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8的文章

面對挫折接受失敗,讓生命更精彩

圖片
         我們現在已處在一個急遽變遷的社會,面對的是無國界的高度競爭,遊戲規則與典範不斷轉移之下,早已沒有法規可循,沒有前例可導,昨天成功的法則,可能就是今日失敗的關鍵,我們即便再努力,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仍然可能成為一百分的失敗者,這種不確定的時代,恐怕已經超過個人所能理解與承受,更是每個人鉅大壓力的來源。   因此,培養面對挫折的靭性以及平靜的接受失敗,恐怕是現代人新的課題,更是能否找到屬於每個人自己的快樂與幸福的關鍵。   尤其許多父母因為害怕與焦慮,反而把孩子保護得太過頭,恨不得能夠清除孩子生活中所有可能的石頭,待在一個四季如春且安全的溫室。   可是每個在社會打過滾的大人都知道,真實的世界不一定是公平的,認真不見得會有好的結果,甚至有許多努力可能從來沒有被看見,甚至孩子被朋友誤解、同學排擠,或者師長不公平的對待 …. 這些情況在真實的世界常常發生,甚至在全球化的競爭之下,孩子比不上別人的機會,恐怕也非常大。如何面對挫折,接受自己的平凡與失敗,要讓孩子體會到即便在學業成績或能力競賽中比不上別人,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因此平常就要貯存與增添孩子面對困境挫折的能量,要讓孩子知道,即便自己很平庸還是可以很快樂。   而且我們必須容許,甚至要創造一些機會,讓自己的孩子受點苦,或者在被關照的情境下好好地哭一哭,有過挫折的經驗,可以體會到原來「失敗」不是世界末日,甚至了解到失敗只是我們在學習新技能或知識的一種練習,藉由這種練習,我們可以不斷進步。   這種面對失敗的正面心態,對承受許多無形壓力的孩子來說,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根據統計,台灣有超過四分之一的小學生曾經想要自殺,中學生的比例更高,居然有三分之一以上;更可怕的是,其中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曾經採取行動,自我傷害。   這些年也不時聽聞就讀明星高中,學業成績非常優秀的孩子自殺,如何協助孩子抒解壓力,恐怕比一味地逼迫孩子各方面表現都要優秀還來得重要。   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壓力無所不在,很多時候,我們是無力也無法改變外在環境的,但我們可以改變看待事情的角度與心態。除了學習與壓力共處,將壓力視為挑戰,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之外,也要積極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將壓力控制在自己可以承受的範圍。   而且我也不斷透過各種機會讓孩子瞭解到,過程比結果重要,因為即使我們再認真、再努力,不見得就能得到

當個令人欣賞的伴侶

圖片
        我相信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是自由戀愛結婚的, 「隨便找個人結婚,反正娶了誰或嫁給誰還不都是一樣」會這麼說通常只是風涼話,不管是誰,在面對伴侶的選擇,即便不是心目中十全十美的「白雪公主」或「白馬王子」,至少 我們也不會故意挑個爛蘋果 ,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婚後卻會埋怨自己的伴侶呢 ?          日本近年來有個新的流行語 : 「夫源病」「妻源病」,這個病來自於因為看另外一半不順眼,形成長期的心理壓力,導致身體不適或引起其他疾病。為什麼原本魂牽夢縈的伴侶,變成如今看到就很煩的「大型垃圾」 ? 這也是日本專用來形容丈夫退休後待在家裡無所事事,像一件 惹人厭惡卻又無法丟棄的垃圾 。          世界各國有愈來愈多夫妻在孩子長大離家的空巢期,或是退休後選擇分手,日本用「熟齡離婚」來描述這已成常態的現象。伴侶分手大多不是發生在結婚沒多久,就是空巢之後,想必是因為當家裡還有孩子需照顧,夫妻都很忙,彼此即便很久沒有正視對方,似乎也不會特別注意到,但是當孩子離家,先生退休,夫妻倆整天在家大眼瞪小眼,就產生問題了。           這個「熟年離婚」的現象,男生要特別提早預防,因為有太多的調查與研究顯示,熟年離婚對先生的健康與壽命都會有嚴重的威脅,對女生差異倒不大。             專辦家庭問題的賴芳玉律師曾經分析,在她經手的熟齡離婚案件中,老夫老妻的婚姻困境排行榜前三名依次是,雙方不再有性生活,喪失了對對方的生理慾望;第二是無話可說,生命裡已沒有共同的期盼與興趣;第三是老夫老妻彼此或長輩因為照料的問題而產生摩擦。            雖然大文豪托爾斯泰在「安娜卡列妮娜」書中一開場就寫下這句不斷被引用的名句 : 「所有的幸福家庭都長得類似,但是不幸的家庭卻都各有各的模樣。」但是我覺得避免這各式各樣婚姻裡的不幸,解決之道的基礎都一樣――當個令人欣賞的伴侶。          日本資深女演員吉永小白合近年在獲得最佳女主角得獎感言就是 : 「 有些女人的問題在於,年紀大了就不斷中性化 。」我想她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只指外貌的不修邊幅,而是隨著年紀增長而放棄了使自己更可愛更令人欣賞的努力,尤其在回家面對自己的伴侶,總以為都是老夫老妻了,還有什麼好裝的 ?           但是,在這個時代,不管男生或女生,在

