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1的文章

關於自然荒野與物質文明的隨想

圖片
  隨著人類追求更舒適更便利的文明生活,在科技的幫助之下,人類所到之處,自然荒野就遭到破壞甚至滅絕,這兩者似乎是相對立的價值選擇。    不過在人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從狩獵時代與野獸博鬥掙扎著活下來,一直發展到今日高度複雜的文明,哲學家懷海德曾經這麼形容:「自有人類以來,不知道經歷多少落日時光,忽然有一天,看著西方的落霞,而『呀』了一聲,人類的文明自此開始。」   我非常喜歡這段描述,的確,野蠻與文明的分野,來自於對自然美好的感受與讚嘆,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不必整天為了活下來而耗盡心神,開始有餘裕欣賞周遭的世界時,文明才得以發展。   這種對美好的感受與生存的實用價值是不同的,因此,哲學家康德這麼定義:「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提醒我們,若是所做所為都考量到「實用目的」的時候,就喪失了美的可能性。   不過在這個變化迅速焦慮憂鬱的時代裏,自然荒野有更不可或缺的價值,因為可以接觸到比我們這個短暫人生,以及周邊瞬息被取代的物質器物,更為長久的事物,因此可以安定我們浮躁的心情。   而且,隨著人類文明演進,人類習慣於以主宰者的勢態操控這個世界,逐漸忘掉了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一旦發現即便科技再進步,我們的肉體還是會變老、衰敗,因此就產生了惶惑不安的情緒。   這是人類與自然生命疏離才會有的恐懼,從古至今,與荒野大地始終保持接觸的原住民部落,與自然共處中會發現,個別的生命雖然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但生命永遠不會消失,大自然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外,還有一種韻律,那就是春夏秋冬、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的循環,這種體會可以使我們安心的面對死亡。   現代人因為工作與生活便利性的關係,逐漸集中到城市裏來,地球上所有城市的面積加起來,佔不到百分之三,但卻聚集了過半數以上的人口,當房子愈蓋愈高之下,人們離土地與自然也就愈來愈遙遠了。而且因為空間規劃失當,我們無法悠閒地停留,於是整天在街道上來來回回地奔走。同時為了鼓勵消費,不斷地蓋大賣場、百貨公司,一棟棟建築物將自然生命趕出了我們的視野。心靈一旦被慾望塞滿,也就失去了柔軟的情感。   從生態經濟學的分析可以得知,一塊原始的大自然,對人類、對萬物長遠上的價值是最高的,可是一旦經過人為開發,即使短期內可以獲得經濟或物質上的利益,但一年一年過去,它的價值就會遞減,終究比不上保留完整的自然野地。  

我的新年新希望

圖片
  新年新希望,在小時候還有作文課的那個時代裡,這個屬於應景的題目不知道寫了多少次,就像我的志願一樣,只是不管是願望或志願,隨著年歲增長,一年比一年縮水。 其實若真的願望能實現,十多年前還在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時,曾寫過一篇遊戲文章,提到我有一個願望──希望每個開車的人從車窗丟出去的任何東西都立刻飛回貼在他的鼻子和嘴巴上。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願望是因為當時剛好有好幾次看到有人從車窗將垃圾往外丟,有時是煙蒂,有時吐痰,吐檳榔,有時是易開罐飲料 …… 。實在很難想像有這麼粗暴不尊重的人,由小見大,有這麼些對周遭環境視若無睹又自私自利的人民,自然生態的被破壞當然是理所當然了。 提到由小見大,就想起美國紐約的經驗。在二十多年前,紐約的治安之糟大概可算居世界數一數二的。後來能在短短時間改善(紐約是有千萬人口的龐大都市),歸功於「由小見大」的「破窗理論」。新市長增加數萬名警力,全部警力就針對地下鐵亂塗鴉的改善及捕捉在地鐵入口閘門跳躍以逃票的民眾。非常神奇,但是數十年恐怖暴力的都市就此改頭換面卻是事實。   話題扯遠了。 新年希希望,坐在家裡陽台遠眺都市紅塵,我倒是有一些願望──希望自己是天下第一閒人。 就像作家黃明堅寫的: 「做一名閒人,對我來說,是相當高的理想。 忙人把地球上所有重要的事情做完了,剩下來給閒人的,就是無事可做的幸福。 遠方的戰爭已經開打,修憲會議快馬加鞭,民主改革在街頭進行,文化復興自有委員會處理,早報出刊了,晚報正在印。就在我起來的那一刻,世界上的大事都已分派好人手,獨獨漏了一名閒人。 於是我只好放上音樂,打開書,沏一壼茶,然後,暗自讚歉,閒著真好。」   如同黃明堅一樣,我把做一名閒人視為我最高的理想,「貪懶」不只是新年新希望,還是我的本性。我的懶,在學生時代的寒暑假,可以懶得出門找吃的而七天七夜待在書房吃泡麵。我的貪懶,可以不接電話不打電話過一個月又一個月。偏偏矛盾的是,懶不要緊,我又貪心,除了讚歎古木千丈之外,又不免跪伏於地驚呼那微小毛氈苔的神奇與美麗!是啊,貪心,正如席慕容所寫的:「這人世的一切我都希求,快樂啊憂傷啊,是我的擔子我都想承受。」到書店轉一圈,看到許多自己在不同階段所醉心的範疇,歷史文化、教育、哲學、社會科學、文學 …… 各類熟悉的書籍都曾經那麼狂熱過,直到現在還貪心的想樣樣涉獵 「

