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環境變遷與環境教育

 記得還沒有多久以前的從前,父母下班小孩放學後,都還會在住家附近乘涼聊天玩耍,可是現在孩子回到家,就躲在屋內開著冷氣,因為討厭流汗而不願意出門。

  的確,城市裏愈來愈熱了,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口往都市集中,住宅愈蓋愈密,阻隔了風的流動,另一方面,汽車的廢氣,冷氣機排出的熱氣,也鬱積在水泥建築之間,所以城裏比空曠有植物的鄉下溫度高攝氏三到五度。

  透過這種感同身受的炎熱,我們可以趁機和孩子討論整個地球愈來愈熱,已經形成所謂溫室效應與全球暖化,而且對人類的影響不只是熱一點而已,暖化會造成海洋與大氣的循環改變,稱為全球氣候變遷,這也是這幾年常常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地球發燒了。

  因為我們人類在這幾十年裏面,用了太多的電以及汽油,因為不管是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從生產製造到運送,都會用到石油,產生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會留在空氣中,像罩子一樣,把太陽照在地球上產生的熱氣留下來,排不出去,時間久了,地球就發燒了。

  同時,因為温度高,南極的大冰層也開始融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住在海邊的房子將來會被淹沒;而且温度一高,蒼蠅蚊子也會愈來愈多,傳染病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個地區。

2007年五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在泰國曼谷舉行會議,經自一百多個國家二千多位科學家與政府代表在多日討論後,提出了報告,除了預測未來全球將增高溫度攝氏二到六度,這將會造成二十億人缺水以及百分之三十的物種滅絕,因此報告中要求世界各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將氣溫增加的幅度控制在攝氏二度以內,避免暖化帶來全球災難性的環境變遷。

  這幾年,全世界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想了許多方法來讓地球發燒的情況能降下來,幾年前一百多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定的規定稱為『京都議定書』,就是希望各個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不要再增加了,不過,這個規定必須要每個人都一起努力才有機會達成。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他可以做什麼呢?

在吃的方面,儘量不要喝冰涼的罐裝飲料,因為這樣的飲料從製造、運輸、保存、降温,到最後的廢棄物處理,都會產生非常多的二氧化碳,讓地球更熱。我們最好自己準備隨身的水壺,不要吃遠方運來的食物,而且吃多少準備多少,不要剩下食物。

  在穿的方面,就儘量珍惜物品,不會常穿的就不要買,而且舊衣服除了丟掉之外,還可以有許多利用的方法,也許你不需要的東西,可能會是別人很好用的寶貝。

  在住的方面,養成隨手關燈的習慣,儘量不要吹冷氣,多爬樓梯少搭電梯,家裏的插座改成可以開關的,因為有很多電器用品在待機狀態也會消耗掉許多電力。而且除了關掉電源之外,拔掉插頭還可以省下大約10%的待機運轉的電力(若不方便將插頭拔來拔去的話,建議可以買附有開關的延長線,那麼只要將電源延長線的開關關掉就可以了)

  在行的方面,多多走路或騎單車,這不但可以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要去較遠的地方,儘量搭乘大眾交通工具。

 

  以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所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想不到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現存的一代就會遭遇得到。

因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利用石化燃料的動力製造許多機器,進而透過大量生產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是也由於這些進步的科技以及在通訊、運輸協助之下的全球化競爭,人類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這些年各國的領導人也警覺到,因為自然資源的限制以及全球環境變遷的影響,人類的文明已經面臨無法永續下去的危機。

  自然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是可以再生及反覆使用的。石化燃料是最典型的不可再生資源,用掉一滴就是少一滴,空氣與水基本上是可以循環反覆使用的生存必需品。

  可是即使像似乎取之不竭的水,最近聯合國指出,到了2025年,全球將有27億人嚴重缺水,而目前就有12億人飲用不乾淨的水,約有25億人缺乏適當的廁所或下水道,霍亂、痢疾等和水相關的疾病,每年拿走超過500萬人的生命。

