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1的文章

退化性膝關節新觀點

圖片
    人類在數百萬年前由樹上移到地面,選擇不同的活方式,為了覓食與禦敵求生存,開始了直立行走,空出前肢變成萬能的雙手,雖然是文明進展的關鍵,但是直立之後,腳的膝關節必須承受全身重量,而且兼負轉動、跳躍、跑步及各種動作,受傷的風險比任何關節都大,而且受傷後影響行動的能力,很快會加速身體的衰老及各種器官退化與疾病的產生。     因此善加保養膝關節是健康老化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居然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有膝痛的困擾,而 「退化性關節炎」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     所謂「退化性」,顧名思義,好像是因為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是老化所致,所以會認為,這種自然退化的膝蓋軟骨,一旦破壞就沒辦法再生,因此嚴重一點的話就換上人工關節,沒那麼嚴重的就服用消炎止痛藥,或吃如葡萄糖胺之類含有軟骨成分的營養補充劑,或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的注射。     但是不管是吃的打針的,效果都很有限,往往只是暫時緩解,甚至有的研究認為恐怕只是安慰劑效應,而置換上人工關節的患者,也有相當比率無法恢復原先的功能,還是會痛,或者行走還是有困難,所以當膝關節痛到干擾生活時,要不要開刀是令人相當困擾而不知該如何抉擇的事。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膝關節健康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在長期研究後,有不同的見解,認為膝蓋軟骨一直在新陳代謝,正常使用的磨耗是會再生的,只要去掉不當破壞的力量,即便軟骨已經有相當損傷,還是有機會慢慢長回來的。     那麼破壞的來源是什麼 ?     他認為膝蓋內普遍存在的內側皺襞,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所謂「內側皺襞」是膝關節滑膜囊在發育過程中,沒有完全退開所形成,外型像是衣服的皺摺,年輕時透明柔軟有彈性,但隨著年紀增加,每年膝蓋好幾百萬次的彎取與伸直,這個原本柔軟的內側皺襞會不斷受到軟骨摩擦或夾擊,開始纖維化,慢慢失去彈性而變硬,反過來對軟骨組織造成摩擦傷害,同時發炎的內側皺襞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腐蝕軟骨。     當磨損加上腐蝕的力量,軟骨破壞後會碎裂出小碎片,這些碎片像細碎小石粒摻雜在上下左右旋轉的關節運動中,當然會造成更多的磨損,除了會有瞬間劇痛之外,也會讓軟骨的破壞加劇。     因此,當關節已破壞到很嚴重時,也就是從 X 光片可看到軟骨磨損已超過一半,上下骨頭已長出骨刺 ( 骨刺的形成是因為關節韌帶

以生命寫的書

  誠品書店的創辦人吳清友先生,他替台灣創造了美好的風景,他的故事也成為台灣美好的傳奇之一。     他說 : 「對我而言,起心動念是善的就是明智的決策,這事成不成已經無關。」誠品書店也是台灣第一個營利的商業書店,卻歡迎讀者在書店看書,並且把書店空間當成圖書館在設計。     吳先生喜歡看書,但是他認為光閱讀是不足的,一定要有生命與思維的回應,好像人和書之間,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如果人書之間沒有那種糾纏就絕對不夠深刻。若閱讀不融入你,那只是殺時間的消遣。      閱讀可以帶來同理心。他曾經在接受一個採訪時有這樣個感慨 : 「我最近有一種心境,我沒沒有資格認為,苦痛不該歸我,貧窮不該歸我,苦難不該歸我。若不該歸我,那該歸誰 ? 生命環環相扣,所以別人的苦難,可以說是代你受難,假使不是他們受難,可能就是你受難,你是幸運的一群,不要認為苦難的一群和你無關,你可以理直氣壯的說,苦難不該歸你,該歸他們嗎 ? 」     他喜歡看那些可以幫忙了解自己的書,比如梭羅的湖濱散記,赫塞的孤獨者之歌,以及弘一大師傳 …… 等等。     因為,真正能感動他的書,都是用生命寫的書。