老荒野同學會聚後感想

圖片
   這些年在年終時,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的老伙伴,蘇崧棱 ( 自然名叫樹大棵,也是大夥稱呼他的德高望重 ) 都會出面號召舉辦老荒野同學會,每次大約都有七、八十位左右的荒野老伙伴出席,看看大家的荒野資歷,七、八成是在協會成立之初五、六年就開始當志工,少數是成立十年以後才加入荒野,這些荒野資歷不滿二十年的「新」伙伴,大概都是目前持續在荒野當志工幹部,所以跟這些早期老伙伴或多或少都有聯繫。     很開心看到這些荒野成立初期,一起打江山的伙伴,雖然許多人因為成家立業,因為工作或家庭,而漸漸淡出荒野,但是相信每個人都會懷念年少那麼純粹的信念與付出,那是生命中值得記憶的青春啊 ! 當然,也有一些很幸運,或者很幸福的,二十多年來一直待在荒野裡當志工的伙伴,也是因為他們一直在荒野,才能串起老伙伴跟現任志工幹部的聯結。       這得在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我在寫給伙伴募款信裡提出讓台灣擁有一個全民性的百年環保團體的期待,當時我提出幾個條件,這是一個全民參與 ( 眾多志工願意行動、出錢又出力 ) ,獲社會信任,財務以民眾小額捐款及會費為主,會務公開透明 …… 或許當初的指標還要加上兩個互為表裡的條件,第一是這個團是否讓曾參加過擔任過志工的伙伴以曾是它的一份子為榮,並且有機會的話,就義不容辭願意幫忙, 第二是,這個團體是否不斷有新伙伴加入,並且勇於承擔新時代的挑戰 ? 百年團體關鍵的就是有一棒接一棒的優秀人才持續加入。       在這個年終聚會前一個月,伙伴們在 Line 上開了群組,並且翻箱倒櫃找出當年的老相片做回顧。      其實不用看相片,即使在相隔二十年,彼此再相見時,我們看到的其實不是眼前的形體,而是穿越時空到當年彼此初相識的音容笑貌。 我們像是那各自下山打天下的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便日後已練得各派掌門人,大家記得的仍是彼此的原形啊 !

