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3的文章

手到是心到的法門,發表示吸收的利器―金石堂信義店打烊趴有感

圖片
  前幾天在金石堂信義店的打烊讀書會「閱讀未完˙待續」,聽眾爆滿。不大的空間擠滿了百來位讀者,不過其中絕大部分是衝著宋怡慧與愛瑞克而來的,因為怡慧叫好又叫座的「一筆入魂」出版沒多久,而愛瑞克的「內在成就」昨晚是全台首賣 ( 正式上書店通路開賣還要幾天 ) ,更特別的是,昨晚估計有一半左右的聽眾是來自幾個讀書會的成員,他們都分別在讀愛瑞克的「內在原力」、「原力效應」 …… 等書。 我們三個人分別分享了與金石堂書店的淵源,以及有關閱讀與寫作的個人經驗。 我鼓勵這些喜歡閱讀的朋友最好要一邊閱讀,一邊寫作,同時也用胡適之的名言來佐證「手到是心到的法門,發表是吸收的利器。」 提到胡適之時,台下的人沒什麼反應,隨口詢問 : 「知道胡適之這個人的請舉手 ? 」結果三三兩兩,不到五分之一的人聽過,嚇了一跳後再追問 : 「在今天之前曾經聽過手到是心到的法門,發表是吸收的利器,這句話的人請舉手。」結果只有一位滿頭白髮的先生舉手。 記得學生時代時很流行書籤,那是用來夾在書頁中,標記自己讀到哪裡的狹長小卡片。書籤上除了有可愛或美麗的圖案外,一定會附上一句名人講的話,其中胡適之講的最常被引用。 這句話言簡意賅,手到是心到的法門,意思是我們在閱讀時思緒常常會從書頁中飄走,或者如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般,有看沒有到。這時候,假如要求自己邊看書邊整理筆記,就會讓意識集中在書本上。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指的是,對某個章節,某個科目或某個領域是不是真的讀進腦袋讀懂,就必須藉由發表來檢視,不管是口頭報告或者寫一篇小論文,若是我們要求自己,只要花時間閱讀,就要寫下來分享給別人,那你的閱讀就會很有效率。 企管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任何人只要花三年時間,一定可以成為某個專業的專家,他所謂的專家是能就那個專業出版一本書或能做專題演講。 至今我出了四十二本書,跨很多領域,就是依此原則,我們在生命不同階段,都有必須面對的問題,遭遇的挑戰,或者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我在尋找答案,大量收集資料的過程中,會以就此問題寫一本書為目標來閱讀,這就是胡適之說的 : 「發表是吸收的利器。」 其實每個人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假如你明天必須跟同學或同事用 15 分鐘分享某本書的讀後心得,那麼你前一晚的閱讀效率一定會超高,而且報告之後,即使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也不太會忘記書的內容。或者我們要求自己,聽完演講後,一

