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養成出入自如的人生觀―搶不走的競爭力

圖片
  走進湯城牙醫診所,如果不注意那一方小小招牌,一定會以為走進社區圖書館。從門口、玄關到候診室,甚至前往洗手間的通道,滿是書櫃、書牆,觸目所及都是書。漫畫、偵探小說、武俠小說、人文、自然、藝術、科學、雜誌、期刊,琳瑯滿目。     從這樣的空間擺設,就知道這家診所主人一定極度愛書。 診所主人,是知名親子作家李偉文。他對閱讀的喜愛,扎根得很早、很深。 李偉文念國小的年代,學校普遍資源不足,常常兩個班級輪流用一間教室,學生只上半天課。功課少、時間多,偏偏那個年代還沒有電玩、網路,電視只有三台,白天還可以在野外玩,晚上根本沒什麼娛樂。再加上和姊姊、哥哥年紀有些差距,玩不起來,他常常覺得孤單。    「能做什麼呢 ? 」李偉文笑著說,自己找到的出口,「就是看課外書。」   班長的「家庭訪問」 只要是書,李偉文什麼都看。 不過他的家境普通,父母偶爾給的零用錢,他全拿到牯嶺街的舊書攤買書,也只能買幾本,哪能滿足他的閱讀渴望。 聰明的李偉文,想出一個好方法。 「 小時候我當班長,那個年代班長很有權威。我跟同學說要去他們家做家庭訪問,因為我的成績不錯,同學的爸媽都很歡迎我。」 「我一到同學家,就把他的書分成兩邊,一邊是我讀過的,一邊是我沒讀過的,然後把沒讀過的書借回家,一次借五本。還書時,請同學把書放在我看過的那一堆,再拿五本我沒讀過的書借我。就這樣,幾個星期後我把一位同學家的書看光,再繼續去另一個同學家,」李偉文不諱言。 一天看五本書,數量相當可觀,同學家的書夠讀嗎。 李偉文幽默的說 : 「還好,國小每兩年就重新編班一次,所以,當班上同學家的書看完,剛好又換了一批新同學。同學知道我愛看書,也會幫我介紹新朋友,如此一來,我借書的對象就源源不絕 。」   借書借成終身幸福 自幼養成愛好閱讀的習慣,李偉文上了大學,自然而然成了圖書館的常客。 「我每天都跑圖書館好幾趟,如果哪一堂課不想上,上課前就去借一本書,利用上課時間看完,下課後還書。這樣借書、還書,到最後我跟圖書館的人都很熟,他們看我那麼愛讀書,要我乾脆到圖書館當工讀生,所以我在圖書館當了三年工讀生。」 李偉文就讀中山醫學院 ( 今中山醫學大學 ) 牙醫系,除了讀醫學院的專業書籍,圖書館其他類別的書,李偉文也不放過。在那個借還書仍要填寫借書卡的年代,學校圖書館的

