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3的文章

傾聽自己的鼓聲

圖片
  小學時曾經讀過一個故事,簡直可算是令我豁然開朗,生命從此不同。這本書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就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寫的《湯姆歷險記》。 有一次湯姆因為調皮搗蛋,被撫養他的姑媽處罰,叫他去油漆院子外的籬笆。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取笑他被處罰而不能跟他們一起玩。只見湯姆以一副藝術家的姿態,很得意地漆著油漆,這反而引起其他頑童的興趣,紛紛要湯姆讓他們玩一下。湯姆故意吊胃口說:「不行!這片牆面對著全村子,很重要,你們沒有資格漆。」這些頑童只好紛紛拿出他們最寶貝的玩具給湯姆,好交換讓他們也可以漆一下的權利。結果,湯姆舒舒服服地坐在樹蔭下,看著排成一列等待油漆的同伴,口裡還吃著他們進貢的糖果呢! 可能是這個故事給我的震撼太大了,將近五十年來,只要遇到不順遂或痛苦的事情,腦海裡就會浮現這個生動鮮活的場景,同時提醒自己,看待事情的態度是最大關鍵。同樣一件事,只要觀看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完全兩樣。比方說,入監服刑的囚犯與宗教大師的閉關,兩者的外在條件一模一樣,但是心情卻有天壤之別,因為大師的心靈是自由的,囚犯的心靈是不自由的。 這也使我想到,當我們不斷地往外追尋,靠著外在的事物來界定自己,這樣的心靈是不自由的。但若我們能往內傾聽,聽從心底雖然微弱、卻一定存在的聲音時,心靈才會是自由的。 周遭有許多朋友很不快樂,這跟事業成功與否完全沒有關係;同時,我也看到有很多朋友因為勇敢呼應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屬於自己的道路之後,從此活得不但自在,且時時刻刻眼睛都充滿了熱情的光芒。 這些年來,案頭上一直擺著梭羅寫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沒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樣的步調,那可能是因為他聽到了不同的鼓聲!」 這段話令我產生信心:雖然一樣得生活在眾人之中,卻不必然得像眾人般活著。當我一邊傾聽自己心裡的鼓聲前進時,我也更能包容與欣賞跟我意見不同的人,或許他們也正在傾聽自己內心的鼓聲。 從學生時代起,大概是因為一直參與社團,往往為公眾事務所花的精神與心力比學業還多,常常被同學們以「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來消遣。我卻覺得很冤枉,因為我的每個所謂「夢想」,其實都是切實可行、有方法有步驟的。基本上我是個很實際的人,怎麼會被誤以為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夢想家?是不是大家已受盡挫折與失望,因此以嘲諷憤世來保護自己? 多年來,我不再為自己訂定太具體、數字化的目標,也不再侈言理想使命,我只是要求自己做「對的事情」。

數位閱讀改變了我們

圖片
  重讀了去年初看的書 「回家吧 ! 迷失在數位閱讀裡的你」,這是認知神經學家寫給螢幕時代讀者的幾封信,書中收集了這些年有關數位閱讀對人類認知影響的所有研究,再次重讀,仍然令人心驚。     其實不需要太多的研究來佐證,從自己的經驗與習慣就可以知道,我們閱讀紙本與在螢幕上閱讀,大腦所採取的方式是不一樣的。     簡單講,在螢幕上閱讀,因為「一去不回頭」的媒介特性,且預期後頭會有無數的資訊量,而且那些無窮的訊息具有看過即更新,轉瞬即逝的特性,所以大腦會忽略細節,直衝結論,並且放棄記住任何細節。     當我們越來越少看紙本書,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在螢幕上,久而久之,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深刻思考力甚至大腦的認知結構都被改變了。     二千多年前希臘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就很擔心──年輕人以為自己知道真相,而事實上是,他們根本還沒有開始賣力尋找。     是的,真相的複雜與多元性,不是懶人包可以代勞的。     當年他的擔心,在數位閱讀干擾下,已形成這個時代嚴重的後果。數位閱讀讓我們習於略讀,對一切訊息的認知都簡化再簡化,我們不只已沒有耐心讀長篇大論,也沒能力體察字裡行間細微的情感與思想,破碎的專注能力已沒辦法讓我們進行深刻的思考,一旦語言及思考能力衰退,複雜的事物就消失了,只剩非黑即白的結論,每件事愈來愈像,兩極化的同溫層把一切的異議或他者 ( 非我族類者 ) 都視為無物,這也是近年來宗教或政治極端分子愈來愈多的原因吧。     當然,數位時代就像人類學會使用火一樣,是回不去了,因為數位生活實在太方便,也的確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是身為閱讀者,我們必須體察每個閱讀載具與媒體的不同作用,在不同媒介中悠游,除了工作,娛樂與學習外,並能利用適當的工具與機會,將訊息轉化成我們的知識,並且有能力思考與判斷。

