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守紀律 心靈才有力量..聯合報記者薛荷玉2010年專訪

 「常有人說要當孩子的朋友,我覺得奇怪,我明明就是她們的家長啊?」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李偉文認為,教養孩子最重要的,就是從小要教她們自律與常規,孩子能守紀律,心靈才有更大的空間與力量。 李偉文有一雙讀國二的雙胞胎女兒,暱稱A寶、B寶,雖然都是寶,但他卻一點也不溺愛。AB寶從小就是九點要上床睡覺,早上 6 點起床,周末及寒暑假也要維持一樣規律的作息;現在上了國中,熄燈號延後到晚上 10 點,她們也都嚴格遵行,九點半就整理書包、刷牙,準備上床。 李家小孩只喝白開水,不喝包裝飲料、不吃垃圾食品,且從小出門就要自己背水壺。營養師媽媽一定自己煮晚飯,飲食多半很「素」,很少吃肉,偶而吃魚。兩個漂亮的小女生,穿的衣服都是長她們六歲的表姊送的二手衣。要幫忙做家事,自己洗內衣褲,假日要洗菜、洗碗。 李家客廳沒有沙發、電視,只有一個乒乓球桌大的書桌,AB寶下課回家後,就念書、做功課,每 50 分鐘起來運動一下,玩他們最擅長的扯鈴,或到門口打打羽毛球。 倆姊妹放假時都會擬訂計畫,做完一項打個勾。所有的學科都有一本錯誤訂正本,李偉文不要求孩子的成績,孩子可以自己在成績單上簽名,但「錯的一定要搞懂」。 一大堆的規定與紀律,聽起來甚至像軍隊。但李家的氣氛是親密、輕鬆的,愛笑的AB寶說起話來,還常不自覺地把手勾在爸爸的脖子上。 從小參加童軍團的李偉文得意地笑說,「最好的團長不用搭營帳、忙東忙西,而是躺在搖椅上的團長!只要養成習慣,她們就會自動自發了。」 李家「團長」煩惱的是,「我拜託她們不要讀書了,跟我去登山、溯溪,她們都說不行。」 李偉文認為,從小要培養孩子好的生活習慣與態度,且以身作則,這是父母不能推卸的教養責任。 「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應當是指孩子長大以後。」李偉文說,「要尊重孩子的選擇與意願,但這不是代表不管不教。」 AB寶要上國中時,李偉文讓孩子自己選擇,要上升學競爭激烈的國中?或是比較輕鬆的學校?並請兩個學校的學姊都來跟雙胞胎談一談,她們最終選了高競爭學校,剛開始雖然痛苦,但如今倆人在各自班上都有前幾名的成績。 姊妹倆功課好,體育也好,跑步是全班最快的,還聯手拿下北市雙人扯鈴冠軍。愛讀書的她們,文筆也一級棒,定期在聯合報的「好讀周報」寫文章。 李偉文認為,自律與常規的養成,是父母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核心,「當他們有夢想,也有追尋與實踐的能力,

