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3的文章

如何跟不同年齡的孩子溝通

圖片
     有位教育專家這麼消遣自己 : 「原本我有三大育兒理論,可是當我有了三個孩子後,我什麼理論都沒有了 ! 」這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就如同企管理論百百種,樣樣似乎都言之成理,但是若要直接套用別人經驗,恐怕是無效的。     教養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特質或每個家庭獨特的親子互動狀況,別人的救命仙丹也許會成為自己的致命毒藥。不過,話雖然這麼說,每個孩子的成長歷程還是有相當多的共通性,因此別人的經驗,的確也可以當作自己選擇的參考。     其中要注意的是在孩子不同年紀,應該採取不同的策略與工具,在孩子成長中不斷調整彼此的互動關係。比如說,在嬰兒時期,父母理所當然是孩子的貼身保母,到了幼兒,就會加上跟孩子一起玩遊戲的玩伴角色,進入到學齡階段,就又得加上指導教練與生活規範的建構者的角色了,然後到了青春期就得開始慢慢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獨立,這時父母的重心應該是扮演孩子建立生命價值觀的學習典範,協助孩子找到屬於自己看待世界的角度。到了大學與成年之後,父母就該變成孩子的顧問,也就是孩子沒來徵詢我們意見時,我們就不介入與干涉。     親子關係應該是分立而親密,這也是我向來主張的,父母應該是像孩子身邊的空氣般的存在。孩子不感覺到父母親的壓力,就像我們不會覺得身邊有空氣,但是空氣的確存在我們身邊,也就是父母應如同空氣般對孩子有無所不在的影響,彼此是很親密的,但是彼此又是自在而獨立的。     陪伴過程中我們最常忽略的是,應該在孩子的「他律階段」,也就是十歲以前,一方面還相當依附父母,聽父母的話的階段,養成孩子良好的生活常規與待人接物等等有關品德方面的要求。     有許多家長聽信某些專家的話,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以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父母就放棄管教的責任。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習慣與人格養成的初期,不應該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從小要求他們負責任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     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是現代忙碌的父母最該學習的。有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不是動口責罵、批評孩子,就是滿懷愧疚地寵溺孩子,結果養出一個沒有規矩又自我中心的小霸王。

守護黑面琵鷺的人

圖片
  「守護黑面琵鷺」紀錄片已在院線上映,這是生態攝影大師梁皆得導演的的作品,也是他以三十年漫長時光追蹤一群守護黑面琵鷺的志工故事。 前些年他拍沈振中老師守護老鷹的「老鷹想飛」,催生了老鷹紅豆與老鷹紅豆銅鑼燒的商品,也讓更多人瞭解到食物鏈與生態的關係,知道可以透過我們消費行為保護環境。 黑面琵鷺算是家喻戶曉的明星動物,但是我們很難追隨牠的腳步,飛過日本、南韓、越南、香港、澳門、中國 …… 等地,甚至南北韓交界的停戰區,但是透過這部紀錄片,我們也能跟著牠以及一位契而不捨的黑面琵鷺先生王徵吉,一起飛過八千里路。 前年疫情期間梁導演還有一部「尋找神話之鳥」上映,紀錄在馬祖地區的黑嘴端鳳頭燕鷗,今天上映的「守護黑面琵鷺」是梁導演預計推出的「跨越海洋的飛翔」四部曲中的第二部,另外兩部預訂紀錄的是八色鳥及灰面鷲,這四種鳥都是南來北往在台灣過境的候鳥。 很開心這些年有不少生態紀錄片上院線放映時,都獲得很好的迴響,總覺得願意拍紀錄片的導演都是關懷社會的人,尤其生態紀錄片更是難拍,希望朋友們能上戲院用票表達我們的支持以及感謝之意。   黑面琵鷺返家八千里的故事 ( 梁皆得攝影 ) ──寫於 2009 年 6 月     黑面琵鷺是台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明星物種,除了牠們是每年會飛到台灣渡冬的世界瀕臨絕種的鳥類外,大約在二十年前,歷經了漫長七年大規模的環保與工業區設置的抗爭活動,才在曾文溪口,也就是台南縣七股濕地與台南市四草野生動物保護區這一帶,有了「黑面琵鷺保護區」,也因為這七年的警民對峙,國際環保組織伸援,長期佔據媒體版面,最後除了給黑面琵鷺留下一線生機之外,也給全台灣,從政府到企業,官員與民眾,結結實實上了一堂生態保護的課程。   可是,即便是這麼高知名度,大部分的人還是不清楚黑面琵鷺北返後究竟飛向何處?牠們如何築巢?如何孵育下一代?公共電視的製作團隊花了一年多,奔波了一萬六千多公里,跨越五個國家,拍攝了「返家八千里黑面琵鷺」,為我們揭開了這個謎底。   影片是用 HD 高畫質數位電視技術,由台灣著名鳥類攝影家梁皆得拍攝,生動地呈現了黑面琵鷺與東西沿岸濕地的生態美景,從北韓、南韓、日本、中國大陸東北岸東岸到東南沿海,香港然後台灣。在黑面琵鷺眼中,這整片綿延的濕地都是牠們成長生活的家園,卻是人類爭戰紛擾不斷的地區,也因此,製作團隊必須突破種種的