愛她,就不要傷害她

  站在合歡山上往清境地區看下去,沿著山壁,數十條塑膠取水管密密麻麻地綑住了青翠的山巒。   忽然想起美國西雅圖酋長的一段話:   當所有的野牛被屠殺殆盡,   所有的野馬被套上韁繩,   所有幽秘的林蔭,佈滿人的汗臭,   電話線如幽靈般,綑綁以往豐饒的山坡,   人生還剩下什麼?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他。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裏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靜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盛行。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裏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不該出賣整座山的靈魂,當每個人都到山上找希望時,不經意中會不使山林失去了它的未來?     年輕時,我很喜歡到清境農場那一帶,因為合歡山、奇萊山、能高山、安東軍山等氣勢雄偉的山岳環繞,湛藍的天空,加上淺淺深深的各種綠,以及色彩鮮艷奪目的野花,這裏簡直是上帝的花園。   那時候,幾乎看不到房子,小小的農舍隱身在層層山巒中。 1960 年代,國防部退輔會為了安置來自滇緬地區退役軍人,將清境一帶的國有林地承租給他們,其中有些榮民的眷屬是滇緬地區的少數民族擺夷族。     從 1993 年起,政府開始釋出農地,將國有土地賣給承租戶,自此這些土地就變成私有,可以自由買賣。西元 2000 年農業發展條例通過,開放非農民也可以購買農地,並且可以在農地上蓋佔地不超過十分之一,高度不超過 十公尺 的「農舍」,自此,全台灣滿山遍野就開始出現了豪華大農舍,甚至有些以農舍民宿之名蓋成觀光飯店般大的建築,他們以人頭多人持分的方式來鑽法律漏洞。   假設農發條例當初的理想是為了因應加入 WTO 之後,希望讓台灣的小面積耕種方式可以集合成較大的生產規模與經營模式,才能和國外競爭,可是幾年下來,農民真的受惠了嗎?還是台灣農業徹底崩盤的開始?甚至造成農地惡化,生態環境遭破壞,將毀損了農業生產的根與土地的生命力?   清境農場一帶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因為農地私有加上國人一窩蜂的習慣,當然,還有所謂生態旅遊或媒體宣傳造勢的影響,幾年內,這個地區已成了高山的鬧市,在毫無整體規

你真的認識台灣嗎?

圖片
  台灣雖然只是一個面積僅僅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小島,但是因為複雜的地形,豐富的生物種類,向來被國際的自然學家視為研究大自然的寶庫。 台灣超過 三千公尺 的高山有兩百多座,一百多條大小河川,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濕地 … 這種複雜的地形地質、海拔高度以及氣候因子,產生了相當不同的植被,也成就了台灣極富特色又多變的風景,往往相隔不過幾公里之距,但彼此的風景截然不同,常讓那些來到台灣的外國人覺得柳暗花明、目不暇給 。 複雜的地形成就了台灣地形景觀的多變與美麗。像海洋地形、河流地形、平原地形、盆地、泥火山、火炎山等等,都非常可觀。 台灣的地理位置雖然接近熱帶,但是境內的高山地區提供了北方溫帶及寒帶植物的生育地,因此,在台灣複雜的氣候、地形、地質、土壤條件下,植物演化成許許多多的台灣特有種及特有亞種(全世界只有台灣才有的,叫做特有種或特有亞種),但是由於台灣土地無計劃的開發,森林的濫伐、珍稀植物的濫採,以致瀕臨絕種的植物與日俱增,至今已有三百三十多種面臨滅絕的危險。   而且台灣擁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特色,若是用最簡單的一句話描述,我會說:「在全世界最大的海洋與全世界最大的陸地交界,同時在北迴歸線上,有一大群非常高的山從海底浮上來,這座高山島就是台灣!」   北迴歸線附近是亞熱帶與熱帶,同時高山代表不同的溫度,因為高度每上升 一百公尺 溫度降低攝氏零點六度,所以當平地十多度時,高山上就是零下的氣溫。平常在地理課上課讀到台灣的氣候與物種生態包括熱帶、亞熱帶、溫帶與寒帶,我們隨口背背,好像沒什麼,其實仔細想想,所謂熱帶生態就是赤道附近的生態,寒帶生態就是北極圈附近的生態,全世界有那一個地方,我們白天可以從屏東墾丁附近開車,那是屬於熱帶生態,然後一天之內到達中部 三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上,那是寒帶的生態,我們隨時可以停車觀察或採標本,從赤道生態一直觀察到北極圈的生態,不用搭飛機,全世界還可以找到多少地方像台灣一樣?   這是因為台灣位在北迴歸線上,山很高,地方又很小,才有這樣的特色。而且整個台灣 三千公尺 以上的高山有兩百多座,面積佔全台灣百分之六十幾,我們簡直可以說整個台灣就是一座山。   而且我們說台灣從海底浮出來,表示台灣是兩個板塊撞擊產生的,所以地震多也是台灣的宿命,甚至可以說是有地震才產生了台灣!  全世界最大的陸地是歐亞大陸,全地球最大的海洋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