講義雜誌停刊有感

圖片
  創刊三十四年的講義雜誌即將在下個月發行最後一期,擁有一萬二千名訂戶的期刊,還是不敵虧損,不得不停刊止血,令人唏噓。在講義三十四年的出版期間,我斷斷續續,大概訂了將近二十年。    我覺得講義雜誌有點像國外的讀者文摘雜誌,幫讀者篩選正面溫暖的好文章,講義的封面始終寫著一句話 : 「生命的幸福饗宴,一篇文章就可能改變你的一生。」所以每期刊頭第一篇文章,總編輯的話最後一句一定是──別人教你賺錢,講義教你幸福。     這三十多年裡,我大約有將近四十篇文章被選錄進「講義」裡,或許我通常寫的文章是比較正向積極一點,這本教人幸福的雜誌曾經七度獲得國家出版最高殊榮金鼎獎的肯定,並多次被列為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但是再多肯定,也是不敵時代的變遷。     出版界,尤其實體書籍雜誌的市場,十多年來,每年都有令人感慨的壞消息。比如說,去年十月才剛獲得金鼎獎肯定的「安可人生」雜誌,隔月,十一月就宣布停刊,怎麼看都像是一齣荒謬劇。     已數不清我曾訂過多少雜誌在訂閱未期滿前就停刊的,因為三十多年來,我總是維持訂閱二十來種雜誌的習慣,其中有幾種是從創刊號一直訂到停刊。 紙版期刊最後會不會從市面上完全消失 ? 我不知道,但真誠祈禱不要有那麼一天。 數位時代裡的出版業 ―收錄在 ” 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 ” 書中       「你們的同學或朋友裡,還有沒有人在看報紙或印刷的雜誌或書籍 ? 」我問正在用電腦查資料的 AB 寶。     A 寶回答說 : 「已經沒有人在看報紙,雜誌或許還有一些,書要看情況,有幾個喜歡看書的好朋友還有在看,但其他大部分同學除了指定教科書之外,還有沒有在看其他的書,我就不清楚了。」     B 寶也附和 A 寶 : 「我的同學也跟姊姊的同學類似吧 ? 感覺要找到喜歡看課外書的朋友愈來愈難了。」     A 寶好奇 : 「爸爸怎麼會問這個問題 ? 」     我很感慨 : 「你們年輕人不看報紙我可以理解,可是現在連以前會看報紙的人,也似乎不太看了。前幾年我曾經到某個國立大學跟教職員作新書導讀,因為書是某個報紙創辦六十年的專題製作,我隨口問了一下還有多少人看報紙,居然只有一成左右,嚇了我一大跳。報紙的前途似乎很不樂觀,出版社發行的紙本書銷售也一直往下掉, A 寶你學傳播,你如何看待數位時代裡的出版業 ? 」     A

LNT正在世界流行中 ──不留痕跡的山林之旅

圖片
  當絕大部份的人口往都市集中,物質文明與消費文化席捲全世界的同時,人們回歸山林,接近自然美景的慾望也更加強烈,因此,步道旅遊也成為最熱門的休閒娛樂。在台灣,行政院甚至在民國 91 年將『國家步道系統建置』納入『國家重點發展計劃』之中,民國 95 年,由民間發起的『千里步道』運動,呼籲民眾回歸人與土地關係的內在價值。這個運動也得到行政院的回應,以『千里自行車道,萬里步道』計劃跨部會推動。   可是就在這政府與民間同時投入資源與人力在推動步道運動時,我們也非常担心各個自然棲地因為遊客大幅增加而使得自然資源受到嚴重的衝擊,尤其民眾對於踐踏草地,走捷徑,或隨手丟棄垃圾覺得好像沒什麼關係,但是這些對於個人而言似乎很輕微的損傷,在眾多人且長期累積之下,對於自然棲地與物種而言,會是難以復原的災害。   因此,從 2006 年開始,民間團體與相關政府部門引進國外盛行的 Leave No Trace 的規範與訓練,以『無痕山林運動』為名,開始在台灣推動。   其實 LNT 並不是新的保育觀念,幾十年來,我們不就常在山裏面看到『除了回憶,請不要留下任何東西』的牌子嗎?不過 LNT 運動是把這些概念具體化,讓一般從事野外活動的人能依照這些原則,很清楚地一步一步檢查與操作。    LNT 的原則有七項,分別是   ( 一 ) 行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    ──了解前往區域的環境、選擇合適配備,去除不必要的物品,並且詳細規劃行程。   ( 二 ) 在可承受的地點行走與露營   ──走已開發的步道,不要走捿徑或自行開路。   ( 三 ) 適當維護環境處理垃圾   ──帶來的東西必須全帶走,包括任何垃圾   ( 四 ) 勿取走任何資源與物件   ( 五 ) 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   ──儘量減少在野外烹煮的可能性。   ( 六 ) 保育自然環境與野生物   ──不要餵食以及避開生物繁殖等敏感期   ( 七 ) 尊重其他山林的使用者     這七個原則只是簡要的提醒,在無痕山林教育裏,已發展出有許多訓練課程。   如何充分享受在山林裏活動與體驗的樂趣,但是可以把人為的干擾與損害降到最低,其實還有許多技術層面的訓練,比如說如何處理排泄物就是一門學問。     不過,簡單來講,我們還是要回到最原點,到山林裏去,就做我們

