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不會發霉的麵包

圖片
  曾經 有個知名的咖啡品牌被媒體踢爆,用便宜的咖啡豆混在高價的咖啡豆中出售,造假牟利。     我好奇的是,為何這次的食品造假似乎雲淡風輕,不像前些年混油或便宜越南米混台灣米牟利般,引起軒然大波全民沸騰 ?     當然,或許可以解釋,米跟油是飲食必需品,而咖啡是可喝可不喝,影響沒那麼大,但是這幾件基本上是一樣的事,而且在前些年食安與摻混事件後,台灣的法規已修訂得相當嚴格與明確,如今連這麼知名的咖啡老牌子都敢如此造假,那麼我們如何信任市場上銷售的東西呢 ?     尤其因為生活方式改變,外食人口愈來愈多,即使自己在家烹煮,為了方便,都是買已處理過的食品或即時食物,廠商為了大量生產,勢必以許多化學物質處理過,另外也為了增添美味口感或美觀,加上許多添加物,若是這些添加物對健康有疑慮,長期下來對個人家庭到社會,都是極大的社會成本,這也是民眾支持政府要嚴格管理與重視食品標示百分之百正確的原因。     即使我們盡量不購買食品,而是買真正的食物素材來源自己煮,但是那些食物為了運送與儲存,其實早已添加了不少化學物品。     比如說,我太太以前曾經做過實驗,將買來的麵包留一小塊擺著,看多少天才會發霉,結果大部分好久都不會發霉,後來我們自己買麵包機自己做麵包,發現有時候自己做的麵包也不會發霉,原來是買來的麵粉已經被加料處理過了 ! 所以要找到真正天然無添加物的食物真的很不容易 !     或許我們該有自覺的拿回對食物的主控權,我們應該有權力決定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如何生產出來,由誰來提供,換句話說,我們要回到幾十年前,我們可以看到我們購買食物的來源,而不是透過全球化的工業體系,由工廠大量生產,食物從那裏來,如何製造完全不知道。      當我們確實能夠看到食物如何長出來時,也就是會吃到當地且當季的食物,這種體驗不只可以達到對生產者的尊重與環境友善的目的,其實對我們個人而言,除了更新鮮更健康之外,口味也會更好,同時也附加上了在地文化(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是一舉多得的選擇啊!  

藝術創作是解放被束縛心靈枷鎖的方法

圖片
  這些年台灣很多景點與公共空間都變得有氣質多了,因為不時就會傳來悠揚的音樂與鼓掌聲,演奏樂器、技藝表演,五花八門,熱鬧又有趣,街頭藝人是現代城市裡一道美麗的風景。     每當我路過街頭而沒有趕赴邀約的壓力時,都會駐足欣賞片刻,然後在打賞箱留下一點點心意,感謝他們為社會增添美好氛圍。     更有趣的是,我從臉書看到陸陸續續有不少朋友退休之後去考個街頭藝人執照,有做草編藝術的,也有彈吉他唱民謠的,變魔術、畫畫寫書法的,各式各樣都有。     他們不是為了打賞的錢,而是用好玩的心情分享自己所會的技藝,也趁此交些朋友,一邊觀看街上流動的風景,也讓自己成為風景的一部分。     不過要成為街頭藝人還是要有兩把刷子,起碼要先考證照,然後要有勇氣站在街頭獨自面對陌生而流動的民眾,這還真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不過身邊倒是幾乎所有朋友在工作壓力降低孩子大了以後,都會重拾年少時的興趣或夢想,開始去學某些技藝,其中又以藝術創作為主流。     的確,據研究,藝術創作是解放因為長期社會責任而被束縛的心靈枷鎖最好的方法,不管是音樂、電影、文學、戲劇、舞蹈、表演、美術,書法、傳統技藝 …… 這些發揮創意,而且有作品得以分享,對生命意義的尋找與價值的重建,具有很棒的精神療癒效果。     而且在學習與發表這些成果的過程中,會認識許多同好與朋友,這些沒有職場利害關係的友誼,也是豐富生命帶來幸福很重要的元素。     除了表演、不管是手作、美勞、或是繪畫、陶藝 …… 所有的藝術創作幾乎都可以引起精神自癒力的正向效果,藝術是超越語言的力量,過往職業上被壓抑或人際互動挫折的傷痕,也能在創作過程中紓解與得到撫慰。     在各種藝術創作中,繪畫是最容易入門的項目,所需用到的工具也最少或最便宜,可以從家裡原本就有鉛筆就開始畫。對於長輩來說,畫畫不但可以排遣一個人獨自在家的寂寞,在畫畫時對大腦而言是主動的認知訓練,也可以有效預防或延緩失智症。     其實不管什麼方式的藝術創作,是否能夠完成富有技巧且厲害的作品並不重要,而是在用藝術這個媒介與自己及與他人互動過程中的體會,讓我們在快樂分享中覺得這一輩子是一趟值得的生命旅程。  