如果沒有你

圖片
  每到年終,總會整理一下過去一年的資料,不管是網路上的,還是一疊疊實體的物件,其中當然也包括名片。 從抽屜中拿出一大落名片,一邊看,一邊分類,一邊努力回想這個新朋友的容貌。忽然想起中華文化總會出版的期刊活水雙月刊在上一期的封面主題——如果沒有你。 編輯引述《咆哮山莊》裡的一段話 : 「如果萬物消失,只留下他,我也能安之若素;然而如果他消失了,剩下萬物,那麼這世界與我將再也無關。」這段話是處在愛情狂戀中的情人心情寫照,這個階段很快就會過去,那麼,除了情人家人之外,還有那些人,那些事物,會讓我們慶幸,幸好有你 ? 雜誌裡邀請了很多人談 : 「如果沒有你」,第一篇就是「如果沒有瓊瑤」,這世上就少了折磨人的小東西,那麼我們的童年看的愛情小說,愛情電影,電視劇,又會變成怎樣 ? 還有一篇「如果沒有林海音,戰後的台灣文學會變成怎樣 ? 」林先生是台灣文壇的媽祖婆,她家的客廳,幾乎就是台灣的文壇,假如沒有她,台灣的文學應該不會是現在這個面貌。 另外有一篇是「如果沒有張雨生,誰來帶我們去月球 ? 」他示範了獨立創作人如何走出一條荊棘之路。 最後一篇是不那麼知名的夏宇,一個神秘特立獨行的詩人。 假如你來寫,你會懷念哪一個人,想像沒有他的世界會是如何荒涼或是豐盛 ? 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 …     到中壢參加好朋友父親的告別式。告別式採用的方式比較像是追思會,簡單隆重又感人,用影片、相片以及子女的分享,來追思老人家一生的行誼。     自古以來,華人對於一生的成就通常以 「立德、立功、立言」三個領域來涵括,普通人要在這三方面都有所建樹,其實不太容易 ….     人生要怎麼選擇才會無憾 ?     前一陣子有一本書,談的就是履歷表與追悼文的抉擇。作者說,人生有兩大追求,一個是「履歷成績」,也就是事業,財富……等等,另外就是「悼文成績」,檢視的是,在親人好友心中,你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很多時候,兩者不能兼得,就得看我們是以何為重 ? 這幾乎是我們一生中,時時刻刻都必須面對的選擇。     雖然大多數人嘴巴會說,當然是追悼文比履歷來得重要,但是,事實上,我們花在事業與財富追求的時間遠比我們實踐德行來得多。   有一本日本人寫的書,提到長期以來,日本人習慣以公司為生命重心,對於家庭或其他事務幾乎無暇顧及,作者語重心長