為什麼孩子懶得跟大人說?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都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小時候很貼心很黏人的寶貝,怎麼一下子變得那麼酷,不理大人。有時候看他們用手機跟朋友談得興高采烈,但是我們一湊過去關心,只見他們一句:「沒事!」就打發了焦慮的父母親。     而且我們也經常在媒體報導或社會新聞中看到青少年發生問題後,他們的父母或家人不可置信的表示:「怎麼會這樣?一點都看不出來呀?!」當我們內心暗暗指責那些父母的失職時,也該回頭想想自己跟孩子的互動,或許在孩子看似正常的行為舉止之下,也潛藏著許多未爆彈,畢竟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裏,會遭遇到各種的困惑,難關以及誘惑。     如何讓孩子在徬徨或面對誘惑時願意向大人求助,是當代父母最大的課題。因為我們已經活在一個非常複雜,變化非常迅速的時代,就像「小孩不壞」這部電影那位傷心的媽媽所說的:「我以為孩子出去才會變壞,想不到他整天乖乖待在家裏上網也會變壞!」     誠如有部廣告對白所說的:「我是在當了爸爸之後,才學會當爸爸的!」雖然親情以及父母與子女的愛是天生的,但是現在的父母與古代的父母不同,我們必須努力或刻意地去學習如何陪伴孩子,不像古代,孩子是與眾多具有親屬關係的大人一起成長,換句話說,古代家庭關係是一大群不同年齡的大人與一大群不同年齡的孩子起居生活作息都在一起,生命成長的階段是連續的,每個人眼前就有眾多典範,從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就變成稱職的父母。     可是隨著社會型態的改變,現在幾乎都是小家庭,父母親少掉了來自親戚長輩的支援,同時也由於都市的公寓大廈建築方式盛行,來自街坊鄰居的看顧照顧體系也全然瓦解,當代父母幾乎是必須孤立無援地單獨面對孩子的教養責任,若是再加上社會的快速變遷,孩子面對來自複雜的人際關係,影音數位媒體及各種商業行銷的誘惑,這些都是父母必須與孩子一起承擔的挑戰。     若是孩子有困擾時願意及時跟大人求援那還好,最麻煩的是他們悶在心裡,等到自己承受不了或事情不可收拾時,大人才發現。   孩子不願意講的原因有很多,一部份來自於孩子在青春期的快速成長,許多情緒他自己也搞不清楚,所以也很難跟別人講,再加上孩子的表達能力與人生經驗都很有限,所以不容易將許多想法條理清晰地整理,可是我相信還有另外一大部份原因是來自於孩子對大人失去信任,因為大人的忙碌,也因為大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若是忽略了孩子幽微的求援訊息,甚至一昧以八

