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2的文章

「那我把你給勾起來!」

圖片
  曾經接到一個電話詢問我能不能參加某個會議,當 我答覆說:「我會去。」只聽到電話那端傳來嬌滴甜美的聲音說:「好,那我把你給勾起來!」     掛斷電話,覺得很好玩,想像那位負責聯繫的小姐一定是一邊拿話筒,一邊拿著筆,在幾位名單上面打著勾,好確定自己是否順利完成任務。   哈,那我把你給勾起來!   我一邊忍不住笑意,一邊想著那個畫面以及那句脫口而出的話,同時也想到「名單」這件事。   每個人只要活著,腦海中其實無時無刻都會浮現許許多多不同的名單,不同的組合。小到你要約那一個人去吃飯、看電影、唱歌,大到你想換那一個工作選擇那一位老闆,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在決定做什麼事,其實潛意識裏影響我們的是那件事背後牽涉到一連串名單。   在 NGO 裏,尤其荒野從成立起就自許為公民社會屬性的全民團體,因此我們以相當潔癖的態度避免政治、商業以及個人謀利的種種可能干擾,因此,在內部決策會議時,常會評估與擔心「荒野會不會被別人給利用了?」   姑且不談荒野這個已經屬於社會資產的公器,對於個人而言,我覺得「一個人可以被利用」,表示他還有用,應該是覺得高興才對。   孔子說:「與人為善」,的確,我們自己都得常常提醒自己要盡力成為那個善意的源頭,如今看到別人已經在做好事了,能用得到自己助上一臂之力,反而是我們要謝謝別人才對啊!     我們在不經意中,都會東批評西批評,也會感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又功利又現實,到處充滿了陰謀狡詐步步危疑……或許偶爾我們會興起主動做好事的豪情壯志,可是馬上又很聰明地自己打消念頭,覺得我們一個人力單勢薄,對大環境的改善不可能有什麼影響。   可是,我卻覺得,在我們生活周邊的小環境裏,我們可以保持著一種「準備好」的心情,一旦發現有人在做好事,自己可以馬上有善意的回應,好讓這顆善的種子有存活萌芽,生根茁壯的機會。   當然,我們更可以嚐試做那善意的源頭,那個播種的人,或許我們可能會「熱臉貼別人冷屁股」,我們播的種子也許會被踐踏,但是也可能會被呵護,只要我們不斷行動,縱使力量再微小,只要持續下去,終究會造成世界的不同。   有位歷史學家曾經這麼說:「不要誤以為我們沒有辦法對抗世界上層出不窮的災難、不幸、不公、暴力……以為只有少數人有力量扭轉歷史,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努力改善一小部分的事件,所有這些行動將會寫入這一

讓自己的好朋友都能互相認識.

