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公務員上永續發展課程

圖片
    從八月中旬起,政府部門的受訓課程已恢復上實體課了,雖然每天確診人數都還維持二萬多人,但顯然我們已決心與病毒共存,恢復正常生活。     上星期到主計人員訓練中心幫來自全台各公家機關的主計人員上 「永續發展」的課程,原本是線上上課,八月中接獲通知,恢復實體上課。     所有的演講邀約中,我最喜歡到政府部門,因為公務人員有兩大法定權力 ―― 擬定 政策 與分配資源,而這二個權利攸關整個社會的未來,也是台灣能不能永續的關鍵。即便受訓的公務人員位階沒有高到可以擬定政府政策與分配有限資源,但是任何一個在低階的職務,也會有一定的職權與行政裁量權,只要願意,還是可以發揮比老百姓更有效的影響,何況基層的公務人員也會隨著年資與能力而升遷,一個有理念的公務員,有朝一日總是能做出貢獻的。     在所有政府機關中,我最喜歡到二個部門,一個是司法相關人員的訓練,另一個是主計人員。司法人員粗略分為檢察官與法官兩個系統,其他相關人員還有很多,如檢查事務員、書記官 …… 等等,這些執法人員如果多一些環保永續的理念,從判刑及案例樹立典範是立即的影響;而被很多人員忽略的主計人員,則為政府支出把關,如何把有限資源放到對的地方,是我講 「永續發展」的行動思考中,很重要的理念,主計人員就是最後一道防線。     過去二十年,平均每年大概有三十場左右 「永續發展」相關主題的演講邀約,但是這五年數量減少得非常多,每年不到十場,除了這二年多的疫情之外,我想退休年金改革有有影響,原本公務員平均五十七歲退休領跟上班時幾乎一樣多的退休年金,如今改革後,退休金大幅縮水,很多人就不退休了,因為退休的人少,報考的新進公務人員也少,所以考上公務人員後必須接受的訓練班也同步減少,所以課程邀約就少。     其實在受訓課程中規定要加入 「永續發展與環境倫理」這堂課,規劃過程我也有參與。我曾經擔任過六屆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的委員,二十年前,也就是永續會擴大改組的第一年,我擔任「永續教育組」召集人,那時候花了大半年時間開了很多次會議,邀請人事行政局、考選部、文官學院 …… 等相關單位,最後總算說服他們將永續發展列為所有部門與各種專長的人員訓練中,共同必修的課程。     老實說,二十年前談 「永續發展」,沒有多少人聽得懂,也搞不清楚有什麼重要,但是這兩年,全世界所有媒體都在談永續,你隨便找一本今年的商

回聲 ──一張令人難忘的CD

圖片
  (一) Echo 近代以中文寫作的作家裡,除了她,再也沒有人在整個華人世界,包括在各個階層的民眾,都享有這麼高的知名度,而且是單單以文學作品,沒有摻雜其他如宗教或政治的因素。 因為她是以自己的生命活出一個傳奇。 三毛是她的筆名,陳平是她的本名, Echo( 回聲)則是伴隨著她的愛情而來的暱稱。 三毛總共出了二十三部作品,這一張 CD 由她自己編號成「三毛作品第十五號」,這張 1985 年出版的唱片,包括了 12 首她寫的歌詞,雖然說是她的半生故事,但是 1991 年 1 月 4 日她在榮總自殺,這原本半生的故事卻成了她一生的記錄。 Echo 在希臘神話中是個森林女神,因為太漂亮了,被嫉妒的天后處罰只能複述別人說話的最後三個字。有一天她遇見美少年納西瑟斯,暗戀遭拒,被天帝知道了,懲罰美少年,讓她到溪邊喝水時愛上自己的倒影,捨不得離開,日復一日,最後變成白色的水仙花。 不知道三毛為何取 Echo 當她的親密的稱呼,三毛這麼寫:「 …… 在愛的邊緣,唯有歌聲在告訴她;的確,曾經有些無名的事情發生在一個人的身上,於是她又趴在地上慟哭,直到再臨的救贖將她帶去遠方。」在深夜裡,她醒來,那種聲音還是如同潮汐一般在她身畔起伏。而她要的不是這些,她要的是黎明,一種沒有任何聲音的黎明。即使她如此渴望著,回聲還是不肯退去。」   深夜裡,回聲專輯傳來齊豫與潘越雲音質不同的歌聲,但卻同樣的淒迷。 穿插三毛本人的旁白。我也想起三毛傳奇的一生。   (二)謎 當時年紀小 我的愁 我的苦 媽媽 你不要以為 它不是真的 而我是這麼的不明白 今生的起步 要等到什麼時候   從十三歲到十九歲,有七年的時間,三毛沒有上學,不只沒有上學,她還把自己封閉起來,關在房子裡,不出房間一步。 在十三歲以前的她,是個很正常的孩子,除了數學很差,其他表現不錯,作文尤其好。不幸的是她碰到一位粗暴無情的數學老學,只因為她數學成績不好,就拿毛筆蘸滿墨汁將她的眼睛畫成二個黑圈,墨汁順著臉頰滑下,弄成黑糊糊一張臉,除了罰她站在教室整節課外,到了下課還要她在全校同學的驚叫聲中繞全校操場一圈。 第二天起她就再也沒有到學校去了。然後整整七年,不只足不出戶,也將自己的心靈封閉起來,不再與任何人溝通。 我在她 1977 年開始出名後沒不久