難忘那段看海看山看雲的日子―經典雜誌邀稿

圖片
  疫情這幾年,隔離已成為全世界每個人的經驗,大家因此或能稍稍體會戒嚴時代在離島戰地當兵的情境。     說稍微是因為兩者在程度上差距是很大的,現在的隔離時間只有幾天,又可以保持對外聯絡,打電話、上網、追劇、看小說 …… 簡直是現代忙碌生活中的空白與休息。     戒嚴時期在外島,除了無法對外通訊,數以百計的日子似乎遙遙無期,非常多的海岸據點常常就是四個人或八個人,孤零零的守著幾艇機關槍或一門小砲。躲在掩體內,每次漲潮,海浪就打在射口下,發射口附近再挖幾個洞,擺上幾張床,就這麼四個人八隻眼,大眼瞪小眼度過一天又一天潮來潮往的日子,沒有人際往來沒有外界訊息,吃的食物以罐頭為主,這種隔離是沒有太多羅曼蒂克的餘地。     自由是種很奇怪的東西,你可以不用,卻不能沒有。得道高僧的閉關跟犯人的被關,兩者外在條件似乎一樣,但是內在感受如雲壤之別,差別來自一個是自願一個是被迫。     隔離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你被隔離在屋裡,或在小島,你也可以視為把別人阻絕在外面,不得進入干擾你。或許我們也可以這麼說,地球是圓的,如果沒有邊緣存在,又哪裡有所謂中心 ? 又或者處處是中心 ? 如果每個人都是天地古往今來獨特的,且唯一的個體,每個人都可以是圓周的任何一個中心點,那麼隔不隔離,邊緣或中心,就不再影響我們的心情。     戒嚴時代,兩岸對峙的前線,在一個被大海圍繞的小島上,我就是如此看待。       民國 75 年 11 月 14 日,在大型運兵船裡 的 新兵擠上多艘兩棲登陸艇 ( 俗稱水鴨子 ) ,搶灘跳上南竿清水灣澳海灘,開始了我的預官生 涯 ,在馬祖完整度過二個春夏秋冬的輪迴。背著黃埔大背包,在人事官帶領下,來到馬祖軍醫院報到,東南西北還搞不清楚,當晚就排我半夜的查哨輪班。     當我一個人鑽出長長的 醫院戰備 坑道,忽然看到正前方,就在海平 面 上,大熊星座勺狀的七 顆 星星,非常亮麗的在 漆黑的夜空中 閃爍,我張著嘴,不知愣在坑道口有多久。這大概是馬祖給我最寶貴的見面禮吧 !     在那個時代,當兵入伍受完基本訓練,抽籤決定分發的單位時,大家都怕抽到 「金馬獎」,甚至聽說只要一抽到就會被嚴加「看管」,大概上級擔心逃兵吧 ! 在往馬祖的基隆港或往金門的高雄港,親友送行時個個哭 得 似乎是生離死別的樣子。     但是我卻很開心能抽到馬

環境行動與零碳經濟

圖片
  因為新書「你好我好做公益與世界共好」的出版,有不少媒體來採訪,廣播與電視媒體因為時間有限,往往無法講得太深入,但若是雜誌期刊這類平面媒體,我就可以跟來訪的記者或編輯說得清楚一些。 比如書裡面除了提供我自己及人人都可以在生活中實踐對環境友善的做法之外,也舉了很多朋友正在做的公益行動。當然,做公益的面向很多,這本書我比較集中在生態、環保、永續、低碳節能這些關鍵字。 記得曾有媒體朋友問,吃蔬食、撿垃圾這些行動真的能形成有意義的改變嗎 ? 我老實回答,若以全球暖化氣候變遷,這種全世界為尺度的規模來看,個人的行動當然如滄海之一粟,真的無濟於事。只有兩項改變,才能力挽狂瀾,一個是科技的發明,另一個是來自社會與經濟體制的改變。 但是這兩種改變,一則要放棄過往利益重新投入大量資源來研發,另一個是要得罪現今的既得利益者 ( 當代每個可以享用便宜水電與商品的人也都是既得利益者之一 ) ,勇於制定新的法律,調整行之多年的經濟與產業結構,這都需要廣大民眾的支持,擁有權力的人才敢改變。 若以這個角度來講,個人的行動就有意義了,一個人做,二個人做,影響家人、同事、鄰居、朋友 …… 當愈來愈多人願意行動時,企業就會投入更多資源研發而政府也敢訂定新的規範。 以前我在寫相關的文章呼籲大家正視氣候變遷的影響時,常會以「我們必須一面祈禱,一面行動」,這句似乎正向的話,其實我內心是悲觀的,因為祈禱的意思是我們需要「奇蹟」,我們必須祈禱奇蹟的出現。 如今奇蹟已出現,現在全世界已押下 「淨零」的時間表,而跨國大企業也訂下「死線」,要求他們的供應商必須在一定期限內達成「零碳排」,否則就會被踢出採購名單,換句話說,低碳節能對企業來說已不再是「道德」的勸說,而是存活下來的條件——做不到淨零,就沒有生意。三年、五年前,那個環保團體能預見會有如此的進展,我相信「奇蹟」的誕生,就來自點點滴滴的善念行動所匯聚出的巨大力量。

