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氣候變遷下的秋天

圖片
  今年的秋天不像印象中秋高氣爽適合登高望遠的好時節,一方面是接二連三的秋颱來襲,另外是東北季風帶來綿綿不絕的陰雨天。 過往台灣的秋天是一年氣候最穩定晴朗的季節,因此許多戶外的大型活動都在秋天舉辦,同時幾乎大部分學校的校慶運動會、園遊會也都在 11 月前後,但是今年的天氣都讓活動主辦單位傷透腦筋。 比如在 10 月底辦的台東池上秋收音樂節,連辦 10 年,今年第一次遇到大雨,而我們一群朋友原本已挪出三整天要去走淡蘭古道,也因為颱風而取消。 我想,早些年我們摩頂放踵奔波於各政府單位演講,提到的全球暖化會造成的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已成為現在進行式,相信每個人也都感受到了。 今天也看到外電報導,這幾年亞馬遜河雨林地區連續歷經大規模乾旱,今年七月至十月的乾旱狀況是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連續五個月完全沒下雨。 雨林不下雨,也造成亞馬遜河沿岸的某些地區的河岸出現「沙丘」,土壤乾旱成沙,因風堆積成沙丘。以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就曾說明,雨林的土壤其實是很貧脊的,因為雨林的豐富就都在雨林本身,當雨林的樹木被砍伐或焚燒掉,雨林就不再下雨,土塊也就死掉了。 今年秋的陰雨,恐怕也讓很多人情緒低落。有一種病,稱為「季節性憂鬱症」,通常發生在天氣轉涼日照減少的秋冬季節,會產生悲傷、空虛、懶洋洋對什麼事都沒興趣,也很容易吃太多睡太多,但是反而感覺到疲勞沒精神。 要克服這種少了陽光的季節性憂鬱,就要儘可能多接觸陽光並且多運動,同時要有自覺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均衡的飲食與規律作息,以免原本只是在季節轉換時出現的短暫症狀,變成長期的憂鬱 ! 後面附上寫於 2009 年的有關熱帶雨林的文章     為什麼吃漢堡會破壞熱帶雨林 …… 部分摘錄。 很多年前,有一個叫做「雨林行動網」的國際環保團體,發起了一項抵制、抗議速食連鎖店的活動,希望他們停止使用來自中南美洲所進口的牛肉。在抗議文宣上寫著:「為了在一塊漢堡上少花五分錢美金,而失去全世界一半的雨林,值得嗎?」     咦?便宜的速食和雨林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大部份的人都知道,熱帶雨林是地球的肺,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地方;科學家相信全球半數以上的動植物,都存在於熱帶雨林中。目前大部份雨林位在中南美洲,但中美洲在一九五○年至一九八○年間的短短三十年,就砍伐了三分之二的原始林,以發展畜牧業。     熱帶

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圖片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了好幾道看起來頗費工夫的菜餚。     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 : 「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的。」     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是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秘方及內功心法。     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的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還來的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     尤其自古以來華人總是很在乎吃飯這件事,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 :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 : 「禮之初,始於飲食。」     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 ! 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道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的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     只可惜,現代人生活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又太方便了,所以能夠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似乎愈來愈難得,不過近年也有許多朋友開始重拾作菜的興致,在周末假日較有較有空閒的時候,么喝全家人一起下廚。     甚至有不少進入熟年的朋友,即使已進入空巢期了,反而會邀約些朋友一起共食共煮,因為煮菜已經是在這個這