圖片
  聖誕節當天到國家音樂廳參加了大提琴家張正傑教授的親子歌劇音樂會。    我相信全台灣 ( 甚至於全世界 ) 能夠像張教授這般,以極富創意及生動的詮釋方式,每年主辦這麼多場膾炙人口的音樂會,並不多見。    音樂家辦音樂會不稀奇,難的是能夠辦這麼多場次,場場精彩品質又高,更難的是場場滿座。這除了歸功於他對音樂的熱情外,他個人就極富魅力,擁有許許多多的粉絲。    像昨天下午我參加的音樂會,雖然節目單是親子音樂會,雖然對象是以家中有幼童或學童的親子為主,但他卻大膽的挑戰對孩子來說有點難度的歌劇曲目。更神奇的是現場滿座的孩子笑聲不絕、安可聲不斷,居然完全能聽得下比如「費加洛婚禮序曲」、「公主徹夜未眠」、「魔笛中的上鎖歌」等等。當然,張教授邀請來的男女高音、次女高音、男中音表現也極為傑出,且能夠適時戲而不謔的引導孩子聆聽美妙的歌曲。      之所以有機會生平第一次坐在國家音樂廳第一排正中間的座位看表演,是因為最近與張正傑教授聊天時,他得知我因為每次都買不到票而從來沒聽過他的音樂會,特別邀請我參加。其實昨天他有兩場音樂會,下午場是親子限定,晚上場是給一般社會大眾。我挑選了下午場,近 90 歲的岳母帶著六十來歲的女兒女婿,我們的確也是名正言順的親子啊!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這句話是尼采所說的,基本上我同意他說的話,但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他,大概沒有料到,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生活中,聲音已經太多了,多到像身處被污染的空氣中般,幾乎是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在這一堆「聲音」中,屬於粗糙,喧囂的居多。因此,生活中沒有音樂,固然是一種錯誤,可是生活中有過多庸俗,粗鄙的音樂,恐怕也不是正確的。八年前搬到山裡面,並且把電視機拿掉,就是冀望能夠有現代人最渴求的安靜與空間,讓音樂就是音樂,寧靜就是寧靜。 如何區分粗俗與精緻?大概音樂的欣賞與對美感的認知一樣,在普及或流行的大眾層面而言,是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所好,但是精緻的東西,是有所不同的,大略而言是均勻、細膩、華麗、有韻味、有意境,而且除了一般的娛樂消遣功能之外,還能擴大我們思考的空間與情感的蘊藉。 因此,精緻的音樂,比如說古典音樂的交響樂或巴洛可時代的樂章,都有相當多的理性成份,我們可以說其中表現的感情是蘊涵在理性的秩序之下的。因此古典音樂相對於粗