蕭雅全導演金馬獎的得獎致詞有感

圖片
  金馬獎 60 周年的頒獎典禮上,蕭雅全導演以「老狐狸」拿下最佳導演,他上台感謝了很多人,還笑稱「沒有拍過電影的人,一定不會知道,為何每個人上台領獎,都要感謝這麼多人。」的確,一部電影的完成,參與的幕前幕後的人太多了,是團隊共同完成的,也是團隊的功勞。 蕭導也特別感謝今年無法出席,但過去一路提攜他的名導侯孝賢 : 「他總是說,不要謝我,你如果要感謝我,就去幫助別人。」因此,蕭導很感謝侯導教會他「道謝」這一件事,他每次要幫助別人,就會跟別人說,「我這麼做不是為了你,是為了侯孝賢跟我說過的話。」 真好,讓美好的善因緣得以在世間不斷的流轉。 這些年來從許多朋友口中陸續聽到,各種侯孝賢導演默默付出的故事,我自己也有一個親身接觸的經驗。 多年前荒野保護協會反對政府花大錢炸山填海新蓋一條蘇花高速公路,當時也曾聯絡了許多社會賢達一起來幫忙,如林懷民老師、嚴長壽總裁、童子賢董事長 …… 等人。 有一次在立法院召開記者會,小小的房間忽然擠進一個「阿伯」,我一下子沒有認出來的人是誰,看看手上邀請出席的名單,每個人我都認得,所以應該是「不速之客」,等到他主動拿起桌上麥克風發言 : 「蓋馬路誰不會 …… 」時,我才想起來,原來是侯導自己跑來了。 我很感謝侯導,不用環保團體去遊說拜託,就能主動參與,幫忙發聲。 前些天聽到製片人王師訪問金馬獎執行長聞天祥老師的節目,聞老師講了很多侯導的貢獻以及他的胸襟與遠見,還有默默付出的行動力,令人感佩之餘,也不免讚嘆真是一位今之俠者。   吃人或被吃 ? 還是「甘我屁事」做壁上觀 ? ―老狐狸電影裡的同理心     11 月 17 日電影「老狐狸」正式上映,上個月曾經在試映會裡聽導演蕭雅全談起拍片動機 : 「同理心是一種跨線理解對方的態度,失去同理心是階級衝突日日擴大的關鍵原因。」導演的媽媽是一位極為善良、會同理別人的好人,但是難免吃虧,被人騙。     當導演有了孩子,在陪伴著他們成長面對世界時,是要依循舊有的道德傳統,教他們要同理別人,要善良,還是如同電影中老狐狸跟小男孩說的 : 「你不吃人,就等著被吃;願意同情別人的人是個失敗者,是被社會淘汰的人。」於是,導演透過這部電影來思考我們該怎麼選擇。     電影背景設定在 1980 年末到 1990 年初的台灣,那是一個狂飆與混亂的時代。 1987 年解除

社群媒體的社交倦怠

圖片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 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更緊密的世界」,但是社群媒體雖然讓人們聯繫與溝通成本降低,卻也打造出一個追逐名氣、追逐金錢、追逐虛榮數字、追逐話語權力的世界,黃哲斌說得好,時時刻刻跟世界連線的結果,我們已活在「一個偶爾讓人興奮感動,但多數時刻磨耗人心的世界」,因此,社群媒體疲勞已經成為一個新興的症候群。   一個原本滿懷理想的承諾,實現後卻造就一個我們不樂見的結果—愈熱鬧卻愈孤獨,愈親近卻愈誤解,愈嘈雜愈無知的社群時代。 你我是否每天耗費很多時間,無意識地打開某個 APP ,機械性的滑動,按讚、未看先滑,不斷地滑,然後關上,再打開另外一個,然後重覆一樣動作。我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看到什麼,反正就是一直滑,然後一天就又過了。 沒有無線上網的時代,我們必須刻意上網,可是一旦離線,就回到現實世界。但是智慧手機毀滅了離線這個狀態,我們醒著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無遠弗屆的網路裡。 我們所有的一切,喜好與意見,工作與休閒、朋友、親戚、同事,朋友的朋友,親戚的親戚,全部都放進名為「演算法」的蔬果調理機,打成一團湖泥。 這是我們要的生活嗎 ? 這是我們要的世界嗎 ?

宗教、神話與生態保育

圖片
  日本著名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認為神話、儀式與聖地是宗教的三元素。     描述世界起源的創世神話,表達的是宇宙、人類與文化的開端,說明我們為何,又是如何出現在這個世界,我們從哪裡來,大家往哪裡去,透過故事進行自我確認或自我定義的行為。而且神話故事裡為各種現象命名,也藉此確認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定位與地位。     至於第二項要素儀式,則是以神話為基礎,與神話連動的身體技法及表現,人們可藉此實現與神靈等超越界的接觸,並藉此獲得在這個世界活下去的動力與慰藉。      至於聖地,是敘述神聖的故事或執行儀式的神聖場所或空間,同時也是神聖之物下凡,顯靈的場所,或是通往越界的通道或入口,簡單說,聖地就是連結凡間與神聖次元的場域。     神話應該視為一種隱喻,是人類內在心靈的隱喻,而不能把神話故事當成外在事實來理解,否則隨著科學進步,對外在事實的知識愈增加,神話就會顯得愈荒誕。     河合隼雄舉日本的天照大神為例,如果跟現代人說,太陽是一位名為天照的女神,而日本天皇就是萬世一系傳自天照大神,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吧,因為連小孩都知道,太陽是一顆灼熱的恆星,但是即使知識豐富的日本人,登上高山,看見太陽升起時,還是會合掌膜拜,為什麼 ?     河合隼雄解釋,因為即使知道太陽不是女神,不是神,但是看見太陽從黑暗中升起帶來光明,心中還是會湧現深深的虔敬之情,而最適合用來表現這種情感的方式,就是面向太陽,雙手合十。對於膜拜太陽的人而言,他們不由自主的膜拜,並不是因為太陽等於神,而是看到那個場景時的感動,而這種感動就是一種神聖體驗,也就是說,他們膜拜的是顯現於內心世界的太陽女神。     不管哪個民族所流傳的神話,絕大多是基於對動植物及自然萬物,因為深刻的敬畏與感謝所展現出的生態智慧,這些神話讓人懂得謙虛,提醒人的有限性並且與其他生命都是一同來自於冥冥中更高的主宰。