真正樂活的芬蘭人

圖片
  芬蘭這個國家這些年來在國際上能見度很高。以企業來說,不管之前的 Nokia 手機或後來的憤怒鳥手機遊戲,都左右著全世界人的目光。 在全世界一片教育改革的聲浪中,芬蘭的教育因為在各種國際競賽中,始終名列前茅,成為全球老師與教育界人士效法的對象。 以國家整體形象而言,不管是全世界最適合居住之所在,競爭力或者政府治理……不管那個項目,都是數一數二。 對於台灣來說,芬蘭更具有標竿的意義。 因為芬蘭是小國,人口只有五百萬,雖然國土面積比我們大將近十倍,但是大部分位於北極圈附近,算是環境惡劣,沒有太多天然資源。 而且在近代歷史上,芬蘭也很坎坷,在二次大戰時是戰敗國,還必須負擔戰爭賠款。 因為歷史上他一直被隔壁的強鄰瑞典欺負,所以趁著德國人入侵瑞典時與德國合作攻打瑞典,以解長年的積怨,就這麼有點無辜地與德國、日本、義大利同列二次大戰的戰敗國。 早些年,在芬蘭還沒那麼夯,那麼優秀得令人刮目相看時,提到芬蘭,大概就是想到芬蘭浴,因為芬蘭冬天來得早,天寒地凍的,桑拿,也就是蒸汽浴幾乎是家家必備的設施,在蒸氣室烤熟後,再跳到冰冷的湖中,就這麼來來回回幾次後,裹著浴巾坐在陽台上,烤香腸喝啤酒,真是享受。 我最羨慕芬蘭的地方是,因為芬蘭的土地不是森林就是湖泊,家家戶戶都生活在大自然中。 他們常到住家附近的森林撿拾野生漿果以及香菇,除了吃,多了還可以做成果汁或果醬,這也是他們自古以來的傳統,人人都可以免費去摘取森林裡最天然的果實。 芬蘭人喜歡看書,喜歡寧靜,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雖然冬天長達將近半年而且黑夜將近二十小時,但他們會用蠟燭營造家裡的浪漫氣氛,藉由橘色溫暖的光線照亮庭院或家裡,開心地度過原本淒冷寂寞的冬季。 芬蘭有一千多個圖書館,平均每二千人就有一個圖書館,以人口比例算應該是世界最密集,父母很習慣從小就帶孩子上圖書館,每年每人平均借書約二十多本,也在世界名列前茅。 芬蘭人的生活其實是很簡樸的,下班後就回家,一年只有三、二次會在外面餐廳用餐,街上也沒什麼奢侈的百貨公司或世界名牌的店舖,幾乎沒有。 芬蘭人的家裡只有需要的東西,也就是用的到的東西,不會追求流行,也珍惜物品代代相傳,因為老物品會有著與人互動的記憶,具有故事性。他們有句俗語 : 「越醜的人,越會穿著漂亮衣服四處炫耀」,認為把錢花在買衣服是沒有自信的證據,所以穿的都是不會被淘

把故事穿在身上、提在手上

圖片
  時代風潮真的改變了,日本著名的快時尚品牌優衣庫,最近也開始打著永續環保之名,推出二手衣或破損衣服的回收,修補與再販售。 原本主打平價的服飾,經過修補後,反而賣得更貴。比如一件破損的休閒上衣,以精美刺繡圖案修補後,以原本全新價格高出將近一倍出售,除了環保的價值外,人工修補之後反而成為獨一無二具有特色的衣服,當然有理由賣得更貴了。 類似這種衣服修補的服務,也已進駐歐洲許多高檔百貨公司裡,因為他們有錢的客戶也爭相追隨潮流,永續已成為時尚的象徵。 比如英國高檔的百貨公司塞爾福里奇,從 2020 年進行一項地球計畫,展開二手物品的銷售、維修與出租的服務。 一走進百貨公司,一整排人型模特兒身上展示的,都是二手衣物,你也可以拿壞掉的鞋子到修理部門,有工匠幫你修好,用完的香水瓶,也可以請店家幫你補滿精油。 2020 年剛開始,一整年拿鞋子來的數量雖然只有幾百雙,到了隔年 2021 年,就超過一萬雙,成長速度非常快,其中男性運動鞋的修理需求特別高,也最受歡迎,看來只要有管道,每個人都願意為永續的生活盡點心力。 也因為全世界有愈來愈多利用二手衣,二手牛仔褲再製生產的潮牌,每件價格不只比全新的貴,甚至會到數萬元之高,打破了二手衣就是很便宜的刻板印象。 這些二手產品除了品牌與潮流所附加的價值之外,手工改造的確也增添了製作成本。比如台灣早年很知名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基金會,就跟企業合作,回收二手牛仔褲作成衣服、包包或者筆電包。 一件二手牛仔褲拼成的外套,需要基金會裡一個專業的裁縫師花上三到四個工作天才能完成,這件二手衣物已經算是藝術品等級了,願意花數倍錢購買的人,不只是讓衣櫃多了一件衣服或地球上少一點垃圾,而是透過這件衣服或包包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與立場,同時也把故事穿在身上。 利用回收衣物做成商品再販售並不稀奇,竟然連我們隨手丟掉的塑膠袋,也能變身成為賣價超過台幣七千元的名牌包,不得不感嘆環保永續真的是時尚主流。 這個取名 Any bag 的塑膠手提袋,是紐約著名的公園大道國際公司所出的,他們回收人們丟棄的塑膠袋,裁剪成長條狀,放進織布機裡織成塑膠布,再用這再生的塑膠布製成手提袋。 在 2021 年,他們蒐集到 58 萬個塑膠袋,平均一個 Any bag 需要 98 個塑膠袋,總共製作出約六千個手提袋,成為紐約時尚名流的愛用品。 荒野保護協會台

