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8的文章

準備但永不止息的退休進行式—「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自序

圖片
      最近這三年多,只要是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或剛遇到的新朋友,都會問我 : 「你們在台南要蓋的蝸居,現在進行的怎麼樣了 ? 」這個好奇,是來自於掛在網路上的一部微電影——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這是遠見出版集團在 2014 年 8 月的年度特刊主題「養得起的未來」所搭配拍攝的影片,短短不到三年,單單網路上的點閱率已超過一百五十萬人,除了顯示大家很關心退休這個主題之外,也期待能用正面,甚至浪漫一點的行動來準備自己下半生的生活。           當初之所以答應遠見出版集團以我為主角,記錄我們這一群一起參與社團並且相約同居共老的朋友的紀錄片,是因為高齡化社會席捲全世界,如何在來得及的時候,將自己有限的資源放到對的地方 ( 時間與金錢是每個人最重要的資源 ) ,是我這些年非常關注的領域,因為這不僅攸關個人幸福,對家庭、甚至社會國家的影響也很大。           這個紀錄片短短的,不到十分鐘,裡面有四個主題,其中大家最好奇的是「蝸居」,也就是老友們集資買地,自己規劃設計營建一棟自己住的老人公寓。     故事的緣起來自於我們 2012 年底旅行到台南,當地朋友導覽介紹時提到台南除了是富含文化與歷史的古都之外,氣候非常好,據說一年有將近三百天的好天氣,再加上豐富的小吃以及適合悠閒散步且富含人情味的巷弄老街文化,當下就有人起鬨,我們退休後一起搬到這裡來住吧 !            說起來也是緣分,過沒幾天就傳來消息,有一塊巷弄裡的土地,幾位地主已高齡九十來歲有意出售,素來行動派的我們,立即推派我高中至今最好的老同學羅綸有專程到台南看了一下,然後在電話與 E-mail 討論幾天之後,有十來位朋友立即響應,就共同買下這塊地,開始構築我們的「蝸居」夢。            人生真的很奧妙, 2012 年 12 月到台南旅行, 2013 年初買下土地,並且近年我們的旅行以「蝸行」為名,希望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慢慢且貼近地走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將這塊地命名為「蝸居」。然後 2014 年遠見雜誌拍紀錄片, 2017 年居然很巧的台南市政府將蝸居所在的巷弄,命名為「蝸牛巷」,除了巷口做了雅致的門坊標誌外,整個巷弄街區重鋪地磚,空間也營造出令人驚艷帶有蝸牛意象的裝置藝術。            這是因為出生於台南的前輩大作家葉石濤先生,

愈買愈不快樂的孩子

       有不少朋友為著他們那些整天吵著要買東西的孩子傷透腦筋,小時候想買玩具,買各種沒營養的垃圾食物,大孩子就會要求那些時麾流行的商品或流行服飾以及「別人都有,我也非有不可」的電子產品。   這些朋友很羨慕我,好奇我的兩個女兒為什麼從小就不會被這些五光十色的商品所引誘?從來不會跟著同學比時麾,追求流行時尚?   我想,在具體生活習慣方面,因為家裏沒電視,所以不會被許多電視廣告、商品行銷所誘惑,而且她們除了寫作業的需要之外,幾乎不會花時間在網路或電子遊戲中。我們儘量養成孩子閱讀、運動的習慣,參加好的社團,認識一些好朋友一起在大自然裏玩耍探索。   我相信一個有信心、意志堅定,而且覺得對生活有掌控權的孩子,就比較能夠抗拒我們這個無所不在的商業行銷或同儕的炫耀或比較的壓力。   讓孩子與電子媒介保持相當距離,善用電子媒體成為學習的利器,而非整個生活被電視、網路與電子遊戲所控制,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卻不太容易。   因為在這個時代中,許多家長不放心孩子在外面玩,怕壞人多被誘拐,也怕交通意外的風險,當然更怕結交到壞孩子結黨結派,所以孩子待在室內的時間愈來愈長。但是電子螢幕雖然可以輕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但是它們絕對不能成為孩子們的電子褓母,當孩子沈迷於電子世界時,很容易變成整天想要購買東西,而且愈來愈不快樂的人,因為這個電子世界的基礎就是商業利潤,看似免費的網路或電視節目,卻在我們很難察覺下,利用各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勾引起孩子購買的慾望。   經過各種心理學家與行銷人員設計出來的廣告,對我們潛意識的影響非常大,孩子真的很容易受到廣告的左右,潛意識往往會戰勝理性的思考。   除了電視廣告之外,街頭的看板,捷運車廂裏的海報,雜誌,紙袋,包裝紙 ….. 到處都是商品廣告,除此之外,網路的廣告更是厲害,除了廣告時間可以無限長且持續之外,加上病毒式行銷或遊戲式廣告藉由輸贏的情緒變化,使孩子與商品的品牌產生心理連結,這也是我相當擔心的地方,孩子從小就開始追求品牌,追求物質。   因為廠商要賣東西,所以總是說服孩子,你擁有這東西後才會快樂,換句話說,如果你不買這項商品就會很不快樂,而且廠商要不斷地賣,所以永遠會有新奇的東西出現,你就必須不斷地購買才能確保快樂。   可是,事實卻適得其反。有許多研究很明確的顯示,物質購買慾望與孩子的自我肯定密切相關,