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

圖片
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曾提醒 : 「閱讀和健康相關的書要很小心,你可能因為印刷錯誤而喪命 ! 」     這是百年前大文豪幽默的諷刺,但是在這個社群訊息氾濫的時代,我們真的有可能誤信假新聞而遭殃。不過前些天行政院通過的「營養及健康飲食促進法」草案裡,就明訂禁止傳播不實營養及健康飲食的消息,違者最高可處罰三十萬元。     除了這個明確的罰則之外,有趣的是,還規範軍公教機關採購或辦理研討會 …… 等活動時,提供餐點以不含糖飲料為主,而且只能以堅果、蔬果等健康營養的食物當作禮品或獎品。     營養師公會推動有關營養相關的專法三十多年,如今才在行政院通過草案,尚待立法院通過。當年營養師公會希望能強制要求一定規模的公家機關需設置一定數額的營養師,因為反對聲音大,所以始終無法通過,如今這個草案將這些會遭遇阻力的法律全都拿掉,才有機會通過。     國健署在草案通過後指出,將會對食品營養的成分進行研究,建置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供民眾參考使用。其實這個法案也切和高齡化社會,若是希望長輩能夠在地老化的話,能鼓勵更多營養師進入不同社區,透過營養服務的提供,改善長輩的健康,一方面可以減輕家庭負擔,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國家的醫療支出,是項多贏的好政策。 還有什麼可以吃啊 ?    雙胎女兒看到媒體接連好幾個星期報導食品安全的新聞,許多賣場的食品都受波及,接連下架,姊姊 A 寶很煩惱 : 「我們現在都住宿舍,三餐都必須在外面吃,究竟還能吃些什麼東西啊 ? 」     妹妹 B 寶也回應 : 「感覺上這幾年沒幾個月就出現黑心商人、一次又一次,影響層面愈來愈大,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 」     在醫院當營養師的媽媽也嘆了口氣 : 「因為生活方式改變,外食人口愈來愈多,即使自己在家烹煮,為了方便,都是買已處理過的食品或即時食物,廠商為了大量生產以及長途運送與保存的方便,勢必以許多化學物質處理過,另外也為了增添美味口感或美觀,加上許多添加物,這些東西長期累積在我們身體內,或許就是許多過敏症,慢性病與癌症的來源喔。」     B 寶還是很不解 : 「最近幾次的食用油問題,怎麼會這麼離譜 ? 難道檢驗不出來嗎 ? 」     我提醒 B 寶 : 「前幾年牛奶裡加進三聚氰胺的事件我不是就跟你們說過了,檢驗是當我們懷疑食品也許含有某種添加物時,可以去檢驗那樣食品究竟有或沒