糾集好友同居共老

圖片
  最近有一個媒體針對不同世代的人做了一份調查,發現六十歲以上的族群已有三成多退休後想跟好朋友住在附近,至於五十歲以下的人就更多了,居然超過七成,基本上這些較年輕的人已不寄望老了能跟孩子一起住,當然,這也反映如今很多人不婚不生,即便有孩子,也務實地知道在全球社會變遷之下,三代或四代同堂,已經是即將消失的社會現象。     最近這幾年,只要是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或剛遇到的新朋友,都會問我 : 「你們在台南要蓋的蝸居,現在進行的怎麼樣了 ? 」這個好奇,是來自於掛在網路上的一部微電影——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這是遠見出版集團在 2014 年 8 月的年度特刊主題「養得起未來」所搭配拍攝的影片,短短不到三年,單單網路上的點閱率已超過一百六十萬人,除了顯示大家很關心退休這個主題之外,也期待能用正面,甚至浪漫一點的行動來準備自己的下半生。     故事的緣起來自於我們 2012 年底旅行到台南,在談到老後的生活時,當下就有人起鬨我們退休後一起搬到這裡來住吧 !     說起來也是緣分吧,過沒幾天,就傳來一塊巷弄裡的土地,幾位地主已高齡九十歲有意出售,用電子信件徵詢同行的老友,立即就有十來位響應,很快的錢收齊就買下這塊地,開始建築我們的「蝸居」夢。     人生真的很奧妙, 2012 年 12 月到台南旅行, 2013 年初買下土地,並且以我們近年旅行「蝸行」為名,希望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慢慢且確實地走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將這塊地命名為「蝸居」,然後 2014 年遠見雜誌拍紀錄片, 2017 年台南市政府居然很巧的將蝸居的巷弄,命名為蝸牛巷,除了巷口做了雅致的門坊標誌外,整個巷弄街區的地面與牆壁重新整理並裝飾許多帶有蝸牛意象的圖形或裝置藝術。     這是因為出生於台南的前輩大作家葉石濤生前曾住在這個巷弄內,並且多次在文章中提及他住的小小的房子為蝸居,並將這條小巷命名為蝸牛巷的緣故。     當我們這個屬於二十一世紀的「蝸居」買下後,就積極的討論並且設計,營建屬於這一代人的退休夢。其實週遭有很多朋友退休後想搬到山裡面或蓋一座夢想中的養老別墅,但我覺得這都太浪漫或久居都市忙碌工作後反向的一廂情願想法,退休後的居住空間其實還應該依不同年齡與身體狀況而有不同的規畫。     第一階段,是退休六十來歲到七十五歲左右,看個人身體狀況而定,大約有十多年到

滿足這樣就好的極減力

圖片
    這幾年隨著 「斷捨離」的流行,企業似乎也在思考「極簡」的力量,從賈伯斯蘋果手機極簡卻又顯得高貴的外型,強調減法哲學的「極減力」的思考,也是時勢所趨吧 !     尤其在這個過剩的社會,什麼東西都過剩,都太多了,訊息太多,商品太多,功能太多,全世界所有企業,還有透過社交平台裡無數的人,都想吸引你的注意力,愈多元的意思也就是愈複雜,我們的大腦與心神早已乘載不了這麼多擺在你眼前—「任君選擇」的無數可能性。     多年來心理學實驗就一再證明,過多的選項反而會讓我們的滿意度下降,而不是更快樂。何況現在消費者還沒有想到的要求,就已經被過度滿足,就像一個早已吃飽的人,還要強迫他吃完桌上的菜餚,我想,即便眼前是山珍海味,也會只想吐吧 ?     非常多年來我們已知道,任何電子產品雖然擁有十種、二十種,甚至三十種不同的使用功能,但是我們常用的,會用的,就是主要那一、二項用途。在這社群分享的時代,比起功能繁複、品項眾多的加法企業,用極簡且目標明確的減法企業,反而容易獲得消費者的好口碑,因為簡單且明確,容易被語言或文字描述,也容易被記住,更重要的,容易輕輕鬆鬆的透過社群平台分享與介紹給其他人,相反的,一個太複雜,太難被具體描述的產品,也很難被人分享與推廣。     因此,新的行銷概念也已經不再是「多了這個很棒」而是「這樣就好」,不附加太多複雜的機能,只留下最基本的功能,突顯商品的本質。     「極簡力」這本書裡介紹了二個很有趣的例子。     一個是鶴岡市立加茂水族館。這是一個小型的水族館,場地小經費有限,無法展示品類完整的水生動植物,於是這個水族館選擇就只單單展示水母這項目,其他水族館必備的什麼海豚、企鵝或者漂亮鮮豔的熱帶魚,通通沒有,整個水族館就只有水母,各式各樣的水母。     其實水母壽命不長,平均頂多才四、五個月,如何繁殖也是門學問,但是當克服技術瓶頸後,整個水族館到處都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水母,優雅的飄浮在水槽裡,很具療癒的效果,因此就一炮而紅,而周邊商品也帶來更多的收益。     另外一個例子是一間兩人專用旅館「時之宿•堇」,顧客只限定為夫婦、朋友、情侶,成年的親子 …… 等組合,不接受單身以及三位以上的客人,連二對夫妻一起來也不行,而且這個旅館總共只有十個房間,一天最多只能接受二十位旅客。     更特別的是,房間沒有電視