從「我」到「我們」

圖片
    以前家裡有幾個孩子的父母,常常必須為了處理兄弟姐妹間互相爭寵搶玩具而傷透腦筋。雖然麻煩,但是孩子也在一次次紛爭當中,學會了等待與輪流使用,彼此妥協,相互合作與分享這些與人相處的重要素養。     但是,現在的家庭孩子愈生愈少,獨生子女享盡父母的關愛,要什麼有什麼,世界都繞著自己轉,等到上了學不太會與人互動,也不知道分享是建立人際關係的好方法。     分享是願意把自己擁有的東西給予別人,讓別人開心而且不求回報的利他行為,研究顯示,孩子在四歲,甚至有時候到六歲七歲之後,才能脫離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太小的小孩其實沒有能力了解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因此無法展現出分享這類利他的行為。     因此,父母或許不要急,也不要太早為孩子貼上標籤,認為他們就是自私,或者責怪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但是我們還是要利用機會,點點滴滴的帶著孩子學會分享,甚至要注意,孩子的慷慨分享是不是只是為了取悅大人或玩伴,或者為了避免大人責罵,這種不是真心地分享反而會形成孩子性格的壓抑。     孩子不管是跟兄弟姊妹或同儕玩伴的紛爭,常令大人很挫折的是孩子大喊 「不公平」 ! 其實這個時候,父母師長不要理性的證明自己的公平或者判斷誰對誰錯,而是要同理孩子的情緒,知道他們想要被關愛的那種渴望,大人也不要用比較的方式來「威脅」孩子 : 「你為什麼不像哥哥那樣懂得照顧別人 ? 」「你像妹妹那樣就好了 ! 」     其實若有兄弟姊妹,在平常的家庭生活中協助孩子學會分享其實不難,因為我們可以採取他們若不協商,彼此分享或合作,那麼大家就都拿不到想要的東西這種策略,讓他們在也許不滿意,但勉強可以接受的情況下,學會妥協是真實社會裡重要的一件事。     若是沒有兄弟姊妹的孩子,也許就要盡量參加一些團體,塑造出一個有同儕玩伴一起遊戲或團隊合作的機會,讓孩子在一次一次摩擦與挫折中,了解必須考慮別人的需求,這些都是進入真心願意「分享」的養成過程。當孩子有分享的行為時,大人也要立即給予讚賞,這是很有效地的正向聯結。     陪著孩子願意分享的同理心,不只是擁有好的人際關係,也是職場成功的重要因素,更是擁有快樂生活的關鍵。     我們陪伴孩子教養孩子不就是希望他們有個幸福的人生嗎 ? 若是孩子能合宜地展現體貼,樂於分享,相信人緣也一定比較好,與他人相處也會比較愉快,那麼不管他

「一生玩不夠」 第三人生追夢…聯合報橘世代專訪

圖片
  如果 65 歲退休,按現在平均壽命 81 歲計算,大約還有近 20 年的時光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好好過!熱愛生活的 李偉文 ,早已啟動退休進行式,秉持著「一生玩不夠」的座右銘, 第三人生 擘畫了玩樂藍圖,其中也包括學習、放下,依著自己步調,在每個當下都怡然自得。   採訪這天,李偉文笑著說:「今天是我的 60 歲生日!」在很巧合的時間談人生下半場,感觸特別多。這位集眾多角色於一身的牙醫,與自然生態攝影家徐仁修聯手催生荒野保護協會,同時身兼親子教育作家,很早就開始推廣「提早規畫退休」的理念。「退休」指的是一種進行式,不管任何年紀,都要抱持退休的心情來過生活,做好財務規畫、安老居住,唯有提前準備,才能開創美好第三人生。   追劇放空也很好 保持作息規律   李偉文觀察,因為社群媒體發達,民眾看到親朋好友退休後過得光鮮亮麗,擔心自己沒有繼續活出精采,反而變得不快樂。「千萬不要有比較的心態!」他認為第三人生的重點是重新探索自己,而非活在他人的標準,退休並不是人生的結束,而是迎向另一美好階段的開始。 「退休後要做什麼?」是許多上班族的煩惱,李偉文建議培養多元興趣,或重拾年輕時的愛好,避免生活頓失重心、無所適從。日本電影《 退而不休 》描述一名白領菁英退休後,面對身心理的各種轉變,調適過程有諸多不順,反映熟齡族邁入第三人生的現狀。電影非常寫實,雖然退休後完全自由,可以隨興起床、吃飯和睡覺,但懶散度日久了,容易產生自我懷疑:這樣日復一日有什麼意義?李偉文笑說追劇放空的日子也很好,但要保持作息規律,感覺每天活得有意義,千萬不要毫無計畫地虛度光陰。   莫在意別人眼光 重新探索內心   「你過的是你的人生嗎?」李偉文點出退休族的迷惘,退休的生命轉折讓人感到不安,因為失去工作上的角色後,也少了原來的社會認同。他以阿德勒心理學說明:「每個人都有人生的課題,沒有必要去在意別人怎麼看我們,做好自己、做個自己喜歡的樣子,重塑態度觀看世界的角度就會變得不一樣。」進入到熟齡期,應該回到探索內心,而第三人生有了許多時間自我覺察,再次啟動對生活的喜悅和熱情。這是一個溫故知新的階段,退休後還能做好多事,朝著喜歡的方向挖掘自己,未來還有無限可能。   人可老心不能老 提早 5 年準備   退休是門需要學習的課題,李偉文經常分享自己的觀點,高齡化已是全球趨勢,早在大學