幫孩子尋找好朋友

圖片
  很多家長很挫折也很困惑,明明孩子小時候很貼心很可愛很黏父母,怎麼一轉眼就變得那麼 「 酷 」 ,不甩大人。     明明看孩子跟朋友在電話上談得興高采烈,好不容易等到他們掛掉電話,家長小心翼翼地去搭訕 : 「剛才跟誰在聊天啊 ? 有什麼有趣的事嗎 ? 」結果換來是二個字「沒事 ! 」然後就轉身進去房間,丟下尷尬的父母。我想父母必須接受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同儕的影響逐漸超過父母親,甚至有許多研究都指出,孩子的社會化,與價值的形成,主要是來自於同儕團體,而不是出自於父母親,因為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會發現,父母長輩與他是不同「群」的人,孩子認同感與被群體接納的本能需求,是跟他同年齡同世代的朋友。     這也是父母的夢魘,擔心孩子長大後交上壞朋友,染上了懷習慣而毀了一輩子。     因此,如果還來得及的話,父母應該趁著孩子在幼稚園或小學階段,他們還願意跟我們出門,也樂於我們安排他們的生活細節時,想辦法利用周休假日的家庭旅遊,或者平常的居家生活或者下課後的課外學習,可以邀約與孩子同年齡的孩子一起玩耍與共同學習,讓孩子擁有一群一起生活一起成長的好朋友。     這是多年來我一直在提倡的共學團體,這個團體的成員大約四到七個人左右,我自己是從孩子的幼稚園起,就幫他們建構二個共學團體,這些孩子的成員來自鄰居,親戚,同事或社團,只要是這些家庭的教養觀念與我們相同以及孩子的本質不錯,我們都會想辦法將孩子們湊成堆。     當孩子有一群 ( 或二群 ) 共學玩伴,不只學習的效果會很好,以後上了中學,其他的附帶好處才更加珍貴。     首先談到學習效果。當孩子與他的好朋友們一起上山下海做課外探索絕對是人生最棒的回憶,即使課業的學習,大家一起請個家教,一起學某種才藝,因為是好朋友,大家會互相切磋砥礪,也因為與好朋友在一起整個學習過程也會更加有趣,更加期待。     第二,當孩子上了中學,萬一與班上同學相處不好,被霸凌或者排擠,這種關係霸凌對孩子內心的傷害非常大,但是家長又往往是無能為力的,若是孩子平常在生活中就有一群好朋友,那麼他即便在班上與其他同學不同,跟同學處不好,都不會造成太大的心理傷害。而且往往因為孩子已經有好朋友,有相當多的人際互動經驗,到班上也會有相當自信,也就能夠與同學相處得不錯。     最後,最重要的是,當孩子的好朋友我們都認識不就不必再擔

