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如何當一個好的團隊領導人?

圖片
  「爸爸,你在寫給家長的教養書裡常常強調未來是一個團隊合作的時代,不管任何專業,都必須與人接觸,所以你說領導跟被領導的素養很重要,因為我們可能在這個團隊是領導人,在另一個團隊被人家領導,我看你提供家長的技巧是要培養表達跟傾聽的能力,因為要領導別人,話要能夠講得清楚,至於被別人領導,起碼別人講什麼你要聽得懂。除此之外,領導人還應該具備哪些素養 ? 」 A 寶不知為什麼,翻閱著我寫的幾本教養書,一邊問著我。     B 寶聽到,代替我回答 : 「我知道,爸爸最近跟荒野的志工幹部演講的內容,媽媽有幫我錄影下來,因為最近我要寫社會學的報告,就是介紹荒野,其中爸爸提到領導人的兩個特質,一個是要真心喜歡朋友,一個是內心要有活水源頭。」     A 寶滿頭霧水 : 「這是什麼呀 ? 怎麼跟企業管理講的都不一樣 ? 」     我點點頭 : 「我覺得不能將領導視為一種技能,更不是坊間各種成功學各種操作手冊似的教你要如何握手,如何穿著,如何講話…… . 更不是一種謀略,不是利用別人來成就自己的一門學問。,當然也不能只是企畫書上所說的,要有願景、重視承諾 …… 等等。記得很多年前,創辦原聲童聲教育協會的阿貫老師還在建中資優班當導師時曾經多次邀我去跟學弟們演講,學弟們知道我常組織社團,就問了我這個問題――要怎樣才能當一個好的社團社長,當初這個想法就是在那次對談中想到,阿貫老師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要學生趕快記筆記,所以我也把當時隨口講的話記下來,這些年有機會跟一些夥伴演講非營利組織的志工發展時,也會提供這個看法。」     聽了我的說明, A 寶非常好奇,要我再進一步說明。     「其實我是根據我的個性來思考,我從小喜歡閱讀,是個可以躲起來幾個星期不出門完全不跟人聯絡的宅男,或者自閉男,而且我是個沒有企圖心,沒有野心的人,完全不是企管學裡提到那種有成就取向的人,我若能躲在台下不發言是最好的,更不是那種偶像型或魅力型喜歡上台的人,可是從小學到現在,我在班上,或在社團,不是當班長,就是社長,也創辦過許多社團,更神奇的是,大部分還發展得很好,所以我就從我的個性裡去分析,靈光一現,想起這兩個條件。」     AB 寶聽得很專心,我就繼續講。     「真心喜歡朋友的意思是,當朋友因為努力而有所成就,有所成長,你會非常高興。我從來不會因為朋友搞砸了事情而

成為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圖片
現代每個人都被時間追著跑,人人渴求一天有四十八小時,而時間管理似乎也成為一門顯學,大家都在尋找更有效率完成一切事情,快速成名,快速致富,難怪在急診室待過的台北市長一上任就標舉 :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 」    許多人面對這太過紛亂的生活節奏時,想到的解決方案是時間管理。可是時間其實是無法管理的,因為時間不是我們的,時間也不能「節省」,因為我們無法存下沒用完的時間,我們只能活在每個當下,在每個瞬間迎向每個機緣,或透過分享促成每個因緣的發生。   年輕時候看德國兒童文學家邁可 • 安迪 (Michael Ende) 所寫的《默默》(或譯為夢夢公主),故事中有個專偷時間的賊,他鼓勵每個人儘量節省時間,於是每個人開始追求效率,也愈來愈忙碌。奇怪的是,不管人們省下多少時間,卻總是沒空,那些省下來的時間居然都神秘的消失,而且在節省時間的過程裏,每個人的生活愈來愈貧乏而單調。     是的,時間不是用來節省的,時間的意義在於使用。因此,時間管理不是管理學上的方法或技巧,而是個人生活態度的呈現,也是價值觀的延伸。     而且在追求效率的過程中,要給自己留下一些空白或者沒有任何產值的時間,我把它稱為「神聖的浪費」,人如果分分秒秒都在計較是否值得,甚至換算成可以用這些時間賺到多少錢,那樣的人生其實是很悲慘的。我認為不管一天,一個月或一生,時間合理的分配大約是百分之六十用在與工作謀生有關的事,百分之二十用在社會公益,百分之二十是無所事事或者發呆看小說、看電影等等無產值的事。      不管是現在或未來,我覺得在考慮時間運用時,永遠要選擇那個現在錯過之後,這輩子再也不會再有的機會。     而且要提醒自己,想做的事,現在就找出時間去做吧,難道你真的相信你現在沒空做的事,到以後就有空去做嗎 ?     我覺得談時間管理,最重要的,或者說,最有效率的事,是做自己想做而且值得做的事,這個而且很重要。     若我們在每個當下都會慎重思考與選擇,確定是想做而且值得做,長期下來,這也是我們面對夢想追求最關鍵的秘訣,因為夢想是「可以」讓自己一輩子追求,而且「值得」自己一輩子追求的事。     善用時間,最終的報償,是會讓我們成為那個自己喜歡的人。