麥田邊的守護者

圖片
  「我老是想像有一大群小孩子在一片麥田裏遊戲的景象。成千成萬的孩子,沒有人在旁邊──我是說沒有大人──除了我以外。而我站在一個非常陡的懸崖邊。我幹什麼呢?我必須抓住每一個向著懸崖跑來的孩子──我是說如果他們跑著跑著而並未注意他們所跑的方向,那麼我就從懸崖邊出來抓住他們,那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我要做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那很狂,但這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     年輕時看過「麥田捕手」這部世界名著,書中那位大人眼中的問題少年所講的這段話,一直讓我念念不忘,書暢銷是在浪漫的七○年代,那是理想正在燃燒的時代。     有一本書邀請了許多在那個年代中努力的年輕人與中壯年,談談他們各自的七○年代,我在書中看到林懷民老師的一段述敘:「王渝和林孝信發起在台灣為孩子們創辦兒童月刊──因為七○年代初兒童讀物的極端貧乏──我負責發出募款信。在租來的閣樓裏,我用舌頭舐郵票,一張張寄付我的鄉愁。」   當年他們這群遠赴國外求學的年輕人,為了台灣的孩子,省下微薄困窘的吃飯錢,原來我正是當年他們所奉獻的對象。   我原本如同台灣一般的孩子,到那藏書極少的圖書館借書,然後與班上同學搶看班級訂閱的國語日報,投稿若能登出來會令人走路都有風,高興一整個學期,因為那是個閱讀的黃金時期,對孩子來說,除了看故事書,幾乎沒有什麼娛樂,沒有電腦、線上遊戲、電動玩具,沒有網路,當然更沒有臉書,也沒有什麼適合年輕人參加的演唱會。   雖然閱讀風氣很興盛,但是印刷都很粗糙,「兒童月刊」與「小讀者」是當時先後創刊印刷精美編輯專業的刊物。我常投稿,也常被刊登,當時兒童月刊的總編輯李南衡先生還特地找我到位於八德路的雜誌社,除了想認識我之外,主要也是想親自鼓勵吧?對他們的記憶是仰之彌高的尊敬,記得當時在言談中知道他不久就要到美國讀書,所以如今回想起,恐怕那時候他也應該只是個二十啷噹歲的年輕人吧?   不知道是不是這段經歷對我的影響,常常會想到,再二十年或三十年後回頭看,今天我們開什麼車子,住那種房子,吃什麼山珍海味或穿得如何,甚至現在的喜怒哀樂、煩惱、痛苦與掙扎,一點也不重要了。但是,未來的世界卻會因為我們現在對一個孩子的生命很重要而變得更好。   家人常常不太理解,我為什麼願意耗費大量車程時間到偏鄉演講,也願意到一些講不太出名字的技職學校或科技大學演講,那些邀請我去的老師會為我遠道而來感謝外,還會滿

