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難以割捨的棄書斷捨離

圖片
  對於喜歡閱讀,連帶喜歡買書的人而言,家裡書滿為患是最頭痛的問題,很多人是家裡被書淹沒到寸步難行才下定決心要把一些「用不到」的書處理掉。 但是人就是這麼奇怪,很多書也許堆在箱子裡十幾二十年沒動過,可是一旦要扔掉,卻又捨不得,覺得應該還會想看。有道是「擁有時不覺得自己擁有,等到失去時,才發現自己少了些什麼」,捨不得之心就此升起。 記得多年前看過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描述他的棄書運動,他在美國耶魯大學讀博士,四年下來帶了五十箱書回國,但是這些書大多數安安靜靜擺在書櫃裡,一待就是好多年,不曾翻開過。直到要搬家了,才有機會再度檢視這些書,雖然當初信誓旦旦會好好閱讀這些一本一本買來的書。 因為書太多,新家的書櫃無法容納所有的書,於是傅教授勉強自己進行「大規模」的棄書運動,並且訂下三個原則,第一,所有雜誌類的書都不留,因為圖書館的收藏又多又完全。第二,非自己研究領域的書都放棄,因為術業有專攻,還是崇本務實為要,第三,十年以內自己不會用到的書,也只好忍痛犧牲了。 看他訂的原則其實還蠻嚴苛的,可是當一本一本篩檢後,你猜去掉了多少本 ?     五箱 ! 五十箱多年前帶回國沒看過的書裡的五箱 ! 在感慨之餘,他有二點心得,一是要想辦法閉關念書,減少甚至停止一切外界閒雜活動,二是小心選擇新書,否則舊書尚未念完,新書又湧進來,實在沒完沒了。            傅教授的心情感言於我心有戚戚焉,讓我在面對書籍的整理時有點同病相憐的安慰,但是實際上幫助不大。因為再捨不得,還是要勉強自己真真實實地把藏書逐步的處裡掉。 雖然過去幾年,已經送走大約七、八百本書,其中將近一半是送人,另外一半是送資源回收。但是最近老婆大人下最後通牒,要我今年底前將家裡公共區域 ( 客廳 ) 地上堆疊的書都弄不見,書只能擺在書櫃裡, ( 我書房堆疊的暫且先不管 ) ,因為她退休五年後的現在,從辦公室帶回數十箱資料快整理好了,屆時家裡恢復原狀之後,或許可以重新開放。 把客廳地上的書弄不見其實很簡單,大約只要花個十來趟,每次到診所時搬個幾箱就行了,問題是診所可以堆書的地方也都堆滿了,無論如何最後能留在身邊的書,還是要有個總量管制。 而且年齡愈來愈大,歲月一再提醒我們要趁著還有體力時進行斷捨離,對我來說,衣服器物原本就不多,也素來沒有興趣添購,所以處理上沒有任何費心之處,唯有堆得滿坑

北埔姜阿新洋樓裡「長屁股」的賓客們

圖片
     前天晚上從雍熙口中學到一個客語發音的詞 「長屁股」,意思是話太多不肯走的客人。     前天下午二點在 北埔姜阿新洋樓 舉辦的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從台北出發的一行人,我、蘊慧、淑媛與 B 寶在新竹與 A 寶會合後,一點多就抵達熱鬧的洋樓,四處與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們聊天,二點新書發表會正式開始時,新竹在地的國香與玉堃賢伉儷也趕到了。    新書發表會的來賓與作者致詞完後,惠慶的大姊介紹了北埔另一棟著名老宅 「水堂」的主人讓我們互相認識,這位退休的地方公務人員及斜槓攝影師,熱心的帶著我們參觀平常觀光客不得其門而入的老宅。     看完水堂老宅,我們一行六人到 「水井茶室」品嘗來到新竹北埔必喝的在地美食―擂茶及客家麻糬。     等回到姜阿新洋樓,新書發表會活動已結束,賓客皆已散去,我們這群 「長屁股」的老朋友總算可以跟惠慶雍熙的家人們好好聊聊。     雍熙特地為大家開了洋樓旁老屋的 「包廂」,一間和室房供我們泡茶聊天。走廊過道惠慶的家人們來來回回進進出出收拾整理會場的器物,在經過偶爾探頭跟坐在包廂內的六個「長屁股」打個招呼、聊個兩句話。蘊慧發現,我們坐在和室房望向走廊,好似坐在包廂位置看著舞台 ( 長廊 ) ,非常有趣。惠慶的妹妹,惠琳不時探頭進來,拿來一盤又一盤的甜點茶食,至少有四五趟,拿了六七盤招待我們這群「長屁股」。     聊到五點多,眾人原本想應該要打道回府了,但是因為 B 寶從來沒有參觀過洋樓,雍熙、惠慶特別為她再打開洋樓的燈光設備,為 B 寶導覽。到了洋樓的二樓,側邊走廊擺了一架老舊的鋼琴,惠慶打開這架已有九十多年歷史的鋼琴,坐下來彈了 「威尼斯船歌」。    惠慶小學二年級時,因家裡突遭變故,全家被趕離洋樓,到台北租一間小房子,姜阿新的獨生女,惠慶的媽媽,從一個千金大小姐轉身幫人繡學號賺錢貼補家用養育六個子女。即便在如此艱困的情況下 , 還是支持惠慶學鋼琴,起初是小小年紀 ( 小學二年級 ) 要自己搭公車去朋友家借鋼琴練習,從小二暑假一直到國一。後來連借鋼琴練習也有困難,就買了這架二手的鋼琴,當時家裡連冰箱都買不起,廖伯母能夠將應該要買冰箱的錢,全拿來為惠慶買昂貴的鋼琴 ( 在那個時代即使二手鋼琴也非常昂貴 ) ,知道這個故事的人,無不佩服浪漫又勇敢的廖伯母。      轉眼就到了吃飯時間,惠琳煮了麻油雞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

