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9的文章

偷走時間的賊

圖片
「太過份了,居然在我講話時打瞌睡,簡直太不給我面子了 ! 還說他很忙很累睡很少,可是明明他也沒花多少時間在讀書,也沒參加什麼偉大的社團或計劃啊 ! 」 A 寶周末當完家教回家看到妹妹 B 寶就大吐苦水。     B 寶慢條斯理地說 : 「你不知道嗎 ? 現在學生時間都被智慧型手機的行動上網給吃掉了 ! 我看過一個研究報告,日本的中學女生平均每天要回覆二千八百則的訊息,不回還不行呢 ! 不回會得罪人,別人也會排擠你,把你當空氣。想想看,就算一則訊息連看帶回只花五秒鐘,二千多則也要花上四、五個小時啊 ! 」     A 寶也感慨 : 「我覺得現在的學生愈來愈難專心做一件事了,我也看過一個研究報告,說現代人平均每天察看手機 180 次,哇,扣掉睡覺,那不是每小時看十次,幾乎是每分鐘就停下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去查手機,難怪大家的注意力愈來愈差了,隨時就會分心。。」         我看她們談得熱烈,也加入 : 「行動上網很方便,解決我們很多問題,但是我們要想清楚數位工具使用的目的,是為了 增加效率,而非被它控制 ,甚至被無時無刻撲面而來的訊息給淹沒,讓大腦動彈不得。有研究顯示,大腦的認知能力是固定的資源,有點像是電腦裡的暫存記憶體,會被占據與耗盡的。」     B 寶追問 : 「如何搶救大腦的注意力 ? 」     我想了想,說 : 「首先要注意大腦的健康,睡眠充足是第一要件,因為睡覺休息時會將暫存的記憶整理進入長期記憶,也就是清空暫存記憶體,然後才能再度有效使用。然後是運動,因為運動時大腦神經會分泌許多有益健康的激素,也有研究大腦在快樂,喜悅的狀態下運作效率比較好,所以身邊要準備一些法寶讓自己隨時能夠從沮喪、焦慮或煩惱等等負面情緒很快的轉移到正面或寧靜的狀態。哦 ! 對了,將不斷分心上網查新訊息的習慣,改變成定時定量的處理這些零碎的訊息,總之,要有意識的管理我們時間的運用 ! 」           A 寶也想起她那家教學生家長的拜託 : 「該怎麼具體建議我的學生能妥善掌控自己的時間 ? 」     我提供自己使用的方法 : 「或許可以參考我在學生時代的做法, 檢視對時間流逝的感覺與真實狀況 ,我會在每個階段 ( 通常是以每學期或寒暑假為階段區分 ) 挑選一兩個星期來記錄一份詳盡的檢視表。簡單地說,就是鉅細靡遺地記下每天的流水帳,從幾

有效學習VS 無效學習

圖片
     「爸爸,如何應付學校的考試 ? 我家教學生,讀八年級的那位女生,很認真讀書,但是考試成績卻不太理想。」 A 寶向我求救。     B 寶也在旁邊搧風點火 : 「爸爸總是誇耀學生時代花在課業時間很少,卻能用最少的時間應付考試拿高分,分享一下秘訣吧 ! 」      我哈哈大笑 : 「其實你們現在上了大學之後應該也能逐漸體會到,有固定範圍有標準答案的選擇其實是很容易的,真正困難的是,人生選擇是沒有範圍也沒有標準答案。」         A 寶怕我離題 : 「爸爸,你就再跟我們說一次該如何應付考試吧 ? 」           我想了想 : 「很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做題目或反覆背誦課文,可是往往會犯了見樹不見林的盲點,也就是花了很多時間讀書,卻搞不清楚這些章節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事,這個主題究竟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 因此我們一邊讀書一邊要試著揣摩出題老師的心意,或者假設你是編寫這篇課文的專家,自己回答為什麼要用這個圖表,這個章節為什麼要區分為這幾個標題 ? 」          A 寶認為太抽象了 : 「可不可以說得具體一點 ? 該怎麼做 ? 」           我仔細地說明 : 「考試出的題目通常都是重要而且容易忘記或搞混的,我們可以從歷屆考古題知道哪些是重要而容易搞混的。有科學研究發現, 最有效的學習,是學生的心智能溶入老師的心智當中,也就是當我們能『建構』出跟老師一樣的想法,才能夠真正的理解 。這就是我以前跟妳們說的讀書小秘訣,每讀完一個章節,立刻蓋起課本問自己,如果我是老師,會從這段課文中出什麼考題 ? 只要花一、二分鐘想這個問題,然後再花二、三分鐘用自己的話回答出這些猜題的答案。」            我停了一下才繼續說 : 「通常我們閱讀或聽老師上課,都算是被動的學習,即便當時聽的時候能理解,看的時候也能懂,可是過幾個小時,那些原本明白的內容就會變得模模糊糊,因為在讀的當下印象是留在短期記憶的大腦中,就像電腦的暫存記憶體,電腦一關機就不見了,只有經過用我們自己的嘴巴,用習慣的語法重新描述一次,記得喔,不能照著課本原文背,而是用自己的話來講,這樣腦神經才能將這段記憶轉成長期記憶,在學理上這叫固化歷程。」            B 寶跟我確認 : 「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講才能變成長期記憶 ? 」   