孩子網路成癮怎麼辦?

圖片
  前一陣子有個學校親職講座的邀請,指定的題目是有關孩子網路使用的問題,我找了一下之前的演講檔案,發現最近一次講這個主題是四年前,看了看內容,發現內容有一大半已經不切合這幾年的時代變化,要重新添加新資料。 時代的變化非常大,尤其在疫情這兩年,人人 被迫從實體接觸,快速進入線上,不管上班或上課,盯著大大小小的各種螢幕,已是生活日常,同時,我們已經無法限制孩子上網,而且從孩子進入中學後,我們也很難察覺孩子上網是在娛樂或是學習,因此,孩子是否網路成癮只能從其他現象來評估,比如是否生活作息已很混亂,課業與交友狀況是否有異常 …… 因為成癮必須有一定的條件,比如耐受性或戒斷的反應 …… 等等,若是真的成癮,只能透過醫療專業協助,家長自己是無法也不宜介入處理。 父母擔心孩子會網路成癮,恐怕是看到孩子盯著螢幕的時間愈來愈長,但是多長算長 ? 在網路上做什麼是有用還是浪費時間 ? 這個分界好像也是愈來愈模糊 ? 而且即使真的是在打電動玩遊戲,或許是孩子與朋友互動交往的方式,我們不讓他們玩,他們就不知如何去交到朋友。 戰後嬰兒潮或 X 世代的父母親,成長學習與工作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實體世界,所以看到孩子花太多時間在線上的虛擬世界,理所當然會覺得那是浪費時間。但是有位 Y 世代的新創企業家就提醒, Z 世代以後的年輕人,學習、工作、賺錢、生活,恐怕大部分會在虛擬世界完成,因此不能用實體世界的「有用沒用」來評斷未來的「元宇宙」世代。 這個觀點或許可以稍稍慰藉一下憂慮的父母親。的確,問題其實不在於網路這個工具,就像雙面刃,刀子可以助人也可以殺人,重點在於,孩子是用網路學習與創作,還是沉迷於娛樂消費 ? 上網是能力養成還是只是消耗時間 ? 換句話說,當孩子在真實世界跟人互動中獲得成就感,同時有足夠的熱情與動機參與這個社會,那網路就會是一個很棒的工具,相反的,若是孩子在學校成績不好,沒有好朋友,跟家人的互動也不親密,在現實世界沒有什麼能夠吸引他的興趣或才藝,那他只能遁逃到網路好忘掉生活中的挫敗感。 因此,讓孩子不沉迷網路,並不能夠用限制孩子上網時間來達成 ( 中學以後,基本上父母已無法透過限制來強迫孩子長成我們要的樣子 ) ,而是要從改善親子關係做起,然後想辦法協助孩子結交到好朋友,最終能在真實世界找到他想做的事情,這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