關燈的隨想

圖片
  每年三月最後一個週六的晚上 8 點半至 9 點半就是全球的地球一小時活動,為什麼叫做「 #Earth Hour 地球一小時」呢? 因為我們希望能 # 將這一個小時的時間留給地球 。 氣候變遷、自然棲地破壞、物種逐漸消失,這些議題相信對大家都不陌生,但身為一般人,我們到底能為我們所關心的地球做什麼呢? 如果還沒有頭緒,可以從今年的 3 月 25 日開始,當天晚上 8 點半與全台灣的人同步,將家裡不必要的電器及電燈關閉一小時。這一個小時你可以跟身邊的家人、朋友或寵物好好面對面相處,你也可以走出戶外來參加荒野的系列活動,都行!   03.25 pm3:15 - 7:30 台北記憶倉庫 2 樓(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265 號 2 樓) ✹ 永續手做工作坊,苔球小花園及環保水泥盆栽! ✹ 台灣暗空協會會長講座,讓你認識光害與我們的關係。 ✹ 特展導覽 https://www.sow.org.tw/civicrm/event/info?reset=1&id=11723 ﹏﹏﹏﹏﹏﹏﹏﹏﹏﹏﹏﹏﹏ # 關燈時刻 - 2023 Earth Hour ﹋﹋﹋﹋﹋﹋﹋﹋﹋﹋﹋﹋﹋ 03.25 pm8:00 - 9:00 台北府城北門(台北記憶倉庫對面,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一段) ✹ pm8:00 - 8:30 關燈倒數儀式 ✹ pm8:30 - 9:00 關燈,聽夜的故事。繪本導讀活動,一起探索夜晚的自然世界! https://forms.gle/oMiA6g7JqfXGHbGTA ​ 我們今天見          關燈的隨想   今天晚上,荒野保護協會響應全球的關燈一小時活動,將舉辦活動,呼籲民眾人人都可以藉由關燈這個簡單的動作,減碳愛地球。     荒野保護協會從二十多年前舉辦夏至關燈開始 ( 在一年裡白天最長晚上最短的夏至這天,呼籲大家關掉家裡的燈,走到戶外享受大自然 ) ,到這幾年與世界同步的關燈一小時,無非是希望透過活動提醒大家,減少聲光物質的刺激,反而能有更豐富的精神與心靈的感受。     根據研究與統計,滿意度最高的活動,往往是去除聲色刺激、花最少錢的活動,好比看夕陽、散步、沉思、與好友盡興聊天、溯溪、或是在公園裡做運動。生命中美好

當我們舉起筷子的時候

圖片
  飲食在這個時代,不只是個人習慣,還是一個人品味與價值的呈現。不只是西方人說 you are what you eat , 「吃」這件事,對於大部份的華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禮之初,始於飲食。」     其實不只華人喜歡吃,很會吃,「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以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裏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到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以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英國作家吳爾芙曾經這麼說:「如果沒有好好進餐,那也沒辦法好好思考,好好愛。」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吳爾芙所講的一樣,我覺得華人在生命中任何高低起伏的時刻,不管是婚喪喜慶,迎新送舊,都是用吃來表達,甚至賠罪、談判,幾乎什麼事情都可以在飯桌上解決,真是神奇啊!     吃也攸關個人的健康與人類的未來。     《紅色牧人的綠色旅程》作者霍華李曼所寫的,他曾是美國大型畜牧場的經營者,可是他在自己脊椎腫瘤差點癱瘓後,挺身而出揭露了畜牧業的黑暗真相,並且深自反省:「我們是否已盡力為後代子孫做了一切能做的事?世界上的樹木是否比我們出生前還多?空氣是否更新鮮?水源是否更潔淨?人們是否過著更長久、更健康的生活?飢荒是否更少?這個世界是否是一個更和平的地方?」     霍華李曼揭露工廠化的畜牧業為了追求獲利、提高產量,餵食牛隻的是含有高劑量農葯、生長激素以及多種動物屍體磨碎而成的飼料,畜牧業對人類以及我們賴以為生的環境與土地已造成難以彌補的嚴重影響和傷害。     因此他很嚴厲地提醒:「在一個被毒化的星球上,人類是無法長久生存下去的,一個環境保護者吃肉,就好比一個自稱為慈善家的人卻對慈善事業一毛不拔一樣令人存疑。」     我幾年前也曾替《糧食戰爭》寫過導讀,也因為這本當年的公務員選書而到過二十來個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演講有關糧食問題,也很感慨其實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究竟每天吃下什麼東西,這些東西從那裏來,造成