  擁有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幸福感最大的來源,能夠帶來比金錢更大的滿足,這是許多調查與研究都共同呈現出的結論。     所謂人際關係,在上班時,跟客戶及同事的互動大概佔了我們最多精力,至於生活上的親朋好友往往只能利用有限的下班時間與休假日培養感情了。遺憾的是,花最多時間的同事與因工作往來的利害關係人,在退休之後幾乎都會消失,我們是否擁有足夠的生活中的好朋友彼此互相扶持,共享退休後的生活以及共度人生的晚年 ? 這是要及時提醒自己的重要事項。     尤其交朋友是要花時間的,培養相知相惜的老朋友更是不容易,退休後雖然有時間去交朋友,但那些都是新朋友,而朋友的交情,一年就是一年,老朋友是很不一樣的,所以一定要想辦法把在各種場合交到的好朋友維持聯繫,甚至為了省時間且維持穩定不變的關係,想辦法把所有好朋友都串連起來,我自己從很年輕時就主辦一個聚會,這也是生活在都市叢林裡的一種實驗。     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源自了解所謂朋友就是彼此要有互動往來,朋友跟親人不一樣,家人沒空見面還是家人,血緣親情是無法斷絕的,但是與朋友都不往來沒見面,就不能稱為朋友了,而且久久約一次見面通常地只能吃吃喝喝變成酒肉朋友,也不理想,因此如何創造與好朋友共同學習一起成長彼此分享與鼓勵的機會,是我辦這個 「民生健士會」的起心動念。     一九九 0 年時已成家立業,工作穩定,因為當時我住在台北民生社區,我也是社區童軍團團長,童軍伙伴有時也會自稱為健士,因此我把這個在家裡舉辦的聚會稱為「民生健士會」。     每月固定一次的室內聚會有演講、生活心得報告、座談 ( 或算辯論 ) ;室外活動有參觀、郊遊、旅行、露營等等,其他還有音樂欣賞、詩詞朗誦、戲劇表演、讀書或電影的討論……當然我們也從事公益,善盡社會人的責任,但是我們也聚餐、也飲茶品酒懂得疼惜自己。     其實所有的活動,我們都不當作是活動,而只當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室內聚會還是有段落有節奏的,大致如下 :     6:00~7:00     用餐、聊天,準備了一成不變簡易燴飯、玉米湯、甜湯或伙伴自由提供餐點。     7:20~8:00     以心靈之眼看大地。由二位伙伴以幻燈片與大家分享生活上、遊上的心得與       感想。     8:00~10:00     專題演講。由一

謙虛地大自然與傳統智慧學習―「搶救花果山」推薦序

圖片
  我們都知道,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但是我們卻常常忽略了,台灣以全世界角度來看,都是非常少見的高山島,一個擁有兩百多座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的島嶼,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整個台灣就像是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山拼所組成的。     我們居住的地方雖然離海不遠,但是真正情況卻是住在山腳下,山邊或山裡面。因此,台灣有一首著名的童謠就這麼唱 : 「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山很多,彼此交錯綿延,所以地形非常複雜,加上不管從亞洲大陸所吹過來的季風、或者來自太平洋印度洋侵襲的颱風,這些氣流所挾帶的瞬間降雨量,也形成台灣溪流非常特殊的現象,平常沒雨的時候,深度很淺河面很窄,但是下大雨瞬間溪流暴漲,除了淹沒河岸一帶,還會沖刷山壁,土石崩落,形成中下游的災難。     若再加上這些年愈來愈嚴重的地球暖化,產生更極端的氣候,也就是要嘛不下雨形成旱災,要嘛就下了超大雨量,造成水災,更麻煩的是,台灣的人口多,我們的生活、休閒與工作,離不開山林以及溪流,因此,每個人都必須具備基本的防災知識,到野外時也要時時刻刻注意與觀察我們周邊的自然環境。     同時,台灣的河川治理多年來政府投入很多資源與經費,想保護民眾的安全,但是台灣的山真的是太高太陡,降水又太集中,很多人的房子跟陡峭的山坡與溪流都太近了,假如沒有留下天然的緩衝區,只想靠著擋土牆跟堤防 … 這些人工的硬體工程,恐怕也沒辦法完全擋下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大雨。     「搶救花果山」故事裡的幾位小朋友組成的三個小隊 : 金箍棒、小松鼠跟觔斗雲,他們仔細地觀察自然環境,從中學習並且找到解決的方法。     比如觔斗雲小隊跟河狸學習如何在河裡修築攔水壩,讓水流平穩,並且發現以前台灣舊的防砂壩常淤積變淺失去作用甚至反而成為土石流的原因之一,而查出現在有新的建材跟新的設計概念能夠改善以前的問題。     小松樹隊介紹了松鼠把樹的果實種子藏在土壤裡,無意中種出一片森林,達到水土保持的功效,金箍棒小隊發現老祖先的百年水庫跟梯田,把原本傾斜的坡地,開墾成一個平台接一個平台的田地,讓水流的速度減慢,減少泥土流失。     小松鼠隊的輔導員是巡山員馬爺,帶著大家去夜間探險,尋找晚上才會出來活動的動物,會滑翔的白面鼯鼠,也是通常我們說的飛鼠。台灣有很多巡山員是原住民,他們幾千年來都住在深山裡,所以對森林非常熟悉,也有很多跟