讓路給紫斑蝶...消失的紫斑蝶群眾募資

圖片
  春天到了,家裏陽台不時就有好幾隻蝴蝶飛舞著,雙胞胎女兒在陽台看書,偶爾會盯著蝴蝶看。 姊姊 A 寶突然問我:「去年我們到南部玩,好像在高速公路有一個地方做了圍籬給蝴蝶走?」 我很開心地回答:「沒錯,那是全世界都很關注的斑蝶遷徒過程,台灣的高速公路局特地讓路給紫斑蝶過,也成為全世界媒體一致報導與讚揚的新聞呢!」 台灣各地經常看到的斑蝶,其中有幾種紫斑蝶到了冬天會聚集在溫暖的山谷裏過冬,直到春天才又會飛回生長繁殖的地方,那些山谷有時候我們會稱為蝴蝶谷,在台灣大約有三十個地方。 台灣的紫斑蝶的春季遷徒,大致以中央山脈為界,分為台灣中北部和東部山區兩線,在每年清明節前後,有線沿著央央山脈西側飛行的蝴蝶,來到雲林的林內鄉時,會跨越清水溪和濁水溪,到彰化的八卦山,然後再往北飛到苗栗。可是這條蝴蝶的飛行路線,卻在第二條高速公路通車後被截斷了,許多蝴蝶在飛越高速公路時不是被車子直接撞死,就是受到車子高速經過引起的氣流給傷害到。 幸好在經過研究調查之後,許多保育團體向高速公路局建議,希望能想辦法保護蝴蝶,高速公路局也從善如流,這三年來,在 3 號國道北上 252 公里附近,也就是紫斑蝶要過馬路的地點附近,做了許多防範措施,包括連續架設高了 4 公尺高,長 660 公尺的防護網,迫使紫斑蝶飛得高一點,以避開車輛行駛產生的亂流,並且在牠們遷徒的尖峰時段,只要達到每分鐘有 500 隻蝴蝶要過路,就封閉最外側的車道讓給蝴蝶,也就是這個封路的做法,讓全世界一致讚揚台灣的文明與進步。 B 寶接著連問了好幾個問題:「只有紫斑蝶會過冬嗎?那麼其他蝴蝶怎麼過冬?這種現象很難得一見嗎?世界上還有什麼地方有這種現象?」 一般的蝴蝶到了冬天就死了,只留下卵來過冬,以整隻蝴蝶的狀態活過寒冷的冬天的,的確非常少,目前最出名也被研究比較詳細的是北美洲的大樺斑蝶。 北美洲的斑蝶飛行路線以洛磯山脈為界分為兩種,跟台灣以中央山脈為區隔很像。在洛磯山脈西邊的大樺斑蝶飛到加州海岸的桉樹跟松樹林聚集,洛磯山東邊的就遷往墨西哥中部,往往很難想像,這麼一隻小小的蝴蝶卻要飛行六千多公里之遠呢! 每年上億隻的大樺斑蝶搭乘著熱氣流當作便車,以六百公尺的飛行高型來旅行,往往在天空中形成一條河流似的蝶道,這種神奇的遷移,也被國際上列為全球唯一的瀕危現象。 A 寶緊接著追問:「為什麼會瀕危?難道到

