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4的文章

銘印與兒童自然教育

圖片
    多年來,荒野保護協會所屬的親子團志工幹部邀請我跟家長們演講時,總會跟我說 : 「絕大部分申請入團的父母都是說看了你的教養書才知道有荒野親子團,因此才盼望著孩子長大可以加入荒野。」     往往我就天真地信以為真,想說,既然大家都看過我的教養書了,所以我演講時只要書中提過的就盡量不講,想不到之前應邀到某一團演講時,最後隨口提了幾個故事,問那一百來位家長有誰記得而願意分享的 ? 結果不管是蚱蜢與蝗蟲,雁鴨的銘印現象或是鮭魚的返鄉故事,居然沒有人看過 ?!     這可真的把我嚇了一跳,對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動機或荒野保護協會為何那麼重視兒童自然教育,這可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我也在我寫的不同教養書裡,都一再強調的耶 !     從鼻頭國小沿濱公路回家的途中,一邊想著,有許多我們理所當然以為別人都應該知道的事情,其實並不然,原因很多,再加上在這個訊息太多的時代,每個人又太忙,如何把一些屬於組織文化的 ABC 能順利的傳遞,除了面對面口耳相傳之外,文字書寫收集成冊或許是一個比較簡單且確定的方法,但是及整理成專書,大家有心思有時間去看嗎 ?     當然,多年來我早就了解,想做事的人都要了解,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更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方法,只能一點一滴,不放棄任何機會的努力, 事情才能往前有一點點的近展 。     荒野為什麼那麼重視兒童自然教育 ?     因為生物有銘印現象。     銘印現象是指生物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會對不同的事物學習辨識有關鍵性的影響。當然,人是萬物之靈,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因此我們不講關鍵期,而用敏感期來稱呼,也就是學習某些事物在某些時候比較有效,過了這個特定期間,效果就會比較差。     人的童年期對土地,對萬物生命,對故鄉感的形成,特別敏感。孩子的感動也和大人不太一樣,我們樂觀的相信,孩子的感動會留在夢中,生根發芽,終究會長成大樹。     我曾多次在荒野的刊物,在坊間報章雜誌的專欄裡,以不同的方式寫出以下的感觸 :           有不少朋友問我 :    「到底你們想做什麼 ? 」「你生命中的夢想是什麼 ? 」     仔細想想,其實我們的夢想是這麼單純 :     我夢想每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都有機會感受到台灣大自然的美好,讓大自然裡的豐富能在往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為滋

如何提供孩子持續的激勵、動機與復原力

圖片
    這些年我常到各中學或大學演講,也在各種活動中接觸到許多年輕人,覺得當代的孩子比起當年的我們聰明、帥氣,並且也比較活潑勇於表達,可是總感覺他們缺乏對生命的熱情,有點得過且過的態度,漂浮不定,對未來的想法也是很功利現實,眼光短淺,也談不上什麼抱負。   許多朋友難免會困惑為什麼年輕人或長於物質最豐盛,生活最便利,訊息流通最快速的時代,應該能夠在這優渥的基礎上一展長才,怎麼反而出現了一大堆疏離甚至憤世嫉俗的孩子?   我想大概是因為時代變遷而造就出這些「被卡住」的孩子。這是個擁有太多選擇的時代,也因為似乎做什麼都可以,所以什麼地方也都到不了;因為物質太便宜太豐盛,要什麼有什麼,我們對周遭的物品不再珍惜,也不再有感情,與人的相處也一樣,朋友來來去去,跟每個人都沒有深交,也沒有穩定的關係。當我們跟周遭的所有人、事與物都沒有感情,沒有關係時,自我存在感就消失了,也就會變得虛無,什麼都無所謂,得過且過,不然就轉而追求短暫的感官享樂。   現代的孩子,或許在世界競爭壓力之下與父母寵愛及物質豐盛之下,已經逐漸失去對周遭社會與環境的關懷。有一位教育學者曾感慨許多孩子在父母疏於生活教育之下,已經成為敗家子:「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對事不盡力、對己不克制。」   我們的孩子往往將自己擁有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將我們身處的社會,以為全世界人都是這麼過的,很少體會到,我們只看見十分之一的世界。全世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達到與我們接近的生活水準,用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吃我們吃得到的東西。是的,全世界有好幾億的人口,生活在每天少於一塊美金的狀態下,偏偏在這十多年的全球化發展,這十分之九的人口已無法閉關自守,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現今全球化世界中,十分之九的人口,已成為古代帝國時代的奴工。 我們看不見這十分之九的世界。我們常常假裝貧窮痛苦的人是不存在的,我們常常不去看到另外一個世界,我們寧願只活在十分之一的世界中。   讓孩子瞭解世界的真實面貌,以及參與社會公益的行動,對他們價值觀的形成,生活的熱情,甚至鼓勵學習的主動性,都有非常顯著的效果。   我認為只有正向,對社會有益的生命追求,可以提供我們持續的激勵、動機與復原力。邪惡或卑劣的目的,也許能提供強烈的動機一段時間,但終究會燃燒殆盡。甚至我還認為,若是孩子生命的追求都只是利己的,比如說從小師長耳提面命要孩子用

