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為想做而且值得做的事情用力活出分分秒秒

圖片
  前幾天一大早在大學同學的 Line 群組裡,收到一個令人震驚的訊息,邀請同學參加生前告別式。     震驚的原因是那位同學一直是生龍活虎般的健康寶寶,從大一開始打網球至今四十多年,現在還常常參加各種網球比賽;大二擔任登山社社長,在八0年代全國的登山社團蓬勃發展的情況下,能當社長絕對有好幾把刷子。   一路健康而活躍,三個星期前因為身體微恙,一檢查居然發現是癌症末期,沒隔多少天就住進加護病房。這樣的病程發展,實在令人震驚,也帶給大家許多省思。   想起前一陣子曾經跟幾個荒野夥伴聊天,這些人不管是提早退休或屆齡退休,卻在參與荒野後擔任志工承擔任務時全力以赴,簡直比上班時還認真,詢問之下,原來他們之前都曾陪伴至親好友的臨終時刻,深深體會到人生的無常,因此才有想做的事就趕快去做的急迫感,珍惜現在的每分每秒。   我不禁好奇 : 「你們難道不想好好的遊山玩水,好好享受人生後,再來荒野當志工嗎 ? 」     他們有志一同的認為 : 「玩是隨時可以玩的,但是能找到自己想做而且值得做的事情,當然要把握時間啊 ! 而且真想吃吃喝玩樂,也可以跟在荒野認識的好伙伴一起啊 ! 大家邊玩邊開會,然後一起做有益未來世界的好事,這才是最值得且最善用人生的方式啊 ! 」     的確,跟著好朋友一起,快快樂樂地為著守護未來生命的目標而努力,讓自己的人生沒有遺憾,應該是我們能給自己最棒的生命禮物了。   調準生命的焦距,不留遺憾的人生       雖然每個人都知道運動很重要,身體健康檢查很重要,也知道意外隨時會發生,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以免留下遺憾,但是很多事情知道是知道,但是生活很忙碌,日子過得很快,一天接著一天,這些重要的事情總是沒有真的去做。     反而在癌末的安寧病房裡,會有許多社工人員與心理治療師協助我們做好四道人生 : 「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但是若是到臨終前才做,也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做完這四道人生課題,留下遺憾,那麼有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提醒自己去實踐呢 ?     我打算從今年的生日開始,每年在自己誕生的這一天空下...

從媒體學思考

圖片
  前天上午到林口麗林國小跟五年級的同學演講,主題是被選錄為國文課文的「從媒體學思考」,這篇文章是我從 2015 年出版的「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改寫成的,變成課文也有七八年了。 原本以為少子化的關係,小學一個年級恐怕只有三兩個班級,我可以輕鬆地跟孩子聊聊天。想不到麗林國小五年級有十二個班,嚇了我一跳,校長說目前雙北市大概就是林口、三峽與淡水這三個地方比較沒有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因為新的住宅建案多,大多是年輕夫妻入住,因此學校學生人數沒有減少。 不過因為每個家庭生的孩子不多,所以個個是寶貝,看起來每個孩子也都聰明伶俐,詢問之下,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不然,學校功課也常常要學生上網搜尋資料,我相信他們對新聞訊息來源絕大部分應該是數位媒體,難怪教科書在小學階段就要安排媒體識讀的主題。 這個主題的演講,我以五個分類來幫孩子辨識有問題的新聞或訊息。第一類是完全捏造、無中生有的假新聞。第二類是錯誤的新聞,也許報導的議題還在進展中,因此事件人物或某些數據不對。 第三類是移花接木的新聞,訊息中的事件 A 跟事件 B 可能都是事實,彼此或許相關,但是沒有因果關係。許多科學類的報導常常犯了這個錯誤,或者某些社會議題會將兩件沒有因果關係的事情故意湊在一起來誤導我們。 第四類是訊息只提供部分的事實,重要的關鍵故意不說,也是要來誤導我們。 第五類是特定立場的訊息,將提供訊息者的個人意見與偏見,包裝成事實來描述,單單使用的形容詞不同或敘事的順序不同,就可以誤導與操控我們的看法。 為了要找出五類有問題訊息的實際範例,在七年前第一次跟小學生講這個題目時,費了我不少功夫,主要是我不太清楚小學生的日常在關心什麼 ? 對哪些訊息或廣告有興趣 ? 該用什麼方式講他們比較容易理解 ? 不過經過幾次的修正調整,後來也比較不怕面對小學生了。在十多年前,我是不接受小學演講的,甚至連國中生的週會課這種全校的大型演講我也很排斥。後來經過一些荒野伙伴的說服,我才嘗試著接受挑戰,也發現其實效果來還不錯,當然,這是要求學校在我演講前請老師帶著學生先做點準備,閱讀一些參考資料的情況下。               為孩子的「媒體識讀素養」扎根 女兒上中學後,學...