當我打開課本―為什麼要讀書

圖片
  今年學測國寫 ( 作文 ) 題目是「當我打開課本」,我想,用意或許是要學生思考讀書的意義吧 ? 不過題目所標明的「課本」,似乎又跟廣義的讀書很不一樣。在我學生時代,台灣曾經有漫長的時光,學生上課用的都是由國立編譯館出版的教科書,全國都用同樣的版本,而大考出題基本上都是以教科書為根據來考。     但是隨著時代進步,現在已經沒有統一的教科書了,當然,在價格限制的競爭下,最後也只剩下三個大出版社瓜分大部分市場,而且在種種原因之下,最後這三個版本愈編內容愈像。     同時,大考的考題出題形式也不斷地改變,近年所謂「情境題」或「素養題」的比重愈來愈高,所以「課本」的重要性似乎也就愈來愈低,因為考題幾乎不可能直接從這三個版本裡原封不動地照抄。     但是,不管怎麼變,學生上課,老師教課,手上還是必須要有教材,這個教材不管是不是由這幾個出版社所出,學生用的教材就是廣義的課本吧 !     有上課,就有考試 ( 現在似乎稱為評量 ) ,這無可厚非,不測驗怎麼知道學生讀得如何 ? 但是考試就會有壓力,這種被動承受的壓力,只會讓人覺得很煩,而且為了應付考試讀的書,只想快快背下標準答案的心情,也會抹殺了好奇心。     其實不管數學、物理或化學,甚至歷史與地理,每個學問都是非常有趣的,脫離學生考試壓力之後,我現在回過頭來看這些科目,都是非常有趣的,可是即使當年成績還算不錯的我,似乎從來沒有覺得讀書考試是有趣的,教科書是吸引人的。     每個科目版本再多,其實都必須根據所謂課程綱要,也就是修完這個科目時,應該具有的基礎能力,只有日常生活中每天在用的國文似乎比較自由些,但是即便如此,各個版本在互相競爭比較模仿下,似乎愈來愈像,而且都傾向以不同議題取向來分配選文,跟以前較重視純文學性大有不同。或許也是因為議題取向,所以我有很多篇文章被選為課文、習作及補充教材或者參考書,測驗卷與考題。     從國寫 ( 作文 ) 題目的出題也可以看出來,寫作不再是春花秋月的感嘆,而是希望學生能根據某個議題,有自己的觀點,然後清清楚楚地表達出來,因此,國文也成為訓練孩子思辨的課程。     「當我打開課本」,想看到什麼 ? 能看到什麼 ? 或許是老師與學生都要一起想想的。     後面附上二篇多年前寫的文章─為什麼要讀書 . 及 . 念書不是為了考試,而是為了

人人節能減碳救地球!

   這些年來大家都能感受到天氣變得愈來愈熱,而且,常常連續很多天都是大太陽沒有下雨,可是一旦下起雨來,卻又非常大,甚至會淹水。過去夏天才會有颱風,現在連春天秋天也都可能會有颱風,而且雨和風都非常強。這種情形不只是在台灣發生,全世界都變成這個樣子,原來是因為全球暖化造成全球氣候的變化。   主要原因可能是我們人類在這幾十年裏面,用了太多的電以及汽油,因為不管是我們吃的、穿的、用的,從生產製造到運送,都會用到石油,產生二氧化碳。這些二氧化碳會留在空氣中,像罩子一樣,把太陽照在地球上產生的熱氣留下來,排不出去,時間久了,地球就會暖化。   整個地球温度增加了,就會改變海洋與空氣的流動,這也是現在颱風與下雨愈來愈奇怪的原因。同時,因為温度高,南極的大冰層也開始融化,會造成海平面上升,住在海邊的房子將來會被淹沒;而且温度一高,蒼蠅蚊子也會愈來愈多,傳染病也會影響到世界各個地區。   這幾年,全世界都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想了許多方法來讓地球發燒的情況能緩和下來,幾年前一百多個國家在日本京都簽定的規定稱為『京都議定書』,就是希望各個國家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不要再增加了,不過,這個規定必須要每個人都一起努力才有機會達成。  以前我們在推動環境保護運動時,所採取的是「為後代子孫著想」的道德訴求,想不到這二、三十年全世界人口大量成長及經濟全球化與科技的結合造成對自然資源過度耗損之後,如今的危機已不是「後代子孫」般遙遠的未來,而是我們及孩子們這現存的一代就會遭遇得到。 因為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利用石化燃料的動力製造許多機器,進而透過大量生產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但是也由於這些進步的科技以及在通訊、運輸協助之下的全球化競爭,人類已經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而且因為自然資源的限制以及全球環境變遷的影響,人類的文明已經面臨無法永續下去的危機。   自然資源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是可以再生及反覆使用的。石化燃料是最典型的不可再生資源,用掉一滴就是少一滴,空氣與水基本上是可以循環反覆使用的生存必需品。   可是即使像似乎取之不竭的水,最近聯合國指出,到了 2025 年,全球將有 27 億人嚴重缺水,而目前就有 12 億人飲用不乾淨的水,約有 25 億人缺乏適當的廁所或下水道,霍亂、痢疾等和水相關的疾病,每年拿走超過 500 萬人的生命。   我們要瞭解環境問題,