島內移居四形式―享受彈性退休生活

圖片
  ( 康健雜誌、 2021 年 3 月號專訪 ) 你已經想過,退休後要如何生活嗎 ? 「買房定居」並不是退休後的唯一選擇。短租長租民宿,或是和好友合購休閒度假小屋、大家輪流入住等,都是退休生活的新選擇,保有彈性、讓自己享受「島內移居」的逍遙生活。 專家分析,島內移居的大人有以下的共通點 : 出生在 1945~1965 年之間,現在年紀約在 50~70 歲的台灣嬰兒潮世代,這世代的人擁有高教育水平,和一定的社會地位與經濟能力,不甘於無所事事的退休生活,積極開展第三人生,而移居可能就是一種結果。   打破置產迷思,為生活增添活力 n   島內移居,享受與人生上半場不同的生活,不一定非要到另一個城市購地建屋才能圓夢。 牙醫作家、著有《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系列書籍的李偉文表示,發揮創意,其實有很多變通的方式,不一定要被房子綁住。   1 旅宿換環境,開心自在省麻煩 n   很多人退休後會到鄉置產,方便家人朋友偶爾去度假,但缺點是「反而被房子綁住」,每次度假前要整理、打掃,不如省下買房的錢,想度假再訂個民宿或租房。 李偉文說,自己認識一對年過 70 的夫妻,曾在台東長住 2 、 3 個月,「從農曆年前住到 3 月初,還特地昭告兒子和女兒,不用回老家團聚 ! 」只要打破「一定要置產」的迷思,島內移居每次都能造訪不同地方、住不同風格的房間,開心自在又省時省力。   2 經營民宿,開拓交友圈 n   如果有置產,又已存夠養老金、較無經濟負擔的人,李偉文建議,可以將新宅經營成民宿,賺錢倒是其次,主要是能接觸、認識新朋友,移居不隱居,也特別適合個性外向的人。   3 合買度假套房,輪流入住壓力小 n   如果還沒退休、尚未取得財務自由,或是放心不下、孩子還沒離家獨立的人等,李偉文建議,可以邀約三五好友拿出暫時還用不到的閒錢,一起到大家心儀、離所住地不遠的地方買度假套房。 以台北市來說,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山區都有很適合的休閒度假或養生村,彼此輪流、一週住個 2~3 天,以漸進無壓力的方式準備退休生活,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4 大學城遊學旅居,重溫校園生活 n   近幾年,因為少子化、大學過多等問題,除了少數頂尖學府或位於首都圈的大學招生情況尚可,許多二、三線城市或社區型大學都面臨招生不足的困境,自然