素養考題與跨學科教育

圖片
  若是拿標準的素養考題問大人,這是什麼科目的考題,我想有很大的機率會猜錯。     因為這是教育現場主流的 「跨學科教育」,也就是從單一個別科目的測驗,轉而考如何解決現實生活場域的問題,用多元融合的目標來訓練學生具備了全方位的思考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因為目標弘大,所以考題愈來愈難,無怪乎長期關心偏鄉弱勢兒童的李家同教授不斷地呼籲,主張恢復統一的教科書以及考試不要超過教科書的範圍,因為教育資源與文化刺激不足的孩子,根本無法應付這些素養的考題,也阻斷了貧困孩子透過考試翻轉人生的機會。     這個主張若以社會公平性的角度來看是有點道理的,但是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是一個愈來愈困難的時代,單憑記憶死背的教育,已經無法培養出足以面對社會競爭的人才。     世界愈來愈複雜,需要學習的東西也愈來愈多 , 必須具備的能力也與過去不太一樣,但是如何讓每個孩子都具有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並且擁有正向積極的生命態度,是每個身為師長們的責任。          如何做深度思考 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桑默斯教授曾建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最重要的能力是主動思考而非被動反應。     如何養成主動又深入的思考 ?    首先是要能定義問題。     再來是架構問題,找出最核心最根本的邏輯與規則,一層層剝開事物表現,看到本質後,再一層一層往上架構,比如馬斯特研發電池與太空船,就是所謂回到最根本的物理法則重新思考,不在原本或許是錯誤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第三是洞察與發現別人所未見。透過找資料與專家對話,提問,質疑,建構與拆解。整合的知識愈多,就會有更好的洞察力。     第四,由源頭創新的解決方案,擴充我們認知意識的範圍與角度。     第五,最後是做決定,定案後不要後悔,往前行動,但是也要保持能夠隨時修正的彈性。                  科學的學習要旨     108 課綱科學領域所寫的基本理念第一句話就說 : 「科學緣起於人類對生活周圍的好奇或需要」,因此,科學不是只有公式記憶與解題,而是希望透過科學這個有系統的思考原則,能對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有比較理性的判斷與行動。     因此,課綱在自然領域中會希望學生能夠培養出以下幾個能力或態度 : (一)   以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為起點,重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吃人或被吃?還是「甘我屁事」做壁上觀?―老狐狸電影裡的同理心

圖片
  今天 (11 月 17 日 ) 電影「老狐狸」正式上映,上個月曾經在試映會裡聽導演蕭雅全談起拍片動機 : 「同理心是一種跨線理解對方的態度,失去同理心是階級衝突日日擴大的關鍵原因。」導演的媽媽是一位極為善良、會同理別人的好人,但是難免吃虧,被人騙。     當導演有了孩子,在陪伴著他們成長面對世界時,是要依循舊有的道德傳統,教他們要同理別人,要善良,還是如同電影中老狐狸跟小男孩說的 : 「你不吃人,就等著被吃;願意同情別人的人是個失敗者,是被社會淘汰的人。」於是,導演透過這部電影來思考我們該怎麼選擇。     電影背景設定在 1980 年末到 1990 年初的台灣,那是一個狂飆與混亂的時代。 1987 年解除戒嚴後,壓抑已久的社會力一夕爆發,股票指數在 1987 年底破千點之後,短短二年多,漲了十多倍,來到一萬兩千多點,卻在 1991 年跌回二千多點。真的如電影中所呈現的,物價天天上漲,人人在追逐金錢遊戲,除了股票,還有大家樂的非法彩券、非法吸金的投資公司,有人一夕致富,也有人傾家蕩產,整個社會都迷失了。少數清醒的人看著這個混亂的社會也無可奈何,或許只能選擇離開,比如林懷民老師在 1989 年解散雲門舞集,離開到美國讀書當學生。     老狐狸教小男孩廖界,當你遇到讓你不平,讓你憤怒的事情時,先喝一口冰水,然後閉上眼睛,跟自己說 : 「甘我屁事 ! 」斬殺自己的同情心,跟自己說善良的人就是個失敗者,你不吃人就等著被吃,寧可傷人也要贏 ……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     我知道或許有人會舉當代二位最受推崇,甚至被認為改變世界的二位天才來做例子,賈伯斯與馬斯克他們鉅細靡遺的傳記裡呈現了他們都缺乏同理心,甚至馬克斯還曾經告誡他的弟弟 : 「同理心不是一種資產,它只會讓你在商場受傷。」     但,這或許是個誤解,即便是爾虞我詐的商場,需不需要能同理對手,其實也沒有一定的標準答案,而且賈伯斯與馬斯克似乎對公司的員工苛刻如魔鬼,是因為他們把同理心用在使用的客戶上,他們對使用者的體貼比任何人都深刻,而且他們也對少數的關鍵伙伴有同理心,才會有死忠的追隨者。     「老狐狸」電影理究竟有沒有跟我們講答案 ? 其實導演沒有說教,只在最後不到一分鐘的畫面呈現出他的看法。     在此不破梗,倒是想起一個神經心理學家在 「大腦的悖論」這本書