冤案廢死與犯人可否教化―「滴水的推理書屋」觀後系列之四

圖片
  最近的台南殺警案,雖然在監視器的協助下,短短的十七小時就破案了,但是因為嫌犯太兇殘,卻也激起社會大眾討論一些 「老議題」,比如警察用槍時機、死刑該廢止還是保留這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 ? 犯人是否有教化的可能 …… 這些議題之所以為「老議題」,反覆被大家討論沒有結果,因為不同立場的人始終是各說各話,難以被說服,也可見得人性的複雜幽微,很難一刀切。到底人可不可以被教化而永遠改邪歸正 ? 我是個演化論者,相信人與環境是動態彼此影響的,包括所謂人的先天本質也會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而有或大或小的改變,這個改變的可能,或許就是主張「犯人可以教化」的信心,但是,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若不改變犯人出獄後所處的環境 ( 包括會接觸到的人與朋友 ) ,個人的意志力又很難抵抗得了環境的力量,若無法徹底的改變環境,犯人的故態復萌似乎又無法避免,因此即便基於同一個論點,「無法教化」似乎又是一般人的看法。 先不要說殺人這麼嚴重的犯罪,「滴水的推理書屋」裡被鎖定的對象都是性侵的受刑人,我想編劇之所以選擇性侵這個主題,大概是因為性侵是除了毒品相關犯罪之外,相當普遍的案件,台灣一年有九千多件性侵案,其實被性侵會去報案的,大概屬於較少數,相信有更多性侵受害者選擇不去報案,默默承擔自己身心靈的傷害,這些黑數恐怕也會隱藏在我們周邊的親友中。 「滴水的推理書屋」改編自臥斧所寫的 FIX 這本書七個案件裡的二個跟性侵及一個殺人有關的案子,改編的意思是基本精神或創意來源是來自於原著小說,但是劇本最後的定稿有多少百分比與原著相同,不同劇集與影片差距很大,像這部「滴水的推理書屋」裡的角色人物與劇情,可以說全部都是原創的,與原著小說不同。 不過有趣的是, FIX 這本小說也很特別,是根據台灣近三十年裡重大社會案件所改編的,而且作者是受冤獄平反協會與廢死聯盟所託而寫的,每個故事都是這兩個團體正在追蹤與協助的真實案件,雖然都已終審結案判刑有罪,但是在偵查過程中留有疑點,嫌疑人一直主張自己是無罪的,所以這兩個團體透過各種方法聲援與平反中。 以前的案子,一方面是科技的關係,另一方面是第一現場的破壞證據不足,當然也有來自於辦案人員的疏忽或種種不同原因,當嫌疑人不認罪,又無法提出百分百的明確證據時,就必須依賴法官的「心證」。冤案當然是有可能的,但也非常可能「明明知道他就是犯人,但因罪證不足,而眼睜睜看他逍遙