孩子的關鍵競爭力

圖片
      我們都知道時代變了,網路、行動裝置與人工智慧的飛躍發展,已改變了世界,當然也改變了孩子的學習方式與競爭能力的素養。     只要循規蹈矩應付考試,擁有漂亮學歷就可以找到好工作,安穩過一生的時代已經消失了。相反的,時代變動超快,我們的孩子必須習慣「在模糊中前進,在不確定中下決定」。換句話說,若在求學過程中養成只會背標準答案,只會快速填寫答案,卻不會思考,也不懂思考,更不能體會在多元的世界中,原來只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觀點,而沒有絕對不變的答案,像這種只會考高分的人,也許反而欠缺未來最需要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因此,除了擁有專業能力與技術之外(滿街的人都會),孩子是不是能夠很快速地理解別人、傾聽別人,很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反而是未來存活的關鍵能力。     團隊合作的基本條件就是表達與傾聽,我們要帶領一群人,最起碼得把自己的想法講得清楚吧,同樣的,我們要完成上級交付的任務,也必須聽得懂長官真正的意思吧?   參加親子團活動,讓孩子從小在真實的情境裏與別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所謂素養,就是在生活中養成的習慣與態度,像是本能般反應出的價值選擇,所以是不太能用「教」的,只能在真實的場域中一次又一次地體會。     此外,孩子有沒有主動積極的熱情,遭遇挫折不氣餒的韌性,也是未來高度競爭社會能夠勝出的基本態度。     偏偏這些未來最重要的關鍵能力,比如懂得思考,具有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多元觀點,溫暖體貼且懂得傾聽與表達的團隊合作能力,在不確定中前進的勇氣與韌性……等素質,在目前臺灣的教育體制與考試壓力下,是不可能養成的。 若是有機會讓孩子參加親子團,讓孩子跟一群年長或年幼一點的同伴,一起活動,一起學習,共同完成某些任務。在社團活動中,尤其有機會讓孩子從構思一個計劃,到溝通協調找資源找幫手,然後把它完成,無論過程是否順利,這種「無中生有」的經驗,對孩子的信心與韌性的養成,都是無可取代的。     參加親子團另外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好處,就是讓孩子從參加或主辦活動中,有犯錯的經驗與機會。     我們常常會感慨「千金難買早知道」,的確,我們都能體會到,在人生中,愈早犯錯或成本愈低,總覺得現在的孩子EQ很低,情緒管理非常差,或許跟現在他們已經沒有我們小時候放學就在街頭巷尾玩到天黑才被父母親叫回家的生活環境,因此也就沒有與鄰居大一點或