螢火蟲與油桐花盛開的自然盛宴

圖片
  每逢四月下旬雙胞胎女兒 AB 寶就會接到許多國中與小學時代好朋友的電話,相邀碰面之外,還希望能到家裡玩,看螢火蟲與欣賞油桐花。     AB 寶這些同學大概都參加過我們住的社區舉辦的 「花蟲季」,在這林鄰近台北烏來山區的山城裡,每到四月底五月初,都會舉辦長達二、三星期的活動,因為社區步道種了不少油桐樹,而且流經社區的溪流以及後山步道,也有不少的螢火蟲,因此每到這個季節,就是我們呼朋引伴走入自然的最好時機。     AB 寶一邊連絡著同學,一邊也希望先去探探路,看看螢火蟲出來沒。     在後山步道的路口,站著幾位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除了略作螢火蟲生態的解說,主要也是提醒遊客不要打開手電筒,也不要喧嘩,更不要把螢火蟲抓回家。         這條螢火蟲步道在花蟲季期間,所有的路燈全都熄滅,在兩旁樹林掩映下,來自山下的光亮也降到最低,只剩下天邊柔和的月光 。     許多大人興高采烈地帶著小孩子來賞螢,夏天夜裏,自然野地裏出現點點閃爍的螢火蟲,總會勾起許多大人的童年回憶,對於孩子來說,賞螢活動也是引領他們認識自然奧秘與對周遭環境探索的好奇,最有效的方式。   這些年來,因為全世界對環境保護運動的關注,其中最容易象徵自然保育運動的代表性昆蟲,大概就是螢火蟲了,因此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螢火蟲的人工復育計劃,除了對於那神奇的螢光的浪漫遐思之外,螢火蟲也是河流恢復清澈的代名詞,因此往往被當作環境保護的指標。   全世界有二千多種螢火蟲,台灣有五十多種,每年三月底到五月底,數量最多的黑翅螢是一般人在近郊最容易看到的,其實六月到九月在某些較小的區域也還是可以看到許多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只是數量比較少一點,賞螢的時間在太陽剛下山到晚上八九點以前最適合。   對於螢火蟲而言,閃光就是牠們的語言(其他昆蟲大多數是靠氣味),這是牠們溝通的方式,雄蟲一旦發現有發光物,就會飛近看一下,前方若不是雌雄就會飛離,若是雌蟲,就會停留在牠前面,發出獨特的閃光,若是草叢裏的雌蟲喜歡牠,接受牠,就會閃一下回應,若是不接受就沒有反應,雄就會離開。因此螢火蟲的閃光是尋找配偶唯一的工具。   螢火蟲的成蟲一般壽命在一、二星期左右,但是在正常情況下,雄蟲在交配過後不久就會死去,雌雄在交配過後在幾天之內陸續產卵,產完卵之後不久也會死去。卵孵化後,有的種類幼蟲在溪裏生長,有的在潮濕的

活出自己就是傳奇—《讓陽光灑在心上》

圖片
  蘭陽有約 — 李偉文的 88 與 ∞   Ep.22 活出自己就是傳奇 — 《讓陽光灑在心上》 作家李偉文   X    彭 瀞 儀 隨著疫情升溫,臺灣因為 Covid-19 居家隔離的人數暴增,截至今( 18 )日已逾六萬人,甚至包括總統蔡英文、臺北市長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柯文哲今天首日居家辦公,在市府視訊晨會中指出,目前有 6 萬人被居隔,為照顧這些人要花多少力氣,「我都可以非常清楚 …… 這禮拜全臺灣大亂!」今天不談政策,純粹聚焦個人如何面對隨時可能降臨在自己身上的「 Covid-19 確診個案居家照護」。 忙碌的現代人經常把「不得已」掛在嘴上,非我不可的緊湊排程一個接一個,沒有人願意因為確診被迫隔離。但如果已經善盡人事努力做好防疫,結果仍然不可抗力的「被居隔」,獲得一段情非得已必須自隔於外界人事,彷彿參加禪修、閉關、內觀或避靜一般全心全意與自己相處的時光,您準備怎麼「聽天命」呢? 阿德勒心理學有一句名言:「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讓陽光灑在心上》談的就是李偉文自身與種種關係的應對進退,如同舞蹈般有快有慢、有進有退。本書以自然華爾滋、陽光森巴、人文探戈、閱讀佛朗明哥、親子恰恰五個章節分享他與大自然、社會、土地人文、自我、親子的關聯與對話:「以前,我把時間當成對手,拼命想利用它,將時間分割得片片斷斷,」經常一心三用、四用。如今,我儘量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也因為如此,很容易便進入專注的氛圍,所以很不喜歡接到電話,就是害怕從「忘我」的情記中被打斷,被拉回到現實。這些年住在山上,也有了在山間步道或溪邊小徑散步的心情,坐在陽台聽各種鳥叫聲,看著遠遠近近數十種層次的綠。大自然亙古的律動,徐緩,從容。我在自然裡與時間和解」(摘錄自、天堂的形狀) 李偉文:「從日常事務中脫身,給自己完整的時間,是往內自省、往外學習的很好機會。」 越來越多人正面臨居家隔離或居家照護,作家李偉文建議不同年齡層的朋友可以把握這難得的大段時間,去做、去學習先前總是沒時間做的事,譬如: ・ 在書房裡漫遊,來一趟精神冒險,重新看看過去看過的書、看看已經買了卻一直沒時間看的書,「用書記錄人生」,閱讀可以讓我們看到「過去生命的境界,和對未來的憧憬」。 ・ 年紀大一點的朋友可以每年寫遺囑、做斷捨離的整理。李偉文強調,有形的衣服、電子產品不難斷捨離,最難的是很多很