荒野清水湖環境教育基地

圖片
  假日經過宜蘭三星鄉,順道去看一下最近由荒野認養管理的清水國小,這是近年荒野繼台南水雲國小後,第二個「教育基地」。 「為孩子植下綠色童年」──是荒野 1995 年成立後,我們許下的大願。「我夢想每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孩子,都有機會感受到台灣大自然的美好,讓大自然裡的豐富,能在往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成為滋養的來源」,我曾在天下雜誌的專訪中這麼說。 我們的確也從很多地方來努力,包括期待建立一個屬於荒野的「自然教育基地」,或許說是住宿型的自然中心可能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在 1998 年荒野第二屆理事會中,成立了兒童教育委員會及自然教育基地委員會,由兒教委員會負責志工訓練及帶領孩子的營隊,而教育基地委員會就負責尋覓及營建這個可以住宿及辦活動的場域。 只是當年荒野的力量還是太薄弱了,努力了三年,沒有進展,就在第三屆理事會, 2001 年時取消了這個委員會。但是我們的夢還在,在二十年後總算落實了。 這南北二個教育基地,除了為孩子舉辦活動之外,也可以提供荒野數百個志工群組的訓練之用。 後面附上當年 ( 西元 2000 年前後 ) 為孩子植下綠色童年這個夢想所寫的幾篇文章。相片合照的是兒教的召集人台北樹蛙 . 她也是第十屆荒野新上任的常務理事 .   為孩子植下綠色的童年   在我們小時候,有機會踩在泥土上,螢火蟲在住家附近飛舞的景像還在腦海。可是,現在的都市孩子呢?台灣百分之九十以上住在都市的孩子,似乎是被關在水泥監獄中的。擁擠及危險的空間使孩子視野只及於幾公尺之內,生活中接觸不到大自然,體會不到來自於大自然的生命力,又如何能對自然產生感情,與自然和諧相處呢 ?!   很難想像,沒有被自然感動 、 沒有與其他生物互動經驗的孩子,長大會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很難想象,從小沒有機會接近土地 、 沒有機會接近台灣鄉土的孩子,長大會如何對待台灣的自然環境?   很難想像,等這些沒根的孩子長大,開始主導台灣的未來時,台灣會走向何處?     這不是我們杞人憂天,而是顯而易見的事 。 對於應該負大部分責任的官方教育體系所主導的鄉土教育或戶外教學,相信我們都不會滿意的。因為大半的學校所謂戶外教學不是仍以知識為主導,不然就是到遊樂區玩電動設施,到此一遊似的交差了事。     我們的兒童缺少來自大自然的感動。     唯有讓孩子被大自

期待年紀慢慢變老的自在人生

圖片
    老婆大人退休已一陣子了,雖然還是很忙,有許多演講邀約,擔任一些計畫的執行或顧問,但是都非常開心,她說 : 「現在退休了,頭頂上沒有老板了,任何事只有符合三個條件我才接,第一是我開心,第二是別人開心,第三是這件事對社會對未來是有幫助的。」     想著老婆以前上班時經常加班就算了,有時還會為了工作煩惱得睡不著覺,如今她可以只做自己喜歡的事,難怪每天都活得興高采烈。     其實不必真的等到從職場退休才能享受到如此快意自在的生活,任何人隨著年齡愈大,都會愈來愈快樂,活出自在適意的人生,當然,前提是要有足以溫飽的經濟條件以及沒有長期慢性病痛來折磨。     調查統計發現,任何人一生的快樂程度,大致都是呈現 U 字型,童年時開心,隨著年紀增長而遞減,到中年三明治時期至谷底,等到退休,年紀愈長又逐漸來到幸福的高峰。     也有科學研究證明,我們以為自己的目光隨意地掠過周邊,或對訊息引起大腦的關注是隨機的,其實不然,年齡愈大,我們對幸福的臉部表情與正面的訊息會有明顯的偏好,換句話說,年長者潛意識中會傾向把自己的情緒調成較開心正面的態度。      年齡愈長,也會少了年輕時事事看不慣的憤世嫉俗,作家鍾曉陽寫過 : 「年輕時我們看到美麗的月光,如今我們看到月球表面的凹凸與陰影,卻比月光更美麗。」當我們歷經滄桑,知道人的軟弱,我們對人的寬容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原諒你,而是理解後的釋然。     年輕時的憤怒,除了少數人敢於像刺蝟般到處得罪人外,大部分的人會隱藏在內心而自傷,因為在乎別人而委屈自己。當我們年紀愈大愈自在,是因為愈來愈不在意別人的眼光與看法,慢慢懂得人必須為自己而活,而且也懂得如何為自己而活,於是總算可以活得愈來愈像自己。     有位好朋友,在花蓮創辦蘇帆海洋教授基金會的拖鞋教授曾經講過一段很有智慧的話 : 「男人二十歲時是愛情生活,三十歲時是金錢生活,四十歲時是政治生活,五十歲時是公益生活,六十歲時是藝術生活,七十歲以後就隨便活。」這裡的隨便活,其實有點像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吧 !     不過在「隨便活」的過程中,若有老友相伴,更可以加上許多分,就像有位資深記者的老友林國香說的 : 「因為有大家,我不害怕變老,甚至很期待老年的到來。」     是的,相識時大家都年輕,然後一起慢慢變老,這樣的幸福是很確定,也很令人安心