環保是一種生活態度-春日甦醒,啟動幸福Re生活(原味誌專訪)

圖片
    我們正身處一個物質過剩的年代,科技發展不斷地加快製造速度,人們也在消費-丟棄-再消費的牢籠中迷失。   然而,對「量」的肯定卻很容易在「質」的意識上冷漠。是牙醫師、作家,也是終生環保志工的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李偉文,對於生活上量變造成質變的現象有很深刻的感受。例如,他帶著家人在假日時到山上度假,即使周遭風光再明媚,空氣再清新,卻總是看到有情侶或夫妻,面對面坐在一張咖啡桌的兩邊,然後各自低頭看著或玩著自己的手機。   Re-think 省思生命的寬度與厚度   「每次我看到這種情形都不禁想,既然要玩手機又何必花費好幾個小時的車程,跑這麼大老遠來?」李偉文常常懷疑,大量而即時的接觸與溝通有真正的必要性嗎?人們不再需要獨處與不被人打擾的時間了嗎?難道每件事都必須以電子般的速度,立刻決定與答覆?在這個世界訊息太多,變化又太快,在我們不斷追趕瞬息成為垃圾的消息時,反而會淹沒在訊息的大海裏,就好像是尼采曾經說過的:「在大海裏渴死,是非常可怕的事。」   李偉文說,這是個話語往來頻繁,心靈卻長期隔絕的寂寞時代。當人們整天掛在網上,時時看著手機是否傳來新訊息,每一分鐘都需要與所有朋友維持連繫,或許正是現代人焦慮與憂鬱的來源。因為手機與網路並沒有讓人們因為方便而擴大溝通,反而讓人們更加物以類聚,鞏固了群體間的封閉文化。   「就拿臉書來說好了,不喜歡的朋友你可以封鎖他,可以不加他,換言之即使在臉書上,朋友的名單有好幾百個,但其實是同質性很高的一群。」他說,我們的上一代沒有手機和網路,也許無法和世界接軌,但也許因為隔壁住了一個政治傾向、生活習性和你完全不同的厝邊,所以你必須耐著性子與他溝通交流,過程中也培養了傾聽不同聲音的包容力。但我們的下一代,如果只能在數百個同質性高的臉書朋友中尋找安慰和認同,而喪失了在真實世界中接受多元觀點的能力,又怎麼去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寬度呢?   Re-design 改造空間,開放客廳接待朋友   「是否有許多相知相惜的朋友相伴,是達到快樂人生中最動要的條件。但吊詭的是,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愈是頻繁,反而疏離感愈大。」李偉文認為流於形式的交友,也是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浪費,「如果大家都只是聊天講八卦,那麼交朋友的意義和效率何在?」   為了打破朋友之間應酬式的寒喧,或是摻雜了許多客套式的應對, 23 年前