電影教會我們的人生大事

圖片
    這一期 「生命雜誌」的專題是「電影教會我我們的生死大事」,其中有一篇是記者採訪我,希望我推薦一些適合闔家觀賞談死亡的電影。     其實要跟孩子談死亡的議題很不容易,在訪談中我分享了幾個去年底在不同場合導讀電影的經驗。     這些年常有機會導讀電影,最近的一次是疫情期間六月初,在家裡幫國家圖書館拍了四部電影導讀的影片,其他大多是應邀到各學校或機關團體辦的演講中介紹電影,其中我最喜歡的是小規模的親子電影導讀,人數不超過三十個最理想,一起觀影後分成大人一組,小孩三組,然後分組討論與分組比賽提問的數量,然後我就各組提出的問題與孩子們討論。     因為有比賽,孩子就會積極參與,而且題目是他們提的,我回答或再丟回一些值得進一步思索的追問,通常他們會聽得很專注,互動的氣氛也會很棒。     人數不能太多的原因是才能讓每個人都參與,不管提問或回答,都會有點為「小組爭光」的榮譽感。這種討論方式,我在小學、國中與高中都帶過,效果非常好。     後面附上記者所寫的電話採訪稿。   記憶,就是永遠的存在     印度貧民窟有一對小兄弟,住家附近開了一間高級披薩店,他們想吃披薩卻沒錢買。阿嬤看著宣傳單上的照片,依樣畫葫蘆做了個披薩,小兄弟覺得不像,於是撿煤碳賺零用錢,好不容易存到一點點錢可以買披薩,卻因為穿著破舊被店員趕出來。回到家裡,小兄弟意外聽到阿嬤驟世的消息 ……     「為什麼阿嬤會死 ? 」今年初,山上部落小學舉辦《披薩的滋味》電影欣賞會,六個小組的孩子們不約而同提出相同問題。     「不管親人離開這個世界,或到遠地工作不常見面,只要我們想到對方,他就會活在我們心裡,永遠陪伴我們。」那天的導讀者李偉文,他是牙醫師,也是親子教養作家、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看到孩子們提的這個問題,他坦言十分意外,因為電影主要探討印度貧富差距問題,阿嬤過世只是其中簡短片段,沒想到竟然引起這麼多小朋友注意。     與主辦單位深談之後,他了解,原來部落孩子幾乎都是隔代教養,影片中的阿嬤的死才會引起共同關注。     帶孩子從知識面探討     「電影和原著各有所長,文字可以描述得非常細膩,電影則將有很多細節化為場景,讓觀眾很快進入情境,深入議題。」李偉文有一對雙胞胎女兒 AB 寶,他從孩子讀國小開始,經常挑選適合親子觀看的電影一起欣

關於跑步,你還在等什麼?

圖片
    最近有二位朋友身材的改變,刺激了我們這一大群歐巴桑歐吉桑。     一位是認識二十多年的老朋友,自認識以來,就屬於略胖,有點腰圍的身材,想不到這二、三年他自行創業比較忙沒有碰到面,日前再遇到,嚇了大家一跳,身材精壯如小伙子不打緊,居然還出了一本減肥的書,重點是他善加利用科學儀器監測自己的身體數據,然後佐以飲食控制及運動。     另一位認識四、五年,雖然體力不錯,大伙兒登山健行時他總是一馬當先,但是身材也屬於略為發福的模樣,想不到最近在二次活動中間的二、三個月沒見,整個肚子就不見了,他居然只用一個招式就恢復身材,也就是每天晚上邊看電視邊原地跑步。     經由這兩位好朋友的啟發,讓我這個總是以 「沒時間」當藉口的懶人,下定決心結合兩家之長,買體重計體脂計及用碼表及筆記每天的運動量,然後抽空檔原地跑步,同時邊跑邊伸展自己的雙臂,不管是前後擺,往上伸展或一邊擴胸,總之,就是同一個時間做兩類型運動。     這種原地小跑步是最方便的,不必找場地,不必裝備 ( 穿鞋赤腳皆行 ) ,隨時隨地任何空檔都可以進行,三分鐘二分鐘也好,三、四十分鐘也行,總之只要願意隨手登錄時間,每天跑步的總量就不會太少。     從演化來講,人類的身體結構可以算是所有動物中最適合長途奔跑的,雖然有許多動物跑得比人類快,但是持續力都比人類差,在一望無際的草原跑馬拉松的話,除了人類之外,所有動物都會倒斃而亡,牠們沒有辦法像我們可以連續跑十個小時以上,據說現在非洲還有些原住民族,徒手追趕羚羊,跑到羚羊因為無法排汗體溫上升而倒斃,再輕鬆地扛回部落。     有學者研究指出,人體的結構為適應長跑,演化出種種獨門武器,首先是從頭到頸部有一條韌帶,能在跑步時讓頭來回擺動平衡,加上臂部的穩定,足以讓身體保持流線省力的順暢,再加上我們的嘴巴可以吸進大量的空氣,全身的汗腺更是一流的體溫調節器,這是許多動物缺乏的流汗功能,更重要的是,人類的大腦會給予持續跑步的狀態一種美妙絕倫的獎賞,有個名詞叫做跑步者的愉悅感,當人們跑到筋疲力竭,體力似乎要耗盡時,大腦會適時的分泌大量的腦內啡,這是一種類似嗎啡的興奮劑,讓人情緒高亢,原本的肌肉痠痛,似乎要虛脫的感覺就此一掃而空,得以繼續往前跑,幾十萬年前,人類就是靠著跑步,免於挨餓而存活下來。     許多跑馬拉松的朋友都說,跑馬拉松會上癮,指的大概就

