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7的文章

你的肺臟還好嗎?

去年一年裡面,台灣就有將近一萬人因為肺癌而過逝。     前天衛福部公布了台灣十大死因,第一名當然還是癌症,在眾多不同的癌症裡,肺癌已經連續七年居冠,而是幾乎可以斷言,這個冠軍頭銜還會繼續保持下去,因為台灣空氣污染的情況,恐怕短期之內是無法改善了。     空氣汙染裡的懸浮微粒,也就是現在大家已耳熟能詳的 PM2.5 ,除了會引起肺癌之外,也跟心血管疾病,其他呼吸系統疾病都息息相關,甚至也有研究發現,也會造成早產,老年癡呆與腦癌等等病變。     肺癌為什麼這麼令人關注 ? 除了這些年罹患率節節攀升之外,也因為肺癌很難早期發現,往往一有症狀就是末期,幾乎沒有辦法治療,近年來有不少名人,包過不菸不酒,生活規律的宗教大師們也得到肺癌,更讓人懷疑近年來不斷惡化的空氣品質,真真切切會對許多較為敏感體質的人有致癌的風險。     去年底開始實施空氣品質指標,自有統計以來,南部百分九十五的日子空氣處在不良的狀態,另外百分之五是普通,居然沒有幾天算是良好的,中部稍微好一點,也是有將近一半的日子處在空氣不良的粉塵中。     只有花蓮與台東空氣品質最好,沒有一天達到不良的程度,真的是台灣僅存的淨土。     不過這也想起二十多年前令人捏把冷汗的往事。     在前總統李登輝主政時,曾提出產業東移政策,為了促進東部居民的就業率,鼓勵企業到東部設廠。     其實這是一個相當荒謬的政策,內需型的產業在西部已經生存不易,搬到東部難道是跟自己的鈔票過不去 ? 外銷型產業在台灣都活不下去了,到花東就能起死回生 ?     不過當時總統一說,也沒人敢說什麼,就風風火火開始進行各項基礎建設,比如開路、蓋電廠以及運煤碼頭。當時在花蓮的水璉村要蓋一個燃煤火力發電廠,在水璉海邊蓋一個運煤碼頭。     大家都知道,台灣東部從宜蘭尾端、花蓮到台東,一邊是太平洋,一邊是高聳的中央山脈,中間是非常狹窄的陸地,一旦燃煤火力發電廠開始運作,若是風向是從海面吹向陸地,電廠排放的汙染越不過中央山脈,那麼一年起碼有一半的時間,花蓮台東勢必就會像被煤煙蓋子罩住的人間地獄。     幸好當時這個發電廠的計畫,在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奔走下,總算停下來了。     當然,政府為了老百姓的福祉,想盡辦法要開發建設,增加國民所得,似乎也沒錯,也應該是大有為政府的表現,但是若沒有仔細