底層熱情

圖片
  這幾年在講企業的競爭力或孩子的學習養成,都不約而同的強調「韌性」的重要性,韌性也可以說是遇到挫折失敗後的復原力,韌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大概是我們已生活在不確的時代,社會的典範轉移太迅速,成功或優勢很容易被取代與淘汰,所以存活的關鍵已經不是我們有多優秀多厲害,而是面對勢必遭遇的挫折之後,能不能復原,然後站起來,繼續往前走。 「韌性」或許可以如同其他能力一樣可以訓練與培養,但是我覺得還有一種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熱情」,若對一件事有真正的熱情,那麼即使一再失敗,再辛苦再疲累,也都不會輕易的放棄。 但是我們對什麼事情擁有真正的熱情呢 ? 有許多人雖然目前對某些事似乎有興趣也很投入,卻在從事一段時間後就喪失了熱情,難道之前的熱情不是真心的嗎 ? 當然不是,只是我們的熱情被許多不可控制的因素給消耗掉了。也許是難搞的客戶,挑剔的老闆,市場的變動 …… 等等。 新創投資專家鄭博仁在判斷該投資哪些新創公司時,除了該公司的目標市場要夠大之外,他還要看創業者是否有足夠的熱情。因此,他必須要思考,究竟那些熱情是可以持續一輩子的,不會被將來許多不可控的變因給消磨掉。 仿照馬斯克強調的「底層邏輯」,他提出 「底層熱情」 這個概念,這是一種更深層,跟個人價值的實現息息相關的渴望。 換句話說,「底層」的意思就是自己內在最核心且永遠不會改變的價值,表現在外就是我們最在乎最根本的那個渴望或追求。

呼山不來我就去

圖片
  曾經,默罕穆德向群眾說,某年某月某一天,他將把城外那座山移近一點。   到了約定好的那一天,聚集了許多民眾等待目睹神蹟。默罕穆德終於在大家的期待中出現,他低頭禱告然後仰頭對山大聲呼喊:「山啊!大山!到這裏來!」   廣場迴蕩著默罕穆德的聲音,但是,山一點也沒有動。默罕穆德再度禱祰,深呼吸後喊著:「山啊!大山!到這裏來!」   山依然沒有移動的跡象,群眾開始議論紛紛,默罕穆德三度呼喊:「山啊,大山,到這裏來!」   山還是屹立不動,群眾開始喧嘩:「難道眼前這位我們尊敬的人是個騙子嗎?」   鼓噪聲逐漸大聲時,默罕穆德轉過身來面對群眾說:「各位鄉親父老兄弟姊妹們!你們都看到了,我向那位山呼喊三次,可是山還是不動,既然它不肯來,那麼我就走向那座山!」   於是默罕穆德抬頭挺胸,從從容容地向山走去!     這二十多年來,常常想起這個故事。   我知道從事公益活動的朋友們常會感慨民眾的冷漠,對周邊的環境,對社會公益完全置身事外;我也知道大家汲汲惶惶奔走時,最大挫折就是來自於周遭群眾漠不關心地冷眼旁觀。      當我們怪他們不關心我們所關心的議題時,我們可曾嚐試去理解他們所在乎的事情呢?   這個時代每個人的生存競爭壓力都很大,扣除工作及家庭所花掉的時間,僅剩一點點注意力已被多元社會裏無數的議題給折騰得無所適從,再加上商品消費的行銷以舖天蓋地之勢、無孔不入的方法來搶佔那一點點個人空閒時間。     我相信愈是指責別人不關心,只會把他們愈推愈遠,這些年來我 [ 盡量採取默罕穆德的『山不來那麼我去接近它』,以『主動出擊』的精神接近民眾,包括荒野保護協會在成立第一年時,就成立了推廣講師志工團隊,任何社區學校公司工廠甚至住家,只要找到 20 個人以上,我們就派志工去免費演講,也包括這些年來,我們以『跨界』的精神,儘量與社會上眾多不同團體不同領域的人合作,讓不同興趣與關懷不同議題的人,都可以將『環境保護』當做最大公約數。   當然,要這麼做很不容易,畢竟傾聽別人以及關心別人關心的,都得花時間;要站在別人的立場與思維來理解,也需要有一顆非常柔軟的心。   不過,要擴大關心環境的民眾的數量,讓大家不只是言語上的支持,而是願意行動上參與,我想,除了『我們去接近山』之外,好像也沒有更簡便省力的方法了。