永遠有重新選擇,再出發的機會

圖片
  多年來我有主持個廣播節目,每個星期都會進錄音室錄音,前些年有一次看見幾位來賓與其他節目的主持人正在聊天,感覺很眼熟,原來是梁智強導演與歌手巫啟賢及「小孩不笨」電影中演那位具有藝術天份的國彬的孩子李創銳三人,他們一起到台灣來宣傳電影「孩子不壞」首演。     我連忙上前跟梁導演表達我的敬意,因為他拍攝「小孩不笨」電影在新加坡的巨大影響力,總算改變了新加坡小學教育將孩子分級貼標簽的不人道制度,當年這部電影在台灣也引起很大迴響,至今仍是我常向小學老師與家長推薦的好電影。      「孩子不壞」這部電影與梁智強導演其他幾部影片一樣,關注社會公義與教育議題,在笑中帶淚的劇情中也充份發揮他冷面笑將的本領,諷刺與暗喻不時出現在影片中。     我一邊看著電影,一邊偷偷瞧著 AB 寶的反應,只見她們時而專注,時而捧腹大笑,看電影的當年她們也與劇中的童星年齡相近,從「小孩不笨」一起長大同樣進入青春期,應該更有感受吧!     看完電影,我問 AB 寶 : 「每個創作者,不管是寫作或拍電影,我們應該都可以追索出作者為何要創作的那最初的起心動念,也就是整本書或整部電影的主旨,你們認為『孩子不壞』最主要想表達什麼?」      A 寶沒有把握的回答:「是不是就像片名所表示的,每個孩子的本質其實都不錯,會變壞來自於大人的疏忽、誤解或社會環境的影響?」     我說:「很好,但是這是對大人來說的,有沒有想對孩子本身的提醒?」我看著 B 寶。      B 寶回答:「是不是電影裏面熱血老師對著兩位參加幫派的學生所講的話?」     我說:「沒錯!梁導演有說過他的創作動機,因為他每次看到青少年在街頭打架互砍的新聞就很難過,他很想透過電影告訴誤入歧途的青少年,不要以為走錯路就走不回來,就像電影中老師跟學生說的,即使走入歧途不是你自己願意的,是來自於家庭狀況,或是同儕、社會,但是最後付出代價、受傷、殘廢或者必須去坐牢的還是你自己,不是別人。不要忘記自己始終擁有選擇權,不要輕易讓別人決定自己的命運,只要你做對的選擇,你就有路可走。」     停了一會,我繼續追問她們:「除了這一點之外,孩子看了這部電影還會有那些啟發?」     A 寶說:「是不是不能在網路上隨便造謠、惡意謾罵?」     B 寶想了想:「成績不好不代表你沒用,也許你還有很多才能沒被發掘?

父母是孩子的豬隊友還是神伙伴?

圖片
    曾經有位檢察官因為懷疑讀幼稚園的女兒被同學欺負,帶著警察到園裡對著那稚齡幼兒凶狠問案,引起社會軒然大波。其實像這樣因為關心孩子而衝到學校找老師理論的家長非常多,但是這樣的家長,究竟是孩子的神伙伴 ? 還是適得其反,變成孩子健全成長的殺手,是教養上的豬隊友 ?     記得我那對雙胞胎女兒 AB 寶在小學畢業時,因為她們讀不同班級,因此有機會兩個人分別都得到市長獎,學校要她們寫一段感言佈置在牆面上,我們問她們怎麼寫, B 寶愣愣地就朗誦出:「感謝老師的教誨與家長暗中的協助…」   我們一聽,捧腹大笑,「什麼嘛,暗中的協助,好像秘密情報員般!」,相信老師們看到也一定覺得真是滑稽,只是 B 寶還是一副理說當然的表情:「咦,有錯嗎?!」   其實也真的沒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確需要老師與家長彼此密切的合作,但是,無論如何,在學校裏,還是以老師為主體,家長再怎麼關心,還是屬於協助的角色,一定不能喧賓奪主,造成老師的壓力,因此,理論上,在班上所有同學的眼中,應該是看不到家長,或「明星家長」的,所有的家長應該隱身在老師背後,屬於「秘密」的地下工作者。   我相信有兩種家長會令老師頭痛,一種是漠不關心,另一種就是太投入,整天提供意見,天天出現在學校。雖然家長若能夠適時的協助老師來塑造班級氣氛,讓孩子在活潑且和諧的班上過著他們人生中最初的社會化學習,我想是很重要的,畢竟小學階級正是價值觀建立的時候,同儕互動的影響逐漸會凌駕家長的耳提面命,因此,班級的氣氛是相當關鍵的,既然老師是班上的靈魂人物,老師情緒是否因為安心而穩定,因為得到肯定而快樂,在在都會影響到孩子們潛在性格的發展,這一部份在學業成績看不出來,卻遠比課業來得重要。     當然,我相信很多父親很忙碌,根本沒有空陪伴孩子,雖然不至於變成事事為孩子挺身而出的豬隊友,但是也可能做不成孩子的神伙伴。不過我總是相信,只要多用點心思,工作與扮演稱職的爸爸之間是可以相輔相成,達到雙贏效果的。     因為即便再忙碌,還是會有星期假日,還是會有機會回家時看到還醒著的孩子們,若真的不能,一定要想辦法調整自己的作息時間,或是努力找出在工作空檔與利用假日跟家人在外面約會碰頭的機會。     若是每次回家時都已經太累,實在沒有精神與孩子做積極正面且愉快的互動時,一定要偶爾請假,養精蓄銳,安排值得紀念的特別時光或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

