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考題與跨學科教育

 若是拿標準的素養考題問大人,這是什麼科目的考題,我想有很大的機率會猜錯。

    因為這是教育現場主流的「跨學科教育」,也就是從單一個別科目的測驗,轉而考如何解決現實生活場域的問題,用多元融合的目標來訓練學生具備了全方位的思考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因為目標弘大,所以考題愈來愈難,無怪乎長期關心偏鄉弱勢兒童的李家同教授不斷地呼籲,主張恢復統一的教科書以及考試不要超過教科書的範圍,因為教育資源與文化刺激不足的孩子,根本無法應付這些素養的考題,也阻斷了貧困孩子透過考試翻轉人生的機會。

    這個主張若以社會公平性的角度來看是有點道理的,但是我們的孩子面對的是一個愈來愈困難的時代,單憑記憶死背的教育,已經無法培養出足以面對社會競爭的人才。

    世界愈來愈複雜,需要學習的東西也愈來愈多必須具備的能力也與過去不太一樣,但是如何讓每個孩子都具有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並且擁有正向積極的生命態度,是每個身為師長們的責任。

         如何做深度思考

哈佛大學前校長勞倫斯桑默斯教授曾建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最重要的能力是主動思考而非被動反應。

    如何養成主動又深入的思考?

   首先是要能定義問題。

    再來是架構問題,找出最核心最根本的邏輯與規則,一層層剝開事物表現,看到本質後,再一層一層往上架構,比如馬斯特研發電池與太空船,就是所謂回到最根本的物理法則重新思考,不在原本或許是錯誤的基礎上繼續發展。

    第三是洞察與發現別人所未見。透過找資料與專家對話,提問,質疑,建構與拆解。整合的知識愈多,就會有更好的洞察力。

    第四,由源頭創新的解決方案,擴充我們認知意識的範圍與角度。

    第五,最後是做決定,定案後不要後悔,往前行動,但是也要保持能夠隨時修正的彈性。

                 科學的學習要旨

    108課綱科學領域所寫的基本理念第一句話就說:「科學緣起於人類對生活周圍的好奇或需要」,因此,科學不是只有公式記憶與解題,而是希望透過科學這個有系統的思考原則,能對日常生活中的萬事萬物,有比較理性的判斷與行動。

    因此,課綱在自然領域中會希望學生能夠培養出以下幾個能力或態度:

(一)  以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為起點,重視與日常生活的連結。

(二)  了解科學的核心知識。

(三)  在各個學習階段都能貫徹「探究與實作」的精神與方法。

    學習方式可以從日常生活會接觸得到的事物開始,觀察各種現象,然後再探查背後的科學理論。科學的知識與原理對初學者來說,似乎很複雜而難以理解,但是所有因為科學的發現,這些豐富我們生活與引領人類文明進展的科學,也都是來自於仔細觀察自然環境中的現象與變化,再經由我們的解讀,透過一代一代智慧與經驗的累積,才形成科學的原理或定律。

    因此,科學的進展是在生活中觀察,然後動手做實驗而來的。

 

             數學

    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曾說:「大自然是數學寫成一部書。」也有數學家認為,如果我們把世界上和數學有關的事物貼上一個標籤,那麼會發現全世界所有東西都會有這個標籤。

    108課綱強調素養,也就是要在生活情境中運用,我們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真的樣樣都離不開數學。

    數學是一種思考方式,不見得需要背誦定律與公式以及使用複雜的計算方程式,只要運用數學來思考,就能解決許多生活上的問題。

    數學對很多人來講,的確是有點困難,因為除了生活中可見的具體世界的量測之外,數學是一種抽象思考的語言,就像文字是表達情意的語言,數學方程式是用來表達一個人進行推理分析的思考過程,學會使用數學語言,也就是為了幫助我們能分析推理得更完整有條理有系統,這個過程,就在訓練我們能更合乎邏輯的思考。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