圖片
  你知道台灣出版界,最年長才出道的作者是誰嗎? 作者的第一部出道之作【茶金歲月】,出版後立刻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在這出版業不景氣的時代,早已銷售破萬本。 書籍改編的公共電視時代劇【茶金】,更帶動新竹北埔老街的人潮洶湧。 時隔三年,這位 98 歲的作者廖運藩先生又出了他的第二本書 -- 茶金歲月前傳【生徒年代】。 昨天下午在故事發生的真實現場 -- 北埔姜阿新洋樓的庭院,舉辦【生徒年代】新書發表作者簽書會,看到 98 歲的老先生一絲不苟認真地為每本書簽名,而現場排一長列等著簽書的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相距隔了好幾個世代,六七十年歲月的作者與讀者的相會,在旁邊看了都非常感動。 很感謝廖伯父能為台灣留下這一份珍貴的紀錄,在第一版的推薦序裡我曾說,這是一部【民間版的史記】。如今這本【生徒年代】的出版,補足了二次大戰前台灣的庶民生活,這兩本鉅著值得大家典藏。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 致辭       很開心今天能在這個這麼美好的地方參加這一場溫馨的聚會。     內心除了開心,還有感謝以及深感榮幸的心情。     在此要向廖伯父致上最深切的謝意。     十多年前齊邦媛教授以自傳 「巨流河」紀錄二次大戰前後,有一群人在那巨變的大時代中,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故事,當時就盼望著,在同一個時代,但不一樣的環境中努力生存的前輩們,是否能如同巨流河般,為有緣匯聚到台灣的不同族群,留下真實的紀錄。     很感謝廖伯父實現了當年私心的盼望,從茶金歲月到生徒年代,建構出二戰前後台灣本土產業發展與興衰過程,以及庶民的點點滴滴,真可說是現代民間版的史記。     另外深感榮幸的心情是,我們今天能夠站在歷史現場,見證到台灣善意奇蹟的展現,並且在此時此地參與歷史的時刻。過了二、三十年,當年輕朋友或家族晚輩聊到北埔姜阿新洋樓與廖運藩先生的傳奇故事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在那個歷史時刻也在現場。     當年遭遇銀行查封的北埔洋樓在眾家姊妹們集資購回,失而復得及修復過程的諸多 「奇蹟」,並且承襲祖父關注偏鄉教育之精神,成立姜阿新教育基金會,在大隘地區協助弱勢兒童教育,並且開放洋樓供社會大眾預約參觀導覽,如同作者女兒廖惠慶所說,心存善念在好事累積下,不可思議的奇蹟都可能發生。     在此再度感謝廖伯父為台灣留下這兩本書,也榮幸能在這歷史現場見證這個奇蹟,

