚力量。這種看不見的力量,不靠武力,而靠信念。 雖然公益團體往往規模渺小,但正如環保運動的經驗所示,「小螞蟻」也能撼動「大象」。這些行動者必須自我學習、採取行動、再傳授他人,成為現代社會的「學習 — 行動 — 教導」三位一體。 因此,雖然人類社會正面臨嚴峻挑戰,但我依然懷抱樂觀。因為只要有更多人明白 ── 一個人也能發揮力量,透過理念傳播與網路串連,從...

想像與創造力的根源

圖片
  在民國六○年代讀建中卻拒絕考聯考的吳祥輝,在近年寫的書中這麼提醒大家:「創新和勇氣早已遠離台灣校園,台灣的教育讓孩子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學校時代失去的能力,長大後就算是拿到博士學位,也絕不會變得更聰明。」   我想,大部份關心台灣教育的家長,都會同意這一段話,就像有位著名的生理學家曾如此感慨:「學校教導孩子夠多的事實,讓他們停止發問,而那些學校教育沒有成功的人,就成了科學家。」   台灣的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讀得太多,想得太少,只會答題,卻不會想像。台灣考試制度的最大毛病,就是把人教會了,但也把人教不敢了,不敢去想像,不敢「浪費時間」胡思亂想與嚐試各種不同的可能性。   我們都知道,未來的世界需要有創造力與想像力的人,單單背誦考試能夠高分的既成知識,對未來的職場高度競爭是一點幫助也沒有的,一則是知識不斷在產出更新中,同時你能獲得的既存知識,別人一樣也可以獲得,愛因斯坦在數十年前就告誡我們:「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會受限,但想像力卻可以包含全世界。」   我們自小信奉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隨著時代變遷,也必須重新定義知識的價值,知識在現代,頂多只是材料,是鋼鐵,只有想像力才能讓它變成器具或武器,真正的力量不是來自於知識本身,而是來自於從知識洐生的創造,而創造源自於想像,就像是法國物理學家龐加萊所說的:「科學是靠事實所建立的沒錯,正如房子是用石頭砌成的,但是一堆事實稱不上科學,就如一堆石頭稱不上是一幢房子。」   那麼,怎麼培養孩子想像與創造的能力呢?   國內知名的藝術家,曾在美國柏克萊大學教創意的賴聲川說:「創意就是出題目與解題目的歷程。」創造力包括態度和能力,所謂態度就是旺盛的好奇心以及願意思考與探索的慾望;能力就是能夠找到方法去嚐試與驗證。   慈濟大愛電台創台台長,出版過談創意的書,也成立有關創意的公司,國際知名的建築師姚仁祿先生曾說:「創意是鬆綁大腦的過程。創意必須重新思考,再次驗證,亦即創意的源頭就是鬆綁大腦。」換句話說,創意來自於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問題,沒有問題,就不需要創造,因為創造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   因此,身為家長或老師可以協助孩子成為一個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最有效,或具體可操作的方法,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敢發問(這是態度),而且能提出好問題(這是能力)。   讓孩子有能力提出好問題在現...

