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2的文章

每一個的「應該」都是我們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期待

圖片
    前一陣子與 AB 寶閒聊時,她們提到有認識的學長姐曾報名 keep walking 夢想實現計畫的徵選,其實我還跟這個獎項有點淵源呢 ! 十多年前有個國際企業想到台灣做這個公益計畫時,要拍公益廣告來宣傳,他們找上了我來代言。     記得他們委託的廣告公司要寫文案、設計畫面前先訪問我,他們一直追問 : 「你有什麼挫折 ? 」原來他們的發想是既然要鼓勵年輕人追夢,就要有位一再受挫折卻不氣餒,最終實現夢想的典範。     結果我在十來位廣告公司創意人圍剿下,還是不鬆口 : 「我認為我在推動環境運動過程中沒有挫折。」他們不相信,但是我仍堅持是即便努力再努力都沒成功,我也不會把它視為挫折,因為挫折是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當我降低期待,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心境上就不會覺得有挫折了。     最近剛好連續三天接受三個不同媒體的採訪,一個是慈濟大愛電視台的人物誌專訪,一個教育廣播電台的節目,另一個是文化大學實習廣播電台的訪問,三個的方向與主題不同,但是卻不約而同的都問了一樣的問題:「你有沒有碰到挫折?你怎麼處理你的挫折?」   奇怪?是不是現代人真的充滿了挫折啊?   或許從一些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台灣的小學生很大百分比覺得不快樂,甚至百分之二十幾曾經想要過自殺,到了中學那就更多了,甚至有百分之 12 曾經某個階段被診斷為罹患了中到重程度的憂鬱症。   如果連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孩子都是如此,那麼長大之後,煩惱多、壓力大,面對社會愈來愈沉重的競爭,恐怕挫折是有增無減了!   不過,我覺得遇到不順利的處境或是別人惡意對待時,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覺得遭受不公平對待,這些遭遇是不是挫折,其實還是要看我們的態度。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會,這種態度似乎讓別人覺得很奇怪,故事要回溯至四十多年前。     記得高中時英文老師曾發下好幾張英語名言佳句要我們背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西方著名的祈禱詞:「請賜給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當時我正為這句漂亮的佳句而讚歎時,坐在我隔壁的同學卻冷冷地說:「這一句根本是廢話,一點意義也沒有!」看到我滿臉狐疑的樣子,同學繼續解釋道:「你看這一句話有沒有像我們常開玩笑說的『大郎的弟弟叫二郎,二郎的哥哥叫大郎,廟的前面有旗竿,旗竿

暑假或空檔年該如何利用?

圖片
     難得的暑假或空檔年若是漫無目標地遊蕩過 , 是非常可惜的,面對長假在心情上要有壯遊的企圖心,參加挑戰高且與社會互動深的計畫或方案,藉此學到學校無法提供的二大素養,一是探索世界培養自己的眼界,另一個是關懷社會的胸襟與行動力。     對生命有幫助的學習,跟我們應付考試的學習完全不同,不是像背英文單字,花一分鐘背一個單字,二分鐘也許就可以背兩個單字,也就是線性的,投入多少時間就會有多少收穫。真正的學習往往像是跳高欄或爬階梯,也就是也許你花了許多力氣,但就像用力推一堵牆,毫無進度,這時就像原子裡的電子在同一個能階層跳來跳去一樣,但是,有一天,忽然「開竅」了,牆動了,學習效果的進展一下子就飛躍成長,跳到另一個階層,這種開竅也可以形容成頓悟。     每個人都擁有同樣的 24 小時,差異不大的精力與聰明才智,因此,若只靠勤奮與努力,只能達到低階的起碼水準,但是若勤奮加上能夠使用提高效率的方法與善用資源的技巧,那成效就能往上進階,但是唯有理解整個趨勢與我們的處境,能清楚選擇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以及確定每個選擇背後的價值判斷,才能完成人生真正的目標。     在這個機會更多,但機率更小的世界,處處有機會的意思,其實就是處處有競爭。當我們作甚麼都可以,且學習資源無窮大時,選擇的能力就會比勤奮來得重要。什麼是選擇 ? 最基本的是我們意識到當下我們每個剎那都在做選擇,因為你以為你沒在選擇,其實你已經選擇過了,你選的是「不選擇」,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     有了這個時時都在選擇的意識後,你投入練習,產出技能;投入享樂,產出體驗,投入感情,產出關係;投入學習,產出認知。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投資人,一早拿到二十四小時的精神與精力,晚上帳戶結算,第二天早上重新開始。     我始終相信,在這新的時代裏,安穩不變的工作已經不存在,唯有憑藉熱情,才能夠以長期的累積,產生真正的貢獻。     尤其面對未來的職業生涯,人工智慧在這一兩年可以說是如武俠小說中的已「打通任督二脈」,透過深度學習,類神經網絡等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物聯網各種雲端資料庫的完備,若再加上五 G 通訊技術的運用,速度快,價格也低廉到所有產業都運用得起人工智慧與機器人,這將取代了無數的工作機會,只要是有規律、重複性的工作,人類就比不上 AI ,換句話說,只要 AI 做得到,勢必就會淘汰掉人,因此未來只