生命的副作用 -「生命中美好的缺憾」

         我很少遇到一本書要讀那麼久的。   好幾次拿起翻閱,卻無法竟讀。並不是不好看,而是不忍面對,無以為繼。   我有位好朋友長期在醫院的兒童癌症病房當志工,常常幫他們辦活動,偶爾邀我參加,我卻屢屢逃避,也是不忍面對。   記得我剛考上醫學院沒多久,媽媽就因癌症住院,在醫院長期陪伴照顧的那一段時間,我也常常不忍想像媽媽的心情:一個十八、九歲嫁為人婦,在物質困窘的年代,勉強拉拔四個孩子長大成人,好不容易么兒也進大學,可以稍稍解除肩上重擔時,立刻又面對病痛與死亡?   就像書中罹患癌症的青少年們,人生才正要在面前開展,當看著周邊同學快樂地迎向未來時,自己卻必須接受生命之窗慢慢的關上,這種絕望是他人很難體會的。   感同身受說說容易,但是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你沒有真正經歷過,就真的無法體會當事人的心情。   雖然似乎有同病相憐的支持團體可以彼此安慰,但是正如同書中主角海瑟所說的,那是個令人沮喪到極點的地方,當你看著成員一個一個消失,或許那只是不斷提醒你不久就輪到你的恐懼。   那麼該怎麼辦呢?   親人、朋友的安慰與陪伴只是增添你的不甘心,病友的相憐又使你陷入沮喪,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   幸好有書,幸好有這本書。   作者就是有這種本事,而且透過文本全知全能的特異功能,深入每個人物的心靈與情緒,讓每個讀者,不管是自己現在罹病、親友罹病,乃至最終終必面對病痛死亡的每個人,因為理解而獲得安慰。   書與心理諮商師的面談輔導不一樣。   書可以反覆再看,可以依自己的情緒而看,可以依自己的理解速度來看,當然也可以依自己的喜好,看或不看。   就像書中虛構的書中書「莊嚴的痛苦」,主角海瑟看了幾十遍幾百遍,從書中獲得安慰與平靜,我相信這本書也可以帶給我們每個人在人生不同情境,不同狀況下,給予我們不同的啟發一樣。   海瑟從十三歲罹病後,就封閉自己,不敢奢望獲得愛,她說:「我就像一顆手榴彈,到了時間點就會爆炸。我只想把傷害降到最低。」   當然,她是錯的,就像她自己還是愛上了另一顆手榴彈,即便這顆手榴彈比她自己還早引爆,即便她或許因此受到傷害,但是這個傷害是值得的,它使得這短暫人生更加美好。   就像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死亡和它終將現身的可能性,使得愛,熱情的愛成為可能。」   因為死亡逼使得我們面對

為何拯救荒野,要從拯救荒心做起?―回應山嵐伙伴的提問

圖片
  最近刊出一則媒體的專訪 (2022 年 3 月 3 日 ) ,他們下的標題是 「拯救荒野,先拯救荒涼的人心」,桃園分會山嵐伙伴看了之後,詢問我「有何計畫方案」,我猜想,或許其他伙伴也對「荒野與荒心」的思考角度有些好奇,我在此就將這個標題的來源與我的想法做個整理,供大家討論。     首先,這個標題最早出現應該是荒野成立第二、三年左右,我接受媒體採訪時所說,而他們也做為標題,從此我在荒野內部的志工訓練,也會提到這個概念,通常會搭配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在 1992 年他擔任參議員出席地球高峰會時所說的一段話 :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痛苦。」     的確,會破壞自然荒野生態環境的主要是人類,因此要真的確保環境的永續,當然也要從人心的改變著手,     道理很簡單,大家也都不會反對,但是要怎麼做才能改變人心 ? 說人心太抽象了,我把它具體定義成,改變人心就是改變價值觀,從社會國家來說,就是改變法律制度,從個人來講,就是改變生活習慣。想清楚這一點後,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改變人的生活習慣 ? 當有足夠的人以行動來呈現新的價值選擇時,社會國家的法律與施政才有機會隨之而改變。     因此,荒野的努力就聚焦在如何讓人真正的改變 ? 通常我在志工訓練時,若時間夠,我會舉很多有趣的例子來說明,在此就略過,只講結論─一個人只有當志工,開始挺身而出告訴周邊的親朋好友與同事,該怎麼保護環境時,他才會真正的改變,至於其他「被環境教育」的對象,通常只是認同,但不一定會改變 ( 這個論述的根據,我也暫時擱下不表。 )     這也是荒野為什麼那麼重視志工訓練的原因,用盡各種方式,創造各種舞台,讓民眾有機會當志工。     若問我「有何計畫方案」,其實荒野保護協會這二十七年來的發展跟台灣其他環保團體都不一樣,就是我們非常努力地實踐我們的計畫的結果,荒野能長成如今的模樣,擁有這麼多熱情的志工,影響力也逐漸從個人往外擴散,其實就是無數的「計畫方案」的開展啊 !     你應該還記得在領航員研習營時我曾分析過政府、企業與民間團體三者的不同吧 ? 荒野成立以來的潛規則是「超越政黨政治、不選邊站」,因此對幹部要求是