飲食教育從小做起

圖片
  近年來在工業革命,生產鏈的專業分工發展下,食品工業興起,再加上全球化大量生產的影響之下,許多人只認識超級市場裡包裝好的水果與食品,沒有看過種子從土讓成長,發芽、開花到結果的整個生命循環。     以致於許多人不知道芒果竟然有子 ? 以為雞有六隻腿,因為炸雞腿都是一盒裡有六隻。這也是因為在都市話發展之下,我們的生活已經離土地與糧食生產愈來愈遠,因此今年台北市政府開始推動田園城市,除了在市政府周邊空地規劃蔬菜,果樹及香料植物園區開放民眾申請種植之外,也打算將公有建築的屋頂變成農園。     除了台北市政府之外,屬於中央政府的農業委員會這十年來,每年也補助數十個中小學,進行種稻耕作的課程。     了解食物生產的過程,認識真正的食物,以及選擇健康的食物,這些飲食教育的教學,已經逐漸成為新的趨勢。美國從 1995 年就興起「食用校園計畫」,在學校裡設立菜園,帶領學生種植蔬菜。英國 2003 年起推動「校園飲食計畫」,甚至在 2014 年,在教學大綱內規定,中小學畢業之前,每個學生必須學會烹煮 20 道料理。瑞典也要求學生每周上一小時家庭與消費者知識的課程,教導如何選擇健康的食物。日本更是在 2005 年正式訂定食育基本法,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將食育立法的國家。     飲食教育對我們的健康與環境都非常重要,尤其目前台灣平均四個學生就有一個過重或肥胖,認識我們每天吃了什麼東西,是新的重要課題。     尤其台灣的小朋友喝含糖飲料的數量高居全世界第二名,我想這主要是便利商店或自動販賣機到處都是,飲料的種類與口味又非常多,再加上許多家庭也習慣從大賣場扛回一箱又一箱的含糖飲料擺在家裏,當孩子很方便隨手可以拿到時,也就很容易養成只喝飲料,不喝白開水的習慣。     這些含糖飲料所含的熱量,我們稱為空熱量,也就是說只含有熱量,卻沒有其他營養素,因為正常食物中包含了許多很難區分的營養成分,這些不容易定義的成份,是身體健康成長的基礎,因此,即便是熱量的補充,也最好從天然食物中去獲得。     而且,大部份的含糖飲量都添加了許多色素,香料以及防腐劑,...

從油污浩劫到復原契機--台灣海岸的挑戰與啟示

圖片
  民國 91 年 1 月 14 日 ,一艘載滿礦砂,三萬五千噸的希臘籍貨輪「阿瑪斯號」,在台灣近海發生機械故障失去動力,在台灣冬天強烈的東北季風和海流帶動之下,擱淺在墾丁外海,距離龍坑生態保護區約 1 公里 的礁岩上。經過 4 天強風大浪的襲擊,船體破裂,造成大量的燃油外漏,估計有超過一千噸的重燃油污染了墾丁國家公園珊瑚礁海岸,大約有 三公里 多的海岸線被污染,其中較嚴重的數百公尺油污厚達 十公分 ,受影響的海域面積將近 20 公頃 ,在媒體大量報導之下,引起國人高度重視,也由於政府相關單位對於擱淺船舶危機處理的專業與經驗不足,導致這一個單純的環保事件演變成政治事件,造成環保署長下台,多位官員被監察院彈劾。   其實台灣海域經常發生燃油外漏的污染,長期關心海洋保育的中央研究院鄭明修教授指出,過去二十多年已紀錄四百多件油污染事件,平均每年發生二十多次,其中較著名的有民國 66 年布拉哥油輪在基隆外海漏了一萬五千噸,民國 89 年東方佳人號在野柳外海擱淺漏油。   不過只有阿瑪斯貨輪的污染引起全民的長期關注,原因是事件發生時正值農曆過年前後,各級政府首長相繼出國渡假,各單位也準備休年假,無法及時反應,再加上春節前後國內沒有其他重大社會議題,所以這個污染事件便佔據所有媒體主要版面達數周之久,同時因為龍坑是生態保護區,地形崎嶇礁岩林立,大型器械無法進入,使得岸邊油污的清除工作非常困難,只得使用人工接駁,數百人排成長列以一瓢一瓢的方式將岸邊的油污清除。   大概這個畫面實在太不可思議了,再加上當時國內處理海洋污染的人力、技術設備及經驗都相當欠缺,在媒體炒作之下,才演變成鉅大的政治風暴。不過也藉由這次的經驗,因應輿論的要求,為處理類似的海洋污染事件,行政院核定「重大海洋油污緊急應變計劃」,並且進行相關除油設備的添購與人員訓練,因此隔年五月及七月陸續在我國海域發生 24 萬 9 千噸原油的賴比瑞亞籍油輪及巴拿馬籍油輪失去動力事件,海洋污染事件處理專案小組都能適時遏止可能發生在我國海域的重大海洋的污染事件。   接任的環保署郝龍彬署長在阿瑪斯事件周年時,宣佈將 1 月 14 日 訂為「台海海域受難日」,希望能夠時時提醒國人和政府相關單位,保護國家海域免於污染的重要性,並且汲取經驗教訓,對未來類似事件有萬全準備。   輪船擱淺漏油的確會造成海洋生態的嚴重...