油脂該怎麼吃

圖片
  周邊力行養生或瘦身的朋友裡,有的人是很怕吃到肥肉,每次上館子一定仔仔細細把肉上面的油脂挑掉。另一種剛好相反,採用某些特殊飲食的人,絕不吃飯跟各種碳水化合物,卻會特地喝油脂。 其實若問營養師該怎麼吃,十之八九一定會建議最健康的方法還是均衡飲食,不偏廢任何食物,不管是脂肪,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都是身體正常運作無法欠缺的營養來源。 脂肪攝取不足,會引起賀爾蒙失調,皮膚乾燥搔癢 …… 等等,以及脂溶性維生素命的吸收不良。 不過油脂的確熱含量高,吃太多跟碳水化合物吃太多一樣,的確容易胖,但是生活中油脂攝取太多,不見得是來自於正餐裡的菜餚,而是來自於點心糕餅,尤其酥皮點心、蛋糕、甜甜圈、沙其馬及各種炸得酥脆的餅乾,還有好吃的冰淇淋或霜淇淋其實幾乎都是油。 至於菜餚中雖然看不到脂肪,卻隱藏著極高油脂的有炒麵、貢丸 …… 等等,我們也常常沒有注意到。 其實油脂分為好油跟不好的油,也就是 omega3 跟 omega6 ,許多研究發現,現代人的肥胖或多種疾病都是 omega6 攝取過量, omega3 的比例太低所造成。通常我們吃的食物裡,魚肉含的 omega3 比較多,這也是很多人會特意吃魚油膠囊當保健品的原因。 也有研究發現,吃下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身體會轉化成增加心血管疾病與心臟病風險的飽和脂肪酸,甚至身體裡大部分的油脂,大都是來自精緻糖,也就是我們喝的飲料。。

在大自然裏進行美感教育

圖片
   在全球化高度競爭之下,當一切東西都同樣地又便宜又好用時,講究美感與藝術的設計,重新又被重視,包括最近這些年台灣各界人士不斷提到的要將工業生產製造轉型為文化創意產業,大概也因為如此,美術班或各種藝術展覽,都吸引了大批家長帶著孩子進行美術教育。   可是我覺得世界著名的畫作或藝術品,固然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象徵,在歷史或文化上有重要的價值,但是對於年幼的孩子在培養美感教育而言,並不見得是適切的工具。   當一大堆學生擠在梵谷的畫前面時,或許沒有想到梵谷本人曾經這麼說:「人應該去聆聽自然的語言,而不是畫家的語言,對真實事物本身的感受要比對畫作的感受要多得多了。」   龍應台女士也這麼提醒:「要教孩子對美有感覺,一定要把他從美術教室拉出來,帶到大自然去,讓他看見葉子的顏色。他會看到陽光照射的正面是一種綠,背面是另一種綠,那不是你在美術教室裏頭用顏色可以教得了的。」長期從事美術教育的詩人畫家席慕蓉老師也表示:「美術課的目的並不是畫一張單純的圖畫,而是讓孩子擁有一顆柔軟又敏銳的心,透過這顆心他才能充滿自信的走進這個世界,能夠領略和欣賞生活裏種種奇妙有趣和美麗的現象。」   的確,不管美「術」或藝「術」,那個屬於技術方面的訓練其實是簡單的,真正重要的是屬於「美感」與「胸懷」那不可言傳的經驗。   讓孩子接近大自然,在自然中玩耍與成長,大自然所可以帶給孩子的,絕不只是表面的色彩與線條而已,在花開花落月圓月缺四季循環中,有一種無窮的生命與力量的展現,當孩子面對浩瀚的星空或登高望遠而有所遐想,這就是胸懷的養成。   美感是一種經驗,不需要教,其實也無法用言語傳授。讓孩子沒有壓力的在自然裏玩耍漫遊,讓他們蹲下來看著綠葉上的瓢蟲,紅色身體上的黑點,或者摸到不同樹木不同質感的樹皮,看到天空中的浮雲,飛越千里而來的候鳥,河溪中的魚蟹,樹上飄落的枯葉,每個觸動孩子的感受,就是可以陪伴他們一生的美感經驗。   這些經驗的獲得,並不需要長途跋涉到國家公園或自然保護區,只要有個安靜不急躁的心境,住家附近的小公園,甚至是自家陽台的幾個盆栽之間,就有機會獲得這種感受。   畫出蒙娜麗莎的歐洲文藝復興全才,達文西曾提醒大家:「人的五種感官,掌握了人的靈魂」,可惜現代人的感官早已遲純,整天待在幾乎全是人造沒有生命的環境中生活,整個思緒精神都淹沒在排山倒海而來的文字與電子圖像的