「半農半X」的生活

圖片
  日本這些年流行的「半農半 X 」生活觀,呈現出有愈來愈多人相信,『一定有一種生活,可以不再被時間或金錢逼迫,回歸人類本質,一定有一種人生,在做自己的同時,也能夠貢獻社會』,這種所謂半農半 X 的生活,已經有不少人實踐了這個夢想,在台灣也有愈來愈多人開始嚐試自己種東西來吃的生活。   不過,對於絕大多數吃人頭路的上班族而言,畢竟沒有辦法辭掉工作,當個農夫 ( 或是半個農夫 ) ,於是聰明的台灣人就發明了『穀東會』,一群人一起支持一個對土地友善的農夫或農場,每個人每個月出一點錢,確保我們吃的食物是健康且環保的,這種類似會員的有機農場,對生活忙碌的都市人而言,是一種過渡,也是自然生活的開始。   從一開始,或許只是單純的為了健康,因為我們發現有愈來愈多年紀輕輕的朋友得到癌症,也思考為什麼各式各樣慢性病的比例也愈來愈高?還有許多不知所以的過敏症狀也不斷出現在我們周遭?   有許多研究都指出,造成這些現代都會疾病很大原因是來自於工業化後的環境污染,尤其是來自於我自吃進去的食物。   因此,如何確定自己吃的東西是來自哪裏,用什麼方式生產出來的,也成為保持我們身體健康的重要條件了。     其次,透過吃有機食物,許多人也開始過著一種比較簡單的生活,甚至嚐試自己動手去種點東西看看,也發現到這種靠自己的體力勞動,以雙手克服困難的能力,可以增加意志的力量,也提供了我們沈思的機會。   單純的肉體勞動,會帶給人精神上單純的心意。在專注的肢體勞動與一滴滴汗水中,人的心靈也一點一滴沈穩簡淨,因而落以聽見來自心靈內在的韻律。   我想,這或許也是自古以來,世界各宗教都要求修行人要以親身的勞動來完成生活中許多需求的原因吧?     另一方面,也有愈來愈多家長發現孩子很可憐,一大清早就得上學,下課後還要趕安親班、才藝班以及各種科目的補習,往往回到家時都已經是晚上九點多十點了!   依據現代腦神經科學的研究顯示,在小學階段,是孩子情緒發展的最重要關鍵。所謂情緒發展包括同理心、包括對生命經驗的銘印現象,包括以後與人相處、與自己相處,這些屬於人格成形最重要的發展。   情緒發展絕不是能以課程上的教導或言語的訓誡可以完成的,而是必須靠親身體驗,在真實的互動情境下一點一滴成形的。因此,若能透過農村生活體驗的活動,讓孩子親身體驗傳統台灣農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社區醫學裡的遠足

圖片
    最近看了楊慎絢醫師寫的書――遠足,副標題是社會區醫學與職場實踐。      所謂社區醫學是 2003 年 9 月起,台灣的醫學課程中新增加的科目,要求第一年的住院醫師訓練,除了內外科之外,社區醫學也是必修的科目,這是在體制中嘗試建構一個全人的整體醫療照顧,並且強調人與社區的互動。     楊慎絢曾經擔任台北市聯合醫院職業醫學科主任,當時他就負責帶領住院醫師進行社區醫學的課程,他感覺像是帶著學弟妹到社區裡遠足 ―― 離開書本與課堂所構築的世界,像是小學四年級第一次遠足的心情。     他在書裡提到,如果要推薦社區醫學的教材,早已停刊的 「人間」雜誌是首選中的最首選,不論是過去、現在或是未來。這套教材拋開所有的課堂理論,直指落實理念的方式只有一種,就是關注眼前的人與環境,因為腳踏得到土地才能稱作社區,人能存活的空間才是人間。     人間雜誌只有出刊四年就因為虧損而停刊,時間剛好是我在大學畢業前後幾年,我有訂閱,那是在台灣解除戒嚴前後,帶領當時的 「文青」面對真實台灣面貌,也是第一本用精采照片為底層老百姓發聲的文青雜誌,是當今許多社會運動者的啟蒙書。   我猜楊醫師的課應該很有趣,因為他帶著住院醫師到台灣各個社區遠足,甚至還安排到日本的京都做修業旅行,醫院教學部出來干涉: 「你們的學習主題是什麼 ? 」他回答 : 「環境衛生與危害評估。」     他帶學生到大賣場,對著牆面上的手工具詢問學生,人體與工具的關係。     站姿握拳恰好碰到工作桌的桌面,桌高 75 公分,也是坐姿時臂肘的高度。而櫃檯的桌面高約 100 公分,大約是站姿的肘高。     五層書櫃,大約是蹲膝、垂手、屈肘、齊肩與平視的高度,櫃頂 210 公分正是國人舉手可及高度的平均值。廚房調理台高 85 公分,按照男女手肘高度平均 105 與 97 公分,剛好是手臂使力的活動空間。     我們的手掌輕握大約可握寬約三吋,英制的一吋是 2.54 公分,大約是食指遠端指骨的長度,所以握住合宜的三吋寬,包括了電腦滑鼠寬 5 到 6 公分,手機寬度的 7 到 8 公分,錢包的長寬約 5 到 10 公分。     英制一呎是 30.48 公分,大約是腳尖到腳跟的足底距離。因此工作階梯深度不該小於 15 公分,若是固定的踏條,考量到鞋尖的厚度與重心的擺動,踏條與牆壁之間應該要