假如有錢人想追你?-「名媛教育」裡的省思

圖片
  珍妮是一個聰明認真的女孩,剛過 17 歲生日,原本計劃要申請英國最頂尖的牛津大學,不料遇到了一個三十多歲閱歷豐富的男子大衛。大衛熱烈追求她,帶著她進入夢想中的上流社會,似乎只要結婚,就立刻可享有這一切,不必經由辛苦的讀書與考試,這讓珍妮開始徬徨為什麼要讀書?     珍妮問她爸爸:「如果我不上大學而是嫁人呢?」她爸爸居然是回答:「那要看你是嫁給誰?」     「名媛教育」是一部值得所有父母與孩子一起觀看,並且誠懇討論的電影,這也是由真實傳記改編的影片,雖然故事發生在 1961 年英國的倫敦,女權運動尚在蘊量興起之前,但是影片提出的問題,至今仍困惑著許多學生,甚至師長     當 大人自己還沒釐清到底讀書受教育的目的時,大概也無法協助孩子尋找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那麼,只要有機會,每個孩子都會是珍妮,甚至父母也會很得意自己的女兒嫁個金龜婿。   人生沒有標準答案,因此,看完電影可以跟讀中學或大學的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看法,相信他們也會有些感觸,這些討論可以在以後,當他們面對生命選擇時,可以多一些思考的方向。     我自己是選了一個孩子剛考完期末考後的假日,對讀書的辛苦與壓力感同身受的氛圍裡,全家人一起看這部電影。     果然,看完後, AB 寶沉默了一會兒, A 寶說 : 「幸好結局還算好 ! 」     我回應道 : 「沒錯,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在現代這個社會,有人用令人無法拒絕的好處來引誘你,通常下場是很悲慘的。不過,我倒是想問你,若是大衛真的是單身,尚未結婚,也真心想娶珍妮,而且大衛也是個規規矩矩有成就的有錢人,那麼你們會接受他的追求嗎 ? 」     A 寶很果決地說 : 「我會讀完書,怎麼可能放棄學位 ! 」     B 寶也說 : 「我也不想當依附別人的貴婦,我要自己有能力工作賺錢養活自己 ! 」     我哈哈大笑 : 「那是你們目前生活單純,也沒有貴公子來追求你們,說實話,有多少女人夢寐以求的就是嫁入豪門,一直到今天相信大多數家長會像珍妮...

結婚後,有什麼打算―愛的麵包魂

圖片
  「你們記不記得我們去年到美濃,路上經過一棟標示著電影拍攝場景的建築 ? 待會吃過飯我們看這部愛的麵包魂。」     這是一部描寫青梅竹馬對抗白馬王子,或者土土的台客對洋派完美情人的選擇。     看完電影,有修過電影學分的 A 寶說 : 「有趣是有趣,不過有些情節會不會太誇張了 ? 」     B 寶嗆她姊姊 : 「不要管合不合理,爸爸不是常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看電影就要讓自己像傻子一樣完全投入,不要去分析,不要管電影的邏輯,要假裝劇中所演的劇情就是百分百的真實,這樣的投入我們才會有更多體會與感悟。」     我點點頭附合 B 寶 : 「其實愛的麵包魂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們該如何去選擇,或處理情人跟自己的人生目標的差異 ? 是堅持自己的夢想 ? 還是放棄自己的追求來配合情人 ? 若你是主角曉萍,會選擇從小跟自己一起長大的糕餅,安份地待在鄉下開了一個小小的麵包店,還是實現自己的夢想跟一個國際知名主廚到國外闖天下 ? 」     A 寶回答 : 「就像電影那皆大歡喜的結局,選擇家人喜歡的青梅竹馬,但是也鼓勵那未來伴侶勇於接受挑戰,一起追求夢想。」     我搖搖頭說 : 「真實世界,能像電影有這麼完美結果的其實不太容易,絕大部分的情況,是你跟另一半的專業或能夠施展自己才華的領域不同,比方說,你在這個城市已找到理想的工作,但是你的伴侶必須到另一個城市或另外的國家發展時,你該怎麼辦 ? 」     B 寶若有所思 : 「難怪電影一開始,糕餅向曉萍求婚時,曉萍就直接問,你結婚以後,有什麼打算 ? 」     A 寶點點頭 : 「所以糕餅一副這有什麼好問的樣子,說就像現在一樣,繼續做麵包啊,答案不符合曉萍的夢想,想到法國巴黎見見世面,所以曉萍沒有答應。」     我也附合她們的觀察 : 「以前男女結婚,通常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生只是先生的附屬品,夫家只期待你多生幾個孩子,當個賢妻良母就夠了,女人是沒有自己的生涯規劃的,結婚後,不但喪失了自己的姓...