永續指標之陸域生態

圖片
 前 天下午我錄製了一場有關 SDGs 永續發展的線上課程,這是台北醫學大學在下學期新增的一門通識課,邀請國內專家針對永續發展 17 項指標錄製線上影音課程,之後讀北醫大的學生,修這門課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依自己方便的方式上網修課,看來這種上網看課程,然後交報告,也許再加上幾次實體的教室討論,我相信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會是未來上課的主流。 今天我講的是 SDGs 第十五項,陸域生態,這項指標以確保生物多樣性為核心,監測與實踐改善的主要行動是保護森林和自然棲息地,這正是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主要宗旨。 這些年雖然全世界都很關注永續發展,但是森林的破壞卻沒有隨著淨零碳排喊得滿天響而有所改善。 單單在 2018 年就有一千二百萬公頃的森林遭到夷平,相當於每分鐘被焚燒或砍伐掉三十個足球場的面積,其中三分之一是原始森林。 而 2019 年到 2020 年,全球有 12% 的熱帶原始林被砍伐,情況不但沒有改善,甚至還加速惡化。以我們鄰近的印尼而言,原本印尼的環保法規定,每座島嶼或每個河川流域或原始雨林,在開發時,至少需保留 30% 的面積,但今年卻廢除了這項條文,同時大幅放寬在林地採礦的申請。 全世界熱帶雨林的砍伐,主要是生產四種產品,牛肉、黃豆、棕櫚油,最後才是取用木材。尤其為了生產牛肉砍伐森林供牧場或種植飼料,破壞的森林面積,是其他三種需求總合的二倍以上。 看來吃牛肉對自然生態的危害太大了。 很開心北醫大能開這個線上課程,不知是否會有其他中學或大學跟進 ?  公務員上永續發展課程 . 從八月中旬起,政府部門的受訓課程已恢復上實體課了,雖然每天確診人數都還維持二萬多人,但顯然我們已決心與病毒共存,恢復正常生活。     上星期到主計人員訓練中心幫來自全台各公家機關的主計人員上「永續發展」的課程,原本是線上上課,八月中接獲通知,恢復實體上課。     所有的演講邀約中,我最喜歡到政府部門,因為公務人員有兩大法定權力――擬定 政策 與分配資源,而這二個權利攸關整個社會的未來,也是台灣能不能永續的關鍵。即便受訓的公務人員位階沒有高到可以擬定政府政策與分配有限資源,但是任何一個在低階的職務,也會有一定的職權與行政裁量權,只要願意,還是可以發揮比老百姓更有效的影響,何況基層的公務人員也會隨著年資與能力而升遷,一個有理念的公務員,有朝一日總是能做出貢

森活輕旅行

圖片
  去年中在某個活動中巧遇荒野老伙伴宋寅,他與蘊慧都是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第七期的自然解說員訓練的學員,因此他都叫我的老婆大人為同學。 與多年不見的老伙伴見面,總要詢問一下近況,發現年屆五十的他已從原來的職場退休,正準備與同為荒野老志工的杜蘊宸 ( 杜鵑 ) 一起在社區大學開課,帶領民眾探尋台灣在地的自然生態、五感體驗、森林療癒及歷史人文,他們並且把這個課程定名為「發現台灣心角落—森活輕旅行」。 杜鵑在二十年前加入荒野時,在銀行工作,而且因為努力又優秀,沒幾年很快晉升為高階主管。當時我正在擔任荒野理事長,正想把平常與志工們分享的荒野理念集結成書,面向社會大眾,讓更多人得以認識荒野,因此找了幾位志工將我在那幾年裡跟伙伴往來的近千封 e-mail 裡挑些適合的文章,然後編輯成書。 杜鵑也是當時幫忙的六、七位志工其中一位,可以說我出版的第一本跟第二本書都虧他們幫忙才得以順利誕生。不過在我卸任理事長後已有十多年沒有遇到她,因此得知她與宋寅合開這個課程,就跟蘊慧一起報名。 社區大學的課程規範很嚴,每學期十八次課,每次課必須上足二個半小時 ( 也就是三節課 ) ,因為這個「發現台灣心角落」的課程大多以戶外旅行為主,所以一整天的旅行就算二次課程,也就是整個學期大約有八至九次的旅行。 去年九月他們在台北大安社大及信義社大開三班,分別是周一、周三及周五,採取隔周戶外輕旅行,最後一次在溪頭舉辦三天的畢業旅行。 課程在十二月結束,深獲好評,今年三月又將開辦第二期,這次除了原先的周一、三、五的課之外,又開周二及周四的課,一、三、五跟二、四的旅行地點完全不同,這是為了讓每周都想出門旅行的朋友貼心的設計,而且除了原先的宋寅及杜鵑之外,他們又邀了三位荒野資深的解說員加入陣容,包括現任荒野台北分會的分會長海洋晨薇及台北第二期 ( 有夠元老了吧 ) 的解說員愈惠,及台北十四期解說員,資深的靈修講師韻茹。 荒野二十八年來有無以計數的伙伴投入他們幾乎所有業餘時間來當志工,一邊付出也一邊學習成長,很開心這十多年也陸續看到許多伙伴在台灣各個角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秉持荒野理念,帶領民眾親近大自然,認識台灣這塊豐富珍貴的土地,這些伙伴有的是本職工作之餘的斜槓,也有的如杜鵑與宋寅,是退休後開創的生命第二春,或者說是勇於回應生命職志的召喚。 社區大學有不少這種戶外旅行的課程,往往一開