中壯年後的待辦清單...(續.如何重燃老夫老妻的熱情.)

圖片
     要 重燃老夫老妻的熱情 ,   生活有變化很重要,就像很多婚姻諮商師強調的,保持令人期待的性生活很重要,但是結婚久了,往往連這件年輕時最愛做的事也變成不得不的例行公事,就像作家王文華建議的,要避免婚後每次上壘都是全壘打,無須防守快快結束,不再有奔回本壘被刺殺的刺激,因此要多跟電影學習,比如在城市鄉巴佬第二集中,男主角和自己的太太上床,卻假裝是偷情 : 「你丈夫今天晚上到遠地出差去對不對 ? 」     有一次跟大學同學閒聊時,他也嘆一口氣 : 「假如我太太偶爾裝扮成小護士或兔女郎,那我一定夜夜熱情高漲 ! 」專家也分析說,愛包含三種元素 : 情慾、親密及承諾。可惜的是,太多老夫老妻都把對方當親人,只剩下承諾,而失去了情慾,而當雙方都沒有生理上的吸引力時,親密感也會逐漸流失。專家甚至強調,美好的性行為會把伴侶之間許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鴻溝填補起來,換句話說,身體的良好溝通比言語的溝通來得有效且重要。        另外,根據研究,點燃伴侶激情最好的方法,就是雙方 一起去做新鮮事或者有挑戰性的冒險 ,這遠比兩人一起去本來就喜歡去的地方,一起去喜歡的餐廳,一起去看電影聽音樂會……來得有效。重新燃起「激情」跟「自在喜歡」兩者的目的與結果是不同的。     另外有人建議,每天要有愛的大餐,比如睡醒起床前或出門前摟摟抱抱三分鐘,也要有愛的小點心,比如說寫個甜蜜的小紙條,一句甜蜜的話語都可以。也有調查發現,伴侶最能夠感受幸福的三件事,一是互相按摩,二是手牽手睡覺 ( 哇 ! 這個難度也太高了吧 ) ,第三是一起做家事。     還看過某個婚姻專家的觀察還蠻有趣的,他說伴侶關係的維持通常不在於擁有共同偏好,而是在於有沒有共同討厭的人事物了。我猜這或許是俗語所說的「兄弟鬩牆,共禦其侮」,國家有外敵時,容易促進國內民眾的團結 ? 不過我相信夫妻兩人共同批評某個朋友某件事時,其實也是在確切彼此的價值觀。     說到朋友,倒是有一個研究發現, 夫妻倆共同認識的好朋友愈多,婚姻關係會愈穩定 。我覺得這很有道理,從二十多歲我開始辦的讀書會民生健士會,到三十多歲成立的荒野保護協會,到五十多歲的夏瓣生俱樂部,比較熟的,認識二、三十年以上的朋友,大概有五六十對,大家都是從未婚,然後看著彼此結婚生孩子,這五六十對都是夫妻一起參加活動,大家都是一起成長