「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的省思

在影片播放之前,原本以為會看到法國普羅斯旺地區的葡萄園,充滿美酒、美食與陽光歡笑的農莊生活,或者侯麥電影裏,一群聰明睿智、舉止典雅的男男女女在優美的山坡果園一邊漫步一邊抬槓。   可是等到影片播放不到十分鐘,我就明白為什麼由雷蒙德帕東導演的這部記錄片會囊括 2008 年歐洲主要影展的各種大獎,雖然畫面與構圖如預期的副有詩意與真實所帶來的感動,但是其中那種因為感同身受的人道情懷以及直視時代變遷的勇氣,難怪在法國知識份子中引起廣泛地討論。   簡單講,這部「我在法國南部有間小屋」是法國版的「無米樂」,討論的一樣是 WTO 、全球化帶給法國農業的衝擊,當地農民與畜牧業所面對的困境,與台灣幾乎是一模一樣。   不管是養牛、養羊還是種田,每個最貼近土地勞動的工作者,看著數十年習以為常的生活逐漸在轉變者。因為導演費了十多年的時間紀錄著這個地區,因此與當地農人已成為莫逆之交,所以可以拍到每個人最真實的情緒與反應。影片記錄了十多個人,大部份是老年人,也有幾位年輕人與他們的家庭。   片中有二幕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焦躁懊惱的老人家說他剛賣了二條牛,導演問他為什麼要賣,他說不知道,反正就是有牛販子跑到山區來跟他買。導演問他是不是後悔了?他猶豫了半晌,說不會後悔。可是隨後他卻恨恨地說:「老天真是跟我作對!牛賣了,可是今年的草似乎長得特別肥!」   另一幕是一對年輕夫妻與一個讀小學低年級及襁褓中的嬰兒圍坐在餐桌旁。導演詢問他一些關於他飼養肉羊的工作,以及問候去年得到傳染病死掉一批牛之後的現況,他也有點無奈地期待今年牛不要再生病了。導演轉而詢問他的孩子學校的課程,最後問說:「長大後想做什麼?」結果孩子無視於他爸爸剛剛才提到希望能夠不再養牛、搬離這裏,很天真的說:「我以後要做跟爸爸一樣的工作!」   其實整部影片所記錄的這個地區,這一群以小農方式,幾乎是手工業般的地方農業,像這種老夫妻倆每天自己擠牛奶,行動不方便的老人家每天早晚兩次趕著羊走長而遙遠的路去吃草,這種生產量與成本,一定會被全球化大規模工廠式的農業所擊垮,因此,他們都明白他們的工作是沒有未來的。   他們的困境其實也是台灣的困境,台灣這十多年來也亟思能為這種小農產業找到新的出路。不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考慮到系統性的結構問題,同時也忽略掉了台灣人善鑽法律漏洞以及土地炒作的習性,政府因應全球化

讀書有什麼用?