流域書店開幕

圖片
    今天三月二十一日,春分,是我最喜歡的一個節氣,因為從冬至後,清晨太陽出現的時間就一天比一天早,來到春分,過此白天就比黑夜一天長過一天。     風和日麗的春分上午,來到坪林茶鄉,參加流域書店的開幕儀式,據坪林區長說,流域書店是坪林百年來第一家書店,除了區長,坪林選出的新北市議員,農會、在地中小學校長,在地農友全都來參加開幕典禮。     流域書店是黃柏鈞繼台灣藍鵲茶之後,在坪林的地方創生展現。柏鈞大學畢業後第一個工作就是到荒野保護協會,二十多年前我擔任荒野理事長任內,升任保育部主任,他的熱情、積極與活力,在荒野保護協會守護台灣環境的行動上,可說是如虎添翼,發揮很大的影響。     後來他也帶著荒野的經驗,到鳥會 …… 等其他的保育組織服務,之後到台大城鄉研究所讀書時,結下跟坪林的緣分,提出 「流域收復」的概念與實際行動,結合農業、商業,透過同一個流域集水區的整合,推動友善農業,建構無農藥流域,將生態作為品牌來守護農地與生態。     台灣藍鵲茶就是產自坪林地區茶農的茶園,位於北勢溪三個支流集水區,希望在這大台北共同飲用水來源的最上游,能成為無農藥的流域,讓生態與農村共存,並成為生物的棲息地。     台灣藍鵲茶這個品牌經營了幾年站穩腳步後,流域書店就是在當地的新據點,希望這個曾經很繁榮到如今已沒落的老街,能經由流域書店舉辦的各種活動中,展現新的風貌。     我覺得,荒野保護協會多年來一直在努力的理念的倡議,以及對民眾的環境教育推廣,其實並不難,但是要真正 「落地」,跟農村在地生活結合,形成一個「經濟可持續」的產業,達到不再需要借助社會公益捐款來守護生態環境,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流域收復」的行動才剛開始,雖然目前已有初步成果,但未來還有非常漫長的路程與無數尚待克服的挑戰,相信他們非常需要關心台灣環境永續的朋友們持續的支持,並給予這個年輕的團隊一些鼓勵。 環保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寫於 2006.02.27     … 若問我這十多年來,在保育團體當義工的心得是什麼,若要簡單講的話,我深深體會到環保問題的解決,沒有簡單的答案。   在訊息排山倒海樸向每個人的時代裏,現代人愈加渴求真理,一個清清楚楚的,非黑即白的答案,心情回到小時候看電影總想搞明白:「到底誰是壞人?」對於錯綜複雜的環保問題,我們沒時間、沒精神,或許

春天的隨想

圖片
  之一 : 春夜喜雨       我很喜歡杜甫的這首「春夜喜雨」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喜歡的原因是我相信「浸染」的威力,不管是如詩所隱喻的德行,還是不管好壞,整個時代的變遷,也是在一天一天之中,人們不知不覺裡,就完全不一樣了。     人類很容易適應環境,同時人的思考往往也是線性的,當昨天是如此,今天還好,所以我們就會認為明天應該也還可以,不過真實世界的發展,往往不是線性的,而是曲線,存在著所謂臨界點或崩潰點。套用生態環境的專有名詞,世間萬物面對環境改變往往有「乘載量」,在那臨界點之前,似乎一切都還好,但是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般,臨界點前再加上一點點微小的改變,原先似乎龐大堅固的結構就此土崩瓦解,然後再也回不到過去了。     像這種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朱熹的「觀書有感」也有很好的比喻 :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北方冬日河流上游結冰,等到某一天忽然冰雪融化,在下游原本擱淺無法移動的巨艦,因為隨著春天而來的河水而浮起自在而行。這是朱熹形容讀書的狀況,起初我們的努力就像在推擱淺的巨艦,一動也不動,等到累積足夠的能量,終有一天終會開竅,就像春天所帶來足以浮起巨艦的流水。     古人的詩句的確是當時因天候氣象所帶來的生命感懷,但是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全球暖化所帶來的極端氣候影響,如今春天已不像春天,冬天也不像冬天了 !       之二 : 惜花春早起       古人曾經這麼建議 : 「惜花春早起,愛月夜眠遲。」但是,假如我們既惜花又愛月,那該如何是好 ?     春雷一聲響,萬物甦醒,自古有所謂「走春」的習俗,在這欣欣向榮百花競放的春日裡,到大自然走走,感受蓬勃的生命力。     假日在家,與雙胞胎女兒在社區後山散步,看到遠遠近近的各種樹木枝枒末梢,透出淺淺深深各種綠,嫩綠、鮮綠,我就知道春天到了。     有時候晚上夜讀太晚等到要就寢,大約清晨三、四點時,早起的紫嘯鶇的鳴叫聲不再是單調粗糙的單音,而變成繁殖季節才會有的婉轉又柔美的歌聲時,又提醒我,春天到了!     喜歡古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那種清清楚楚的節奏,就像我喜歡學生有「開學,玩耍,考試,放假,開學、玩耍、考試、放假」