穀中的紅寶石

  這幾年到台東演講,不管是政府機構邀請或是民間團體,不約而同都送一份包裝得很別緻高雅的伴手禮,紅藜,還附上如何烹調紅藜的食譜。     剛開始還搞不清楚紅藜是何方神聖,第二次再拿到時,就麻煩主辦單位在送我去搭飛機前,載我去看看這個近年當地在大推的在地特產的種植地與了解產製過程。     後來查資料才知道紅藜不只是台東專屬的新興當紅 「超級食物」,也是翻轉屏東原鄉部落的熱門產業。     紅藜在 2008 年底才正式命名為「台灣藜」,但它早就是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傳統食物,在排灣族是和小米混合食用,在布農族則是用來作為釀小米酒的發酵劑,紅藜長得高,結穗時又帶有小刺,以前原住民把小米和紅藜混著種,靠又高又刺的紅藜遮擋保護小米,以防被鳥吃掉,這是具有高度的生態智慧的作法。     被稱為超級食物是因為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是含百分之五十的澱粉,百分之十四的優良蛋白質,以及百分之十七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是增加腸內益生菌的重要營養素,具有跟坊間高價的益菌素相同的功效,地瓜雖然是公認的健康食品,但地瓜的膳食纖維只有紅藜的七分之一,更特別的是,紅藜的鈣含量很高,是米的五十倍,燕麥的七倍。因此紅藜的吃法之一,就是把它拌入米飯裡一起食用。     2017 年 2 月,台北醫學大學公布一項研究,證實紅藜具有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的效果,更增添它的健康食品色彩。     因此這幾年很多食品打著紅藜為號召,包括義美的紅藜吐司、蘇打餅、小餐包,今年台灣啤酒公司也推出了紅藜精釀啤酒。也因為市場的強烈需求,台東、屏東,許多原住民部落已廢耕的農地,重新活絡起來,讓原鄉的老人家丟掉酒瓶下田耕種,豐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曬紅藜,將紅藜種子脫粒、過篩,充滿了生命力。     除了實用之外,紅藜也非常美, 10 月播種, 11 月時紅藜的嫩葉就可以入菜,過完農曆年,紅藜陸續結穗,每年三月到四月底採收之前,紅藜田是非常漂亮的,台東縣政府就舉辦過「紅地毯印象之旅」攝影比賽,也有不少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一般觀光客來此穿上排灣族傳統服飾,跟這有彩虹米的傳統作物合影留念,這是在地產業結合文化與創意的典範,也可能是翻轉偏鄉,讓這些人口外流,高齡化的「邊緣村落」再生的機會,不過也要靠更多民眾參與,才能持續下去,而不會只是一時的風潮而已。