為何要學習歷程與主題探索

圖片
    過去只看考試成績,為了考高分,只好不斷地反覆訓練,要求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填下標準答案,這種只重結果的學習方式,正是殘害好奇心的罪魁禍首。     何況這是個複雜的世界,以為任何事情都有標準答案的僵化思考態度,顯然也不是多元化社會需要的人才,而且若談背誦標準答案,人再怎麼厲害,顯然比不上 AI 人工智慧;現在隨時可以無線上網,三秒鐘就能從網路上獲得最詳盡的解答,知識的價值恐怕已經要重估,這也是為什麼 108 課綱從考試題目到大學入學選才方式都必須改變的原因,考試成績愈來愈不重要, 108 課綱的精神是希望筆試的成績只當作一個 「門檻」,最後選才的關鍵是看「學習歷程檔案」,這與全世界的趨勢是一致的。     今年 (2021 年 ) 全美國已有數千所大學共同決定甄選學生不再看考試成績,同樣的,在今年美國已有數十家最知名的大企業聯合決定,徵選新進員工完全不看大學學歷。     「學歷」在 AI 人工智慧時代,已被「學力」取代,而學習能力的檢視方式各國都還在尋找與發展中,目前台灣是以「學習歷程檔案」當參考。     透過自主學習,找回關心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尤其透過專題計畫的議題選擇,可以訓練一個人從發想到執行及反思,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提問是困難的

圖片
  當我們上一堂課,聽一場演講或者讀一篇新的文章,要能提出一個還不錯的問題,其實是不容易的,對大腦來說,是費力的挑戰,因為大腦要有三種層次的運轉。          首先,當下你要很專注地聽或閱讀並且必須對這些新的訊息,新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理解。     同時,你必須比對過去的經驗與學過相關主題的認知,然後若是跟現在新的訊息有落差,有所懷疑,才能形成新的問題意識。     最後,問題當然是自己未知的,思考過程就會讓我們用新的觀點來想像這些相關的主題。     換句話說,提出一個問題,就包含了當下的專注,過往的記憶,以及指向未來的想像,是非常耗腦力的。     所以大部分人讀書時都不太願意提問,直接接受別人給的答案,然後背下來就完成了,這對大腦的負擔是比較輕鬆的。 提問的確很累很難,但是在 AI 人工智慧與無線上網時代,只會背誦知識已經毫無價值,能夠提問,能夠思考,才是人跟機器人不同的地方,也是讀書的真正價值。     換個角度看,提問是主動的學習,不管提問的形式是說出來還是邊讀邊在內心默默對自己提問,都算是主動學習,相反的,如果沒有一直懷著問題意識,即使我們很專注地上課或閱讀,也算是被動吸收,學習效果差,也比較不容易記憶下來。 提問也是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因為問問題第一步就是尋找因果關係,通常不愛發問,不習慣發問的人,邏輯思考能力也會比較薄弱。 有人說,學問就是邊學邊問,或者是要學習發問。若是光學不問只能學到知識的皮毛,甚至都是一些無法有效使用的知識。

眼睛的保健

圖片
  學生時代總會好奇,靜靜坐著用功讀書,怎麼特別容易肚子餓,似乎比玩耍時動來動去還耗體力 ? 後來才知道,平時大腦耗用了全身百分之二十的能量,但是腦袋在認真思考時,能量耗用會增加百分之三十,而且眼睛在近距離專注閱讀時,血液流速也會增加百分之三十。     其實供應眼睛營養的血管系統稱為脈絡膜,是人體裡密度最高而且流速最快的血液系統,除了可以提供充分養分與氧氣之外,也能把光線所產生的熱量快速降溫,以免對視網膜,也就是眼神經系統造成傷害。     視網膜症正中間小小的區域叫做黃斑部,它大概只占百分之五的面積,但是大腦的視覺中樞卻耗用一半的容量來分析由黃斑部所接收的影像訊息,也因為雙眼的黃斑部直視物體時,雙眼視角的細微視差,經大腦分析與組成,才能構成我們看東西感覺是立體的影像。     平常我們看遠方時,由整個視網膜負責,黃斑部只負責正中間小小的視野,負擔較輕,而且看遠的時候,調整水晶體弧度的睫狀肌可以放鬆,相反的,要看近的東西時,睫狀肌要收縮緊繃,把焦距拉近,所以眼睛會累,而且黃斑部會承受較大的工作負擔。     以前近距離看書,眼睛會疲勞也就算了,但是近代手機的出現,對眼睛的傷害是非常大的。主要是手機螢幕是發光源,光線直線進入視網膜的距離短,而且又強,往往還來不及在整個眼球均勻擴散,就直達黃斑部。     更慘的是關燈看手機,瞳孔在黑暗中會張大,而手機直射的光源讓瞳孔來不及因環境的光亮而收縮,就長驅直入到黃斑部,對這非常敏感的視神經區域的傷害很大,而視神經系統一旦傷害,是很難醫治的。     但是現代人因為工作或人際互動的關係,不得不常常使用手機,若沒有注意讓眼睛經常休息,長時間連續使用造成永久的傷害,很容易年紀輕輕眼睛就毀了。     擔任眼科醫師的朋友就感慨,以前年輕人跟年長者進入診間,絕對是年輕人陪年長者來就診,現在相反,十之八九變成年輕人是病人。     除了不要在黑暗地方看手機,看的時候距離遠一點,看的時間不要連續太長。這些使用手機或電腦螢幕的注意事項之外,對於視神經與黃斑部的保養補充品有機會也要多攝取。     對黃斑部最好的物質是水溶性的花青素,它比 β胡蘿蔔素變成的維他命 A 更能有效協助黃斑部的視紫質產生作用,另外脂溶性的葉黃素更是能防止黃斑部退化的重要因素。     花青素的來源比如紫色的蔬菜水果含量很多,比