時空穿越與似曾相識的愛情

圖片
  「為什麼最近這麼流行穿越劇啊 ? 」,不知道是不是要交作業, A 寶搜尋著一些電影與戲劇的片單,忽然感慨地問。     B 寶吐槽姊姊 : 「回到過去或飛到未來的時空,一直都是流行的題材,因為自古以來,不滿現狀是人之常情,因此逃離現存時空的小說或電影很多。」     A 寶不理妹妹,轉而問我 : 「爸爸你有沒有喜歡的以穿越時空為主題的浪漫愛情電影 ? 」     我想了一下,提醒她 : 「記得蠻久以前,我們曾經一起看過的「似曾相識」跟周杰倫自導自演的電影「不能說的秘密」拍得都很浪漫唯美。」     A 寶想起來 : 「到現在你還常聽「似曾相識」這部電影的電影配樂,不能說的秘密裡面也有一首很特別的鋼琴曲。」     B 寶還記得劇情 : 「似曾相識回到過去的方法是布置一個幾十年前的房間樣子,穿上那時候的衣服,然後自我催眠,至於不能說的秘密,用的是彈一首特別的鋼琴曲。這兩種方法似乎都很不科學。」     我附合 B 寶 : 「其實不管用什麼方法穿越時空,即便用各種人們搞不懂的科學理論來包裝,以目前的科學知識來說,都是不可能的。不過,對於似曾相似這樣的感覺,在男女相遇那一剎那,倒是很常見。」     A 寶問 : 「是人們說的一見鍾情嗎 ? 」     我舉電影裡的例子 : 「當查理回到七十年前,第一次見到愛麗絲,她問 : 「是你嗎 ? 」查理也脫口而出 : 「是我 ! 」或者桂綸鎂飾演的小雨進入未來時,第一眼看見的人才能看見自己,這些設定其實都是在回應現實人生裡常發生的一見鍾情或似曾相識的感覺。」     B 寶忽然想到 : 「爸爸你有沒有過似曾相識的經驗,也就是明明第一次到一個地方,可是卻對這個地方非常熟悉 ? 或者曾作過預言式的夢 ? 」     我回答 : 「曾經有個調查發現,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曾經有過這種似曾相識的經驗,而且要大約八、九歲之後才會出現,在我們很累時,有壓力或焦慮狀態時,也比較容易出現。」 ...

AI教育與未來挑戰:人類能否進化為更高思維的物種?