如何重燃老夫老妻的熱情

圖片
      壽命愈來愈長,人人可以活到百年的人生裡,伴侶的重要性越來越高。幾乎所有的研究也顯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與伴侶的關係是一個人幸福快樂最重要的關鍵因素。     因此,人到中年後,就必須開始思考 : 要跟誰共度餘生 ? 最近才出自傳的管理學大師韓弟寫說 : 「近來,我有時會開玩笑,說我現在正處在第二段婚姻,只不過娶的是同一個女人。」當他們夫妻倆進入空巢期,也開始調整雙方的生活方式,藉此維繫雙方的友誼、婚姻以及珍視的一切。     我同意他的看法,成功的婚姻需要經歷多次的戀愛,但對象必須是同一個人。但是很多人會嘆一口氣,想到家裡那位,覺得對他一點感覺也沒有,不知該如何談戀愛。其實愛從來不會自然死亡,但是我們必須不斷為它補充活水,不然愛會在我們疏忽下逐漸乾涸。     熱戀中彼此的「共感」或者「心有靈犀」,往往是兩人認定「就是他」,就是命中註定的靈魂伴侶的關鍵時刻,這種共感也是雙方親密感的最重要基礎,但是婚後,尤其孩子出生,雙方為家庭而打拼奮鬥,在疲憊與壓力之下,這種「共感」不但消失,連所有心動的感覺都不見了。     這些老夫老妻忘掉了,當初兩人的「共感」是創造出來的,是一起看電影、旅行、徹夜長談……等等我們以前覺得浪漫,婚後覺得幼稚,這些兩人用心共同營造出的「魔幻時刻」,但是只靠婚前累積的浪漫,很難撐得過婚後生活壓力的消磨,必須在漫長人生裡,不斷持續創造「共感」的時刻,也就是讓愛的活水不斷。     簡單講,就是雙方要持續保持「幼稚」的浪漫情懷,也就是哲學家尼采說的「 膚淺的深度 」,這是從深度出發的表面功夫,比如忽然買朵花送另一半;伴侶在廚房為自己準備晚餐時,過去摸她一下屁股或親一下;在平淡刻板的日常生活裡創造一點驚喜;總之要認真回想當初是什麼事情讓你們點燃愛的火苗,什麼舉動最令對方感動……只要用心,找到五個十個「幼稚又膚淺」,但是會令對方內心激起漣漪的舉動應該不難。     生活有變化很重要,就像..... .明天待續

心靈是無法透過言語來碰觸的,但是....(續.老夫老妻千萬不要溝通)

圖片
        更慘的是,不溝通還好,往往溝通的結果變成批鬥大會,一不小心就把陳年舊帳都翻出來,甚至會誤觸對方的「地雷區」, 一槍斃命,無法挽回 。         所謂「地雷區」就是每個人 內心最柔軟而不可觸碰的傷痛或屈辱 ,或者是特別 脆弱、敏感 的經驗與 不能用理性去化解 的堅持與價值,每個人都有,只是被埋藏的很深,不常顯露。或許就像俗語說的「哪壺不開提哪壺」,萬一我們在溝通不順之下觸及那道紅線,兩人的關係就此留下無法彌補的裂縫。人人都該謹記在心,即便親如同床共枕同舟共濟的伴侶,也不該去冒犯或觸及那「地雷區」,這跟愛不愛沒關係,再愛也要尊重每個人這個無法討論的罩門。          另外就算沒有碰到對方的地雷區,溝通時含帶的批評,也是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一般我們想跟對方溝通,背後的動機通常是想說服對方,改變對方,不見得是真心地想理解對方,因此就會對對方現在的行為提出批評。任何人都不喜歡被批評,「 建設性的批評」根本不存在 ,所有的批評都會讓人痛苦,尤其這個批評是來自於自己最親密的人,傷害就愈大。有人說,批評指責是親密關係的原子彈,真的,說服式或批評式的溝通一點用處都沒有,只會破壞感情,你想改變對方,最好的方法是從改變自己做起,改變自己的態度跟行為。           曾經有一個很有趣的研究,高特曼教授只要分析一對夫妻一個小時,甚至短到三分鐘的對話影片,就可以判斷他們的婚姻狀態以及將來會不會離婚,準確率達百分之九十五。     高特曼教授分析夫妻兩人對話時肢體表情或語氣中所呈現的情緒,比如對方講話時自己無意識的翻白眼是輕蔑的表徵。他認為負面情緒包括防衛、抗拒、批判跟輕蔑。其中輕蔑的傷殺力最強,只要出現,通常就是婚姻將會出狀況的前兆。他的研究結論是,若要維繫婚姻,兩人談話表現的正面情緒最好要比負面情緒多五倍。          的確,也有其他研究顯示,夫妻之間的幸福與否,不是來自於雙方會不會溝通,而是雙方表現出多少帶有愛與情感及關懷的互動。         當生活中沒有足夠的正面互動時,溝通是很危險的。我常聽到男生在抱怨太太「不講道理 ! 」吵架時男生也常罵太太「你到底講不講道理 ? 」     其實這句話只能顯現男生的魯鈍無知,女生也是讀過書的,甚至往往功課比男生好,女生不是不懂道理,而是「不想講理」,而且當