當志工增進身心靈的健康

圖片
  隨著年齡漸長,工作職場上的拼鬥似乎已塵埃落定,孩子也離家就學或成家立業,肩上擔子減輕之後,雖然獲得了盼望已久的自由,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無事一身輕也代表是一個可有可無的人,那種內心的空虛與惶恐,恐怕會影響到我們的健康與活力。       總是覺得,不管是退休或者是在上班,一定要在行程中排出空檔到公益團體當志工,因為有非常多的好處,不只是對社會的回饋,更是對自己的身心靈都會帶來莫大的好處。       「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古往今來許多宗教家也一再開示,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生命也會立即開展,同時也能獲得心靈的平靜。       一個人在幫助別人,從事公益行動時,身體的壓力反應會關起來,那些比如憤怒,憎恨和嫉妒的負面情緒會降低,連帶影響內分泌系統,會增強我們的抵抗力,有研究發現,這些因為無私奉獻所呈現的愛,對我們身體整體健康的保護能力,比每天固定吃阿斯匹靈來預防心血管疾病還高出幾倍呢 ?       付出會讓人快樂,這是因為體內多巴胺的濃度會大幅增加,而大腦的腦內啡也會給人美好的感受,釋放緊張的情緒,接著帶來比較持久的平靜,這種正向樂觀的情緒也在許多研究中證明,免疫力的確比心情差的時候強得多。       而且當志工可以預防失智,因為志願服務通常會接觸到不同的人群,這種人際互動對大腦的刺激與活化有強烈效果,同時志工可以擴展一成不變的日常生活,這種新鮮不一樣的經驗,也是大腦神經成長與健全的神奇肥料。       另外,隨著年齡愈大,我們擔心時日無多,對生命流逝會有莫名的焦慮,尤其現代人在時時連線上網,分分秒秒被無數的訊息轟炸所形成的時間壓力,也是沮喪、憂鬱的來源,曾經有一個實驗研究人們對時間的感受。       研究者針對不同的情況設計實驗,包括把時間花在自己身上,無所事事的浪費時間,度假享樂跟當志工幫助他人時自己的時間感受。結果發現,把時間花在別人身上時,我們主觀感受上會覺得時間比較充裕而且沒有壓力。      同時,對一個離開職場無所事事的人來說,最大的失落是來自於不再被人需要,那種覺得自己已經沒用,即將報廢的感受對健康的精神與心靈是很大的傷害。當志工在幫助別人當中,可以獲得被需要的