難遣人間未了情~告別2017

圖片
年紀愈長,才知道「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原來不僅僅只是小學作文課裏被用濫的成語罷了,而居然是生命的事實,不禁一驚! 告別 2017 年,告別這一年裏的喜怒哀樂,默默祝福過往的一切,對這一年裏伴我同行,甚或只是擦肩而過的朋友們,容我道一聲:「 珍重!珍重! 」 到了這個年紀,總算學會以感激來面對生活了!雖然還是有些事情會在心裏造成小小的壓力與小小的遺憾,但是只要存著感謝與珍惜的心情,那麼縱使有時會有點寂寞,但是, 我想所有的祝福心意都是那麼地接近 。 有一則傳說: 據說人死了,他的靈魂會把他生前留下的腳印一個一個都揀起來。因此,每個靈魂就要把他生平經過的路再走一遍,車中船中,橋上路上,街頭巷尾,腳印永遠不滅,縱使橋己坍,船已沉,河岸變水溝,但只要靈魂看到,他的腳印便會一個一個浮上來。 若說揀腳印是一個人最後的一次「餘興」,那麼我寧可分次在每年歲末就來揀拾腳印,而且我要揀的可不只是腳印還要有曾唱過的歌,曾講過的話,曾流過的淚──仔細收拾和著酒細細品嚐。 告別 2017 年! 什麼是告別的姿勢呢? 作家紀德曾說:「我總是歪歪斜斜地坐在椅子上,好像隨時可以起身,可以離開。」 曾經有觀光客去拜訪波蘭有名的猶太學者海飛茲。觀光客很驚奇地發現,這位學者的家只是一間擺滿書的簡單房間,唯一家俱是一張桌椅和另一張長椅。觀光客問:「先生,你的家俱在那裡?」海飛茲回答:「那麼你的傢俱呢?」觀光客不解的說:「我的家俱?我只是來這裡的訪客啊!」這位學者回答說:「我也是!」 呵~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不管是六十年,八十年,人究竟只是地球短暫的過客而已!人一生最後能留下來的,不是費盡心機積聚在身邊的財貨,其實我們唯一能擁有的就是我們付出去的東西,以及我們分享給世界在人間流傳的善意啊!    告別 2017 年! 人生最大的告別算是死亡吧! 古代偉大的帝王亞歷山大帝,在二十九歲就征服了歐亞非三大洲,擁有無數的財富,土地以及人民,可是他在三十多歲就因病而亡,在他臨死前,想起他一些朋友,他們的平和、他們的喜悅,他知道他們有某些超越死亡的東西,這偉大的帝王不禁哭泣:「我一無所有!」他命令部屬在他的棺木挖二個洞,他說:「我要讓人們看到,我空手而來,也空手而走,我整個一生都被自己給浪費掉了。我的手

不在,好像在;在,卻又不在

這一篇文章已是 10 年前所寫 ,但是相信狀況沒變,感受亦同 不在,好像在;在,卻又不在 ──看台北 101 大樓跨年煙火晚會有感   不管是在現場或在電視機前,至少有數百萬民眾一起倒數著迎新年,跨年的煙火晚會這幾年似乎儼然已成為台灣人的一種儀式。   昨天看到夏瑞紅在她的部落格裏寫出她的驚嚇:「倒數 10 秒,滿滿馬路的群眾全拿出手機、數位相機,然後整齊一致地舉起來對準 101 」我可以想像得出這種景像,也同意她的感慨:「四面八方趕來,親臨現場的人們,為什麼又選擇躦進自己的小螢幕視窗,抓選可以一直重覆的電子影像,而任當下真實的現場花火就這樣從身邊匆匆閃逝呢?」   是的,人在現場,但卻是透過小小螢幕的電子訊號來看煙火,或許比不上我在很久以後透過 DVD 高傳真影像來得真切!   數位化時代,也將會是個虛擬與真實逐漸失去了邊界的時代,正如同我們大腦的記憶與情緒,也可以被分解成神經細胞電位差的傳遞一般,因此,在『虛擬實境』的科技將取代人類的娛樂與體驗時,我愈加懷念那個會流汗的真實世界。   這些年,在推廣自然教育的過程裏,對於數位資訊與高傳真影音的效果,真是又愛又恨又怕。只要買了機器接上網路,就會有無數有關於動物植物和自然景觀的資訊呈現在我們面前,而 DVD 或國家地理、探索等頻道,也輕易地把專家在森林在海中,數十年的觀察與記錄,濃縮在二十多分鐘內給你身歷其境的感受。的確很方便,在教育推廣上,數位影像也是非常有效率的媒介。   但是,這些電子影像會取代我們親自走入森林的感受,我們會逐漸喪失感受大自然之美的能力,然後與真實的世界隔絕。   當這些難得一見的『生態現象』卻輕而易舉的在我們的螢幕出現時,這些『數位化的民眾』即使擠入國家公園,也都喪失了感受自然的熱情,我看到大部份都是無聊的小孩和麻木的家長,只會用相機或攝影機行禮如儀地拍下這些美景或地標招牌。自然已經變成可以捕捉帶回家的影像,或者成為可以消費的商品。   總覺得要真正瞭解大地之美,並不能只是站在遠處用雙眼去看它,或過高傳真數位影像去欣賞,而要我們親自走段路,流些汗,喘喘氣,甚至會受點傷,去接近並崇敬它。   要成為自然荒野的一部份,躺在石頭上聆聽溪流聲,仰望爭相閃爍的星星,聞著帶著草香的微風。   當我們可以感受到『,陽光灑在心上而非身上,