看見「後壁間」

圖片
十一月初參加了「後壁間」紀錄片的首映。      「後壁間」應該用台語發音,意思是躲在光鮮亮麗的門面背後,登不上台面也不為人所重視的那個空間,在古代是傭人住的地方,而現代也許就是擺廁所廚房的位置。      紀錄片「後壁間」指的是為學生烹煮營養午餐的廚房,一個似乎很重要,但我們卻視而不見的地方。      說很重要,是因為在忙碌的雙薪家庭及孩子忙補習的生活型態中,在學校吃的午餐可能是他們可以坐下來好好品嘗的一餐,而且我們也知道,對於正在成長發育中的孩子而言,飲食營養很重要,而且對健康而言,從小養成好的飲食習慣更是關鍵。      但是這麼重要的事,我們卻視而不見,包括我們通常把在學校廚房工作的廚師稱為「廚工」,這部紀錄片感人的地方,就是將她們的辛苦努力以及守護孩子健康的使命感呈現出來。      這是灃食教育基金會近年正在從事的溫柔使命,嘗試翻轉沒有人滿意的營養午餐,不只協助校廚改善烹調技巧,更在午餐中融入均衡健康、美學品味、飲食知識、服務精神以及感恩惜福的素養。      其實這樣的企圖心是可以達成的,因為吃午餐是天天都會做的事情,當我們能夠讓孩子進到一個新的空間用餐 ( 不是在上課教室,看著前面同學的背影孤單地進食 ) 在改裝過的教室六人一組圍坐大桌子,用設計過的餐盤擺放食物,愉快地用餐也邊跟同學聊天。      打造這樣的「夢想食驗室」其實並不需要太多的經費,現在學校因為少子化多出了很多空教室,所以飲食空間也沒問題,根據灃食教育基金會在兩個示範學校推動一年下來,效果非常棒。      今年六月舉行了第一屆灃食超級校廚大賽,首先是將「廚工」正名為「校廚」,另外是透過比賽創造舞台,讓更多人看見他們。      我也應邀擔任這場比賽的評審,經過緊張的現場烹調,從數十個決選團隊中選出前幾名,當得獎的校廚走過長長有如星光大道的紅地毯上台時,我發現不管台上台下,所有校廚與來賓眼中都泛著淚光。      我常覺得,為孩子培養好的飲食習慣是為孩子所做的最有價值的事,而透過食材認識我們的土地,更是重要的環境教育,假如身為父母的大人太忙沒辦法自己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更大力的支持學校與老師,以及給這群校廚一些肯定與掌聲 ? ―蘋果日報11月10名采專欄

遇見昨日的自己

圖片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的書裏這麼寫著:「現在已經到了老人年紀的我,再回到故鄉的森林裏,如果遇到是小孩子的我,該說些什麼話才好呢?」他這麼告訴年輕的自己:「你長大之後,也要繼續保持現在心中的想法唷!只要用功念書,累積經驗,把它伸展下去。現在的你,便會在你長大之後的身體裏活下去。而你背後的過去的人們,和在你前方的未來人們,也都會緊密連結著。」   親愛的朋友,若是你真的遇到了年輕的你,你會跟他說什麼呢?   生命中有一些影像,包含著一些情緒、某種特定氛圍,會在記憶中留存,侯孝賢導演把這種懷想,稱為『最好的時光』:「生命中有許多吉光片羽,無從名之,難以歸類,也不能構成什麼重要意義,但它們就是在心中縈繞不去。譬如年輕時我愛敲杆,撞球間裡老放著歌〈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如今我已近六十歲,這些東西在那裡太久了,變成像是我欠的,必需償還,於是我只有把它們拍出來。我稱它們是,最好的時光。最好,不是因為最好所以我們眷念不已,而是倒過來,是因為永遠失落了,我們只能用懷念召喚它們,所以才成為最好。……」   或許這也是回應了作家唐諾所說的,為什麼會隨著自己的老去,愈發的容易想起童年,想起我們最初的時光,只因為那些最早來的,總是最後一個走。   說得真是好──最早來的,總是最後一個走。 恐怖小說大王史帝芬金少數不恐怖的小說:「總是要找到你」,其中也這麼寫著「最重要的事情往往也最難啟齒,往往和你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有密切關係,或許有一天你鼓起勇氣,把心中的一切和盤托出,結果只落得讓別人看笑話,因為他們壓根兒不懂你在說什麼,也不知道你為什麼覺得事情麼重要,說著說著,幾乎要哭了出來。我想普天下最糟的事,莫過於懷著滿腔心事與秘密,卻非無人可訴,而是沒有人聽得懂! ...... 」   物理學上有「黑洞」,也有所謂「蟲洞」的現象。根據物理學的理論,如果能穿越宇宙的「蟲洞」旅行,那麼我們將會和「過去的自己」相遇。   當然,人生不像電腦遊戲可以「重來」,但是每當我們回憶,或者在夢中,不就常常在和過去的自己相遇嗎?   或者,在生命旅途中,我們不斷看到比我們年輕的朋友如同當年的我們,在追尋,在徬徨,彷彿我們也不斷看到過去的自己。   或許,我們的期望、叮嚀與祝福,這一切似乎要說給別人聽的話語,其實是想跟過去的自己來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