孩子的數位學習素養

圖片
  談了許多年的數位學習,五月中疫情突然來襲,幾天內全台灣所有學生都開始了線上課程,上網也從交誼休閒功能,進入到學習的工具。     其實在數位時代出生成長的孩子,跟長輩的確有很多的差異,單以認知學習方面來說,他們能快速地在網路上搜尋訊息,瀏覽掃描與快速辨識選擇的能力也遠遠超過長輩,常打電玩的孩子周邊視野以及偵測物件的能力也較好,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好處是否重要到值得犧牲大腦在閱讀、持續專注力與思考力 …… 這些領域的發展呢 ?     另外,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花在這裡就沒辦法再花在其他地方,等於排擠了不同能力的學習機會。在數位時代以前,孩子從學校放學後大部分時間都是跟同學一起玩耍,在遊戲中跟人互動也藉此理解在真實世界跟人溝通的方式。     在家裡現在大家經常交流的對象是螢幕,與父母兄弟姊妹間的對話也愈來愈少,而且數位時代以前,家裡唯一的螢幕就是擺在客廳正中央的電視機,全家人還可以邊看邊聊天,父母也可以挑選與控管收看的節目,但是在這數位時代,每個人都有一個以上的螢幕,不只沒辦法知道孩子在看什麼,彼此也很難在一起討論所看的內容。     每個人,包括大人與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都愈來愈長,因為電子裝置的魅力對誰來說都是很難抵擋的,如果沒有刻意經營,這些設備的吸引力遠勝過現實世界中的朋友家人以及生活裡的大小事。     程式設計利用大腦的酬賞機制,會讓我們不斷地點擊,無止境地玩下去。線上遊戲會讓我們成癮,症狀與對大腦造成的傷害跟毒癮酒癮或賭博很像,對現實生活不再關心,彷彿天底下沒有比打電玩還重要還值得的事,不只對學習會有嚴重影響,連生活與人際關係都會搞得一團糟。     也有研究者發現一種新的現象,稱為 「社群媒體憂鬱症」,不管大人或孩子,看到朋友吃香喝辣,裝扮又酷又炫的炫耀性貼文,一方面會在同儕認同壓力下花大量時間追隨這沒意義的時尚 , 另一方面互相比較的長期壓力之下,也會陷入憂鬱與沮喪。     線上學習已經是一種趨勢,是任何家庭或個人無法避免的,除了要注意孩子一不小心就從課程中外掛不同視窗雲遊到其他虛擬空間之外,即使專注在線上閱讀與學習,近年有許多研究,認為跟傳統紙本的閱讀效果有很大的落差。     網路科技與設計出的獎賞模式,不利我們深入的思考,因為網路訊息鼓勵我們很快地瀏覽,倉促片段且不斷分心的閱讀,若沒有刻意且不

樹木療癒與樹木氣功

圖片
    都市生活環境中有大量的游離陽離子,如手機、家電都會釋放,空氣汙染及各種有毒分子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好的游離陽離子。     如果能夠的話,要多接近富有陰離子的環境來中和這些陽離子給人體的衝擊,比如森林、溪谷等等地方。     富含水氣的自然環境,尤其水由高處落下濺起水花,飛散的水分子與空氣摩擦會產生陰離子,所以有研究發現,瀑布、公園噴水池或溪谷,是有益身體的負離子含量最高的地方。     另外樹木也會散發我們傳統稱為芬多精的植化素,具有抗菌防黴的效果,這些天然化合物通常是為了保護樹木自己不受病毒蟲害的侵襲,但是這些植化素對我們人體對抗那些致病因子也是有用的,空氣中的芬多精有好幾百種,植物根莖葉中的植化素也有好幾千種,這些對抗陽光輻射傷害及病菌感染的化學元素,也是這十多年來最夯的營養醫學的研究項目。     日本近年來在民間也很流行樹木氣功,也是我們通稱的森林療癒的一種。     選定一棵自己喜歡的樹,站在樹的前方深深一鞠躬之後,深呼吸同時將雙手慢慢往左右伸展,去除心中雜念,讓自己與樹木的氣場合一。然後貼近樹木,觸摸樹木,感受樹木的脈動,體會與想像著樹木裡的能量流動,同時也慢慢放鬆自己,緩和情緒,達到療癒的效果。

教孩子有效管理時間

圖片
時間就是生命,如何利用時間就表示了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     不過,雖然人人知道要珍惜時間,但是現在誘惑太多,人的大腦也比較傾向滿足當下的慾望,不容易為了不確定的未來而放棄當下的享受,所以在學習歷程中,有效管理時間是最重要的,但也是很難確實做到的一門功課了。     要有效管理時間,第一步就是要知道一天有多少時間可以自由利用,要扣掉吃飯睡覺洗澡 …… 所有必需花掉的時間,要用碼表確確實實登錄下自己在做每件事會花多少時間,那麼剩下的時間才是自己的時間。     再來就是要妥善分配這些時間要花在什麼地方 ? 讀書、上網、作功課 …… 由自己規劃,然後寫下來後,若能用碼表的鬧鈴提醒功能確實執行,相信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恍然大悟,自己原本想的都太樂觀了,比如以為功課四十分鐘就可以做完,結果卻拖到一個半小時,或者原先以為自己只是在休息時上網一下子,結果這一下子就是一個小時過去了。     用碼表紀錄是時間管理最有效的方法,紀錄耗費的時間花不了幾秒鐘,卻可以幫我們找回無數不知怎麼就消失的時間。

令人尷尬的過敏體質如何改善?