回不去的少子化

圖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在年終記者會上宣示幾項重大施政計畫,其中 「生生不息」作為解決少子化的危機,不過據他設定的目標是努力到 2030 年時,婦女的總生育率上升為 1.4 人,並且期待台灣總人口數不要低於二千萬人。     看來政府是承認少子化是回不去的既定事實,而且再過幾年,台灣的人口數就會迅速降低,看來也是天神也無法挽回的局面了。     今年的婦女總生育率是 1.1 ,這是個放到全世界都是低到令人訝異的數字,因為如果一個地區要維持長期的人口穩定 ( 不考慮移民增加或戰亂大量人口死亡 ) ,一個婦女一輩子要生 2.1 個小孩 ( 因為男生不能生育,所以要女生幫忙生,那多加的 0.1 是預期嬰幼兒或是成長中會夭折或死亡的人口數。 )     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當他們的婦女總生育率掉到 1.8 時,就會開始警覺,到了 1.7 以下,大概就會祭出各項鼓勵生產的措施,維持人口與新增勞動力的穩定,甚至會開放年輕的移民,補足人口的不足。     但是台灣自從西元兩千年左右,婦女的總生育率就不足 2 個,然後一路溜滑梯般往下掉, 2010 年還創下 0.89 的世界紀錄 ( 沒有一個國家在沒有戰亂的和平世代婦女的總生育率是如此的低 ) 。     而且過去二十年台灣的新生兒數量都那麼少了,往後二、三十年的新生兒顯然只會更少不會增加 ( 因為得以結婚生小孩的青壯年人口也比以前少得多 ) 。等到台灣的戰後嬰兒潮世代 ( 我們比全世界還晚,因為還打了幾年國共內戰,直到民國三十九年才有大量人口渡海來台,民國四十年間開始增產報國,每年有四十多萬個新生兒,持續三十年 ) 。這批戰後嬰兒潮這幾年陸陸續續進入六十五歲,等到十幾二十年後,每年四十萬個老人家過世,可是新生兒每年只遞補十多萬,總人口數當然會下降。     因此,長期來說台灣必須歷經幾個階段,首先是幾年之內人口結構快速地翻轉,老人的數量遠遠多於嬰幼兒乃至於青壯年,屆時捷運車廂二個博愛座顯然不夠,起碼得一整排才容納得下。     再來一個階段是台灣總人口數迅速下降,若沒開放移民進台灣,估計一定會降到二千萬以下,最後應該會在一千多萬人時達到平衡點。     當然,若以生態環境的角度而言,台灣的人口少一點的話,生活品質會好很多,對環境的壓力也會少很多,但是長達三、四十年的過渡期恐怕會很痛苦,許多產業勢必會隨著人口