圖片
  二十多年來世界各國都很重視的 PISA( 學生能力評量,由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主辦 ) ,愛沙尼亞 在許多項評量已超越芬蘭,成為世界各國取法的對象。 今年九月新的學期,他們將全面啟動人工智慧教育計畫,在高一及高二的課程導入 AI 能力的培養,計畫負責人說 : 「會使用 AI 並無優勢,有優勢的是那些能夠聰明使用 AI 的人。」這個計畫的目標要為愛沙尼亞的師生提供世界一流的 AI 工具和技能。 愛沙尼亞教育部長卡拉絲在倫敦舉行的世界教育論壇時說,要向人們依賴數百年的「記憶、重複、應用」的學習模式說再見,考試方式也必須從紙筆測驗轉變為口頭測驗。 她認為 : 「就教育者而言,現在的挑戰是需要培養年輕人更高的認知能力,因為 AI 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其他事項。」不過我看不太懂她這句話的意思,她是說因為 AI 可以更快更好地完成許多事,所以我們必須要有勝過 AI 的,更高的,認知能力 ? 這是非常困難的挑戰,什麼是『更高的認知能力』 ? 該如何讓大部分學生擁有勝於 AI 的認知能力 ?      最後這位教育部長結論 : 「我們正面臨這項演化上與發展上的挑戰,我們必須進化為思維更快、層次更高的生物,否則,技術將接管我們的意識。」      唉 ! 如何進化為思維更快,層次更高的生物 ? 這也是幾近於不可能的任務,我悲觀的想像是只有少數擁有操控 AI 權力的人變成超人,可是其他絕大多數人變成服侍蜂后的工蜂。     或許不必杞人憂天煩惱個人掌握不了的未來,對於現階段的人類, AI 的確可以改善許多社會弊病。     比如說,新上任的阿爾巴尼亞總理最近在新內閣中,任用一位由 AI 生成的部長,負責打擊貪腐。     阿爾巴尼亞自從 1990 年共黨政權跨台後,組織型犯罪及貪腐,一直是阻礙國家發展的主因,現在藉由微軟公司的協助,打造出的這位 AI 虛擬部長蒂耶拉,協助政府能更快速與透明化的運作,他們也期待 AI 機器人部長可以確保阿爾巴尼亞的公共標案百分之百擺脫貪腐的陰影。     這位虛擬部長就是企業界正在努力設法運用的「 AI 代理人」,可是當 AI 這個代...

從《情懷》出發的台灣生態運動

圖片
  偶爾,我會想起胡金銓導演的《龍門客棧》:大門轟然震開,白衣俠士飄然立於門前。 「幹什麼的?」 「管閒事的!」 這回答何等理直氣壯,令人心潮澎湃。我為何憶起這一幕?四十歲的年紀,是否還能懷抱少年時的俠義豪情?為何總在空寂中,彷彿聽見一聲召喚,令人心緒難平? 這段文字出自張曉風老師的散文《情懷》,三十年來,這篇文章始終靜置於我的案頭。每當我疲憊不堪、困頓迷惘時,便取出重讀,字裡行間總能喚醒我內心的激盪: 「四十歲了,沒有多餘的情感與時間可供揮霍。讓我專注地愛這腳下的土地,虔誠地守護頭頂的蒼穹!我不識一張牌,卻生來有大賭徒的性情,押下的籌碼是餘生的歲月,賭的是什麼?是當我垂目離世時,能看見更澄澈的河流、更清新的空氣、更青翠的森林,以及生生不息的野生生命 …… 」 當年,曉風老師為一隻「赫氏角鷹」被捕而仗義執言,隨後她在恒春街頭目睹烤伯勞鳥的慘景 —— 鳥兒被折斷嘴尖以防咬人,再被送上炭火。她寫道:「為何在關山落日的盛景前,在萬里夕照的驚豔中,我卻一步步踩著小鳥的嘴尖?」這質問如刀,刺痛人心。 於是,曉風老師化身俠客,挺身管這「閒事」:「為那不能自述的受苦者發聲!為那不能自伸的冤屈者吶喊!」這一聲呼喊,點燃了台灣生態保育運動的星火。現任內政部營建署署長葉世文曾回顧,台灣的生態保育觀念始於候鳥保護運動,而這一切,與墾丁國家公園的創建息息相關。曉風老師以如椽巨筆,為台灣生態保護揭開序幕。 她並非我們想像中背著望遠鏡、持著相機走遍山海的賞鳥人。她曾自問:「我愛鳥嗎?不盡然。我愛的,或許是鳥兒振翅高飛的意氣風發,是那劃破天際的豪情,或許更是一種無以名狀的生命力,一種突破時空桎梏的渴望。」 曉風老師坦言,隨著年歲增長,她變得容易焦急。許多曾斤斤計較的事,如今已不復在意;許多曾魂牽夢縈的夢境,也不再令人顛倒。表面上,她是個循規蹈矩的良民,但內心深處,卻暗藏一聲閃雷,隨時等待某個時刻炸裂。 「該愛的,要來不及去愛;該恨的,要來不及去恨。」她說。七十年人生,她從未向任何人屈膝,但為了保留一片綠地,她願「卑微乞求」。為了喚醒良知與對土地的敬畏,她選擇下跪,向掌權者懇求:莫讓台灣的生態環境再遭踐踏。誰能目睹曉風老師下跪的畫面而不動容?她道出了無數人心底的卑微祈願:不要如敗家子般,斷送後代子孫賴以生存的環境! 她曾說:「寧可拆掉總統府,也不...