老夫老妻千萬不要溝通

圖片
       雖然哲學家尼采曾說 : 「結婚前先問自己,即使老了也能和他溝通嗎 ? 婚姻生活裡除了溝通,其他都是一時的事。」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是做起來其實很危險。我知道所有婚姻專家每一個人都強調夫妻溝通的重要性,也以各種工作坊或暢銷書來向我們傳授什麼「溝通的四要素」「面對衝突的五種方法」,教導我們如何積極聆聽,也就是重複對方剛剛講的話,哦,對了,還特別提醒我們一些技巧,比如吵得太激烈時暫停下來,或者雙方要輪流說話……這些專家說得真是非常有道理,但是請你告訴我,有那一對夫妻在家裡溝通時會用這些技巧 ? 在真實生活中既然沒有人做得到,那麼知道這些技巧就一點幫助也沒有。     我建議老夫老妻千萬不要溝通,主要原因,是溝通非常困難也非常複雜,除了誠意也需要能力。         所謂誠意是奠基於如「愛在黎明破曉時」這部電影裡男主角所說的 : 「如果世上有什麼魔法,一定是顯現在盡力理解某個人,或與之分享上。」是的,跟伴侶溝通時,或許原先是為了理解對方,但是通常兩人講沒幾句,就會變成跟對方說道理,想說服對方,想改變對方,最後變成批評對方,而溝通就變成爭吵了 !         另外溝通也需要能力,這個能力不只是遵循專家提供的方法,而是有沒有能力掌握自己的情緒,我們往往把表達自己的情緒一不小心就變成情緒性的表達,要一個人在你來我往逐漸升高的情緒當中,體認到對方那種尖酸刻薄,冷若冰霜的死樣子,或者粗暴,凶神惡煞的表情下,是個孤單、受傷,渴望被撫慰與理解的小男孩小女孩,這是非常非常艱困的能力,真正的溝通專家都需經多年的訓練與天生有某些人格特質才足以勝任,像我們這樣充滿情緒與壓力的凡夫俗子來做,恐怕是陣亡率很高的冒險 … ... 明天待續

韓國大學生也都在打工?

最近看到一篇來自韓國的報導,指出韓國因為大學的學費高 ( 據說是僅次於美國 ) ,加上家庭年收入節節下降,所以有百分之七十的大學生都必須打工賺學費,而且他們打工的時數也一直在增加,近年每周打工時數平均十九小時,已經很接近每周上課平均二十小時的時間。     看到這個數字嚇了一跳,因為這些年台灣的大學生打工的人數也在上升中,以為已經很不得了了,想不到韓國遠遠超過我們。另外一個數字也很嚇人,韓國三十歲以下年輕人的失業率超過百分之十,許多大學生因為怕失業,選擇延畢。     咦,這也跟台灣很像,對於台灣節節攀升的 「啃老族」一直很憂心 ( 啃老族是已離開學校,卻不進修又不去工作的年輕人 ) ,想不到印象中很勤奮,經濟成長數字很亮眼的韓國也會有這樣的問題。     而且看起來,這個問題是全球性的,而且沒有改善的機會。     因為人工智慧快速進展,取代許多白領工作,自動化科技也讓許多藍領階級的工作消失,在可預見未來裡,短期內全世界失業率會一再的攀高,至於長期,會更差還是更好,現在還很難說。     總之,目前,每個國家都為這些共同的轉變而焦頭爛額,我們也只能自求多福了。