每個父母都必須知道的秘密

圖片
這些年愈來愈常在公共場所看到沒有規矩,甚至像是小霸王般目中無人的孩子,然而陪伴在旁的父母親卻非常淡定地毫不制止或教導。其中除了極少數的孩子也許有天生的精神障礙,我相信大多數應該是正常只是缺乏家教的孩子。    我總是覺得台灣有不少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時,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以專家的話為聖旨,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就讓孩子予取予求。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習慣與人格養成的初期,不應該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放棄管教的責任,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從小要求他們負責任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 當孩子的紀律與常規都順利養成,而且對人體貼有禮貌,家長就能夠放心讓孩子獨立自主去處理事情。一個從小被父母寵慣著長大,被過度安排的孩子,是無法在這個競爭劇烈的社會生存下來的,而且挫折容忍力也是這個時代孩子最欠缺的一堂課,因此在可控制情況下,父母也應該在生活中,有機會讓孩子可以受點苦,可以傷心難過,好好哭一場。   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是現代忙碌的父母最該學習的。有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不是動口責罵、批評孩子,就是滿懷愧疚地寵溺孩子,父母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觸犯如此兩極化的情況。     孩子需要被要求被限制,其實他們也渴望生活中有個可以遵循的底線,這是所有父母都必須知道的祕密。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一道絕不可越界的圍牆,反而可以讓他們很有安全感的成長與發展。   若家長分不清「尊重」與「放縱」的差別,對於「讚美」與「獎賞」的使用也不夠謹慎的話,也許就會養出一個自我中心的小霸王,當孩子還小時尚不覺得有何不妥,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逐漸脫離父母掌握,這時父母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坦誠溝通的機會。   孩子小時候理智分析的大腦發展尚未成熟,實在不必耗太多心神溝通講道理,他們也沒有太多能力來自主選擇,父母陪伴重點反而該放在生活常規的養成及負責自律的習慣。到了青春期階段,一個行為舉止讓大人放心的孩子,父母才可以跟

我愛看紀錄片

圖片
         主持大愛電視二台的節目 「逝水華年―華人紀錄片精選」已將近一年了,每個星期天,分三個時段播出,除了播出紀錄片之外,前面有 2 分鐘的前導片,播後有近半小時訪問導演或片中主角的映後導讀,不管是前導片或映後導讀,常常出外景,是很費心而精緻的製作,當然也就相對花時間。     我實在撥不出那麼多時間,所以也邀請另一位主持人謝哲青來救援。 歡迎大家有空記得收看 ( 網路 . 手機也都能觀賞 ) ,至於前導片與映後導讀會放在網路上,隨時可以看我與導演的對談。      我從與導演的對談中有很多的收穫,總覺得願意投入生命拍紀錄片的人,也都是非常特別的人。     後面附上一篇收在「給自己最好的禮物」這本書裡的裡的文章,也是我對紀錄片的看法。 我愛看紀錄片     在你不知道的地方,     有各種各樣的人生,     就如你的人生無可取代一樣,     你所不知道的人生,     也同樣無可取代,     所謂愛人,     就是去知道,     你所不知道的人生。                               -日本詩人.灰谷健次   在魏德聖導演拍攝的「海角七號」掀起台灣電影的新一波復興之前,有十多年國片的票房市場以及影片製作量低迷得慘不忍睹,但是我一方面基於喜歡看電影,另一方面也出自於關心國片的角度,還是會持續看台灣出品的各式電影,結果發現有個蠻奇特的現象。台灣的劇情片往往沈悶不知所云,反而是紀錄片相當生動好看。     原以為可以天馬行空,怪力亂神的劇情片,卻往往連故事都沒有辦法好好的講,反倒是每一句對話每一個鏡頭都必須真實的紀錄片,經過導演的巧手剪輯,當然還有長時間的耐心等待守候,台灣的紀錄片反倒是劇力萬鈞,緊張懸疑,精彩得不得了。     到底什麼是劇情片?什麼是記錄片?兩者有什麼不同?   若說劇情片是虛構的,記錄片是真實的,這樣的區分似乎不夠嚴謹,因為中間有很多模糊地帶。   以文學著作來說,有人曾形容,司馬遷的史記,表面應該算是歷史記載,可是司馬遷寫著寫著把神話傳說,裨官野史全都給寫進去了。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擺明是所謂魔幻寫實的小說,但是裏面對現實政治歷史的寫實性又令人驚訝!   或許可以在形式表現上來作區分吧,劇情片有劇本

