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學思考

前天上午到林口麗林國小跟五年級的同學演講,主題是被選錄為國文課文的「從媒體學思考」,這篇文章是我從 2015 年出版的「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改寫成的,變成課文也有七八年了。 原本以為少子化的關係,小學一個年級恐怕只有三兩個班級,我可以輕鬆地跟孩子聊聊天。想不到麗林國小五年級有十二個班,嚇了我一跳,校長說目前雙北市大概就是林口、三峽與淡水這三個地方比較沒有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因為新的住宅建案多,大多是年輕夫妻入住,因此學校學生人數沒有減少。 不過因為每個家庭生的孩子不多,所以個個是寶貝,看起來每個孩子也都聰明伶俐,詢問之下,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不然,學校功課也常常要學生上網搜尋資料,我相信他們對新聞訊息來源絕大部分應該是數位媒體,難怪教科書在小學階段就要安排媒體識讀的主題。 這個主題的演講,我以五個分類來幫孩子辨識有問題的新聞或訊息。第一類是完全捏造、無中生有的假新聞。第二類是錯誤的新聞,也許報導的議題還在進展中,因此事件人物或某些數據不對。 第三類是移花接木的新聞,訊息中的事件 A 跟事件 B 可能都是事實,彼此或許相關,但是沒有因果關係。許多科學類的報導常常犯了這個錯誤,或者某些社會議題會將兩件沒有因果關係的事情故意湊在一起來誤導我們。 第四類是訊息只提供部分的事實,重要的關鍵故意不說,也是要來誤導我們。 第五類是特定立場的訊息,將提供訊息者的個人意見與偏見,包裝成事實來描述,單單使用的形容詞不同或敘事的順序不同,就可以誤導與操控我們的看法。 為了要找出五類有問題訊息的實際範例,在七年前第一次跟小學生講這個題目時,費了我不少功夫,主要是我不太清楚小學生的日常在關心什麼 ? 對哪些訊息或廣告有興趣 ? 該用什麼方式講他們比較容易理解 ? 不過經過幾次的修正調整,後來也比較不怕面對小學生了。在十多年前,我是不接受小學演講的,甚至連國中生的週會課這種全校的大型演講我也很排斥。後來經過一些荒野伙伴的說服,我才嘗試著接受挑戰,也發現其實效果來還不錯,當然,這是要求學校在我演講前請老師帶著學生先做點準備,閱讀一些參考資料的情況下。 為孩子的「媒體識讀素養」扎根 女兒上中學後,學...