難以割捨的棄書斷捨離

圖片
  對於喜歡閱讀,連帶喜歡買書的人而言,家裡書滿為患是最頭痛的問題,很多人是家裡被書淹沒到寸步難行才下定決心要把一些「用不到」的書處理掉。 但是人就是這麼奇怪,很多書也許堆在箱子裡十幾二十年沒動過,可是一旦要扔掉,卻又捨不得,覺得應該還會想看。有道是「擁有時不覺得自己擁有,等到失去時,才發現自己少了些什麼」,捨不得之心就此升起。 記得多年前看過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描述他的棄書運動,他在美國耶魯大學讀博士,四年下來帶了五十箱書回國,但是這些書大多數安安靜靜擺在書櫃裡,一待就是好多年,不曾翻開過。直到要搬家了,才有機會再度檢視這些書,雖然當初信誓旦旦會好好閱讀這些一本一本買來的書。 因為書太多,新家的書櫃無法容納所有的書,於是傅教授勉強自己進行「大規模」的棄書運動,並且訂下三個原則,第一,所有雜誌類的書都不留,因為圖書館的收藏又多又完全。第二,非自己研究領域的書都放棄,因為術業有專攻,還是崇本務實為要,第三,十年以內自己不會用到的書,也只好忍痛犧牲了。 看他訂的原則其實還蠻嚴苛的,可是當一本一本篩檢後,你猜去掉了多少本 ?     五箱 ! 五十箱多年前帶回國沒看過的書裡的五箱 ! 在感慨之餘,他有二點心得,一是要想辦法閉關念書,減少甚至停止一切外界閒雜活動,二是小心選擇新書,否則舊書尚未念完,新書又湧進來,實在沒完沒了。            傅教授的心情感言於我心有戚戚焉,讓我在面對書籍的整理時有點同病相憐的安慰,但是實際上幫助不大。因為再捨不得,還是要勉強自己真真實實地把藏書逐步的處裡掉。 雖然過去幾年,已經送走大約七、八百本書,其中將近一半是送人,另外一半是送資源回收。但是最近老婆大人下最後通牒,要我今年底前將家裡公共區域 ( 客廳 ) 地上堆疊的書都弄不見,書只能擺在書櫃裡, ( 我書房堆疊的暫且先不管 ) ,因為她退休五年後的現在,從辦公室帶回數十箱資料快整理好了,屆時家裡恢復原狀之後,或許可以重新開放。 把客廳地上的書弄不見其實很簡單,大約只要花個十來趟,每次到診所時搬個幾箱就行了,問題是診所可以堆書的地方也都堆滿了,無論如何最後能留在身邊的書,還是要有個總量管制。 而且年齡愈來愈大,歲月一再提醒我們要趁著還有體力時進行斷捨離,對我來說,衣服器物原本就不多,也素來沒有興趣添購,所以處理上沒有任何費心之處,唯有堆得滿坑