圍脖圍的好處

圖片
  對於氣溫變化的反應,跟老婆大人或周邊朋友比起來,我的體質算是很爛的,冬天怕冷,夏天又非常容易出汗。夏天洗完澡過兩個小時,身上就會有汗臭味,冬天只要稍微吹到風,噴嚏就打個不停。 但是這些年因為與朋友們常爬山,對於衣物裝備原本不在意的我,慢慢發現戶外用品其實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好用,其中幫助最大的是脖圍。 這個小小一圈略具彈性的紡織品,以往主要當頭巾用,但我的頭上不喜歡戴任何東西,所以幾十年來,櫃子裡有好多條各種場合別人送的圍脖,都擺著沒用。 但是近年來,忽然發現怕冷又過敏的我,脖圍真的很好用,尤其對於年紀漸長有高血壓的人而言,會是救命神器,在冬天只要注意到頸部的保暖就可以穩定血壓,甚至全身都不太會覺得冷。 因為頸部有個名為「 AVA 」 ( 動靜脈吻合 ) 的特殊血管,用來偵測周邊溫度,然後調節身體的體溫。我們知道,人類的身體必須維持恆溫,當外在環境太冷或太熱時,必須透過很多機制來保存體溫或散熱。 當頸部的 AVA 若偵測到外邊太冷了就會收縮血管,避免血流太多太快以至於從皮膚散熱太多而失溫,而血管一收縮,血壓就會上升,這也是腦溢血中風在寒流來時發生的原因。 相反的,脖子的感應器覺得溫暖,就會維持血管的正常擴張,血壓也就不會上升,因此讓頸部的 AVA 以為身體處在溫暖的狀態下是很重要的事。 夏天吹冷氣時也是如此,冷空氣直灌脖子,會造成血壓上升,所以脖圍要隨身攜帶,隨時注意保護頸部的溫暖。小時候常看到大人脖子圍著毛巾,我想一方面除了可以擦汗之外,也有保護頸部的作用。 小心得到冷氣病       因為全球暖化的關係吧 ? 近 年不管那個月份,氣溫總是屢破紀錄,城市的高溫使得台北市長想幫所有中小學的教室都裝上冷氣。     在烈日高溫下活動或工作,若一不小心會得熱衰竭,或者中暑,這可是容易被忽略卻會出人命的危險情況。     中暑是長時間處於高溫環境,汗出過多而脫水,體溫會升高,身體的體溫調節系統出狀況,體液細胞的電解質失去平衡,感覺頭暈倦怠,然後不醒人事,休克,甚至死亡。     這種體溫過高的中暑在中醫理論算是 「陽暑」,另外「陰暑」是體溫沒有升高,但是身體內的火熱無法從體表散出,導致頭痛、胸悶、呼吸不順的症狀,稱為「陰暑」。     通常我們處在高溫環境身體會藉由擴張皮膚表層的微血管,透過流汗跟體表的毛細孔來散熱,也就