尋找百變陽明山的奇特與豐富

圖片
  全世界很難找到國家公園是位在人口稠密的首都裡,更特別的是不管是從住家或緊張忙碌的辦公室,只要搭上大眾交通運輸系統,幾十分鐘之內就可以到達陽明山國家公園。 也因為非常方便,國家公園裡的各項措施又規劃得非常完整,可以說是老少閑宜,足以容納不同需求的民眾,因此每年入園的人數非常多,大家不知不覺把它當成街頭巷尾的鄰里公園,忘了陽明山公園地質景觀的奇特與自然人文史蹟的豐富,實在是非常可惜。 首先,陽明山國家公園是台灣本島唯一的火山地形 ( 另外一個是龜山島 ) ,而且所有屬於火山的特徵都保持得非常完整,七星山、大屯山都跟日本富士山一樣是最標準的錐形火山,而紗帽山是鐘狀火山體,磺嘴山、向天山都還留有完整的火山口,而凹陷的火山口蓄水成湖,就是火口湖,如向天池、磺嘴池就是。 火山在三十年萬前停止噴發後,地底的熱源透過斷層混合了地下水,氣體由地表噴出就是大油坑小油坑、馬槽的噴氣景觀。當年火山噴發時的熔岩若堵塞了河道,積水成湖稱為堰塞湖,竹子湖跟冷水坑就是古代形成的堰塞湖,只是因為百年來的開發利用而乾涸了。 第二個特點是陽明山雖然海拔並不高,從二百公尺到最高峰七星山一千一百二十公尺,但是因為火山活動形成的特殊植被跟秋冬的東北季風與春夏來自西南方的季風影響,此地的地形與生態都非常豐富。 縱橫連綿的山脈,數百條的溪流,難以計數的溪谷與瀑布,還有盆地,斷崖、地洞 …… 非常多樣的景觀變化;在植被方面,海拔九百公尺以上是草原景觀,以台灣箭竹跟芒草為主,海拔五百至九百公尺是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是昆欄樹、大葉楠、紅楠 …… 等,大多為天然林或經演替更新過的近似天然林,其中以鹿角坑生態保護區幾乎從未受過人為干擾,最為天然與原始,物種也非常豐富。海拔五百公尺以下是亞熱帶林,特別的是,在日治時期因為日本人喜歡泡湯,當他們發現這裡有豐富的地熱與溫泉資源後,在此開設溫泉俱樂部,也設立公共浴場,規模在亞洲是數一數二的,也因為把這裡經營成度假勝地,所以也在陽明山前山及後山公園裡,廣種櫻花、杜鵑、及各種稀有植物,至今每到春天,上陽明山賞花也成了台灣民眾的儀式,而到了秋天,較高海拔滿山遍野的芒草增添了不少歷史的滄桑之歎 ! 其實蠻神奇的是,陽明山明明從清朝時採硫磺,隨後漢人進入開始農耕開墾,日治時期除了成為度假勝地外,這裡還有大規模的軍事活動,比如簡大獅曾在擎天崗集結了數千個兵力,利用金

當女兒流連在交友軟體上

圖片
    前幾天應某個中學的線上演講,與家長談如何跟孩子談兩性情感問題。之後在我臉書粉絲團的私訊就立刻收到某個擔心的家長詢問,她發現她的女兒離家求學後,好像假裝自己已滿十八歲,在社交軟體上交男朋友,她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相信面對這種情況,任何家長一定都會擔心的,畢竟網路交友對方是誰都不清楚,遇到別有機心的壞人,機率是相當大的,但是對於進入青春期的孩子而言,限制他們不做什麼事,基本上是沒有效果的,因為實際上,家長根本就沒有辦法真正的執行這些規範,何況孩子逐漸長大,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跟他們保持非常良好,甚至很親密的親子關係之下,在很舒適愉悅的氣氛中,很理性地跟他們一起思考,如何判斷哪些是危險情人的徵兆,如何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全 ……     再強調一次,絕對不要只是不分青紅皂白的限制,甚至批評責罵孩子,有些家長或老師對孩子的親密關係態度非常保守,通常只以高壓且堅決的語氣告訴孩子 : 「你們還太小,不准交男朋友 ( 或女朋友 )! 」可是,父母親必須面對的現實是,在台灣已有百分之十以上的中學生有性經驗,國內青少女懷孕的比例也有百分之四,當父母只會用「你們還太小」這一句話來訓誡孩子,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在我們的祖父母輩那一代,女生不都是十八、九歲就結婚了 ? 在生理上,只要有了月經,理論上就是個適合懷孕的年齡。父母親似乎也忘了,傳頌古今的中外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主角正是十六、七歲的年紀,《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十三歲、賈寶玉十四歲,他們都可以發生動人的愛情故事,為什麼到了現代,同樣年齡的孩子卻不被與允許 ?     或許我們可以利用看電影時,在或輕鬆,或溫暖的氛圍下,討論這個在生活中大人總是隱而不談的議題。該如何談,我在「電影裡的愛情學分」這本書中有非常多的範例。     電影真的是非常好用的工具,因為它是居家生活最普遍也最自然的休閒活動,在電影所形塑出的氛圍當中,父母可以不動聲色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與看法,我們只要講就好,不必期待他們說:「我懂你的意思了!」更不能逼他們回答,有時候表面上我們的話似乎被當成耳邊風,但是只要是我們誠懇真心說出的感受,一定能留在他們腦海裏的。     其實孩子很需要父母的協助,當然不只是性知識而已,而是要幫孩子確立愛與情感的價值,以及面對情感的創傷或挫折時,找到復原的力量。當然,若是家裏有女兒的,更要提醒