啟動自然療癒力

圖片
  荒野保護協會在九 0 年代成立之際,是台灣自然環境因快速的經濟發展而面臨極大開發壓力的危急之秋,因此隨著破壞而相應而生的保護力量及環境教育團體也風起雲湧,百花齊放。 也在那時代背景之下,當時的環境教育以知識,以悲情以抗爭為訴求,似乎是理所當然的,反而荒野保護協會一方面參與環境行動,另一方面卻又以「快快樂樂跟大自然作朋友」當作環境教育的主軸,顯得有點政治不正確,不過隨著時代變遷,這幾年台灣的環境教育也逐漸從知識層面走向精神與心靈層面,若以團體學習而言,荒野反而成了先行者,也累績了最多年的經驗。 這本由三位荒野伙伴合著的「啟動自然療癒力」就是荒野志工們跟民眾推動自然體驗二十多年的集大成之作,依我在最近五年裡,從坊間購買的相關書籍至少三十多本裡,我可以負責任地打包票,這一本絕對是 CP 值最高,絕對物超所值的作品。 就如我在推薦序所說的 : 「人人都知道接近大自然對我們的身心靈都有極大好處,甚至已經成為非常潮非常夯的時尚,這也可以從這些年以森林浴、園藝治療、綠色照護、生態療法……等等不同名稱從不同面向探索與自然互動的方法可以得知。 因此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相關的書籍上市,但是這本啟動自然療癒力是荒野保護協會一群極為資深,且以自然保育、環境教育為職志的伙伴,以畢生功力豪不藏私的分享他們的經驗,非常好看又實用。 這群伙伴就像童話故事中那位斑衣吹笛人,這本書就像美妙的笛聲,讓久居都市的人們暫且離開喧囂,走向大自然,也回到人類心靈的原鄉。」 今年元旦在我主持的廣播節目,寰宇廣播電台的「人與土地」中我採訪了三位作者,錄音檔附在後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進去聽,了解作者的心路歷程。   來賓為荒野保護協會解說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暨副總召集人   黃香萍、亞太園藝治療協會認證園藝治療師 (APATH)     詹立筠、荒野保護協會解說教育委員會常務委員 莊燿鴻   http://www.uni967.com/newweb/index.php?menu=2&page=2_1&ID=20363  

讓循環再利用成為生活習慣

圖片
  古時候,有個民間習俗,在嬰兒出生時,父母會挨家挨戶去向鄰居祈求一塊舊布,然後就這收集來的數百塊舊布縫製成嬰兒的衣服,稱為百衲衣。據說能保祐嬰兒的平安成長、長命百歲。 這個傳說很令我感動。碎布縫製的衣服應該沒有什麼特別的魔力,特別的是那衣服聚集了眾人的祝福,穿在小孩身上,小孩也會體會到他是承受了多少人的善意,豈會不善自珍重? 二十多年前,雙胞胎女兒 AB 寶出生,我跟太太就決定不幫她們買衣服、除了貼身的內衣褲之外,其他所有衣服都是我們廣發英雄帖,跟親朋好友們募集來的二手衣,直到她們上大學前,沒有買過任何一件新衣服。 其實她們後來也發現,別人送的衣服品質款式都非常好,每個人都把衣服清洗整理得很好之後,才會送給我們,而且又感到非常開心這些衣服有人能接收。而且很有趣的,那些衣服原主人的大哥哥大姊姊,看到 AB 寶穿他們小時候穿過的衣服,都會對 AB 寶有份額外的親切感,也會特別照顧她們。 孩子成長的速度非常快,衣服穿一季也沒穿多少次,隔年就穿不下了,購買時很貴,但是擺在家裡用不到又太佔空間,要直接扔掉似乎又捨不得,難怪朋友把衣服送給我們時是那麼感謝我們,因為這可是幫他們解決一個大難題啊 ! 現代的衣服要穿破是很不容易的, AB 寶接收的二手衣穿不下時,老婆大人清洗整理後,又再傳送出去,沒有說明,也不看出這些是三手衣呢 ! 每個家裡一定都有用不到的衣物電器,找時間整理一下送給需要的人,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也是我們個人生活中就可以做得到的循環經濟的行動。 五年前台灣有一個調查發現,平均起來,每個民眾在衣櫃裡擁有 75 件衣服,其中有二成衣服,也就是十五件是幾乎沒有在穿的。 避疫在家期間,許多人有時間進行斷捨離的清理工作,首先遭殃的就是這些多餘的衣服了,以往很多人都會把這些舊衣服丟到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的舊衣回收箱裡,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回收箱十之八九不是移除就是封起來,因為這些年國外的舊衣需求不如以往,而且在全球疫情之下,貨運缺船缺櫃,原本的回收單位已沒有地方可以消化滿倉庫的舊衣,只好停止接受回收。 舊衣服會這麼多,全世界著名的快時尚品牌是罪魁禍首,因為這些服裝公司可以超量製造超量傾銷取得最低成本,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再加上網購的便利,不知不覺隨手一滑就買了一件又一件不見得會穿的衣服,也自以為自己不要的衣服是捐給需要的窮困人