眼鏡的化妝功能

圖片
  最近有些原本長年戴眼鏡的朋友,在動過白內障手術時順便做了視力的調整,所以不必再戴眼鏡了,可是看起來就覺得怪怪的,覺得還是以前有戴眼鏡時看起來比較順眼,最近看了有企業家的造型師稱號的陳麗卿寫的文章,果然印證了我的想法,眼鏡是一種「能讓年輕人的臉龐看起來成熟,成熟的人更年輕有活力;能為柔弱的人強化權威感,讓嚴肅的人更柔和」的神奇變裝道具。 眼鏡可以修飾老態,因為若選得好,鏡框剛好遮住眼袋、皺紋、或者面容疲累時,眼鏡也可以遮掩掉。 專家說,眼鏡可以塑造新面貌,改變別人潛意識中對我們的看法。比如說,若兩個眼睛的距離較寬,容易給人天真不懂世事好欺負的聯想;而兩眼距離太近的人,看起來像是有煩惱或心胸狹窄,這些容易讓人先入為主的感受都可以透過適當的眼鏡來改變別人的印象。 另外,眼鏡也有轉移焦點的功能,比如禿頭的人,戴上眼鏡後就不會那麼醒目,專家也建議,當穿著樸素簡單卻要上台簡報時,戴上眼鏡就會產生如舞台表演時打的聚光燈效果,將大家的視線集中到臉部。 不同的眼鏡可以創造出不同印象,難怪有不少朋友同時擁有很多不同款式的眼鏡,視場合、視需求而選擇。

聆聽寂靜

圖片
  住在山裡面有二大好處,第一是空氣新鮮無汙染,這對飽受 pm2.5 威脅的都市人來說,是再貴的豪宅也無法取代的優點,第二個好處是安靜,可以聆聽天籟。     以前住在城市裡,習慣性的一回家就打開音響或電視,也不是為了聽什麼音樂或節目,就只是用這些聲音隔絕屋外喧囂的車聲與噪音。     直到搬到山裡,才重新 開始聆聽寂靜。     這也才發現,在現今的世界,要找到沒有人工聲響的寧靜之地,是多麼的困難。比如住在山裏面,若是關起門窗把大自然的天籟稍加隔絕之後,發現老舊冰箱馬達不時就起動的聲音吵得要命,後來換了一台綠色標章超節能的新冰箱之後,總算好一點,這時候日光燈的起動器細微的聲音卻又嗡嗡地干擾著耳朵,最後也只好換成 LED 燈的照明。   想起前兩年有位美國的錄音師曾經寫過的一本書「一平方英吋的寂靜」,他踏遍全世界,想尋找到可以完全收不到人為聲音的地方,結果發現非常困難,因為即便遠離人煙的蠻荒曠野,還是不時會有飛機聲,遠處輪船、火車或者各式各樣交通工具所傳來的低頻震動聲。後來他總算在遠離飛機航道的國家公園森林深處,置放一顆小石頭,將這小小的場域,圈護出一平方英吋的寂靜。   或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要追求寧靜?我們不是希望透過各種感官來豐富我們的生活嗎?   當然,我們藉由眼睛耳朵來探索世界,但是隨著時代變遷,我們的生活中物質太豐富、聲光娛樂太剌激,都讓我們無法安靜下來,世界雖大,卻無處能夠單獨安靜地面對自我,反而形成與這個世界的疏離。   科技使人疏離人、疏離自然、疏離了自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午夜夢迴時會問自己:「電視、行動電話、電動遊戲到底是增加了還是折損了人類經驗的品質?」當我們有了更多的東西,不但沒有豐富自己,反而更加貧窮,這種貧窮是注意力的喪失,是真實生命的消逝。     這些年來,有許多朋友每天會找時間「靜坐」,因為從寧靜中所湧現的平和與覺知,可以使我們的生命恢復完整,也可以回到自我的根源,求得身心安頓。   很多人用喧鬧的聲音來逃避寂靜,我想或許是不願真誠地面對自己的生命吧?     找一天獨自一人到山裡頭,聽聽風聲、鳥聲、聆聽來自內心的聲音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