別把孩子寵成小霸王或啃老族

圖片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 ― 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彌補單親的缺憾,媽媽對兒子百般寵愛,順應孩子需索,不料兩年前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與媽媽爭吵後,竟然開瓦斯打算殺媽媽,僥倖未能得逞,現今竟然只因討六萬元未遂就對著媽媽拳打腳踢然後割頸流血致死 ?     同一天另一版的頭條是夫妻偕同三個稚齡孩子燒炭自殺。那位四十歲的爸爸居然從來沒有工作過,都是伸手向公務員的父母拿錢,直到雙親花盡退休金且欠債累累,無力再供應這不想工作的啃老族,這個結過兩次婚的啃老族還是不想自力賺錢,竟然燒炭自殺。     這兩則新聞之所以令人心驚膽戰的原因是我們知道社會上還有不計其數的未爆炸彈。不管外在表徵是作奸犯科為非作歹或吸毒沉迷網路,大致都有一個共同元素,小時候被家長寵壞了,青少年變成小霸王,長大後沒有穩定或固定的正職工作。     當社會這群離開學校不再進修學習,卻也不願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多 ( 據估計已有數十萬人 ) ,目前當然是依靠父母養,也就是啃老,但是當父母退休或百年之後呢 ?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想工作呢 ? 並不是沒有工作機會,否則為什麼台灣有五、六十萬個外籍移工 ? 對這些從小 「要什麼有什麼」的年輕人來說,工作太辛苦了,現今有吸引人的線上遊戲,網路社群一吆喝就可以找到一大堆吃喝玩樂的同伴,不工作好玩得不得了,誰還願意低聲下氣看老闆臉色啊 !     有時候在公共場合看到沒有規矩,甚至像是小霸王一樣般目中無人的孩子,陪伴在旁的父母親卻非常淡定不去制止或教導,我都很好奇,難道這些父母不知道你的淡定其實是在害孩子嗎 ? 當然我知道其中或許有極少數的孩子也許有天生的精神障礙,但是我相信大多數應該是正常只是缺乏大人教導的孩子。     有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不是動口責罵、批評孩子,就是滿懷愧疚地寵溺孩子,父母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觸犯如此兩極化的情況。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反而是現

植物的療癒力量

圖片
  在睽違將近四十年後,最近這兩年卻有多次因為不同原因到溪頭自然教育園區。 之前已看過媒體曾批評因為高齡長者不用門票的關係,所以溪頭每天有數千個長輩在那或坐或臥或躺,因為有礙觀瞻所以呼籲應該想辦法加以改善。 當然,若以觀光景點來說,溪頭的高人氣多少會影響遊賞品質,但是以活躍老化的角度來看,溪頭大概是最省國家社會資源,效果又非常好的「日間照顧中心」。 近年來國內外都開始注意到自然療育的功效,不管是走入森林或在社區鄰里甚至居家空間的園藝治療,逐漸都被正規醫療體系所接受,甚至推動。 因為都市生活環境中有大量的游離陽離子,如手機、家電都會釋放,空氣汙染及各種有毒分子對人體來說都是不好的游離陽離子。 如果能夠的話,要多接近富有陰離子的環境來中和這些陽離子給人體的衝擊,比如森林、溪谷等等地方。 富含水氣的自然環境,尤其水由高處落下濺起水花,飛散的水分子與空氣摩擦會產生陰離子,所以有研究發現,瀑布、公園噴水池或溪谷,是有益身體的負離子含量最高的地方。 另外樹木也會散發我們傳統稱為芬多精的植化素,具有抗菌防黴的效果,這些天然化合物通常是為了保護樹木自己不受病毒蟲害的侵襲,但是這些植化素對我們人體對抗那些致病因子也是有用的,空氣中的芬多精有好幾百種,植物根莖葉中的植化素也有好幾千種,這些對抗陽光輻射傷害及病菌感染的化學元素,也是這十多年來最夯的營養醫學的研究項目。 日本近年來在民間也很流行樹木氣功,也是我們通稱的森林療癒的一種。 選定一棵自己喜歡的樹,站在樹的前方深深一鞠躬之後,深呼吸同時將雙手慢慢往左右伸展,去除心中雜念,讓自己與樹木的氣場合一。然後貼近樹木,觸摸樹木,感受樹木的脈動,體會與想像著樹木裡的能量流動,同時也慢慢放鬆自己,緩和情緒,達到療癒的效果。 如果沒有辦法常常進到森林裡的話,在自家陽台種植一些植栽,也可獲得園藝治療的好處。 園藝治療是利用植物或園藝相關的活動來幫助我們跨越某些心理的障礙,來改善整美國園藝治療協會會長史蒂芬曾指出 : 「園藝治療是在由專業主導的課程中,利用植物和園藝活動做為治療和復健的工具。」有很多設計嚴謹的實驗也發現園藝治療的確有相當大的效果。 因為植物是有生命的素材,當患者在照顧的過程裡,不只勞動了身體,還能夠刺激思考,讓患者重新與周邊世界有正向的連結,在過程中,還可以同時刺激患者的視覺、嗅覺、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