四海之內皆兄弟的Jamboree―荒野親子團大露營

圖片
  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第八屆分區全國大露營上星期舉行,北區在龍門露營場,有 1800 人參加,中區在埔心農場,有 1400 人參加,南區在走馬瀨農場,有 1200 人參加。親子團大露營原則上三年舉辦一次,但是上次遇到疫情而延期至今。 這種大規模的露營活動,起源自童軍運動, 1920 年在英國倫敦的第一屆世界童軍大露營,有來自 34 個國家的 8000 名童軍參加,自此每四年舉辦一次,規模也愈來愈大。 童軍運動創始人貝登堡爵士為這種有別於一般露營的大型集會,取名為 Jamboree ,創造自原住民斯瓦希里語中的 jambo ,是「你好」的意思,貝登堡是希望透過這個大型活動促進童軍伙伴的國際交流和友誼,也讓不同地區不同文化的童軍有互相了解的機會,更揭示「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期待。 荒野保護協會親子團也效法童軍 Jamboree 的精神舉行大露營,讓平常在各縣市鄉鎮社區做環境行動的荒野伙伴,能夠齊聚一堂,透過每次不同的主題互相交流,讓孩子們感受到「我們並不孤單」,知道有那麼多穿著跟自己一樣衣服、關切著同樣價值的伙伴,給自己更多的信心與勇氣,在學校或社區繼續著環境行動。 是的,大露營的主要目的是給孩子知道,我們並不孤單,原來我們在全台灣各個縣市都有那麼多的同伴,並且在大露營所設計的活動下,有機會認識許多好朋友。 我知道每次舉辦大露營之前的籌備階段,會有許多不同意見,最主要也無法迴避的當然是基於環保考量,有必要勞師動眾,耗費能源排放二氧化碳,千里迢迢集中在一個地方露營嗎 ? 這樣的反思,其實也跟環保團體該不該辦大型活動一樣,令人猶豫與掙扎,或者,我以個人而言,每出一本書都必須砍樹耗費資源,也因此除了慎重看待每一本書的出版之外,也會對為了這本書而倒下的樹承諾 : 「我將保護一片森林以為回報。」 相信參與大露營的伙伴也會如此承諾,因大露營而耗費的資源,我們將會以更堅定的信念與行動,來守護這片土地。 後面附上親子團北區總團長黑鳶寫的大露營感想。 文 : 北區總團長 黑鳶 看著最後一班桃園專列緩緩駛離福隆車站的月台,荒野親子團二天一夜的全國大露營跟著緩緩落幕,黑鳶心口的大石也跟著緩緩落下了。這場睽違了七年,在三年前規劃、二年前籌備、一年前正式啟動的熱鬧趕集,在北區近五百位工作夥伴的同心協力下,終於圓滿完成了,在這裡黑鳶再次代表近一千八百...