自力行銷,非數位的分享方式

    在報上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     美國有位八歲的孩子,偷偷將他在筆記本裡所寫,附有彩色鉛筆插畫的故事書,偷偷塞到社區圖書館的書架裡,希望將他創作的故事分享給別人。     隔兩天,他跟媽媽想去取回他的筆記本,結果不見了,只好硬著頭皮去問圖書館員。原來是圖書館員在整理時,發現了這本「書」,覺得內容很有趣,正在館員間傳閱。     後來獲得小男孩同意後,在書上貼條碼列入館藏的書目,供民眾借閱。這個訊息流傳開來後,成為社區圖書館最多人等著預約借閱的熱門書。     這讓我想起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 1995 年,當時還沒有線上社群,甚至網路在國外剛發展沒多久,台灣還沒有多少人知道這個新的媒介,大部分宣傳行銷都還必須在實體世界中進行。     當年荒野正在籌備時,沒有知名度也沒錢宣傳,於是我就自費印了一些彩色 DM ,說明我們的理念以及訊息索取的地址、傳真,還有聯絡電話,印好後卻又面臨一個問題──如何將這 DM 送到有興趣的人手中 ?     因為常上圖書館,靈機一動之下,就開始遊走各個大小圖書館,偷偷將這些 DM 夾進有關自然、生態環保或戶外休閒 …… 這類的雜誌或書籍中,我只要自己花點時間,就可以將訊息最省資源最精準地送到目標對象眼中。     像這樣自力救濟,隔了幾年又進行一次。     那時候荒野已成立八年多,志工人數很多,各志工組織也逐漸完備,也發展出較有系統的理念架構,於是想透過出書跟一般的社會大眾介紹荒野 ( 對象已不再是之前鎖定原本就喜歡大自然、關心環境的民眾 ) 。     2003 年 10 月由正中書局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書──你每天都在改變世界──一個牙醫師的荒野大夢,包裝成勵志書。另一本是 2004 年元月由野人出版社發行的──我的野人朋友── 16 個守護自然的遊俠故事。     書出版後流通到各個書店賣場,當年還沒有臉書等社群媒介,線上也沒有太多有趣的影片,因此大家還是習慣會逛書店,也會買書。記得當時有許多荒野的志工,一下班就到各書店去巡,趁店員沒有注意時,偷偷把這兩本書擺到最明顯的位置──夾在書架裡的就拿出來擺到桌面平台,已擺在平台上的,就把書豎起來。     也多虧這些志工的努力,在沒有任何知名度下的這頭二本書,而且應該算是冷門的生態環保類,居然雙雙衝上排行榜。     後來,又將荒野的兒童

年年有魚?鯉魚對美國的危害―讀「大滅絕來臨前」有感

    小時候媽媽準備的年夜菜一定有魚,而且是連頭帶尾整隻上桌,印象中這條魚似乎不能去吃牠,或者至少不能吃完,這是為了「年年有餘」的諧音,過年討吉祥用的。     除了過年,即使平常的時候,不管在哪裡的華人都習慣整條魚烹調然後上桌,但是有些地方的飲食習慣是吃沒有刺的魚排,比如美國人就不會挑魚刺,也因為如此,在華人世界好吃的鯉魚卻對他們造成生態浩劫,耗費數百億台幣營建各種設施,及龐大的人力去處理鯉魚氾濫的危害,最近看了這個月 (2022 年元月 ) 出版的「在大滅絕來臨前」這本書,作者用了很多篇幅以鯉魚為例呈現人類往往為了解決問題而製造出新的問題。     亞洲鯉魚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幾種魚的泛稱,這些魚的原生地都是中國,早在數百年前就飼養在池塘裡,並且是庶民重要的食物來源。     鯉魚家族裡的草魚吃水生植物,鰱魚和鳙魚 ( 又稱大頭鰱 ) 會用嘴吸水然後用鰓濾出浮游生物,是濾食性動物,另一種青魚會吃蝸牛這類軟體動物。     在農村裡,把農耕廢棄物丟進池塘,這些植物是草魚的食物,然後牠的排泄物會加速藻類生長,而有了藻類就會有浮游生物及水蚤等小型水生動物,剛好是鰱魚和鳙魚的食物。對貧苦的農村老百姓來說,這套幾乎不花成本的生態系統提供了最珍貴難得的蛋白質來源。     草魚可以長到二、三十公斤以上,一天就能吃掉自身體重一半的食物,一次還能產下成千上萬顆卵,而鳙魚鰱魚只要食物充足,牠們可以不斷進食,體型也能長成數十公斤,也由於牠們這樣會吃,生存能力這麼強,只要出現牠們的地方,幾乎所向無敵,會成為當地唯一存在的魚種。     數十年前美國引進鯉魚當初是利用牠控制水中的雜草,因為有些地區的湖泊與運河的藻類與雜草太多,會阻塞湖泊與河面,使得船隻或泳客無法穿越。     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這個引進的強勢外來種,破壞了美國的河流與湖泊生態,他們花了數以百億的經費設法全面防堵鯉魚進入美國的五大湖區。     那麼為什麼這些魚在華人世界完全不成問題 ? 答案是牠們根本沒有機會能夠氾濫到造成危機,只要一出現,我們就捕捉上餐桌進到我們肚子裡了。     美國人不會挑魚刺,而鳙魚與鰱魚有兩排 Y 型的肌內魚骨,沒辦法利用機器處理成無刺的魚排,這些氾濫的魚頂多只能送到工廠做飼料。     當然,還是有人會想辦法解決,於是將捕到的魚冷凍,運