白天清醒,晚上好眠

圖片
    有一天在開車上班途中,沒頭沒腦的聽到一小段廣播中的採訪,不知誰說的,但是印象很深刻 : 「晚上躺上床睡覺,假如不到五分鐘就睡著,表示你也許是睡眠不足。」     奇怪 ! 那我真的一輩子都睡眠不足了,至少從有記憶以來,躺在床上超過五分鐘才睡著的次數,幾乎幾個手指頭就數完了。     不過以前真的都很晚睡,每天半夜一、兩點以後才會甘願上床,但是第二天仍是一早六、七點就起床準備上班工作。     現在想想,年輕時體力真的很好,學生時代平常忙著辦活動,都是考前才開夜車,往往連續二、三星期每天睡三、四個小時,是很稀鬆平常的事。偶爾趕報告或活動,一天二天沒睡覺也不當一回事。     但是,就如電影裡的台詞 : 「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 」卸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從組織人變成自由人之後,也把自己的作息給改了,除了不再接電話不打電話之外,睡眠時間也從半夜一、二點改成晚上十一點以前一定上床。     只有初期幾天躺上床多花了幾分鐘才入睡,倒是很快地恢復了二、三分鐘就能夠睡著了。     我知道有很多朋友很警醒,很淺眠,甚至常常躺下去要數很久很久的羊。     記得有位作家曾寫過 : 「晚上睡不著代表你白天不夠清醒;晚年睡不著,或許是年輕時蹉跎時光。」這段話還真傷人,又給那些不容易睡著的人帶來更大的精神壓力了 !   據統計,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的成年人有失眠的問題,或許這不是什麼大毛病,但是睡得不好除了立即的疲憊與精神不好,心情低落之外,也會增加精神壓力與疲憊。     睡眠很重要,足量的睡眠才能夠保護大腦的健康並且增進我們的學習能力與記憶力。長期睡眠不足,也會增加許多健康的風險,比如容易肥胖,心臟病與糖尿病,高血壓 …… 等等。   睡不好,少數人是來自生理上器官病變或精神疾病,但是大多數人一開始是來自於外界環境或錯誤的習慣所形成的睡眠品質不良,久而久之,陷入慢性失眠,比如睡前喝咖啡,常常工作到很晚,作息很紊亂,開燈睡覺,或者因為太擔心睡不好而太早上床,反而適得其反。現代人常常會在睡前使用 3C 產品,專家建議最好睡前半小時不用 3C 產品,甚至臥房內不要有太亮的白色光澤。據研究, 3C 產品只要連續使用二小時,會讓褪黑激素的分泌降低二成而影響我們的睡意。因此最好使用半小時就休息十分鐘,避免超過一小時的連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