圖片
    最早對於新冠病毒大家以為如同 SARS ,症狀主要是發燒,於是到任何地方幾乎都有人在門口把關量體溫,後來發現有不少患者並沒有發燒,但是卻有流鼻涕等上呼吸道的症狀,甚至有拉肚子 …… 等非典型的表現。     這下子有過敏體質的人就麻煩了,搭捷運、參加活動,甚至走在路上,即便已經戴了口罩,但是不時的流鼻涕或打噴嚏,還是會惹人側目,自己也渾身不自在。     其實在台灣有各式各樣過敏體質的人非常多,大約是百分之四十以上,其中大部分是因為對空氣汙染的敏感所引起的,以健保局的就醫統計資料跟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的數據一比對,就很明顯看到,只要空氣品質一變差,因為呼吸道不舒服就診的人數就增加二倍以上。     隨著台灣空氣品質變差,尤其 PM2.5 的增加,台灣氣喘學會指出,鼻過敏的比例,這二年大概已高達二至三個台灣人就有一個罹患。     有研究顯示,沾附各種重金屬或揮發有機物的空汙,會打開呼吸道細胞特定基因的開關,使得已過敏的呼吸道發炎更厲害,也有一份研究從健保的資料發現,當 PM2.5 升到紫爆的非常不良等級時,連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也增加了三倍。     空汙是全民的共業,我們除了督促政府要想辦法改善之外,個人只好避免到汙染太嚴重的地區以及隨身攜帶好口罩。     除了空氣污中的粉塵 ( 包括各種來源 ) 會引起鼻過敏之外,溫差太大也會,有研究指出,從室內一走出到室外,只要溫差超過七 度 C ,就很容易誘發過敏或氣喘。     因為溫差會使喉嚨有明顯的搔癢或緊縮感,鼻黏膜也會充血腫脹,以提供更多血液來加溫空氣,鼻黏膜一腫脹當然就鼻塞了。反覆久了,鼻子和氣管就會愈來愈敏感,所以要避免頻繁進出溫差大的地方,或者戴口罩也可以維持鼻部附近一定的溫度與濕度。     如果能夠的話,盡量避免待在空氣品質不良的地方,除了大家都知道的上下班尖峰時間的大馬路,以及通風不良的地下停車場,其他如室內游泳池,燒烤店或充滿煙霧的餐廳或酒吧,還有我們常常忽略的辦公室,因為裡面充滿各種 3C 產品,影印機印表機……這些機器在運作時也會有懸浮微粒的產生。     很多人以為關緊門窗開空調,就可以把髒空氣阻隔在門外,可是美國環保署指出,室內空汙比室外高出二至五倍,在台灣有專家實地監測,數據也差不多。     這是因為家裡煮菜的油煙,芳香劑,地毯和床鋪揚起的塵螨

記憶與考試

圖片
    我們要把一個新訊息儲存到大腦裡長期記得,跟考試時要把已經記得的訊息回想起來,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     簡單講,新的資訊必須找到跟我們早已記得的其他知識的相關性 ( 類似性 ) 才能存入長期記憶區;而我們回想時 ( 提取特定的訊息 ) ,卻是根據與其他資訊的相異性。     所以,我們在背誦一個新訊息時,必須同時找到 ( 聯想到 ) 這個東西跟其他東西的相似性跟相異性。     同時,不管存入或提取記憶,線索愈多愈容易 ( 也就是我們通稱的記得愈窂 ) ,所謂線索多,第一個是訊息的轉化,把文字轉成圖像,或把原本的圖像轉成文字,或者再加上聲音、動作 …… 等等。第二是花點時間聯想,把這個訊息跟早就背誦得滾瓜爛熟的公式和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事,找到類似性或相異性做進一步的聯結。     第三種線索是一定要賦予這個新資訊獨特的意義,想不出的話編故事也可以。     很多人只是反覆看著課本參考書,很容易就會以為自己記得很熟,可是一到考試時,知道這個考題內容自己讀過很多次,但是細節數字就是記不起來,原因是不知道長期記憶的儲存與提取機制的緣故,沒多花一點點功夫去轉換與聯想。