圖片
     平常寫作業或學校段考模擬考時,若能先揣測出題老師的意圖,也就是試著猜猜看他為什麼會出這個題目 ? 到底想考我們那些觀念 ? 換句話說,能以命題者的角度來思考,反而容易弄清楚問題的核心。     這個方法也可用在自己平常的學習,每讀完一個章節,就假設自己是老師,要從這個課文中出三道題目考同學的話,我會出哪三個題目 ? 這個習慣也是同時在訓練自己抓重點,並且強迫自己以更全面的角度看待正在學習的這個主題。     最重要的是,出完題目之後,要把書蓋起來,自己回答看看,這種用白話口語講 ( 不是背誦,而是用自己的話語 ) ,自己講解給自己聽是最有效的學習。當然,如果能有機會講給同學聽那是最棒的 ( 或者家裡有弟弟妹妹的話,抓來當聽眾也是可 ) 。     用口語的話要跟別人說得清楚講得明白時,必須集中精神來思考,在這同時也代表正在將腦海中雜亂無章的想法系統化,若是聽的人表示有些聽不懂,那其實是表示自己對那部份的理解還不足, ( 也就是自己以為知道了,但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了解 ) ,因為真正的明白,才有辦法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如果是一知半解,就只會照著書中專有名詞照著搬演一番,聽的人不懂,講的人自己其實也不清楚。 問題比答案重要       雖然每個人都瞭解未來的世界會跟現在不一樣,也知道現在所學的知識大部份很快就會被淘汰掉,成為屠龍之技,但是我們還是為了考高分要求孩子將心力全放在背誦記憶標準答案。     這也形成了台灣社會相當普遍的現象,那些很會考試的孩子進入大學或研究所時,創造力或研究能力,往往比不上那些在國際研究評比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孩子。     因為想像力與創造力需要的是多元思考,能夠跳脫標準答案的限制,找出最多的可能性。在快速答題的訓練中,養成孩子只重視追求「是什麼」的習慣,久而久之,就不懂得問「為什麼」,也沒有耐心與好奇心去探索「為什麼」背後的宇宙萬象了 !     自從進入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再加上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重要性也相對降低,反而是創造力與想像力愈來愈重要。我們要常常提醒自己,快速追求唯一的標準答案會限制孩子的思考力,要從平常生活中找機會讓孩子保有豐富寬闊的想像,而培養想像力與創造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讓孩子願意提出問題,也有能力提出問題。     但是,讓孩子有能力提出好問題,在現今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在教