如果遇到豬頭老闆

圖片
  「爸爸,如果在工作時碰到豬頭般的主管那該怎麼辦 ? 」     「咦 ?! 怎麼會突然問這個呀 ? 」     「因為今天中午我們以前的高中同學聚餐,有些人有實習或工讀經驗,有好多人都在罵他們的主管很豬頭 ! 」     A 寶在傍晚我們全家人散步的時候提出了問題。     B 寶也附議 : 「我們學生時代碰到的老師都還好,頂多有幾位比較怪異的,大家看自己的書也就算了,但是有別班同學抱怨他們的老師很豬頭,看來這個社會上好像到處都是豬頭啊 ! 」     我哈哈大笑 : 「不要太早下定論喔 ! 人生會豬羊變色的,這是我們學生時代最喜歡玩的撲克牌遊戲拱豬裡的規則,在真實的世界也往往是如此,當年以為非常倒楣,碰到一位非常嚴格或非常龜毛的豬頭主管,搞不好過很多年才發現,這是上天對我們的恩寵。相反的,年輕時以為很棒的遭遇,找到一個所謂錢多事少離家近,睡覺睡到自然醒,數錢數到手抽筋的閒差事,後來才發現這是人生悲慘的開始呢 ! 總之,我們首先要判斷,老闆是真豬頭還是假性豬頭 ! 」     A 寶問 : 「如何區分 ? 」     「首先要區分老闆究竟是要求嚴格還是態度惡劣品格有問題。如果做人失敗,昏庸無能,喜歡被拍馬屁,小事龜毛沒有大格局大視野,這可以當作我們的負面教材,倒是犯不著被他影響我們的情緒,反正我們到公司是過客的身分,扣除他公司應該還有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與機會,要把上班當免費的補習班,儘量學習,充實自我,當然還要多認識些不那麼豬頭的同事與主管,廣結善緣,都是我們行走江湖的人脈。」     A 寶繼續問 : 「如果老闆人還好,就是太挑剔,太多無理的要求呢 ? 」     我點點頭 : 「我們在職場遇到的主管可以分為能力強跟能力差兩種,至於能力強的又分為會教你也願意教你,這樣的主管要求再嚴,也不能算豬頭,主管能力強,但是不太會教人,甚至不願意教人的主管,也沒關係,我們可以跟在旁邊偷學,只要我們夠細心,多觀察,多揣摩主管為何下這個判斷,他如何處理事情,我們都可以...

如何養成好習慣?

圖片
    前幾個月曾應台大心理輔導中心邀請,跟學生分享一些經驗。有一個學生勇敢的提問 : 「我常常被激勵之後就下定決心要振作,可是新的計劃往往沒有多久就因怠惰而放棄,請問你如何能保持這麼多年的熱情始終不變 ? 」     這是個好問題,我也佩服那位同學敢在數百位同學面前反省自己的缺點,於是回家馬上就跟 AB 寶分享。     A 寶果然就追問 : 「那你怎麼回答 ? 」     我先賣關子 : 「你們先猜猜看,我會怎麼回答。」     A 寶不太肯定 : 「是不是先跟周邊的人宣告你想做什麼事,然後因為面子關係,不好意思反悔,就一直做下去 ? 」     我哈哈大笑,搖搖頭。     B 寶聽了 A 寶的答案,聯想到 : 「找朋友一起做,那麼自己想偷懶時,看別人還在做,就不好意思停下來,同樣的,當朋友想偷懶時,看到我們還在做,也就會繼續做了。」     我給 B 寶按個讚 : 「賓果 ! 當時我回答那個同學說,人固然有向上向善之心,但是好逸惡勞也是本性,我們會因為挫折、別人的嘲諷,或者意志力不夠而放棄原先的計畫或夢想,這也是人之常情,我覺得維持自己熱情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是周邊的好朋友也都是同樣熱情積極的人,因此要趕快加入一個認真的社團,或者自己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一個這樣的團隊或讀書會,彼此互相勉勵打氣。」     停了一會兒,我繼續說 : 「不過我在回家路上,我又想到,其實只靠朋友的力量是不夠的,或許在參加某些活動或學習型的計畫時,這是有用的,但是很多時候我們追求的目標只牽涉到自己時,就必須用另外的方法了,你們想想看,可以做那些努力 ? 」     A 寶想了一下 : 「做海報貼在書桌前或床上天花板,或者自己的課本筆記貼上紙條,時時提醒自己。」     B 寶提供了一個更極端的方式 : 「請好朋友按時督促,或者拜託媽媽來管控,或者訂出做不到時給自己處罰的條件。」     我點點頭 :...