  曾經擔任「青年尬科學」的決賽評審,這是由台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針對高中生所主辦的全國性競賽,從一開始的一百本科普書的心得寫作競賽中優勝者選出數十個隊伍,再進行口述科學故事,在舞台上發揮創意演出這些科普著作的內容,長達三個多月的比賽中,歷經初賽、複賽、敗部復活賽再到決賽,當年最後冠軍的隊伍是桃園武陵高中三年級的學生。   我很訝異再二個多月就要學測的她們,居然有勇氣花那麼多時間參加這個比賽,這是非常難得的,因為其他參賽的高一、高二學生,有許多人透露他們的父母不太願意他們花這麼多時間在這個與考試成績沒有直接相關的比賽。   我相信也應該有許多學生自己常會徘徊在要增加自己的能力視野,還是把課本讀好獲取高分比較實在的掙扎中。因為不管大人或孩子,這些年從媒體不斷獲得令人沮喪的訊息,在焦慮之餘,希望能先掌握手邊的優勢,考上好成績來讓自己安心。   但是大家要冷靜下來思考,我們必須瞭解,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人類從未經歷過的新時代;我們也必須承認,全世界面對的高失業率並不是哪一個政府的無能造成的,或是哪一個地區特殊的狀況;我們也要務實地看清楚,那些消失不見的工作,再也回不來了,至少不能期望那些目前掌握權力與資源的「大人」提供給年輕人,因為他們成長在舊時代,他們所能理解與想像的工作職缺也隨著時代變遷而蒸發了。   舊的時代學歷很重要,知識很重要,只要畢業自明星大學,這樣的優勢可以讓我們的職業生涯一輩子平安順遂;當時學校的任務也是確保我們離開學校之後能具備一定的知識與技術,以便立刻到公司或工廠上班。   可是在這全所未見的新時代裏,一切說得出標準作業流程的工作都不值錢了,因為可以外包到薪資便宜的地區或國家;而且因為通訊與自動化科技的進步,我們辛苦學習所擁有的既有知識或技術也愈來愈不值錢了,同時即使擁有傑出的學位經歷,在全球化之下,愈來愈多的人才競爭愈來愈少的「傳統」的好工作,這種優勢也愈來愈不足以憑藉。   同時在這個高學位人才過剩的時代裏,你有學位,別人也有,你很優秀,別人也很優秀,因此唯有找到自己熱情之所在,才能夠讓我們投入的每一份努力,花費的每一分時間以及滴下無數的汗水,都像是享受時,才能夠做到真正的傑出。而且當我們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時,遭遇到的每個挫折與失敗就不再是打擊信心的致命傷,而會被視為學習過程的必然歷程,這兩種不同的心態所形成的差異是非常大的

給孩子魚.釣竿.釣魚的方法與魚池

  清朝掃除鴉片的大臣林則徐曾經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 : 「小孩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若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也說過 : 「一個年輕人能夠繼承到最豐厚的資產,莫過於出生貧窮之家。」這句話也如同社會上普遍流傳的,家貧出孝子,或者因為貧窮,使孩子體會父母的辛勞,滋生改善生活努力上進的雄心。     其實這種一切靠自己的志氣在滿街都是媽寶的時代還蠻重要的。記得哥哥讀國中時家裡沒錢讓他去補習,他就自己找台北最大的一間補習班的老闆談,跟他說自己繳不出學費,但是若能讓他免費上課的話,他將來考試成績可以讓補習班當招生宣傳。     或許班主任好奇一個孩子居然敢直接找大人談判,真的就讓他免費上課,後來聯考哥哥以接近榜首的分數成為全補習班當年最高分而讓補習班得到免費宣傳的機會。我膽子沒有哥哥那麼大,但是我自己也從來沒有補習的需求,都是自己亂讀,但是也是從大學畢業之後就再也沒有從家裡拿過錢。父母過世之後,我們兄弟也沒有拿取任何遺產。     不過,雖然我認同節儉樸實是很好的美德,孩子擁有太多錢只會養成奢侈浪費的習性,尤其太輕而易舉得到的東西也不會被珍惜,但是我也知道時代改變了,當社會經濟已經過了快速向上成長的階段,而且競爭愈來愈激烈,父母如何將有形無形的資產留給孩子,是一個必須慎重思考與計劃的新課題。     比如說,就曾經有個朋友很感慨的說 : 「過去我們都說不要給孩子魚,而是要教他們釣魚的方法,但是到了這個時代孩子就算學會釣魚的方法也沒有用,你還要給他們釣竿,並且帶他們到有魚的池塘。」         其實,遺產不只給自己的家人,也該回饋給社會。     我很喜歡的一位義大利作家卡爾諾曾描述 : 「死亡就是我加上這個世界再減去我 ! 」他用這麼奇怪的算式,大概是想提醒我們,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不能帶走任何東西,那麼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留下了什麼 ? 是留下垃圾汙染還是光明與溫暖 ? 世界有沒有因為我們曾經來過變得更美好 ? 我們可曾為了下一代的人類留下足以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     當然,我們留下的遺產也不見得是需要那麼崇高而偉大,把我們大半輩子所收集並珍藏的物品,留給喜歡的親朋好友,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可以趁著還有體力整理自己的物品時,依「斷捨離」的原則清出許多東西,然後及時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