再忙也可以當個不缺席的爸爸

圖片
往往跟有孩子的老朋友相聚時,聊著聊著不小心就聊成「爸爸經」,有時興高采烈,有時又互吐苦水。有一次在長庚醫院任職的高中好友忽然感歎:「記得我們小時候父母親好像完全沒有心時間管我們,我們還不是長得都還不錯,那麼究竟我們現在需要花那麼多心力在孩子身上嗎?」   此話一出立刻引起熱烈的討論,最後大家的結論是:「需要的,在這個時代若像我們的父母親一樣不管孩子的話,孩子真的會長得不太好。」因為時代的變遷,除了愈來愈複雜,誘惑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劇烈,在現在的社會的確不太容易能夠安安靜靜照著自己的步伐,依著自己的速度慢慢學習與成長。   可是,若是必須「管」孩子,又該怎麼管?   我看到不計其數的家長「管」得很認真,卻管出許多親子問題,搞不好還真的不如放牛吃草來得好呢?那麼「管跟不管」之間,該如何拿捏呢?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講過一個寓言:   在寒冷的冬天裏,一群冷得發抖的豪豬擠在一起取暖,他們發現被彼此的刺扎痛,但是退開之後又覺得冷,在經過無數次的進進退退之後,這些豪豬終於發現了能夠彼此取暖,又不致於扎痛對方的安全距離。   我相信每個家長當然是愛孩子的,也願意為孩子付出一切的努力,可是我們的確也必須在時代變遷與孩子不斷成長的蛻變歷程中,學習如何與他們相處,學習找到最舒適的方式陪伴他們,就像那群進進退退的豪豬一樣。  可是雖然時代不斷改變,但是在養兒育女上,台灣父親的角色大都還是像古代一樣,還是以「背影」出現在孩子的視線邊緣,雖然在實際生活裏,許多媽媽還是要上班,但是照顧孩子、陪伴孩子的責任卻仍然主要還是由媽媽來承擔。   當然,爸爸們有許多的藉口,要加班,要出差,要應酬 ..... 總之,往往父親們真心感受到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時,孩子或許已進入叛逆的青春期有了狀況必須處理時,因此,這些忙碌的爸爸應該要瞭解,無論我們是否希望,我們對孩子都會有深遠的影響,不管是正面或負面,因為孩子需要媽媽,也同樣需要爸爸的陪伴。   因為畢竟男女天生不同,孩子成長過程中,父親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可或缺的,雖然號稱一家之主的男生常常會自我調侃:「家裏的大事我決定,小事媽媽決定。只是至今為止,家裏從來沒有發生過大事」,但是從這裏也可以看出,男女生對事情的判斷與觀點是不一樣的,這種父母彼此間多元且不同的天生個性,應該可以成為孩子成長學習的參考。   不過,若是原本很忙碌

耶誕夜憶起初心

圖片
耶誕夜前 ,看天氣不錯,與朋友相約至內湖的大崙頭山走走,(很神奇的 ,有個地方同時有3種步道.紅磚.石板與木板) 晚上考慮著要不要找出 ” 小氣財神 ” 這部電影來看, 過往每年 耶誕夜都會重看這個由狄更斯所寫耶誕頌歌改編的電影 ,當時還寫了一篇文章 ( 附在後面 ) ,之所以不斷地重看,是提醒自己不忘初衷吧 ! 憶起自己的初心   今年的聖誕夜你是怎麼渡過的?   我不是教徒,平常也不曾進過教堂,但是時間容許的話,在聖誕夜我會就近找個教堂聽合唱團唱聖誕歌曲,然後回家看每年聖誕夜必看的電影「小氣財神」。    小氣財神是根據 160 年前,英國大文豪狄更斯的原著「聖誕歌頌」所拍攝的。狄更斯的那個時代,正是英國工業革命之後,城市快速興起,人口集中,貧富懸殊大,有許多境遇悲慘的工人與小童工,他的作品如「塊肉餘生錄」以及「雙城記」,都是膾炙人口的經典巨作。   每年重看「小氣財神」,每次都還是令人感動不已。透過聖誕夜裏出現,來自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個鬼魂的引領,讓原本冷酷自私自利的富翁史顧己,重新體會到聖誕節真正的意義:「……聖誕節是表達仁慈、寬恕與快樂的時光。這一天所有的人不約而同的打開他們的心胸,想到生活不如自己的人。其實大家都是人生旅途中的伙伴,而非豪不相干的生命體啊!」狄更斯這麼寫著。     現今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之下,每個人的生活壓力都非常大,因此人人都有充份的藉口來逃避對弱勢族群的關懷。其實,我們只看見十分之一的世界。全世界,只有十分之一的人口,達到與我們接近的生活水準,用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吃我們吃得到的東西。是的,全世界有好幾億的人口,生活在每天少於一塊美金的狀態下,偏偏在這十多年的全球化發展,這十分之九的人口已無法閉關自守,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在現今全球化世界中,十分之九的人口,已成為古代帝國時代的奴工。   我們看不見這十分之九的世界。   小氣財神裏的聖誕夜幽靈們,帶著史顧己去回顧他年輕時候曾有的夢想,年輕時的熱情,以及在成長過程中,他曾經接受多少人的協助與善意對待。現在之鬼則帶他去看他一直在有意無意中忽略掉的社會現況,原先他以為理所當然的事,其實並不如他想的那麼一廂情願。未來鬼魂則帶領著他去看到未來的情景──假設他目前不改變,不做點事情時,他所面對的未來世界就是如此悲慘。     劇情非常簡單,但是我卻一