建構自己的聖殿―讀喜多川泰的「書房的鑰匙」

圖片
     喜多川泰是日本療癒系的作家,或者該說是勵志心靈派的青年導師吧 ? 他的書經常被日本文部省 ( 教育部 ) 選為中學生必讀課外讀物,台灣翻譯了將近十本他的著作,其中好幾本還是由我寫序。     看他的書有點像是一齣適合闔家觀賞的日劇,劇情非常生活化,充滿畫面而且很感人。這本去年暑假出版的 「書房的鑰匙」,談閱讀,而且是強調紙本書的重要。     記得多年前與廖玉蕙老師一起參加一個座談會,主持人覺得很訝異,因為廖老師比我年長,卻讚賞推薦電子書與網路的閱讀,而我比較年輕,卻強調紙本書的好處,其中我的理由之一就是身處由實體書所圍繞形成的那種空間,擁有電子書辦法有的魔力。     就像喜多川泰在書裡形容,將自己看過的書都保留著放在書架上,甚至形成一整個書房,那麼這個書房就是屬於自己的聖域。     書中他的這段話深獲我心 : 「紙本書有一個最大的魅力,就是除了紙本書之外營造不出來的。那就是『書房』這個空間所產生的氛圍的力量。因為有這股力量,『書房』才會成為『心靈浴室』,光是待在裡面,就能洗掉一整天的心靈汙垢,讓你回想自己的志願及生命意義的地方。     目前電子書還沒有辦法有這種效果。     坐在『書房』裡,自己所看過的書本們,都在向我的靈魂細語。     架子上排列的書本,每一本都各自通往別的世界。     許多有遠大願景的人們,他們的人生就裝訂在書裡。     僅僅望著書背,書本就向我的靈魂提問 : 「你,要如何活 ? 」     每一次,都讓我驚覺,回想起當初我下定決心要將自己的人生用於何處。     為數極多的書本們透過書背像我細語的這個叫做『書房』的空間,具有其他空間難以比擬的效果。」       當然,我知道會有很多人批評紙本書要砍樹,比較不環保,而且單以乘載工具來說,電子書有很多優勢,但是對於閱讀感受與閱讀經驗來說,兩者有非常大的差異。     全球最大的出版電子書或者是線上購物集團亞馬遜在幾年前推出電子閱讀器時就做過研究,他們發現,實體書最大優點是它會自動隱形,當你翻開書頁開始閱讀,書的實體就不知不覺消失在眼前,只剩下書上的文字和作者的思維活躍在我們的意識裡,但是在網路的閱讀常常會被干擾,你會知道你正在閱讀或搜尋某個東西,換句話說,閱讀一本實體的書很容易一下子花幾個小時,完全沉浸在作者所建構的

可以不忙嗎?