幫孩子尋找生命的歸屬

        前些年有一本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作者提醒大家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歸屬,如此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也是人類社會能夠不斷地進步與發展的來源,他把這種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歸屬用「天命」這兩個字來描述,指的是「喜歡做的事」與「擅長做的事」能夠相互結合的境界。   這兩種事情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容易發現,也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事實上,有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花最多時間做的事情,往往不是自己最喜歡做的事,也不見得是自己最擅長做的事,因此都活得不快樂,也不會很有熱情很有活力地面對每一天。   我相信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幸福快樂,可是往往這些焦慮的家長愈是想幫助孩子,卻反而讓他們離自己的「天命」愈遙遠,我想這是因為父母親們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孩子必須選擇那些職業,獲得那些能力或身份,才能追求到世俗認定的所謂成功,因此就壓抑了孩子真正的天賦與興趣。若是孩子從小就有非常特殊的能力與興趣,那當然很棒,家長要從旁引導,並且加深加廣地進入那個領域。可是大部分的孩子在求學階段,也許沒有非常特定的偏好或很傑出的表現,這時候父母親有機會的話儘量讓孩子接觸更多不同的活動與多元學習,然後有耐心地從旁觀察。   不過若以務實的層面來思考的話,孩子的興趣或天賦也許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慢慢尋找與發展,但是在他們上高中沒多久就要選填科系或志願的時候該怎麼辦?的確,每年一到考試選填志願或畢業準備找工作時,大部份的家長恐怕都會相當傷腦筋,該給孩子什麼建議?   我們或許瞭解要支持孩子的興趣與意願,可是,假如孩子自己也搞不清楚什麼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呢?也有可能即便我們願意當個開明的父母,放手讓孩子決定,可是孩子有沒有可能也會被社會價值觀所左右,只看到職業中光鮮亮麗或接受鼓掌與榮耀的一面,不清楚每個行業背後所需的準備或努力?   當然,現代有各種性向測驗來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能力所在,但是每種書面評估都有其限制,就像我們正經八百詢問孩子喜歡做什麼事時,往往一時間也說不出來。   我覺得協助孩子選擇職業時,有二個指標可以參考,第一是回應內心最浪漫的呼喚。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觀察他們對什麼人物典範會感動,對於那一類的故事或電影會反覆再看,這些會觸動孩子內心的事物就是他們熱情之所在。我相信每個人對於不同行業的代表人物,喜好或感動的程度一定是不一樣的,家長可以刻意挑選以不

天涯的盡頭尋找夢田

圖片
今天(2019.3.16.)上午與下午分別在嘉義2個小學演講 ,中午抽空檔到嘉義中學跟 褚士瑩一起用餐聊天 ,他今天幫荒野 嘉義分會的親子團小蜂與小鹿上哲學與思考課 。已經是第6次課程了 ,以後再跟大家分享心得 ,後面附上我幫 士瑩的書寫的序                                                         天涯的盡頭尋找夢田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畝田,    用它來種什麼?    種桃,種李,種春風 ….. 」   看著由時報出版社出版,褚士瑩所寫的「在天涯的盡頭,歸零」這本新書,不禁想起多年前由三毛作詞的這首「夢田」,的確,人人心中都有一畝夢田,只要到一定年紀,這個童年栽下的種子,就會不斷前來呼喚。   知道褚士瑩是非常多年以前的事了。讀完醫學院在馬祖南竿島服役時台灣才解除戒嚴,在那段時間前後台灣才開放一般民眾以觀光旅遊的名義出國,退伍後在醫學院繁忙的工作之餘,看到褚士瑩寫的小說,也陸續看到他在二十來歲時,靠著打工攢錢,就旅行了近百個國家的神奇經歷,實在是非常羨慕也有點嫉妒這個年輕人。   這些年來斷斷續續地看著他的書也間或看到報章媒體對於他的報導,知道他雖然曾經在跨國大企業當專業經理人,卻決定從三十歲起將全職投入非營利組織工作,利用他的企管專業,協助公益團體的發展;也知道他雖然仍然在世界各地飛來飛去,但是卻是推動公益旅行這種新的旅行模式,直到近年赫然發現他居然在對台灣而言相當陌生的國度,經營一個從公益出發的有機農場,一個最專業最有國際觀的企管人才怎麼轉變成最在地而植根於泥土的農夫?在納悶之餘,這本書在他娓娓道來中,總算解答了我的疑惑。    2002 年起,也是在褚士瑩擔任國際間 NGO 顧問的第六年,他接到一個可以回應小時候想做農夫的志願的計劃,到緬甸北部的山區去成立一個環保的農場。   這片山區原本是一片荒涼無人的熱帶叢林,佃農們像游擊隊那樣,每年進入山林掠奪資源,一季噴灑幾十次農藥,收成後放一把火燒山,沒有人知道甚麼時候這塊土地還能再利用,但是慢慢的,在堵士瑩費了幾年的努力,一個多種族的有機農作社區形成了,整個弄曼農地也變成自然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很佩服褚士瑩在非常年輕時就很自覺的成為一位務實的理想主義者,知道在獻身於公益團體之前,要先有非常專業的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