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半世紀的台灣國家公園

 「我們討論天然資源時,好像什麼東西都有標價似的。但精神價值在購物中心是買不到的,那些提升心靈層次的東西;古老的森林、清澈的溪流,飛翔的老鷹,沒有車輛的空間與寧靜,全部都是無形,那才是人類真正追尋,而且每個人都需要的價值。」這是美國學者喬治夏勒所寫的一段話。


的確,自然棲地的經濟價值很難估算,就像我們無法以金錢數字衡量保存一個瀕臨絕種的物種的價值,而且國家公園給予民眾的精神享受,環境素養的提升,具有多少價值,也無從認定。

但是無論如何對於台灣,對於人類與所有生物而言,幸好有國家公園的存在。世界第一個國家公園是美國的黃石公園,隔了一百一十年,1982年台灣第一個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才成立。至今剛好四十年,不過台灣的國家公園法通過是在1972年,至今剛好五十年,半個世紀。

墾丁國家公園是198291日正式成立,當天我剛好就在墾丁國家公園內,還聽到遠遠的大門外傳來鞭炮聲,不是特意為開幕湊熱鬧,就是剛好那一天到墾丁玩,那是我大二升大三的暑假。

其實墾丁會變成第一個國家公園是個意外,在1972年國家公園法頒布後,籌備中的第一座國家公園是太魯閣國家公園,但是在19779月,時任行政院長的蔣經國先生,到墾丁視察時看到當地風景很好,剛好想到行政院會前一個月剛通過的國家公園推動小組,於是就指示說:「這裡這麼漂亮,應該可以成為國家公園。」就這麼一句話,使得墾丁超車,甚至可說是憑空冒出來,成為台灣第一個國家公園。

隨後1985年成立玉山國家公園及陽明山國家公園,1986年成立太魯閣國家公園。為什麼最早規劃的太魯閣反而會比玉山與陽明山慢,這背後還有一段驚險的故事。

原來在1979年就已核准台灣電力公司利用太魯閣峽谷蓋發電廠,立霧溪水力發電廠,在那個錢還很大的時代,預計投入164億台幣的天文數字。當時主張開發的與主張保育的兩派意見爭執不下,雙方拔河了數年,最後在1986年行政院才拍板定案,擱置立霧溪的開發計畫,把整個峽谷劃入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內,順利保留這個後來平均每年有五百萬人次遊客,更是國際觀光客必到的世界知名景點。想想真的是捏一把冷汗,因為立霧溪是全世界輸沙量最高的河川之一,若是蓋水壩截斷河流來發電,不僅會阻隔溪水切割地形的力量,巨量砂石也將填滿溪床,世界級的峽谷景觀也就消失。

之後又過了七年,雪霸國家公園成立,即時將玉山、太魯閣及雪霸三個高山型國家公園圈護下來,自此台灣的山脈脊樑能守護著這塊土地的眾生,也免除開發後可能帶來無窮盡的山林劫難。

1995年以保育人文史蹟為主的金門國家公園成立,2007年成立第一座海洋型的國家公園東沙環礁國家公園,2009年由地方政府主動提出設立了台江國家公園,2014年成立第二座海洋型國家公園,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

比較特別的是,在2011年出現一個新名詞─國家自然公園,這是特地為高雄壽山量身打造,因為壽山雖然具有保護價值,但資源豐富度及面積太小,不足以成為國家公園,但是又希望被納入國家公園體系來經營管理,就創造出這麼一個新名詞。當然,這是好事,我們當然希望台灣有更多地方能被完善地永遠保留給後代子孫共享。

現在台灣的陸地面積有百分之八點六五屬國家公園,依國家公園法的規定,這些區域將永續保存園區內之自然生態系,野生動植物、自然景觀、地形地質,人文史蹟,以供國民及後世子孫所共享,並增進國土保安與水土涵養,確保生活品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