廖鴻基與賞鯨

圖片
    因為五月初要跟朋友到花蓮, 跟著 廖鴻基老師搭船去賞鯨,老婆大人建議,要我在行前開個線上讀書會,導讀廖鴻基的書,先做點功課,讓大家在賞鯨及 跟著 老師一整天的導覽中更有收穫。     於是在家裡的 「書櫃們」尋找一番,找出七本廖鴻基老師寫的書,老婆大人也到市立圖書館借了其餘十來本家裡沒有的,基本上,廖老師的著作十之七八 在這一二星期的空檔時間,重新詳讀一遍。     為了減輕大家的負擔,我推薦大家先讀他的第一本跟第二本,也就是 「討海人」跟「鯨生鯨世」,通常作者的第一本作品最具個人風格,也最純粹,最有原創性,這本「討海人」也獲得了不少文學獎。     第二本書「鯨生鯨世」最出名,其中也有多篇文學張被選入中學的國文課本內,但是它卻是在執行台灣第一個持續性的海上鯨類生態調查研究後,迫於出版合約在一個月內寫完的書,卻引起了最多迴響,除了銷售超乎預期,更催生了台灣的賞鯨活動,及後續成立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幾個星期前在群組理提出先讀這兩本書的建議後,有任職出版社的總編輯夥伴建議多讀一本「後山鯨書」,的確,這本書跟其他幾本書很不一樣,除了版本稍大,整本彩色精彩的鯨豚照片外,文字也帶有哲學、美學、儼然是整本的散文詩,文字似乎素樸,但其實應該考究而解注重音韻的對比,簡單講,是文青會喜歡的書。     還沒有看這三本書的伙伴趕快加油,下周大家在線上讀書會在討論時,比較能進入狀況。     至於 廖老師的文章這十多年來經過二、三次的改版 ( 國文教科書每六年會改版一次 ) ,所有中學教科書不同版本的全都會收錄他的文章 ? 國中看一次,高中還會再讀到,為什麼 ?     除了廖老師的文章,他個人的生命選擇也非常有啟發性,為什麼說他的行動補足台灣環境教育非常重要,但過去一直失落的重要拼圖 ?     以上幾個問題,我們下回分解。     台灣有海洋文化嗎?   先問大家一個台灣地理的常識題:「花蓮靠不靠海?」   我想絕大部份人一定會直覺的回答:「廢話!這還用問嗎?」甚至還會補充說明全台灣只有南投縣沒有與海相連,其他所有縣市都靠海。   但是這個題目的答案是:「花蓮不靠海,花蓮靠消波塊!」這是老百姓的真實感受,當然我們也可以補充說明,台灣的西半部靠堤防,因為沿著海岸線都是快速道路,高高的堤防阻擋了人與海接觸的機會,甚至彰