世代差異

圖片
  在馬祖服役時認識的同梯預官到診所來洗牙。其實檢查牙齒是其次,早已定居國外的同袍偶爾回台時找老朋友聊天才是目的吧 ! 因為多年不見,總會問一下近況,談到孩子都大了,卻都沒有打算生孩子的跡象,我們當年在他們這個年紀早就結婚生子了。 感慨歸感慨,我們也瞭解因為時代的變化,每個世代的價值觀與生活習慣也截然不同。比如說,身為父母親的我們,也常會提醒孩子,將來若生孩子我們是不會幫忙帶孫子,因為我們怕自己的生活就被綁住了,當然,偶爾帶回家讓爺爺奶奶玩一玩,是很歡迎的,但是像保姆一樣每天帶,那就敬謝不敏了。我們這個世代對自己退休後的生活有很多想像,所謂含飴弄孫只是眾多選項之一,而不是全部。 我們自己的價值觀跟父母親早就不一樣,那麼我們的孩子跟我們不同那也是必然的。 演講時若提到時代變遷,會用「典範轉移」這個概念來說明。所謂典範轉移就是因為某個產品的發明,造成人類生活習慣或型態完全的改變,古代也許一個人的一生難得碰到一次典範轉移,但是隨著科技文明的進展,典範轉移的速度愈來愈快。 戰後嬰兒潮世代出現在人類生活的劃時代產品就是電視的發明,至於 X 世代是電腦,很快的,幾乎所有人在工作與生活中都少不了電腦; Y 世代出現了網路, Z 世代有了行動上網的智慧型手機,開始了無時無刻都在網路上的生活,至於現在還在讀書求學階段的後 Z 世代呢 ? 當他們五年十年後進入職場,我猜 AI 已將滲透進生活每個環節,那會是什麼面貌 ? 現在不太容易想像。 現在職場上大部分都是 X 世代的主管,二百萬剛入職場的 Z 世代上班族,在他們眼中彷彿是外星人,這些首批數位原住民在乎生活,不願意下班後處理公事,對公司忠誠度不高,對上級也沒什麼服從性,希望在被尊重彼此平等的情境中討論工作,而不是被交辦被命令。 面對這些生猛有個性的新物種,戰後嬰兒潮的老板、 XY 世代的主管必須謙虛地認識與理解,而不要想改變他們,因為這是吃力不討好又做不到的事情。

食創獎與灃食夢想計畫

圖片
  我對於吃東西這件事情唯一的原則就是「不要浪費我太多時間」,因為我不挑食,雖然也有某些比較喜歡吃的食物,但是我什麼東西都願意吃,我可以一模一樣的便當連吃三年或五年都無所謂,所以我是很好打發的。 至於我太太是營養師,她很重視食物的安全衛生及營養成分,所以跟我比起來,當然是挑剔多了。 AB 寶從小就知道,只要不讓爸爸浪費時間等上菜,給我吃什麼都可以,所以每當她們知道有朋友要請我吃什麼星級料理或去參加昂貴的宴席餐會時,總會很惋惜地說 : 「讓爸爸吃那樣的料理太浪費了 ! 」 以一個如此不在乎飲食的人擔任飲食獎項的評審,說起來也很有趣。 台灣目前有一個可以算是唯一的評比,號稱飲食產業創新的權威評鑑「食創獎」,我已連續擔任六屆評審,這個獎項是讓台灣的食品產業展現無限可能的創新能量,為新週期的飲食產業可持續性發展鋪路,在新食代中突破飲食挑戰,食創獎除了評選出年度十大新品之外,另外還有就包裝、行銷及永續性 …… 等等分組選出推薦的食品。 的確,飲食產業必然會回應時代而轉變,不管從食材的選擇,到加工、製造與運輸的生產型態,每個環節都有創新的可能性,尤其在淨零碳排與兼顧永續性及企業社會責任的時代要求下,必須不斷推陳出新。 另外一個與飲食有關的評審是灃食夢想計畫,今年是第二屆舉辦。這是希望全國各幼稚園與小學老師提出的專案教學計畫,內容是從孩子對飲食生活有何想像當發想起點,然後擬訂出從二月到五月,這四個月的行動計劃,不管提出的是飲食或食農教育相關的主題都有機會成為鼓勵對象。 初選是從各個學校提出的參賽計畫書中選出十個入圍學校,然後主辦單位會輔導與協助,並且聘請攝影團隊入校紀錄,將他們執行過程拍成影片,之後再邀請各個隊伍齊聚一堂進行總決選。 其實從食農教育法通過後,中央政府也開始舉辦全國的食農教育比賽,從各縣市先比賽完,選出代表隊之後,再進入全國決選。有了這樣的比賽,相信從學校到 NGO 及相關政府單位都會撥出資源開始進行食農教育,但是灃食夢想計劃跟這些有點不同,在精神與策略上,希望能帶點夢想與實驗的態度,並不是早已成形並且已經順利運作的課程教案。 雖然我對自己吃什麼並不講究,但是我很開心並且很認真地參與這兩項評選,正如我每年擔任二、三十種不同獎項評審的原則一樣,不管任何比賽,只要主辦單位敢邀請我當評審,我一定會答應,因為當評審可以長見識,可以學到很多

為什麼要收藏物品?