百分之六的幸福

圖片
  日劇「女王的教室」第一集,惡魔般的女老師第一堂課就對著學生說:「覺悟吧!你們之中只有百分之六的人可以得到幸福。」   想起龍應台在最新出版的書「目送」裏也提到當年畢業時,若是老師能夠誠實的跟他們這樣上課,不知會變怎樣:「孩子們,今天十二歲的你們,在四十年之後,如果再度相聚,你們會發現,在你們五十個人之中,會有兩個人患重度憂鬱症,兩個人因病或意外死亡,五個人還在為每天的溫飽困難掙扎,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婚姻不很美滿,一個人會因而自殺,兩個人患了癌症。」   其實在整整五十年前,陳之藩先生就曾經這麼寫著:「…校長將學位披肩一個一個為年輕的孩子們披上,祝福的話不會不同的,是「前程如錦!」而它的真意恐怕是「往事如夢」而已。父母給子女的叮嚀是不變的,教師給學生的贈言是不變的,正如典禮的季節是不變的。而人卻像河裏的波浪向前滾;像林間的花朵,向下落;像天上的雨珠,從雲彩裏掉到泥土裏去。是的,這就是人生。人生的寂寞是不分東西的,人世的荒涼是不分古今的!」     還有一段嚴長壽先生給畢業生的當頭棒喝與提醒, 2005 年他在台南藝術大學畢業典禮對應屆畢業生所說的話:「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我想今天畢業典禮結束,從明天開始,你們之中,至少有一半的人是找不到工作的!而且可能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找到工作!   更殘忍的一點是,可能台灣根本沒有給藝術家工作的機會!   親愛的同學,如果你認為過去你在學校所學的一切,只是一個謀生的工具,你將會非常失望!畢業就是就業考驗的開始,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擁有的是什麼工具,僅僅把所學當工具『換口飯吃』,投入社會後你不僅會失望,可能也要遭遇一連串的打擊!   你會發現自己茫然的站在十字路口,挫折感壓得你挺不起胸膛,接連的打擊,讓你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你對自己過去所學的開始疑惑,甚至你會認為在學校的一切都變成無意義的投資。於是無奈的選擇之下,學音樂的同學就去教下一代學樂器,教授結束,你再鼓勵他們去考音樂系,考上音樂系好不容易又畢業了,他們跟你一樣仍然面臨找不到工作的窘境,於是他們又只得再去教下下一代學音樂!周而復始,每下愈況。   各位同學,這真是一個非常沒有成感就的工作啊!   空氣凝結了。驕傲收起來了。我還看到一張張佈滿焦慮的臉。   各位同學啊,問題在哪裡?   如果,你認為你的所學,只是一個就業謀生的工具,而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