圖片
  這些年因為經濟全球化造成的高度競爭,不管任何地區任何產業、任何年齡的人都愈來愈忙了!   在每個人都追求更多更多的背後裏,也帶著『不贏過別人就會被淘汰』『贏者全拿輸者一無所獲』的焦慮吧?!    雖然我知道忙碌或許是現代人不得不接受的現況,但是總是不甘心,總是渴望能夠慢下來的日子,也相信一定會讓自己慢下腳步來。因為,我突然發現,與朋友見面時,不是在會議桌上就是在活動中彼此匆匆錯肩而過,這實在很不健康,應該是在明月山川與朋友悠遊談心才是該過的生活吧?   甘地說的話常在我腦海中響起:「生命中還有比增加它速度更重要的事。」     可是每天蜂擁而至的各種資料,往往我的書房從桌面到地板,所有的平面,都堆滿了一疊又一疊的文件或書籍,甚至轉身或走路的動作大一點,就有可能形成類似山崩的後果。是有點苦腦。  常常提醒自己要慢下來。不過,從另一方面看,古人不是說嗎,因為能『閒別人所忙』,才能『忙別人所閒』,或許,忙與閒只是心態的調整,我們可以很趕但是卻不慌亂,我們也可以很努力卻很自在,我也只有這麼告訴自己了。   佛經中有一個故事。   有一個人在行旅之中,忽然遇到一頭猛虎,他嚇得奪路而逃,而老虎在後面緊追不捨。他逃到一處懸崖,只好用兩手抓著一根垂下的枯籐,身體在半空中搖晃不已,他抬頭上望,崖上猛虎正咆哮怒吼,低頭下望,哇!居然崖下也有一頭猛虎張著血盆大口等著他。   更要命的是,居然有兩隻老鼠,一黑一白,正拼命地啃噬他所攀附的那根枯籐。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他忽然瞥見崖邊長了一些鮮美的野草莓,於是,他一手攀籐,以另一隻手去摘了一顆草莓,送入口中,嚐了一下,不禁讚歎:「味道真是鮮美啊!」     這個故事是對壓力鉅大且忙碌的現代生活最生動的比喻,人生之中,前無去路,後有追兵,日夜時間又不斷啃噬掉我們的生命,但是儘管如此千鈞一髮之際,我們仍應把握當下,品嚐路途中的野草莓,並且由衷的讚歎,味道真是鮮美啊!     不過,生命若不是被逼到最後的境地,往往我們就會在日夜匆促流轉中老去,除非我們時時刻刻能體會到無常,無可逃避地面對死亡時,一切才變得深刻。     曾經有一位年輕的朋友說他喜歡忙碌的生活,在忙碌中才有存在的感覺。其實我剛好相反,只有在夜闌人靜看書、飲茶、孤獨的面對自己的時候,才覺得自己真的存在。我想,

書被催成墨未濃

圖片
  這幾年有不少荒野伙伴很好奇:「你這麼忙,那來時間寫這麼多文章?」   我往往會笑說:「其實還有更多該寫或想寫的東西還沒寫呢!」   這的確不是消遣的話,我隨手累積在紙條待寫文的 memo 就已有一大抽屜,恐怕都有上千張,其實也不是日子忙到真的沒有時間寫,而是我有一個怪癖,我只有在兵馬倥傯的巨大時間壓力下才會提起筆,下班回家漫漫長夜裏的完整時間,我反而都是用來看書或看影片。    往往我的文章就在白天行程滿檔的時間壓力之下寫成的,古人有言,書被催成墨未濃,這種心情我深深能夠體會。   其實每次答應了邀約,臨出門前總是非常哀怨,總是怪自己幹嘛這麼折騰自己!但是每到現場往往又被新的力量新的希望的萌生而感動而振奮,自己的情緒就每天反反覆覆的起伏中。   想起很多年前曾到中視錄影,「不一樣的聲音──與聖嚴法師對談」,一集談環境保護,另一集談兒童自然教育。   錄完節目,聖嚴法師送一本最近的著作「找回自己」給我,同時也聊到現代人最苦惱的忙碌問題與時間的分配與運用。我馬上想到以前曾經在報章雜誌上看過聖嚴法師曾提到:「忙碌的人最有時間。把事情交託給忙碌的人,通常都可以如期完成,一個無所事事的人,雖然時間再多,卻往往無法達成承諾。」   這的確是非常精確的觀察。   聖嚴法師也曾這麼說:「盡心盡力做自己能做的,學自己應該學的,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盡量的付出,從中不斷的修正自己,這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方法。」   「當一個人不知道自己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什麼的時候,就會感到空虛。很多人日子一天一天過,好像就是為了把肚子餵飽,讓身體有地方住,滿足了衣食住行所需,就覺得夠了。」   我想,好逸惡勞,或者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適,這些都是人的本性。很多人忙碌的步伐中,或許多半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有許多責任必須盡,為了家庭,為了朋友,為了工作,在繁忙的生活中,你可曾思考到「我」究竟是什麼?我們活這一生的目的是為了什麼?    應該不只是為了賺些錢,保住一份工作,然後就過完一生吧?我們或許不必太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或評價,但是,最終總逃不了面對自己這個終極問題:「我這一生,到底活得有沒有價值?」   只要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天職,就能做到聖嚴法師說的:「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累得很歡喜,用智慧來發光,用慈悲心來發熱。」  