好奇心與猜測及鷹架

圖片
  好奇心很重要,隨著好奇而來的思考,以及猜測更重要,這種敢猜測,願意猜測的表現,換個角度來說,就是想像力。     當我們接觸到新的知識,願意花點時間做這個似乎多餘而不必要的事時 ( 把新的訊息多看幾次背下來不就好了嗎 ? 幹嘛還去猜測去想像 ?) 其實就是在激活腦神經更多的迴路,建立更多的連結點,除了方便以後更容易提取 ( 回憶 ) 之外,經過思考,這個新的知識也能夠聯結到原本舊有的知識,就像蓋房子搭鷹架般,擴大鷹架就是擴大我們的背景知識,讓以後新的知識更容易被理解與記憶。     不管是在閱讀中或聽老師講課,要不斷地問自己 : 「這麼寫到底是什麼意思 ? 」「老師為什麼要這麼講 ? 」只要隨時在內心提問,就可以把原本的被動學習轉換成主動認知的態度,學習效果也會大不相同,換句話說,在閱讀或聽課過程,也要同步進行積極的思考。     提出問題是真正理解的開始,如果讀書時對內容不知其所以然,只是死記硬背,很難將這些對大腦而言是全新的知識變成長期記憶,死背應付當下立即的小考試也許還可以,但是在隔一段時間後的升學大考時就一定記不得的。     我們在讀每個課文每段章節,都是分散而獨立的學習,但是要變成自己擁有,而且能運用,以及應付各種靈活的題目,就要確實花功夫自己去整理,思考與總結,形成彼此相關且串連的知識體系。

廢棄木材列印仿真木材

    雖然這幾十年的科技進步加上全球化經濟體制,所造成的全球環境變遷及自然資產的耗損,已將人類推向一個 「不永續」的危險臨界點,但是我們也必須利用更進步的科技及資訊全球化的快速傳播力量,找到永續發展之道,解決人類與自然生態面對的挑戰。     最近看到一個新科技的誕生就是個例子。     雖然 3D 列印技巧早在一九九 0 年代就發明,但是它的應用領域絕大部分在設計產品原型的少量製作上面,因為到目前為止, 3D 列印的材料以塑膠和金屬為主,加上費用昂貴,因此在實用上有相當的侷限。     但是最近有個公司已開發出新的技術,能利用廢棄木材裡的天然纖維粉塵與木質素,加上無毒可生物分解的黏合接著材料,列印出模仿真實樹木的木材,這個列印出的木材要任何顏色及紋理都可以,換句話說,要仿成任何珍貴稀有的樹木都沒問題,更神奇的是,他的硬度如傳統木材,還可以打磨、鑽孔、染色,拋光 …… 等等加工。     而且一旦產品損壞,也能再度回收,製成新產品,換句話說,可以永續使用。如果這個 3D 列印技術能降低成本以及廣泛地商品化,相信能有效地減緩森林的砍伐,尤其台灣長年無法根絕地盜伐珍貴林木的山老鼠行為。

時間的紀錄

圖片
    有個著名的俄國科學家柳比歇夫,每天都很仔細地寫日記,長達五十六年之久。     他的日記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是,他不只記錄了一天做了什麼事,而且還記下了每件事情花了多少時間,精細到以分鐘為單位。     並且在月底或年底,還會分類加以統計他在什麼事情上共花了多少時間。也就因為他這麼徹底的紀錄並且有覺知地掌握時間的使用方式,才能在擁有充分睡眠跟正常家居休閒活動下,創造出無數的學術研究成果。     表面上記錄生活每一分每一秒是如何使用,似乎只是幫助我們找出偷走時間的賊,但在單純紀錄剛剛過去那一剎那我們做了什麼事這個動作,就可以讓我們有動力有決心,在下個時刻選擇比較符合我們當下目標,或者我們覺得比較重要的事。     單純的紀錄跟計劃不同,記錄沒有 「價值判斷」,只是很中性且機械化地將計時器數字登錄下來,但是計畫則是明確地指揮我們這一天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但是,很奇怪的,當我們被「限制」等一下一定要做什麼事,讀什麼書時,其他不在計畫之內的事立刻就充滿了誘惑,於是我們就得克制自己,勉強自己乖乖照著計劃走,克制必須動用到我們意志力,而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應該用在克服困難的學習挑戰,浪費在對抗誘惑是不太值得的。     如果我們的意志力不夠,無法如實照著原定的計畫時,難免會覺得自己沒恆心、沒毅力,是個差勁的人 ( 這就是前面所說的「價值判斷」 ) ;這種對自己的負面評價,會打擊信心,也會降低學習的效果,相反的,單純地記錄就沒有這種後遺症。     我當然做不到柳比歇夫這種超乎常人的恆心 ( 說也奇怪,「紀錄」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其實也不麻煩,幾乎花不了什麼時間,但是就像寫日記一樣,要成為一輩子的習慣,做到的人就不多了 ) ,但是從國中至今,我每一個階段 ( 三、五個月左右 ) ,總會挑個一星期左右,詳細地記錄我起床到睡覺,所有做的事情花了多少時間,單位一樣是分鐘,這個習慣也已有四十多年了,而我大約是在十年前,才看到柳比歇夫的故事,看來,英雄所見略同。