走過半世紀的台灣國家公園

圖片
  「我們討論天然資源時,好像什麼東西都有標價似的。但精神價值在購物中心是買不到的,那些提升心靈層次的東西;古老的森林、清澈的溪流,飛翔的老鷹,沒有車輛的空間與寧靜,全部都是無形,那才是人類真正追尋,而且每個人都需要的價值。」這是美國學者喬治夏勒所寫的一段話。 的確,自然棲地的經濟價值很難估算,就像我們無法以金錢數字衡量保存一個瀕臨絕種的物種的價值,而且國家公園給予民眾的精神享受,環境素養的提升,具有多少價值,也無從認定。 但是無論如何對於台灣,對於人類與所有生物而言,幸好有國家公園的存在。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是美國的黃石公園,隔了一百一十年, 1982 年台灣第一個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才成立。至今剛好四十年,不過台灣的國家公園法通過是在 1972 年,至今剛好五十年,半個世紀。 墾丁國家公園是 1982 年 9 月 1 日正式成立,當天我剛好就在墾丁國家公園內,還聽到遠遠的大門外傳來鞭炮聲,不是特意為開幕湊熱鬧,就是剛好那一天到墾丁玩,那是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 其實墾丁會變成第一個國家公園是個意外,在 1972 年國家公園法頒布後,籌備中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是太魯閣國家公園,但是在 1977 年 9 月,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到墾丁視察時看到當地風景很好,剛好想到行政院會前一個月剛通過的國家公園推動小組,於是就指示說 : 「這裡這麼漂亮,應該可以成為國家公園。」就這麼一句話,使得墾丁超車,甚至可說是憑空冒出來,成為台灣第一個國家公園。 隨後 1985 年成立玉山國家公園及陽明山國家公園, 1986 年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什麼最早規劃的太魯閣反而會比玉山與陽明山慢,這背後還有一段驚險的故事。 原來在 1979 年就已核准台灣電力公司利用太魯閣峽谷蓋發電廠,立霧溪水力發電廠,在那個錢還很大的時代,預計投入 164 億台幣的天文數字。當時主張開發的與主張保育的兩派意見爭執不下,雙方拔河了數年,最後在 1986 年行政院才拍板定案,擱置立霧溪的開發計畫,把整個峽谷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內,順利保留這個後來平均每年有五百萬人次遊客,更是國際觀光客必到的世界知名景點。想想真的是捏一把冷汗,因為立霧溪是全世界輸沙量最高的河川之一,若是蓋水壩截斷河流來發電,不僅會阻隔溪水切割地形的力量,巨量砂石也將填滿溪床,世界級的峽谷景觀也就消失。 之後又過了七