美濃愛鄉協會與社區運動

圖片
這是幾年前與媒體合作,每周訪問一位在地方努力的環境行動者,明天要跟朋友們 ” 蝸行至美濃去拜訪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 …. … 談起這些年青年返鄉潮流,及隨之帶起的新土地運動,就不能不追溯到上個世紀的高雄美濃。這個鍾理和筆下的客家農村,因水庫興建的危機,在 1990 年代吹起「反水庫」的號角,催喚遠方子弟回鄉守護家園。 因反水庫運動回鄉 這一仗,不僅奪下勝利旗號,讓政府不再妄言興建水庫,也創造了含交工樂隊音樂在內的豐富的文化作品,更成為台灣農村和社區運動的典範,像骨牌效應一般,帶動南方的綠色革命。 如今,美濃愛鄉協會想要走得更遠,不願只是反水庫,還要進一步設立國家自然公園。美濃愛鄉協進會總幹事邱靜慧在接受本報與環宇廣播電台合作之「新故鄉動員令」主持人李偉文訪談時,提出「打破過去中央集權式的國家公園設置,由在地團體共同經營」的概念,希望除了自然資源保護外,也能藉此保存人文系統,甚至培育未來的人文系統。 1979 年生的邱靜慧是因反水庫運動回鄉的青年之一。反水庫運動正炙時,她還在東海大學唸書,受到國中老師和鍾秀梅等前輩影響,投入反抗運動,「當時抗議多是農民,是爺爺奶奶這種年紀的長輩在參與,讓我驚訝。」 落實故鄉再造工程 邱靜慧回憶, 1999 年,國民黨動員立委準備強渡關山通過美濃水庫預算時,鍾理和之子鍾鐵民帶著大家北上立法院,在雨中跪下,這一幕讓她辛酸。「透過這些參與連結,才對家鄉有實際的情感。」高中便外出讀書的她,原本對家鄉陌生,甚至在美濃都會迷路。 美濃的抗爭在 2000 年政黨輪替後,因執政黨宣布任內絕不興建水庫而暫時止息。但與抗爭運動同時進行的故鄉再造工程,持續至今,「關鍵的是,美濃反水庫運動並非只是反水庫,而是把鄉內所有不足的公共建設或教育補齊。」邱靜慧表示,為了反水庫,當地人互相腦力激盪,探討農村是否能不靠大型公共建設來刺激在地的就業跟經濟,而是透過生活化的方式來提升?因此,美濃愛鄉協進會和八色鳥協會等在地社團,便以實際行動充填農村的發展和生活想像。 醞釀籌設自然公園 邱靜慧舉例,由國高中老師組成的八色鳥協會,成員在學校組野鳥社,以客家話教學生認識本土鳥種,做扎根的工作;面對外籍配偶的需求,愛鄉協進會為他們開識字班,「很多反抗運動結束後,組織時常因為任務完成而解散,但美濃地方組織,都還留在這個地方,繼續深化基礎

有機生活的隨想

圖片
  近年除了宗教團體在提倡的樹葬之外,許多縣市政府也推動由政府單位設立的骨灰植存區,鼓勵這種不立碑,簡約且促進土地循環利用的環保葬法。     有點感慨,因為將二十多年前有朋友就想發起設立這種樹葬園區,我還到他們所購買的山谷野溪探勘過,後來查閱法規,當時還不允許這種將骨灰直接灑入荒野大地的葬禮,所以後來朋友只好依一般人所能想像的,經營農場。     的確,時代不斷改變,許多法令規章也會隨著調整,甚至以個人而言,隨著年歲的成長,許多看法與習慣也不斷在改變。     記得自己年輕時,認識許多雅痞族 ( 年輕有錢有閒的專業人士 ) ,他們見面就問那裏有好玩的,而且幾乎個個都是吃遍世界的美食主義者。等到大家年紀都到了四、五十歲,誠如大文豪馬奎斯所說的,逐漸都知道自己內臟的位置, ( 當有了老花眼乾眼症,才發現有眼睛存在,身體開始這裏痛那裏痛,才知道原來有這個器官在這裏 ) ,如今那些美食主義者一個一個都成了「狂熱的有機份子」,到處尋找有機蔬菜,見了面不再問那裏好玩,而是互相分享健康飲食秘方與養生寶典。     當然,吃有機的食物,除了對自己的健康好之外,對環境也友善得多了,是一件好事,但是我總覺得真正有機的生活,不只是生理上的健康,應該還包括了精神上與心靈上的「有機狀態」。     總是很感慨,我們為何會從一個滿懷好奇、興沖沖、愛玩、富有創意的孩子,長成了一個充滿壓力而且僵化無趣的大人?     我認為所謂有機的生活,應該像是大自然般,在穩定不變的狀態中卻又充滿生命循環的流動性,而且每個當下都是神秘的,就像一棵大樹的成長,沒有人知道它的枝條下一步要往那裏伸展。     有機的生活是滿懷好奇地注視著生命的一切,沒有期望,因為相信只要該發生就會發生。我們認為每個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雖然不能控制將發生的事,可是我們可以決定自己要如何去面對。同時也能體會到,人生沒有不快樂的權利,假如自己真的覺得不快樂,也要自己負責,不能再把責任推給別人。     有機生活也是一種用心的生活,只面對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再被生活當中華而不實的東西所誘惑,比如名牌,物慾享受或虛名權勢 … 等等。到底什麼事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或許每個人的追求都不同,但是我相信會與年輕時為了工作一直「力爭上游」的價值觀不一樣。     有機的生活也是一種心情較為篤定的生活,因為