我的閱讀之旅

圖片
    最近這些年,不管到圖書館或書店,看到滿坑滿谷印刷精美內容豐富生動,種類繁多的兒童圖物,內心總是充滿許多複雜的情緒,一方面是羨慕現在的孩子有這麼多精彩的書可以看,可是另一方面又很感慨現在的孩子因為影音聲光娛樂太多,很容易失去了安安靜靜進入閱讀世界的機會。我的童年時代沒有電玩,沒有什麼才藝班補習班,也沒有什麼好看的電視節目可以打發時間,因此課外書很快就成為排遣寂寞的良伴。     民國五十幾年讀老松國小,那個時候台灣經濟正從農業慢慢轉型為工業,大部份家庭雖然清苦,但是社會風氣純樸,也相當具有人情味。還記得拿著玻璃罐到巷口雜貨店「打」花生油的情景,當時家裏買雞蛋都是挑較便宜的破蛋,可是即便生活這麼拮据,父母親還是會省出一點點錢讓我們到位在牯嶺街的舊書攤買書。     當時也正是台灣人口急劇增加的階段,老松國小學生人數超過一萬人,因為校舍不足,學生只好分為上午班跟下午班共用一間教室,也就是某些班級這星期只要是上午上課 ,隔周就改成上午放假下午上課,各班輪流著只上半天課。印象中就有許多沒有玩伴的漫長午後等著打發。我們家住在萬華火車站後面大理街的一間小小的二層小公寓,二樓頂有個斜斜的小閣樓,我常常一個人坐在閣樓窗戶邊看課外書,在安靜閱讀中憧憬著外面的廣大世界。     後來讀中學時我發現志文出版新潮文庫出了一本翻譯書:「屋頂間的哲學家」,書中貧窮又喜歡看書的主角就是住在這樣的閣樓,也常常像我一樣,邊看書邊看著窗外的芸芸眾生。我非常喜歡這一本書,一直到大學吧,有同學或朋友生日,就送他們這本書當生日禮物,印象中至少送出去好幾十本呢!     不過讀小學那時候台灣物質還很匱乏,書算是很珍貴稀有的,即便我們到舊書攤買殘缺不全的便宜舊書 ( 真的,當時舊書攤的書不是缺封面就是會掉內頁 ) ,買得起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根本填塞不了我的閱讀胃口,當時圖書館很少,藏書其實也不多,距離住家又非常遠,而且一次也只能借兩本書,往往去一趟圖書館折騰半天借回家,沒多久就看完了,實在划不來。     幸好小學時功課很好,一直當班長,當年當班長其實還蠻有威嚴的,於是就利用班長的「權威」與頭銜,到遍每個同學家作客,同學的家人都很歡迎,希望他們的孩子能跟我這個好學生在一起。其實我每次去同學家主要目的是去看他們家有那些課外書,然後就花一點時間幫同學把書重新排列,分成二堆,一邊是我已經

全球環境變遷與環境教育

  記得還沒有多久以前的從前,父母下班小孩放學後,都還會在住家附近乘涼聊天玩耍,可是現在孩子回到家,就躲在屋內開著冷氣,因為討厭流汗而不願意出門。   的確,城市裏愈來愈熱了,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往都市集中,住宅愈蓋愈密,阻隔了風的流動,另一方面,汽車的廢氣,冷氣機排出的熱氣,也鬱積在水泥建築之間,所以城裏比空曠有植物的鄉下溫度高攝氏三到五度。   透過這種感同身受的炎熱,我們可以趁機和孩子討論整個地球愈來愈熱,已經形成所謂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而且對人類的影響不只是熱一點而已,暖化會造成海洋與大氣的循環改變,稱為全球氣候變遷,這也是這幾年常常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地球發燒了。   因為我們人類在這幾十年裏面,用了太多的電以及汽油,因為不管是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從生產製造到運送,都會用到石油,產生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會留在空氣中,像罩子一樣,把太陽照在地球上產生的熱氣留下來,排不出去,時間久了,地球就發燒了。   同時,因為温度高,南極的大冰層也開始融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住在海邊的房子將來會被淹沒;而且温度一高,蒼蠅蚊子也會愈來愈多,傳染病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個地區。 2007 年五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經自一百多個國家二千多位科學家與政府代表在多日討論後,提出了報告,除了預測未來全球將增高溫度攝氏二到六度,這將會造成二十億人缺水以及百分之三十的物種滅絕,因此報告中要求世界各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將氣溫增加的幅度控制在攝氏二度以內,避免暖化帶來全球災難性的環境變遷。   這幾年,全世界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想了許多方法來讓地球發燒的情況能降下來,幾年前一百多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定的規定稱為『京都議定書』,就是希望各個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不要再增加了,不過,這個規定必須要每個人都一起努力才有機會達成。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可以做什麼呢? 在吃的方面,儘量不要喝冰涼的罐裝飲料,因為這樣的飲料從製造、運輸、保存、降温,到最後的廢棄物處理,都會產生非常多的二氧化碳,讓地球更熱。我們最好自己準備隨身的水壺,不要吃遠方運來的食物,而且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