跟著節氣過生活

圖片
  今天冬至,是吃湯圓的日子,也是一年裡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換句話說,過了明天,每天日出時間會一天比一天早,日落時間一天比一天晚。     這些年我遇到有智慧的人時,都會問他們一個問題 : 「二十四節氣你可以背得出幾個 ? 」通常人們脫口而出的是 : 「大寒小寒、大暑小暑,大雪小雪」然後一沉吟,很多人講驚蟄,畢竟這個春雷乍響,驚醒萬物的節氣,畫面感很濃。若再一思索,大多數人會想到四個特別的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其實問這個問題是個幌子 ,我真正想問的問題是 : 「二十四節氣是陽曆,也就是我們通稱的國曆,還是陰曆,也就是我們通稱的農曆 ( 比如我們常說的農曆大年初一 )? 」     十個有九個半,那些有學問的人會回答 : 「當然是農曆啊 ! 」     這時只要我再追問 : 「每年冬至是不是在國曆十二月二十二日 ? 夏至在國曆六月二十一日 ? 清明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是不是每年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 ? 」     當這些有學問的人迷惑的點點頭時,通常我會再補上一刀 : 「其實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日期,是國曆,也就是依陽曆而訂的,不是陰曆。」他們一定一付不可置信的模樣 : 「可是從小老師就這麼教我們,二十四節氣是老祖宗自古以來依著歲時而耕種生活的依據,是必須翻查農民曆的,當然是農曆啊 ! 」     為什麼這些有學問的人會搞錯,多年前我曾寫了一篇文章 : 「咦 ! 節氣不是依農曆訂的 ? 」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 咦!原來節氣是依國曆而訂的 讀國中的雙胞胎女兒看著窗外凡那比颱風的狂風大雨, A 寶有點擔心:「不知道颱風過後的雨,會不會影響到中秋節與爺爺奶奶的聚餐?」 B 寶跟著說:「我們老師說,自古以來農曆的春節與中秋,是全家團聚的日子,就像農曆的二十四節氣ㄧ樣,我們的老祖宗跟著這些節氣決定生活起居。」 我聽到她們的對話,忍不住插嘴:「妳們老師說錯了喔!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訂定,依據的並不是農曆,而是國曆!」 AB 寶倆人同時反駁:「我們老師不會說錯的啦!而且從小每個人都知道二十四節氣,就是農曆嘛!難道大家都錯了嗎?」 我有點得意地說:「以為二十四節氣是依農曆的日期來訂,是大家習以為常的盲點。ㄧ般所謂國曆,就是陽曆,也就是太陽曆;農曆就是陰曆,也就是月亮曆。地球繞太陽旋轉一圈來計算,真正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