來去世界自然遺產

圖片
   2016 年世界自然遺產基金會指出,在全世界 229 個世界自然遺產指定地 ( 包含自然遺產與自然文化混合性遺產 ) 當中,有將近一半,也就是 114 個,正遭受各種威脅,比如石油與天然氣的探勘開採,非法伐木,工業開發,大規模基礎建設等等,這些地方包括了美國大峽谷、澳洲大堡礁、中國的雲南三江並流、臥龍保護區 …… 等等。     世界自然基金會也強調,保護自然地區與生態系並不是反對開發,但是長期、穩健與可持續性發展才能對人與自然都帶來好處,包括社會穩定,經濟樂學與個人幸福。     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定世界自然遺產的標準有四項,分別為 :     ( 一 ) 代表地球歷史主要階段的地景,比如有生命演化的紀錄或是重要的地形或自然地理的特徵,符合這些類標準的當然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美國大峽谷。     ( 二 ) 在各個不同的生態系中,能代表進行中的重要生態學或生物學地理的顯著案例,比如說加拉巴哥群島是當年給達爾文演化論靈感的地方或是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在這裡亞洲具代表性的三條河流,長江、湄公河、薩爾溫江在這三千多公尺的河谷中平行流動。     ( 三 ) 擁有無與倫比的自然之美,在美學上極為特殊的自然區域,單以此項入選的自然遺產有非洲最高峰吉力馬札羅國家公園,還有中國大陸九寨溝及黃龍風景區。     ( 四 ) 具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學術或保存觀點來看,區域內有顯著普世價值的瀕臨絕種之虞的物種。毫無疑問的,南美洲的亞馬遜河流域擁有數不清珍貴且極為罕見又瀕臨滅絕的物種,絕對是人類共有的遺產。     大部分的世界自然遺產都包括了二項以上的標準,同時具備四項的也非常多。通常這些區域都位於人煙罕至之處,所以才能逃過人為的開發破壞,不過也有些地方因為大自然不可抗力的變動而有了改變,比如九寨溝最近因為大地震,許多絕美的景致就此消失。     也因為這些世界自然遺產人煙罕至,所以交通往往不太方便,,路程又遙遠,跟世界文化遺產很不一樣,因為所謂文化,就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留下來的重要遺跡,所以大都在人口稠密之處,當然,也有一些兼具自然以及文化遺產的景點,通常這些景點交通尚屬方便,不過自然景觀就沒有那麼雄偉、浩瀚、震人心魄。     我打算趁著年輕有體力的時候,旅行的選擇以世界自然遺產為優先,不然就是到各國的國家公園,等到年紀再大一些時,

善意與因緣的起始點

圖片
  在世間因緣的流轉中,我總是相信任何的善意與付出,總會留下痕跡,即便沒有錢,沒有能力幫得上忙,但是『對一件好事表示感謝,也如同做一件好事一樣偉大。』 在網路無邊界的世界,即便只有一個人,只要持續將美好的訊息傳播出去,不斷對別人的努力給予真誠的讚美,也許就能造成巨大的影響。   我們也許無法登高一呼引領風潮,但是我們絕對可以隨時保持著一種『準備好』的心情,一旦發現有人願意挺身而出時,自己可以馬上有善意的回應,好讓這個初萌芽的種子有生根茁壯的機會。 人人都能夠成為那個可能被踐踏,也可能被呵護的種子,或者,我們也可以做個積極主動播種的人,成為每一個善意的傳播者與因緣的起始點。

人生最划算的投資

圖片
  如何不花大錢,得到健康的身體和最棒的朋友? 大家共同為一件有意義的事努力,是建立深刻友情的捷徑。   文/陳莞欣 編按:老後如何過得快樂?身兼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等多重身分的李偉文,很早就開始規劃退休後的生活。他認為,美好的退休生活,最重要的不是準備大筆退休金,而是擁有不失能的身體,還有一群能夠互相照顧的好朋友。人生下半場的健康與友情存摺,該如何準備? 幸福的老後生活,一定要花大錢才能實現嗎?   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李偉文,身兼牙醫師、作家、廣播主持人等多重身分,也是許多人心中的樂活代表。甫過 60 歲的他,出席各種場合多穿著樸素的襯衫、長褲,全身上下沒有任何名貴飾物。閒暇時最熱衷的興趣,是閱讀好書、和親友一起參加野外活動。朋友曾開玩笑說,他是「錢賺最少的醫師」。 李偉文笑稱,自己除了不愛賺錢,對吃、穿、玩等物質需求也「很隨便」。他觀察,同輩人對熟齡生活隱約有種焦慮,像是:一定要存好幾千萬才能退休、要到世界各地旅行、完成挑戰清單,日子才算是過得精彩 ⋯⋯ 等。其實,「想活出值得的人生,不一定要花很多錢、做很多別人覺得了不起的事情。」 不花大錢的樂活,如何達成?   閱讀是最平價的興趣   一本好書、一根蠟燭,創造生活中的美好時空 走進李偉文的牙醫診所,首先印入視野的是一排又一排書架。童書、財金雜誌、文學小說、醫學保健、自然生態……,診所就是一座小型圖書館,所有書都歡迎借回家閱讀。 熱愛閱讀的種子,自童年時即已種下。李偉文回憶,從小父母忙於工作和家務,年長多歲的哥哥、姐姐也另有玩伴。一個人在家中的閣樓上看書,是他最美好的童年印象之一。儘管平日行程繁忙,他仍維持每月 40 幾本書的閱讀量。演講途中、通勤路上,都可以是閱讀的時機。 他尤其偏好紙本書。翻著紙頁,紛擾的世界會安靜下來,彷彿在閱讀者身邊畫下不受他人打擾的結界。更棒的是,這份幸福非常平價。花幾百塊錢買一本書,就能深度探索不同領域的知識。「人要有一件事,是可以做一輩子的。對我來說,這件事就是透過閱讀累積智慧,並分享給他人。」李偉文說 若想讓這份幸福感更進階,不妨從改變環境開始。李偉文提到,國際公認快樂指數名列前茅的北歐國家,一般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多奢華的物質享受。平凡的日常,也可以自己創造美好的氛圍。例如寒冷的夜裡,點根蠟燭、播放喜歡的音樂,再泡杯