拯救荒野,先拯救荒涼的人心 李偉文,做一場荒野大夢...醫學有故事專訪

圖片
 by  周 倩漪  2022-03-10   步入三重湯城園區,在公司商家與購物中心環繞的辦公大樓中,竟有一方藏書豐富、藝文味洋溢的小型圖書館。然而,定睛一瞧,這間圖書館的本尊,竟是一間牙醫診所。而這方有如個人工作室的空間,同時也是台灣知名生態保育團體「 荒野保護協會 」的誕生地。 集醫師、作家、荒野保護協會創辦人、電台主持人等多重身分於一身的李偉文醫師,他以赤誠的熱情分享生命理念,從行醫執業到環境教育推廣,韶光荏苒 30 年,樣樣精彩。   汲取前輩經驗 開間圖書館診所 1994 年,李偉文在園區開設了湯城牙醫診所,作為醫療執業與個人志業的核心基地。為何不待在大醫院,而是選擇自行開設診所?李偉文笑道,半是來自牙醫師的宿命,半是源於他對生活自主性的堅持。 向來有閱讀習慣的他,從小即養成了絕佳的自學能力與觀察力。「我是個平凡人,別人會遇到的情況,我也會遇到。」他歸納出學長姊的經驗模式,看到牙醫前輩們必然離開醫院,自行開業,相較於大醫院值班的諸多限制,不如早點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退伍後他先在空軍總醫院累積能量, 5 年後開始籌備診所成立時,見到國外有不少診所設在購物中心的例子,最終尋尋覓覓,落腳在當時嶄新的三重湯城園區。 這間獨樹一幟的診所位於七樓,沒有一樓店面,不設大型招牌,不收過路客,而以約診為主,且只看白天班。第一年,他在園區發 DM 宣傳,每天有三到五個病人看診,隨後口碑逐漸打開,加上朋友推薦,診所客源穩定。更重要的,由於採取約診制,他擁有了自己的時間。 「牙醫診所就如個人工作室,可以選擇自己的看診時間。我用人家工作的一半時間,賺取生活開銷;另外一半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偉文汲取前輩的經驗,打造出自己的理想生活。 診所的藏書多到像圖書館,則是另一個讓人印象鮮明的特色。李偉文與圖書館的情緣從小開始,除了自身喜歡看書、買書,大學時期也當過圖書館工讀生,而他自己的小孩,簡直是放在圖書館長大的。 「圖書館就像我們家的客廳!」他特地幫孩子選擇附近有圖書館的小學就讀,小孩放學後就去圖書館看書寫作業,館員還會幫忙看顧,太太下班後再把孩子接回家。「家裡藏書太多,堆得太滿,診所設個圖書館剛好可以收藏家中的書。」為了鼓勵看書、推廣閱讀,李偉文購買了許多自己不大看的書籍種類,讓藏書更加多樣化,例如漫畫、繪本、武俠小說、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