  台灣的降雨量非常豐沛,可是卻經常得面對缺水的窘境,因此,台灣的水不是不夠,而是管理不當,如何使每一滴水發揮最大的效能,是政府與民眾必須共同努力的。其實對於一般消費者而言,價格高低會影響我們使用的節約行動的意願,台灣的水費很便宜,日本大約比我們貴三到四倍,連國民所得遠低於台灣的中國大陸,水價也比我們貴將近一半。因此,台灣每人平均用水量比德國多一倍。

  我們要更宏觀的瞭解環境問題,也要儘量學習具體可行的方法。不過,對於迫在眉睫的危機,其實懂多少並不重要,做多少才重要。

 

不過,除了要孩子要珍惜資源節能減碳之外,也要讓他們尊重所有生命,能以同情與愛心來看護所有生命,因此,能夠帶孩子到戶外,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與美好,甚至想辦法讓他們被大自然的生命所感動,才是最重要與根本的辦法。

同時也要讓他們瞭解人類的存活與發展,也依賴著所有自然生命的貢獻。比如說,我們吃的食物中,百分之八十以上,需要蜜蜂幫忙傳播花粉,最近幾年蜜蜂大量死亡,造成了農作物產量減少。有一首英國童謠這麼唱著:「釘子沒了,鐵蹄就丟了,鐵蹄沒了,馬兒就丟了,馬兒沒了,騎士就丟了。」

若騎士沒了,一場戰役,整個戰爭,甚至整個國家都會受影響,所以,同樣的,若是蜜蜂死了,很多花因為沒有傳粉也死了,靠這些花的果實為生的動物也死了,吃這些動物的動物也死了!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一些小小的改變,或許就會對其他生物造成很大的影響,這是所謂食物鏈的環環相扣。因此,一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度與其複雜性有關係,一個群落中,若共存的生物種類愈多,表示生物種類間的關連愈多,對大自然的改變,以及突發災變的抗拒力或適應性也愈大,因此,保持生物多樣性,尊重所有的生物,讓所有的物種都能活下去,對整體地球生態與人類生存非常重要。再舉個例子,比如我們要愛惜樹木,除了樹木可以提供我們果實木材使用之外,森林在穩定氣候清淨空氣,吸收二氧化碳,產生氧氣,還會防止土石流,山洪爆發,一方面使人類免於水災,一方面也使我們免於乾旱之苦,一棵樹木等於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有許多藤蔓、蕨類與蕈類都依賴著樹存活,還有數不盡的微生物、昆蟲、鳥類與哺乳類也都棲息在樹上。

至於在孩子面對一個生命時,比如昆蟲,我們可以如何引導?有一些孩子或許因為好奇,或許因為調皮,會把蜻蜓摘掉翅膀或把蚱蜢的腳折斷,我們可以用同理心對孩子提出比喻:「假如今天來了個好奇的巨人,把你綁起來,折斷你一隻手,你會怎麼樣?如果折斷兩隻手呢?」讓孩子以自身經驗來感受到這些昆蟲也是活生生,有感受的生命。

孩子在成長中,會有一段對自然環境特特別敏感的銘印期,這也就是一個人「故鄉」情感的來源,這時期跟土地環境的接觸,就像個人生命的根紮在土地上,形成一生認同的故鄉,一生情感依戀之處,也會是個人生命意義與自然生命相連結的機會。

 

  環境是共業,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我們共同生活的環境而獨善其身,就算是你再有錢,再富可敵國,都無法自外於這個文明,這個地球。

  共業唯有以共願來化解,當我們每一個人都願意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付出行動以及改變我們的生活時,現在的危機或許就是我們的轉機。

  全世界環境運動的啟蒙者,寫「寂靜的春天」的瑞秋卡森女士曾這麼說,人類正站在十字路口,一條是走慣的舒適大道,但終點是死亡,另一條是新路,不大好走,但,這是唯一希望。因此,破壞或復育,稀少或豐盛,改善或惡化,將視我們有所為或有所不為而定。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