天才小釣手的大自然奇幻冒險

圖片
  曾經在日本漫畫周刊連載十三年,創下單行本 63 集紀錄銷售將近四千萬冊的「天才小釣手」,在問世三十五年後,總算改拍成電影。全長將近二小時的電影,故事卻只集中在天才小釣手三平與姊姊愛子跟已逝去父親的情感及與爺爺的互動,在動人的大自然景緻烘托下,在淡淡的情節中卻有感人的深刻力量。   電影中的主角三平,從小與有釣魚名人之稱的爺爺一起住在鄉下,父親在七年前因為海釣船難過逝,不久他媽媽也憂煩而病逝,他姊姊愛子在與爺爺吵架之後就到東京投奔他們的舅舅。姊姊長大,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後,就從東京回到鄉下老家要帶三平到都市好好認真學習,因為她認為:「只在這裏釣魚玩耍是不會有出息的,釣魚只是浪費時間的遊戲而已!」   姊姊一個人在東京打拼,因此認為「人生就是不斷的競爭」,從她的眼光來說,住在鄉下的爺爺,是社會的失敗者。因此,想帶三平離開爺爺,離開鄉下,到都市裏讀書。不過,在鄉下快快樂樂生活著的三平,並不認同姊姊所說的,在鄉下沒辦法有完整的教育,他相信無處不為師,山脈、河川,全是我們的老師。     我問明年就要考基本學力測驗,每天都有寫不完的考卷與作業的女兒:「你們認為姊姊說得有道理還是認同弟弟三平的看法?」     A 寶有點遲疑的回答:「兩個人說的好像都有道理耶!」     B 寶想了想說:「三平說的大家一定都不會反對,可是我相信每個家長都會像姊姊一樣,把孩子送到城市去補習,希望考試能考高分。」     我不禁哈哈大笑:「你們還真的很務實很認份嘛!」我想全球化競爭,地球是平的這種危恐比不上別人的壓力,也已經影響到孩子了,當人口往城市移動,鄉村的經濟體系已經瓦解,沒有多少工作機會的現代,如何重建自給自足的部落經濟,恐怕是整個世界能否永續發展的重要挑戰。   爺爺後來就與姊姊打賭,若是三平釣不到夜鳴谷裏傳說中的怪物,那隻 一公尺 半長的紅點鮭魚,就讓三平跟著姊姊到東京。其實這個怪物傳說正是三平的爸爸過世前所流傳出的,他親眼見到這隻巨大的鮭魚之王:「到了晚上靜下來後,唯一可以聽到的就只有流水聲,但是會有像是雉雞的尖銳啼叫聲劃破寧靜的夜晚,然後還會伴隨野生猿猴的叫聲,不久整個山谷開始熱鬧起來,叫聲在山中迴繞,這時那個東西就會出現,夜鳴谷的怪物。」   電影從片頭到結尾,不斷反覆穿插著同樣畫面,已過逝的父親當年帶著三平與姊姊釣完魚回家時,曾經講過的那隻超大的