給孩子犯錯的空間

圖片
有許多家長一看到孩子事情做不好,往往立刻就跳出來指導,甚至當學齡前的孩子在玩遊戲或玩具時,也常常要求他們玩得正確,難怪古往今來有無數傑出的藝術家不斷地提醒我們:「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只可惜他們的天份都被家長給抹殺了!」   因為創意就是容忍矛盾的能力,孩子在小時候可以自然而然地接受一切奇怪的、超現實的、不合邏輯的事物湊在一起,可是大人只要一看到有矛盾就想找出是那裏出錯了,在追求唯一正確答案的過程中,許多的創意就不見了!而且更麻煩的是,當大人太注重「對」的要求,孩子一做錯了立刻「更正」,也會澆熄了孩子好奇與探索的熱情。   教育哲學家皮亞傑也曾經提醒我們:「當我們把孩子可以自己摸索體會的事物放在課程或設計中教導他們,等於剝奪了他們自己發現的權力!」十歲以下的孩子必須透過具體的操作來學習新的知識,聽和背只能造就很會考試的孩子,卻無法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精神。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也是如此,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中,迅速的變化與龐雜而混亂的訊息裏,如何培養在們我校正中的學習能力,是未來非常關鍵的能力,因為我們無法事先教會孩子所有的標準答案,因為在變動的世界中,根本沒有永遠不變的標準答案,因此在「嚐試與錯誤」中能夠始終不氣餒,勇往直前,或許就要在孩子學習歷程中,多留給他們一些犯錯的空間。   其實除了課業或知識上的學習儘量讓孩子自己探索之外,在成長的路上,生活中也要給孩子練習錯誤的機會,我們常常會感慨「千金難買早知道」,的確,我們都能體會到,在人生中,愈早犯錯或成本愈低,總覺得現在的孩子EQ很低,情緒管理非常差,或許跟現在他們已經沒有我們小時候放學就在街頭巷尾玩到天黑才被父母親叫回家的生活環境,因此也就沒有與鄰居大一點或小一點的孩子們,爭執吵架甚至打架的經驗。當孩子可以自己處理即便昨天與鄰居打架,可是今天仍然能夠高高興興一起玩耍,長大後面對人際關係的應對應該也會好一點吧!   因此,我也會儘量在生活中給孩子犯錯的空間與機會,除了做家事與幫大人交涉一些事情之外,還鼓勵他們參加社團活動,在團隊合作中學習,參加社團最可貴的是有機會讓孩子從發想一個活動,然後與人溝通協調,最後一起完成這個計劃的完整經驗,當孩子學生時代能夠不斷嚐試辦活動,他們就可以培養出「無中生有」的信心,也會從失敗中體會到難得的經驗。   邱吉爾曾說:「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舊不改熱情