駕馭網路 而不是陷落

圖片
    記得在雙胞胎女兒 AB 寶讀大學時 ,我們父女三人曾有過對網路與學習的討論。      「姊姊,這學期你還有接家教嗎 ? 」妹妹 B 寶問姊姊 A 寶。      A 寶在客廳的大桌子整理 出國旅行 帶回的一大堆資料,一邊回答:「有啊,繼續以前的兩個家教,一個是六年級與八年級的一對姊妹;另一個是九年級與十一年級的一對兄弟。」      B 寶提醒姊姊:「你這學期修了很多學分,又有實習課,有時間嗎?」      A 寶笑笑:「我不是教他們每科的功課啦,他們的爸媽主要是拜託我跟他們聊一聊,表面上是說教教他們讀書方法、讀書習慣,但私底下是希望我能幫他們了解目前孩子在學校與交友的狀況,所以一個月去一次就可以了!」      B 寶點點頭:「嗯,聰明,幫他們的父母親當間諜!」      A 寶抗議:「不能這麼說,我算是以大姊姊的身分做心理諮商吧!」   沉迷數位科技   易與社會脫節        聽到姊妹們在抬槓,我忍不住也湊一腳:「 A 寶,你目前接獲的任務是什麼?」      A 寶嘆了口氣:「好巧啊!這兩家的父母都正在為他們的孩子迷上網路而傷腦筋,男生玩線上遊戲,女孩也是有空就掛在線上。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他們願意斷線,專心在功課上,或者像他們父母說的,多參加社團活動或看看小說都好。」      B 寶也深有同感:「上個學期我每個月跟學校的偏鄉醫療服務隊上山,發現有些家庭獲得公益團體捐贈的平板電腦後,也都沉迷在網路遊戲了。」      我同意 AB 寶說的:「這的確是一個很麻煩的新問題,因為太方便的行動上網跟社群網站的盛行,幾乎已經占滿了孩子所有的時間。有研究發現,這些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腦部的結構,也會造成許多精神失調的行為,沉迷於線上遊戲,也會影響我們在真實世界學習與努力的意願。」      A 寶搖搖頭:「那個十一年級的男生,居然嗆我說,在網路上可以免費獲得全世界最新的知識,幹嘛看書。」      我哈哈大笑:「難得伶牙利嘴的 A 寶被人嗆!當然,善加利用網路的確可以擴展視野,是一種非常方便有效率的學習工具,可惜我們一連上網,絕大部分的時間不是在玩遊戲,就是在社群網站裡閒聊,不然就是看一些有趣好玩的影片。下次你送給他們我常用的計時器,要他們記錄一下當他們上網時是在學習還是休閒娛樂或是與朋友哈拉閒聊,

帶著問號去旅行

圖片
   在雙胞胎女兒還在讀大學時,有一年利用過年假期,全家人到歐洲旅行將近一個月,因為姊姊 A 寶正在芬蘭當交換學生,去看她,也順便體會一下冰天雪地的北歐景象。     一如以往,旅程全程都由孩子們規劃,包括買票、訂票、訂房,總之一切事務全由她們打理,我跟太太就像參加旅行團的觀光客般,一個口令一個動作,聽孩子的安排。     旅程結束我們跟 B 寶回台灣, A 寶繼續留在芬蘭,在她的臉書上看到一段她的感想 :     「 結束一個長途旅行,對我來說是趟畢業旅行,從跟我的父母關係裡畢業。進入到平起平坐的朋友關係。剛退休的媽、各種忙碌的爸、醫師國考前的妹妹來找即將畢業的我,認識我在這的朋友,走了趟冷冷的北歐與充滿金屬濾鏡的陽光西班牙。我和妹帶玩,爸媽則成為跟在後頭的小孩。     這不是一趟普統的旅行,我們各自面臨自己的下一關,而包辦整趟旅程大小事的我,因為對緊接而來的各種不確定處於既壓力又興奮的緊繃狀態。事前對他們的到來非常興奮,或許能提供些經驗給我,甚至還準備了份簡報,妹本身就是一個笑話,每天不是在講笑話就是在鬧笑話,旅行總在各種笑鬧中度過。     某天,我們在找路,因為沒買無限網卡, airbnb 網路也壞掉了,每天小心翼翼用網路找公共 wifi 。站在十字路口比對手機找路,我看到跟在後面不停驚嘆巴塞隆納每戶陽台設計的爸媽在那東指西指,我隱約感覺到,世代與責任的轉換在悄悄流動。 」     朋友們看到她的臉書,消遣我 : 「會不會覺得失落 ? 」我笑說 : 「身為父母不就期待孩子能夠滿懷自信的展翅高飛嗎 ? 」     我相信每個父母親都不希望把孩子養成被動又依賴的媽寶,也不願意孩子變成一個只會考試,卻沒有生活能力的書呆子,我們當然也都了解,考試再高分,都比不上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但是這些期待與恐懼,無法藉由補習班或學校考試來解決,只有在真實的生活經歷中去學習與體會。    而且放手說來簡單,要放心的放手,真的不容易,畢竟當今世界的誘惑太多,社會又太危險。     從孩子進入小學中高年級起,我們就善加利用假日全家出遊時練習放手,讓她們在旅行時處理一些對外交涉,我們默默跟在後面觀察,剛開始還需要事後的檢討與提醒,但是在一次次的旅行中,看到她們已能熟練周全地處理大小事項,我們也就放心地讓她們單飛了 !     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