人人都可以過著真正富足的生活

圖片
  美國自然作家梭羅認為,我們的財富應該用我們的閒暇時間而不是用擁有的財富來衡量。如果以這個標準來看,每個退休的人,都是富裕的人,或者雖然還沒有退休,但是能夠拒絕物質誘惑,不為了賺更多錢而犧牲自己時間的人,也是個富足的人。     就像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所說的 : 「當你的物質所需已經周全,還花更多時間去工作,會喪失生命中更重要的追求。」的確,當我們已經有衣服穿,有東西吃,有地方可以睡,還花更多時間去賺錢,只是為了滿足我們的物質欲望時,當然就沒有時間與精力去追求精神 ' 與心靈上的滿足,畢竟每個人一天只有 24 小時,你耗費在這裡,就沒有時間做另外一件事了。     省下對物質慾望的追求,除了可以省下為賺錢而工作的時間之外,也可以省下許多「維護」「管理」「照料」我們擁有的那些東西的時間。有時候想想也真好笑,我們花越來越多的時間來工作為了買越來越多的東西,休閒時間也全耗費在照料這些東西,然後我們就成為梭羅眼中的窮人了。     有很多研究都顯示,擁有物品帶給我們的快樂遠遠比不上生命的經驗或屬於精神上的體驗,如果用學術點的話來講,將我們的時間花在「非市場」性的活動,反而可以給我們獲得更大的滿足,比如說,多一點時間跟自己在乎的人建立友好親密關係,有時間從事自己喜歡的興趣或運動 ...... 等等。     當然,有人會說,有些屬於體驗式或精神性的活動也要花錢,也兼具部分市場性,比如旅行。沒錯,旅行是要花交通費或住宿費,但是事事都讓別人安排好的高檔旅遊,往往比不上較多自己動手自己決定的旅行來得好玩,就像我總是認為,需要花門票進場的遊樂場所,比不上不用花錢的旅遊點,比如徒步走在天之涯海之角,或者深入陌生的市集與當地人閒話家常,都可以帶給我們身心靈更高的體會與享受,就像雖然有錢似乎比較容易交到朋友,但是用錢交到的朋友往往不是善緣。     除了有時間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這個標準之外,也有人認為富有的標準不是金錢的多少,而是能不能佈施分享給別人來衡量,能慷慨地捐出去的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錢,若是分分毫豪只為自己,即使家財萬貫,也算是窮人。     其實佈施不見得非得錢不可,用我們的時間,用愛,也都是佈施,德雷莎修女說 : 「如果沒有辦法愛別人,也沒有人愛你,那你就是世界上最窮的人。」     因此,真正富足的生活,並不是追求金錢名利與財貨的堆積,

雜學校力抗AI全面進襲

圖片
   2017 年初耐吉公司宣佈,即將把在各國生產球鞋的工廠全面自動化,這意味著將會有五十多萬個勞工失業。除了耐吉,不管鴻海、台達電、或者任何以大量生產為主的工廠,在蓋新廠時,一定都是以全面自動化為唯一選擇。     近年來不斷有經濟預測分析所說的 : 「 xx 年內什麼行業會不見」已經不是預測,而是現在進行式,專家所說的,二十年內所有勞動階級都會被取代,其實是太過樂觀的預估,因為不只勞動業,而是幾乎所有行業都將會產生天翻地覆的改變。     當人工智慧愈來愈厲害,設置價格愈來愈低廉時,這種可以二十四小時工作,不必管一例一休,不用擔心職業傷害的勞資糾紛,不會爭取福利加班費,更不需該煩惱節節高升的工資與勞健保費,你說,有那個企業不想用機器人 ?     而且 AI 技術在這兩年大爆開之後,當人工智慧結合大數據以及超強的運算速度,可以自己進行深度學習後,進展速度將呈指數型成長,用一日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     我的女兒讀醫學系時,每天在背誦密密麻麻厚厚的教科書,但是在怎麼念書,如何比得上電腦 ?      IBM 的華生電腦 17 秒就可以讀完 24 萬份期刊,分析六萬多份實驗數據,十多萬份臨床報告,然後為癌症患者提出 3 個治療方案。 17 秒對醫生來說,頂多只能翻開期刊看不到二、三頁,何況人腦還會記憶錯誤,還會有偏見。     那麼 AI 時代的人類該學什麼是電腦做不到的 ?     這些年來許多專家提出了許多答案,但是常常被 AI 的進步打臉。     即便連原本以為最難被取代的藝術創作類,現在也有 AI 公司推出完全由人工智慧創作的歌曲。     該如何教育現在的孩子,他們才不會被 AI 給淘汰掉 ?     或者更具體講,我們的學校該上哪些課程,孩子們才能在 AI 已全面進襲的社會裡,找到一個足以謀生的工作 ?     最近有一場討論工業 4.0 的研討會,從德國來的專家說,本來的工廠只剩下一隻狗跟一個人。有聽眾好奇 : 「我猜狗或許是要看顧工廠的,但是那個人要做什麼事 ? 專家回答 : 「那個人的工作是負責餵狗。」     未來轟然前來,沒有人看得清楚該如何面對,正如有人調侃說 : 「若有人告訴你三年後世界會變成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他不是瘋子,就是騙子。」     好吧,我們承認世界變化太快太複雜,我們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