帶孩子親近台灣這塊土地

圖片
對大多數上班族的父母親而言,總是會利用星期假日或年休長假時,帶孩子去郊外玩,好彌補平日忙於工作沒有空陪孩子的愧疚心情。因此,台灣只要稍微有點名氣的風景名勝或遊樂區,在假日時往往擠得人山人海。 在平常連續假日或長假時,我們一定不會帶孩子往人多的地方走,反而會好好利用似乎淨空的台北市。平常都市裡充滿了車子,我們沒有心情也沒有安全的空間能夠好好地觀察,利用假日時沿著台北盆地四周,或順著流經都市的河流走,不然就是尋著老街區的發展,回溯都市的成長歷程。 其實,我們不常帶孩子到什麼著名的風景名勝,總是覺得不管什麼地方,只要懂得欣賞,只要心情對了,就會有一個很棒的體驗,反而許多知名的地方,總會加入了太多人工的設施,太多刻意塑造出來供你拍一張「到處一遊」的相片,因此,就算原本是天生麗質,也變成了塗抹太多胭脂的酒國名伶,增添了許多的庸俗。而且台灣因為多山多溪流,幾乎任何一個住家附近三十分鐘路程之內都可以找到一個富含自然元素的「秘密花園」,甚至最好能常常陪著孩子在住家附近的小公園中玩耍、散步。 很多家長會担心自己的自然知識不夠,無法辨識植物或昆蟲的名字,可是我覺得即便我們不知道任何自然知識,我們也可以陪著孩子看看天空,看黎明與黃昏的彩霞,看浮雲,看星光。你也可以陪著她們聽聽風聲,聽大自然裡各種細微的聲音。 我們可以陪著孩子一起,重新使用眼睛、耳朵、鼻子和指尖,讓很久沒有仔細感受的器官活起來。即使我們不知道鳥的名字,我們還是可以欣賞牠們動人的姿態,即使我們叫不出任何一顆星星的名字,我們是還可以體會到天空的壯闊與美麗,以及宇宙的神祕。 希望讓孩子從小就能親近土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豐富與神祕。自然的生命力,正與孩子蓬勃茁壯的生命相合。不要讓孩子整天擠在水泥叢林裏,沒有窗戶,沒有風景,沒有陽光,視野始終被限制在 三公尺 五公尺 之內,忘記了其實在屋頂之外,我們的頭上還有星空。 的確,當我們失去了星空,失去對浩瀚天體的無窮感有所體驗;當我們的孩子失去了晚上到森林裏傾聽與觀察各種生物的機會,那種遇見生命的感動與想像力與創造力的萌發,也會逐漸在成長的過程中一點一滴失去。 陪著孩子在自然中散步,只要有一顆安靜不急躁的心,大自然就會引領著我們,體會大自然的美好,知道一切我們該知道的。 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經說過:「現在我知道造就最好人才的秘密,就是在野外成長、與大地一起作息。

父母要跟孩子耍心機

圖片
過年前後是與親朋好友聚餐的時節,曾經有一年與幾位高中同學聚餐,我們這群老朋友的孩子們大的已上高中大學,晚生的小孩還在讀小學國中的也有,東聊西聊話題不知不覺就講成爸爸經。大家在互吐苦水之餘,有個朋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我們現在究竟需不需要花那麼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呢?」   此話一出立刻引起熱烈的討論,最後大家的結論是:「需要的,在這個時代若像我們父母親那樣不管孩子的話,孩子真的會長得不太好。」因為時代的變遷,除了愈來愈複雜,誘惑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劇烈,在現在的社會的確不太容易能夠安安靜靜照著自己的步伐,依著自己的速度慢慢學習與成長。   可是我看到周遭有許多人,不管是商場上的女強人或是老謀深算的企業家,甚至是表現優秀傑出的老師,這些在工作場合非常能幹的朋友,回到家裏往往用最爛的方法跟孩子互動,不是直接用命令的,就是用訓誡指導示的,不給孩子自己思考或選擇的空間。   或許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所以他們只要聽話照做就好,況且大人自以為見多識廣,孩子不成熟,思慮欠周密,怎麼能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呢?可是當孩子一天 24 小時,一年 365 天,時時刻刻都在父母監視下,事事都被安排時,即便學會了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難免會成為一個被動又沒有生活熱情的孩子。   記得我的女兒在小學時就曾經跟我說:「爸爸,那些讀資優班的朋友也都很普通嘛,可是我發現他們都有一個資優媽媽耶。」因為從小我讓孩子參加許多社團,所以她們認識了很多來自其他學校讀資優班的孩子,「資優班」乍聽之下似乎很偉大,可是真的與他們相處之後發現也與其他人一般正常,可是特別的是,這些孩子的父母親都非常活躍與能幹,幾乎幫孩子打點好一切,該參加的比賽,該繳的作品,樣樣都有大人的痕跡在裏面。   我覺得孩子小時候的確可以在大人高壓之下學會很多東西,甚至表現得很傑出,可是在這個變動迅速,知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的時代,目前所學的很快就會被淘汰,反而是孩子是不是對生活充滿熱情,同時也能夠主動地學習是面對未來的關鍵能力。   總是覺得父母親必須用嘴巴言語直接指揮孩子,是最下策的方法,可是,若是必須「管」孩子,又該怎麼管?   我看到不計其數的家長「管」得很認真,卻管出許多親子問題,搞不好還真的不如放牛吃草來得好呢?那麼「管與不管」之間,該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