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

圖片
  每個人都有同樣的 24 小時,相差不多的聰明才智以及力爭上游的決心,但是為什麼有人可以持續努力堅持達成目標,又有人在懊悔中自暴自棄 ? 關鍵不在時間 ( 人人都公平地擁有 24 小時 ) ,也不在聰明才智,更不在想把事情做好的動機不夠強烈,而是在於我們不清楚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 意志力有點像體力,可以鍛鍊,也有點個人差異,但是重要的是它是有限的資源,每天起床精神飽滿時意志力最強,然後隨著忙碌的工作,意志力就一點一滴被消耗掉了,只是它消耗的方式跟體力的消耗有點不同,只要我們費力思考,做困難的決定,面對選擇,即便再微不足道的選擇,都會耗損我們的意志力,當然,還包括做任何事情,只要這件事是我們不喜歡不太想做的,就會耗損我們的意志力。 比如同樣接聽 20 分鐘的電話,但一個是好朋友打來聊天的,另一個是難纏的客戶打來罵人,雖然都是花同樣時間同樣精力,但是放下那通令人討厭的電話後,我們僅存的意志力已無法克制垃圾飲料的誘惑。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上班狀態非常高壓的行業,下班後往往會放縱自己大吃大喝,而不是依照自己原先規劃地吃健康蔬食。 因此我們要了解意志力是有限資源,並且想辦法把它謹慎地運用在我們生命中最在乎的事情上,其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決定與選擇 ( 任何選擇都會耗損意志力, ) 因此要養成好習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這個自然的意思就是說我們不必費力去思考去選擇去判斷,因此可以避免意志力的耗損。 另外就是工作讀書或做任何值得我們做,或我們生命中最在乎最渴望的事情的時候,不要被干擾,因為要從分心中再拉回原本的專注,也都必須動用到有限的意志力資源。 在現代生活中,要避免干擾很難,除了日常工作與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要我們處理,關注之外,手機不斷響起的叮噹聲,以及我們已被制約或成癮似地不斷察看手機訊息,都是專注力的殺手,我們有限的意志力用在應付這些日常事務就耗損殆盡,無法驅動我們去規劃未來或投入心神做我們真正想做的事。 同樣 24 小時,把空檔時間虛耗掉的人並不是不想做點有用的事,而是他的意志力已消耗掉了。 避免干擾最好的方法就是改變作息,早上早一點起床,五點或六點起床,那麼在上班前,至少就有二小時左右非常高品質的完整時間可以運用 ( 零干擾、同時又處在意志力最強、思考力最清晰的黃金時刻。 ) 再來就是減少生活中不必要的選

寂寞心靈的冒險旅程―星空與月昇冒險王國

圖片
  「爸爸,台灣有沒有藝術家的作品成功商業化的例子 ? 」雙胞胎女兒姊姊 A 寶問我,因為她在暑假中將與學長姊到義大利訪問,拍攝一部成功將作品變成品牌商品的藝術家紀錄片。     我看著 A 寶攤在大書桌前一大堆的雜誌與書籍,我隨手從書架上抽出幾本幾米的繪本,回答 : 「有啊,幾米的繪本作品有許多改編成電影、舞台劇、公共藝術以及各種生活家居的用品。」     妹妹 B 寶也補充 : 「上回我們看的電影『向左走向右走』就是他的繪本改編的。」     顯然已經做過功課的 A 寶說 : 「我知道,但是我覺得幾米的作品在色彩繽紛熱鬧下,總是有一絲絲的冷清,寂靜,甚至孤單的氛圍,向左走向右走這部電影拍得太熱鬧了。」     「說得好 ! 等一下吃過午飯,我們一起看『星空』,這也是幾米繪本改編的。」我跟 AB 寶推薦符合幾米風格的這部作品。     「我們等候這青春,卻錯過彼此 …… 但我永遠會記得,那年夏天,最燦爛,最寂寞的星空。」看完電影, A 寶念著這段美麗浪漫的對白。     B 寶也故意用著文藝腔朗誦 : 「你還記得嗎 ? 那年夏天,最燦爛,最寂寞的星空。」     「嗯,不管是我們實際看天上的繁星,或者看梵谷的星空畫作,或者看幾米的作品,的確都可以感受到最燦爛,但也最寂寞的心情,就像我們的青春。」我回應著。     喜歡追根究底的 B 寶追問 : 「為什麼這種心情屬於青春 ? 其他年紀就不會有嗎 ? 」     我想了想 : 「當然其他年紀或許會有,但是因為進入社會後因為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所以比較難用這種一言論斷的方式來說服人,至於青春的樣貌,每個人都大同小異,任務單純,就是讀書學習,但是在與同學與嬉鬧中,卻又都有著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寂寞與一絲絲對未來的不安吧 ? 」     「星空裡的女主角小美是寂寞的,因為父母忙著離婚沒空理她,男主角小傑也是寂寞的,跟著母親四處搬家,躲避會家暴的父親,不斷轉學,沒有朋友,會寂寞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們是特例吧,其他班上同學呢 ? 不見得每個人都像他們這麼倒楣吧 ? 」 A 寶質疑我的說法。     我搖搖頭 : 「不管從外表看來是多麼幸福快樂,生活多麼順遂,每個人內心都還是有屬於自己的寂寞與不安,比如說,小美的爸爸媽媽都很愛她,家境也很不錯,別人從外表看她也很幸福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