從鶴采到寰羽―陳維滄攝影集

圖片
  荒野保護協會今年出版了二本精彩的攝影集,都是由荒野的顧問,永遠不老的荒野行者陳維滄董事長所拍攝與撰寫,日前我在聯合報的專欄介紹過這位令人佩服的生命典範 ( 文章附在後面 ) ,閱讀「鶴采」或者是「寰羽」,都可以帶給我們多重的感動。 首先是從精采絕倫的攝影作品中直接感受到自然生命奧妙又壯闊的那種震撼,再來是從書內的文字敘述中得知這些作品背後故事的感動,最後再想到作者跋涉千山萬水,忍人所難忍的辛苦,孤獨與挑戰,不免令人低迴再三。 這兩本是可供典藏的著作,購買的經費將用來支持荒野保護協會保育自然棲地,這也是陳董事長二十年來持續贊助荒野的心意。寰羽的書序附在後面。   用心靈之眼追尋鳥的故鄉 ― 「寰羽」推薦序 110.11.23   最近這些年因為網路普及,很容易看到精采的生態影像,不知不覺就忘掉了,這些來自國家地理頻道或探索頻道的圖片,都是投資大成本及一整個專業攝影團隊的集體製作,但是這本「寰羽」裡的鏡頭,卻是一位長期關懷環境的志工,所獨立拍攝而成的。 更神奇的,這位探險攝影家,川流教育基金會的陳維滄董事長,雖已八十餘歲,體力與活力卻不輸任何一個年輕小伙子,更難得的是,他那對世界的好奇心與探索精神,足為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台灣引為典範。 我常納悶,陳董跋涉千萬里,數十次來往於人跡罕至的極地,他的熱情與動力究竟是從何而來 ? 或許從這本「寰羽」可以推測,如同傳誦於每個喜歡大自然的賞鳥人的名言所說 :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鳥,一隻嚮往自由的鳥。」 我相信,對於困守水泥叢林裡,在各種大大小小螢幕包圍下的都市人,偶一抬頭看見天空中飛過的鳥兒,我相信即便不是賞鳥的人,心中也會引起一股悸動。 鳥提醒了所謂萬物之靈的人類,還有許多自然生命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同時,這麼一隻小小鳥,尤其許多南來北往的候鳥,牠們的耐力、韌性、勇氣與專注力,似乎遠遠超出小小身體所能負荷的高度生命力。是的,鳥的生命力正可呼應陳董展現出的熱情與人生態度。 鳥類是陸地上種類最多的脊椎動物,也是分布最廣的恆溫動物,即使在南極冬天氣溫在攝氏零下七十度的環境裡,企鵝仍能夠自在地生養繁殖。 也有科學家研究認為,鳥類雖然只有核果般大小的腦袋,但是會唱歌的鳥跟會說話的鸚鵡,牠們腦裡神經元的數量甚至比我們靈長類還多,更多的神經元建構出更強大的網絡與連結,處理資訊的能力更強,認知能

東方出版社的經典小說

圖片
  相信每個中年以上的朋友,在年少時一定捧讀過東方出版社出版的書,不管是世界文學名著,還是中國的歷史演義,不然就是亞森羅蘋與福爾摩斯探案全集。 東方出版社成立於民國三十四年,是台灣最早以出版兒童讀物為目標的出版社,改寫出版的名著小說種類繁多,足以滿足不同喜好與興趣的孩子,在那資訊匱乏的時代,這些書是孩子們窺見廣大世界的一扇窗。 很高興東方出版社七、八十年來,仍然不斷推陳出新,舊版書除了重新編排之外,有的還會找作家重新改寫,以更符合新世代的閱讀習慣。 前幾年開始,東方出版社精選了世界各國著名的文學小說 60 冊歸為十大類,並且邀請不同領域的作家寫導讀,我應邀為自然關懷類的六本書寫導讀賞析,這六本可說都是經典中的經典──柳林中的風聲、杜立德醫生、靈犬萊西、野性的呼喚、白牙、白鯨記。   後面附上這一大類的總導讀。   從閱讀經典名著認識這個神奇又豐富的世界―世界少年文學導讀       在任何時代都有許多傑出的作家為孩子寫出精采的故事 ,這些故事的確也能引領他們進入想像的世界,同時喜歡上閱讀。     但是當代的作品與世界經典名著比起來,少了一些世代對話的共同語言,如同社會約定成俗的成語,就像希臘神話一樣,裡面的故事已經變成西方文化的來源,現今的西洋文學、藝術、乃至於一般民間生活習慣與典故,都與這些經典名著有關。      這些世界經典名著歷經時代的考驗,經過無數人的研讀與討論,而經典所關注的問 題與看法,也常常對時代的演變有巨大影響,因此也可以追索出不同時代的文化氛圍與深度。     這些書籍流傳一代又一代,就像東方出版社精選的名著,我小時候坐在閣樓窗戶邊閱讀的情景歷歷在目,一晃眼它們也陪伴過我現在已長大成人的雙胞胎女兒,而今又將伴隨新一代孩子迎向未來的世界。     不過這些經典名著通常是寫給大人看的,要進入書中所描繪的世界,是不太容易的,需要很費心的改寫,使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然後使用簡潔易懂的文字醞釀出氛圍,堆疊出張力,才能感動人。     東方出版社所發行的這一系列世界少年文選,就能達到理想改寫的高難度挑戰,才能數十年來始終是書市的暢銷書。     其中有幾本關於動物的世界名著,從充滿童趣的柳林中的風聲,杜立德醫生,到熟悉親切的動物同伴靈犬萊西,以及以野生動物為視角的野性的呼喚,白牙,到人類與野生動物搏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