養成用筆記錄的好習慣

圖片
  「你們現在上課還會記筆記嗎 ? 」     「我與姊姊會用筆記在筆記本上,這是你從小一再跟我們建議的,不過我看同學們上課桌上都放著電腦,好像已經很少人用筆在記東西了 ! 」 B 寶回答我。     我再一次的提醒 AB 寶 : 「養成記筆記的習慣不管在知識的學習,人際關係的互動,都有非常大的幫助。因為記筆記能使我們更專心,更具焦,在用筆寫下的當下,我們的大腦思考會更清晰,甚至會迸發出許多新的靈感。」     已經常常去採訪的人 A 寶問 : 「一定要用紙筆來記錄嗎 ? 還是可以用手機裡的電子筆記本,甚至像我們同學很多人直接拿手機錄音。」     「除非是為了交作業需要採訪別人整理成逐字稿,否則不要用手機錄演講或上課內容,因為你不可能再去聽,沒有那個時間與精神。我也不贊成用手機記,因為不好整理歸檔,用紙張跟筆這種最傳統的方法紀錄,有許多好處。」     B 寶也有問題 : 「除非學校上課堂上可以理所當然的記筆記,不然平常跟人聊天時一邊記筆記,好像很怪 ? 」     「我最近看了一本書,日本人所寫的「零秒思考力」,號稱全世界最簡單的腦力鍛鍊,他累積多年實作經驗也在各大企業裡訓練過數千名主管,建議的方法就是利用回收單面空白的 A4 紙,快速地記下自己的思緒。將紙張橫向平擺,一張紙寫一件事,先在左上方寫上標題,每張紙寫四到六行,每行 20 到 30 個字,重點是一定要在一分鐘內寫完一張,訓練自己可以每天寫十張左右」     「就這樣寫 ? 為什麼要限制一分鐘內寫完 ? 一張 A4 紙紙寫幾行字會不會太浪費了 ? 」 A 寶問。     「這是他經過長期實作所得出的經驗,並且多年來不斷地推廣,不斷修正後的結論,他用整整一本 260 頁的書就在解釋這麼簡單的方法。基本上我是同意他的論點,最近我也準備要練習這個方法。」     B 寶覺得奇怪 : 「爸爸你以前不是就有做筆記的習慣嗎 ? 」     「記是一直有在記,但是有時候我是記...

好友相揪來共居―退休、益友結伴做鄰居,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李偉文

圖片
  「我們四、五十歲這一代,可以說是陪父母終老的最後一代,也是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同時也是牙科醫生的李偉文,為我們的訪問做了很好的開場白,面對高齡化甚或即將到來的超高齡社會,以及不婚不生少子化的影響,未來老人與成年子女同住的機會也已經微乎其微,「與其讓孩子擔心,不如找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住在一起,互相照應,不是很好嗎 ? 」李偉文認為從許多數據或是時代變遷的狀況,就可以預知「已經發生的未來」,既然可以推測五年、十年後的台灣現象,何不從現在有能力、有時間的時候及早準備 ? 將自己準備好,也等於是為下一代、為社會國家做好準備。 李偉文自認為是一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預作完善的計畫,數年前,李偉文就開始規劃退休生活,在他的退計畫中,朋友就有如骨幹,共同生活的經驗就有如血肉,層層疊疊交織,成為密不可分的濃厚情誼。 「以前的人沒有所謂的退休問題,因為從退休到過世的時間不長,但是現在因為醫療進步,從退休到過世平均有二、三十年的時間,所以退休後的人生規劃與生活安排,是極為重要的事情,而且退休後除了健康、養老金、還要有一群老朋友。」有共同生活經驗的老友住在一起,可以產生很多火花、激發許多想法、共同從事有益社會的活動,但是要揪集大家住在一起會不會很困難 ? 「我思考過後就發現不難啊 ! 大家集資蓋間老人公寓不就可以了嗎 ! 」因此,李偉文與一群好友們開始籌備住在一起的具體行動方案。   慎選地點 符合老後便利居 平時,李偉文與好友們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辦一些戶外活動,足跡幾乎踏遍了台灣各鄉鎮,因為他們的概念是要像蝸牛一樣慢慢地走,深入台灣的各個地方,他們稱之為「蝸行台灣」。有一次旅行到台南,大夥兒都覺得這是一個宜居之地,於是台南成了這群老友們日後做為「蝸居」的不二選擇。 「住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而且人的身體變化是很快的,所以我們的居住要考量其便利性、是否有文化活動、自然環境、醫療照顧等因素;選擇台南的原因,正是因為它有醫療資源、有小吃、有街坊鄰居與巷弄可以聊聊逛逛,也有很多文化活動,而且台南的氣候很好,一年約有三百天是好天氣。」聚集天時地利人和等因素,他們集資在台南買了一塊土地,開始著手設計共同的家。 「蝸居」相較於ㄧ般的公寓有何不同呢 ? 「我們目前規劃為五個樓層,每層有三戶,三戶中間就是一個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