一個小小的心願―賣牛肉麵或是排骨麵之三

圖片
    荒野有許多不同領域的志工群組,也有各類的專案在進行,除了可以提供舞台供不同興趣的志工揮灑之外,我們也可以透過不同類型的活動接觸到社會中不同的民眾, ( 這是一個「極度分眾」的時代,已經沒有所謂的大眾媒體,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同溫層裡 ) ,而且這麼多的專案也像是菜單,讓發展程度不一或擁有不同在地資源或特色的分會可以自由參考取用,同時在跟企業洽談合作時,也方便他們根據自己屬性挑一些可以一起做的行動。     這些好處現在看起來似乎理所當然,但是在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初期很多年,我在推動過程一直有資深幹部反對,還好一方面在理性上,我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以及瞭解人性的趨勢與未來世界的發展,都是思考過的所以能夠堅持,另一方面在情感上,這麼努力地建構舞台,也來自我內心一個小小的心願。     當初從零開始發展荒野保護協會時,我就知道這將佔據我所有業餘時間,因為我在大學曾經有過類似的經驗。那是一九七 0 年代八 0 年代的台灣,童軍運動在台灣處於發展的巔峰,幾乎每個中小學及大學都有童軍團,但是我讀的大學沒有,相形之下學校似乎有些壓力。     學校透過學弟知道我曾擔任建中行義團的聯隊長 ( 相當於社團社長吧 ) ,於是好幾次拜託我在大學裡創辦童軍團。考慮再三,後來在大四開始籌備,招兵買馬展開訓練,整整一年,在升大五前正式成團,幸好當時年輕有體力,因為童軍如同今日的荒野,是綜合性的社團,有訓練學習、有服務、有活動。     因為有這段經驗,在荒野開始籌備時,我在心裡就暗暗許下一個心願 : 「我希望荒野是一個所有人都能參加與行動的團體,也就是任何人,不管他的年齡,能力與時間,只要他願意以志工無酬的方式為守護台灣環境而努力,我將盡力提供舞台給他們。」     我在情感背後的想法是,如果我只想做點好事,那我就加入原本就有的環保團體就好了,幹嘛自己成立一個,與其耗盡我的個人資源承擔一大堆行政瑣事,從零成立一個團體,那麼這個團體一定必須是跟別人都不一樣,我才甘願嘛,於是我就立下了這個內心裡對自己的許諾。     為什麼我那麼看重每一個人的行動,無論如何都想盡辦法讓人當志工,即使再微不足道,我都非常珍視,這也是有理論根據的,說來話長,有機會另外寫文章來說明。     簡單講,生態保育或環境保護早已成為當代顯學,所有媒體鋪天蓋地時時在談永續 ( 老實說,已經不差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