關於外來種

    外來種相對原生物種,指因有意或無意被帶到一個不是原來生長的棲息地,卻順利存活下來的物種。     入侵物種指的是對移入棲地的生態系統裡的原生物種會造成危害的外來種。     有些物種是被刻意引進,比如綠鬣蜥原來是寵物,卻被不負責任的飼主野放,在台灣快速蔓延,除了威脅到本土爬蟲類的數量,也會破壞農村的灌溉系統,造成農作物的損失。福壽螺早年引進台灣原本是打算作為食材,後來因為不適合卻又沒有管控好而擴散到野地,至今仍是台灣農作物最頭痛的殺手。銀合歡引進台灣原本打算作為造紙的木材,但是沒有經濟效益,在野外強勢蔓生,排擠了原生樹種的生存空間。     有的外來種是跟著貨船偷渡進來,比如火蟻就是其一,也有的是因各種不同的人為因素,移置物種而造成危害,在台灣有的民間信仰團體流行 「放生」,常常不分青紅皂白,也不管放的物種從哪裡來,放生在這個地方適不適合,一放就是一大堆生命,通常放生的生物都不易存活,少數幸運的活下來了,也會排擠到原本在這個地方生長的物種,所以放生等於放死,不但不能積功德,反而是殘害生命的行為。     有些強勢的入侵物種會使當地生態系統失去平衡,甚至摧毀原本的棲地,更麻煩的是,萬一入侵物種夾帶了當地物種不具免疫力的疾病,也可能會導致原生物種整個族群的滅絕。美國有個研究報告指出,入侵物種是原生動植物的主要威脅,有 42% 受到威脅或瀕危的物種,都是因為入侵物種所導致的。

多近自然增加免疫力

圖片
    疫情控制期間,政府為了避免民眾群聚,所有遊樂設施與熱門觀光景點全都封閉與管制。     前兩天宜蘭縣政府開出第一張罰單,這是一位勸導不聽,還是擅自進入已貼出公告不開放的五峰旗瀑布風景區,網路上有民眾上傳的影片,呼籲大家 「風景不會跑走,不要在這時候到如日月潭等風景名勝散心。」     的確,這次疫情傳播方式就是人與人接觸,所以為了阻絕病毒散播,避免群聚是還沒施打疫苗下,唯一的選擇。但是長期關在家裡對健康也會形成另一種風險,除了精神鬱悶之外,活動量不足對身體生理上也不好。     其實若能常到戶外,多到大自然走走,還有另外我們較少知道的好處,尤其對於對抗病毒入侵人體時,扮演重要角色的「天然殺手細胞」。     這是人體第一線的免疫防禦力,平常身體裡就有許多天然殺手細胞在四處巡邏著,只要發現有病變的細胞,比如分裂時突變的癌化細胞,就直接將這個有問題的細胞吞入殺死。人體如果吸入含有病毒的飛沫,這些病毒會入侵我們的正常細胞,然後利用這個細胞大量複製病毒它自己,複製到數百數千個病毒之後,細胞會破裂,這數以千計的病毒跑出來後就會再去尋找數以千計的細胞,如此不斷複製它自己。     而天然殺手細胞如果夠多,就會在第一時間,也就是吸入的病毒進到第一批細胞時,就把這些病毒以及已被病毒入侵的細胞一口吞掉,整個殺死,讓病毒無法複製而擴散。     因此,你如果體內巡邏的天然殺手細胞夠多的話,即使和另一個人同時被確診者感染,但是進入你身體的病毒就立刻被殺死,沒有機會作怪。     假如身體的天然殺手細胞不夠多或入侵的病毒太多,有漏網份子已開始大量製造,這時只好寄託於第二線的「後天免疫細胞」來對抗,我們打的疫苗就是提前訓練我們的後天免疫細胞,這種後天免疫細胞是有針對性的,就像用不同武器來對付不同的病毒。而天然殺手細胞是沒有針對性的,任何已被感染的細胞及其他有問題的外來病菌,不分青紅皂白,全部一口吞下破壞了事,這也是它的命名來源,殺手細胞,不管是誰,都殺了再說。     近年有許多設計得很嚴謹的研究一再證明,在大自然裡活動,會增加我們天然殺手細胞的數量,最多可達原先的一倍,而且效果可以維持將近一星期才逐漸降至原本的水準,也就是只要固定每個假日到大自然裡走一走,就有不錯的好處。     而且也有研究發現,即便在陽台種花,或者單純只是常常看看大自然的風景

新自由主義扭轉不了階級的複製?

圖片
    在以前封建時代,貴族與平民的身分代代相傳,隨著民主化打破階級世襲,努力的人似乎有機會翻轉,朝上流動。但是最近二、三十年在資本挾著自由之名席捲全球之下,有許多學者發現,隨著財富集中於新的資產階層,已將貧窮者往上流動的可能性阻斷了。     當然,問題很清楚,但是形成的原因很多,解決方法更是複雜。     曾經看過一個研究,認為目前高等教育的考試題目與選拔方式,讓學習資源不足的貧窮人家,毫無翻身機會。比如說,現在的考題很靈活,已經無法靠死背強記課本知識就能答題,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家境貧窮單靠苦讀與一本參考書就能考高分上頂尖大學,翻轉命運的機會就此消失。     前些年看過一本書 「如果你願意,讓我為你上一堂課」這本書的作者想探究「窮人為什麼窮 ? 」他花了三年時間走遍全美國,訪談各地窮人,發現他們隨時都在各種「力」干擾下與包挾之下而無法掙脫。     作者感慨 : 「貧窮所造成的壓力一旦大到一個程度,窮人只剩下窮,其他一無所有,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完全無法改變什麼。」     剛好今天又看了「報導者基金會」出的書「成為一個新人─我們與精神疾病的距離」這本書。     裡面有一篇討論「世代貧窮循環未解」的文章,其中有段訪談 : 「貧窮或經濟狀態不好,一個人可能會想辦法增加收入,工作賺錢,但低收入戶住在同一個社區很容易形成一種氛圍或生態,大家在乎的是怎麼樣維持這個身分,脫貧的努力比較低,包括居住資格,政府補助,民間物資 …… 只要沒有這個身分就什麼都沒有,對生活層面的影響很大。」     這種「環境力」也是眾多拉扯住貧窮階級的力的一種吧 ! 才德的暴政是成功者必然的結果 ?     二十世紀末期開始,挾帶著龐大資本靠制度鬆綁加上科技的幫忙,企業帶來席捲全世界的全球化,不只沒有達到政治人物與經濟學家保證的美好烏托邦,反而擴大人類社會的不平等,全球化創造出的經濟成長果實,全給了前百分之一的贏家,四十年來,中產或低層階級的薪資幾乎沒有增加。     近年從學術界開始對這個現象進行反思,我想美國前一次大選時,讓川普當選的憤怒選民是重要原因。     哈佛大學哲學系桑德爾教授在 「才德的暴政」 ( 台灣翻譯名稱是「成功的反思」 ) 中,直接指出,全世界的主流政黨背棄了人民,才造成民粹崛起。那些原本靠著勞工族群起家的中間偏左政黨,不管是