圖片
  哲學家本雅明曾寫過 : 「和事物最親密的方式便是擁有它。」作者唐諾詮釋這句話時也解析得很透徹 : 「擁有,保證了時時存在的相處,在你脆弱沒信心的時候,仍然回頭找到它、摸著它、看著它,更重要的是,一本書、一幅畫、一個人,連綴著渾然的價值,這通常不會是我們一次可看完的。隨著你的記憶、經驗、情感在時間中的持續堆疊,你得一再回頭確認,並因你眼睛的變化而讓這個實體產生變化,擁有它,你就一直有機會。」 我同意本雅明與唐諾的看法,也因此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因為一時興起,將身邊所有東西都斷捨離了,雖然看起來很清爽,但是身無任何雜物不只是丟了人生的記憶,而且還會錯失與朋友的因緣及別人對你的期待。完全身無雜物,人生太乾淨,太有秩序,恐怕也會因而喪失了人的溫度,畢竟只有太上才能忘情,其下不及於情,情之所衷,正在我輩啊 ! 當然,有人會說,我將所有東西在回收丟掉之前,先轉為數位化,放在雲端不佔空間。聽起來也有道理,但是人類是以實體狀態活在這個世界,我們必須時時看得到、摸得到,一個東西只有以實際佔有空間的方式存在我們身邊,也唯有我們真實地擁有它,才能確保我們時時看得到,然後在時間中與我們的情感產生連結。 古人認為貼身配戴的玉石有靈氣,大概也是因為它就在我們身邊,得以時時觸摸,久而久之也就與自己的身心靈密不可分了。

生命的再生與循環―「大樹的秘密導讀」

圖片
  「從前從前,在一座非常古老的森林裡,有兩顆小種子。他們的媽媽說,她會給他們根和翅膀 — 有了根,他們就會有家;有了翅膀,他們就會有勇氣去尋找自己的家。」 這是一本透過生動淺顯的對話呈現深奧生命哲理的書,從兩顆非常小的懸鈴木種子的探險過程,讓我們看到地球的形成,生命的繁衍,以及背後運行的原理。 這是一個神奇有趣的故事,從那麼小的種子角度,卻看到了整個世界,整個宇宙,甚至了解到即便微小如它,也是構成世界,構成整個生命網絡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懸鈴木母樹的死亡卻滋養了無數的生命誕生,即將腐朽的葉子告訴種子妹妹路薏絲說的一段話 : 「我們腐爛的身體會創造新的養分,幫助樹生存,甚至也能餵養大使和其他型態的生命體,這是自古以來就不斷循環的過程 …… 」 這讓我想到民間故事裡盤古開天的傳說 : 「據說創造天地萬物的始祖盤古他死去後,肌肉化為大地,骨骼成為山脈,汗水化作河川,髮髭植杖成叢林,左眼成日,右眼成月,呼吸成了天上的風雲 …. 。   其實從現代科學的「質能不滅」定律來看,萬物的生或死,不過是組成他們的原子的重新排列而已!千千萬萬年以來,同樣的原子在地球不斷地循環重組,我們這一剎那呼吸的氧氣可能是李白呼吸過的,組成我們血肉的碳原子也許是來自於亞歷山大帝的軀體。質能不減,隨緣重組,每個生命都是由因緣與物質形成的,不會無中生有,當然也不會消失,所以我們的每一部份將會變化成為宇宙的某一部份,然後再度變化成另一部份,以至於無窮。   這也是莊子所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合一」的意思,只可惜隨著人類文明演化,習慣於以主宰者的勢態操控這個世界,逐漸忘掉了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一旦發現即便科技再進步,我們的肉體還是會變老、衰敗,因此就產生了惶惑不安的情緒。 的確,個體會死亡,但生命永遠持續著,我們都是生命的一部份。 「大樹的秘密」裡說著 : 「所有構成我們身體的原子,都是在同一時刻誕生的,我們都和時間本身一樣老。」 那個古老的聲音不斷地跟著種子妹妹路薏絲說話,後來種子哥哥默溫也聽到了 : 「你放心,我會活下來。我從一開始就活到現在。十億年對我來說宛如一眨眼。」是的,生命是一份來自宇宙的禮物,從開始到現在,到未來,永遠都會存在。 挺天而立的大樹並不孤單,因為每一棵樹透過地下真菌的菌絲,連結每一棵樹的樹根,直到每一棵植物卻成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