北埔姜阿新洋樓裡「長屁股」的賓客們

圖片
     前天晚上從雍熙口中學到一個客語發音的詞 「長屁股」,意思是話太多不肯走的客人。     前天下午二點在 北埔姜阿新洋樓 舉辦的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從台北出發的一行人,我、蘊慧、淑媛與 B 寶在新竹與 A 寶會合後,一點多就抵達熱鬧的洋樓,四處與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們聊天,二點新書發表會正式開始時,新竹在地的國香與玉堃賢伉儷也趕到了。    新書發表會的來賓與作者致詞完後,惠慶的大姊介紹了北埔另一棟著名老宅 「水堂」的主人讓我們互相認識,這位退休的地方公務人員及斜槓攝影師,熱心的帶著我們參觀平常觀光客不得其門而入的老宅。     看完水堂老宅,我們一行六人到 「水井茶室」品嘗來到新竹北埔必喝的在地美食―擂茶及客家麻糬。     等回到姜阿新洋樓,新書發表會活動已結束,賓客皆已散去,我們這群 「長屁股」的老朋友總算可以跟惠慶雍熙的家人們好好聊聊。     雍熙特地為大家開了洋樓旁老屋的 「包廂」,一間和室房供我們泡茶聊天。走廊過道惠慶的家人們來來回回進進出出收拾整理會場的器物,在經過偶爾探頭跟坐在包廂內的六個「長屁股」打個招呼、聊個兩句話。蘊慧發現,我們坐在和室房望向走廊,好似坐在包廂位置看著舞台 ( 長廊 ) ,非常有趣。惠慶的妹妹,惠琳不時探頭進來,拿來一盤又一盤的甜點茶食,至少有四五趟,拿了六七盤招待我們這群「長屁股」。     聊到五點多,眾人原本想應該要打道回府了,但是因為 B 寶從來沒有參觀過洋樓,雍熙、惠慶特別為她再打開洋樓的燈光設備,為 B 寶導覽。到了洋樓的二樓,側邊走廊擺了一架老舊的鋼琴,惠慶打開這架已有九十多年歷史的鋼琴,坐下來彈了 「威尼斯船歌」。    惠慶小學二年級時,因家裡突遭變故,全家被趕離洋樓,到台北租一間小房子,姜阿新的獨生女,惠慶的媽媽,從一個千金大小姐轉身幫人繡學號賺錢貼補家用養育六個子女。即便在如此艱困的情況下 , 還是支持惠慶學鋼琴,起初是小小年紀 ( 小學二年級 ) 要自己搭公車去朋友家借鋼琴練習,從小二暑假一直到國一。後來連借鋼琴練習也有困難,就買了這架二手的鋼琴,當時家裡連冰箱都買不起,廖伯母能夠將應該要買冰箱的錢,全拿來為惠慶買昂貴的鋼琴 ( 在那個時代即使二手鋼琴也非常昂貴 ) ,知道這個故事的人,無不佩服浪漫又勇敢的廖伯母。      轉眼就到了吃飯時間,惠琳煮了麻油雞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

圖片
  你知道台灣出版界,最年長才出道的作者是誰嗎? 作者的第一部出道之作【茶金歲月】,出版後立刻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在這出版業不景氣的時代,早已銷售破萬本。 書籍改編的公共電視時代劇【茶金】,更帶動新竹北埔老街的人潮洶湧。 時隔三年,這位 98 歲的作者廖運藩先生又出了他的第二本書 -- 茶金歲月前傳【生徒年代】。 昨天下午在故事發生的真實現場 -- 北埔姜阿新洋樓的庭院,舉辦【生徒年代】新書發表作者簽書會,看到 98 歲的老先生一絲不苟認真地為每本書簽名,而現場排一長列等著簽書的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相距隔了好幾個世代,六七十年歲月的作者與讀者的相會,在旁邊看了都非常感動。 很感謝廖伯父能為台灣留下這一份珍貴的紀錄,在第一版的推薦序裡我曾說,這是一部【民間版的史記】。如今這本【生徒年代】的出版,補足了二次大戰前台灣的庶民生活,這兩本鉅著值得大家典藏。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 致辭       很開心今天能在這個這麼美好的地方參加這一場溫馨的聚會。     內心除了開心,還有感謝以及深感榮幸的心情。     在此要向廖伯父致上最深切的謝意。     十多年前齊邦媛教授以自傳 「巨流河」紀錄二次大戰前後,有一群人在那巨變的大時代中,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故事,當時就盼望著,在同一個時代,但不一樣的環境中努力生存的前輩們,是否能如同巨流河般,為有緣匯聚到台灣的不同族群,留下真實的紀錄。     很感謝廖伯父實現了當年私心的盼望,從茶金歲月到生徒年代,建構出二戰前後台灣本土產業發展與興衰過程,以及庶民的點點滴滴,真可說是現代民間版的史記。     另外深感榮幸的心情是,我們今天能夠站在歷史現場,見證到台灣善意奇蹟的展現,並且在此時此地參與歷史的時刻。過了二、三十年,當年輕朋友或家族晚輩聊到北埔姜阿新洋樓與廖運藩先生的傳奇故事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在那個歷史時刻也在現場。     當年遭遇銀行查封的北埔洋樓在眾家姊妹們集資購回,失而復得及修復過程的諸多 「奇蹟」,並且承襲祖父關注偏鄉教育之精神,成立姜阿新教育基金會,在大隘地區協助弱勢兒童教育,並且開放洋樓供社會大眾預約參觀導覽,如同作者女兒廖惠慶所說,心存善念在好事累積下,不可思議的奇蹟都可能發生。     在此再度感謝廖伯父為台灣留下這兩本書,也榮幸能在這歷史現場見證這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