在不完美中尋找真我

圖片
  著名導演伍迪・艾倫曾說:「從小時候起,我就經常找錯女人。我覺得,這就是我的煩惱。我母親帶我去看《白雪公主》,人人都愛上白雪公主,我卻愛上那個老巫婆。」 這句話是才子的俏皮自嘲,也反映了過去社會對「與眾不同」的羞赧與壓抑。曾幾何時,喜好若與主流不符,便成了難以啟齒的秘密。但時代變了,現在是「怪咖當道」的年代。行銷書籍也指出,小眾勢力崛起,愈怪愈有商機。在資訊爆炸、互動頻繁的時代,平凡無奇的訊息無人問津,唯有夠怪、夠嗆,才能引發討論與注目,迅速擴散。 其實,只要特殊喜好不影響他人,便無傷大雅,甚至是世界多彩的來源。沈從文曾說:「一個人如果無所傾心,那就不太像一個人了!」所謂傾心,正是熱情所在,往往投注在旁人不屑一顧的事物上。 這是我多年來的體悟 ── 人人都有怪癖。有些外顯,稱之為風格;更多則隱而不宣,難以言說。 我自認正常,但某些習慣確實讓朋友們雞飛狗跳。首先,我極度不喜歡打電話,更討厭接電話。卸下組織職務、成為自由人後,這毛病愈發嚴重。能用電子郵件解決的事,絕不打電話;若複雜到無法書信溝通,就約見面談。我手機的用途僅限於「可移動式公共電話」,一個月開機不到幾小時,通常只在約定見面前 10 分鐘開機,見面後立即關機。 另一個怪癖是:所有有期限的邀約,我總在最後倒數時才開始動手。這是學生時代養成的壞習慣,只要是作業、考試或任何非做不可的任務,我總在截止前才開始,並在最後一刻完成。數十年來,幾乎無一例外。 我曾分析這毛病,或許潛意識裡認為:「既然非做不可,到時候一定會完成,太早準備反而浪費時間。」這種「閒人所忙,忙人所聞」的習慣,也反映在我生涯選擇上 ── 別人忙著看病人賺錢,我卻投入大量時間參與無法盈利的社會公益。 我知道這壞習慣,所以常勉強自己接下任務,逼自己多做些事。雖然每次到最後關頭總會埋怨自己自討苦吃,但也甘之如飴。 此外,可能因為心腸軟,不忍拒絕他人。說得好聽是「與人為善」,只要做得到,別人開口我就義不容辭。 這種「非到最後關頭絕不動手」的毛病,過去幾十年雖驚險,卻大致能如期完成。直到近一兩年,年紀漸長、體力漸衰,偶爾有一兩件未能如期完成,甚至脫稿開天窗,才真正領悟:專注與效率需要精神與體力支撐,有時候勉強不來。 接下來的生命課題,是學習慢下來,花更多時間做更少的事。 是的,花更多時間做更少的事。就像《小王子》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