廢棄木材列印仿真木材

  雖然這幾十年的科技進步加上全球化經濟體制,所造成的全球環境變遷及自然資產的耗損,已將人類推向一個 「不永續」的危險臨界點,但是我們也必須利用更進步的科技及資訊全球化的快速傳播力量,找到永續發展之道,解決人類與自然生態面對的挑戰。     最近看到一個新科技的誕生就是個例子。     雖然 3D 列印技巧早在一九九 0 年代就發明,但是它的應用領域絕大部分在設計產品原型的少量製作上面,因為到目前為止, 3D 列印的材料以塑膠和金屬為主,加上費用昂貴,因此在實用上有相當的侷限。     但是最近有個公司已開發出新的技術,能利用廢棄木材裡的天然纖維粉塵與木質素,加上無毒可生物分解的黏合接著材料,列印出模仿真實樹木的木材,這個列印出的木材要任何顏色及紋理都可以,換句話說,要仿成任何珍貴稀有的樹木都沒問題,更神奇的是,他的硬度如傳統木材,還可以打磨、鑽孔、染色,拋光 …… 等等加工。     而且一旦產品損壞,也能再度回收,製成新產品,換句話說,可以永續使用。如果這個 3D 列印技術能降低成本以及廣泛地商品化,相信能有效地減緩森林的砍伐,尤其台灣長年無法根絕地盜伐珍貴林木的山老鼠行為。

黑柳徹子與三浦雄一郎

  今年 (2021) 八十七歲的黑柳徹子,至今仍在主持一個以她為名的電視節目, 「徹子的房間」,長達四十五年,播出一萬多集,她也是日本電視史上編號第 1 號的女演員,那時是 1953 年,她 20 歲,她的自傳「窗邊的小荳荳」創下銷售近千萬冊的紀錄。     在今年「徹子的房間」播出四十五周年記者會上,公布她的養生秘訣 : 每天做 50 次深蹲。這是她在 1988 年訪問著名的摔角選手「巨人馬場」時,馬場親自教她的,她也從那一天至今,每天做,不管在旅途中或是工作多忙身體多累,從來沒有一天忘掉或偷懶。     另外一個永保青春美麗與活力的秘訣,她認為是「對一切事物不覺得厭煩,抱持著「為什麼 ? 」「我想要知道更多」的好奇心過日子,即使走在日常習慣的街道,還是可以發現有趣的事物。」     我相當認同黑柳徹子的養生法,除了找到一個自己方便做的運動持續做下去外,智性的好奇心,的確是從內而外展現活力的根源。     在高齡已成普遍現況的社會,任何人都應該跳脫過往對於年齡的成見,不再以什麼年齡該做什麼成為無形的束縛。     日本有位著名的冒險家三浦雄一郎,他除了是著名的登山家,也是大學理工科的教授,他在六十歲時自冒險生涯引退,停止了嚴格的訓練,開始隨意吃喝的日常,結果沒多久身材迅速走樣,肥胖到連爬五百公尺高的小山丘都會喘。     他當年高齡九十歲的父親無法接受他的放縱,以身作則仍持續練習滑雪,計畫在九十九歲時登歐洲最高峰白朗峰,並從大冰河滑降下來。     三蒲雄一郎被父親刺激到,再度展開訓練,在七十歲與七十五歲,及八十歲,三次成功登上聖母峰,也成為歷史上登頂最高齡的紀錄保持人。     至於他父親也克服三次骨折的病痛,如願在九十九歲時成功滑降白朗峰,並且在隔年時,跟著雄一郎、孫子、曾孫,一家四代同時進行冰河滑降的挑戰。     看來人擁有的潛能真的令人訝異,如同美國汽車大王福特講過的名言 : 「你認為你做得到,那你就做得到;你認為你做不到,那你就做不到;不管你說什麼,你都是對的。」我們的潛能要從相信做得到才能真的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